唐诗中的俗语与谚语

2021-01-06 03:41王永波
文史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梵志俗语谚语

王永波

唐诗之所以取得杰出的艺术成就而能流传千古,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唐代诗人在创作中大量引入俗语和谚语,使得唐诗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和记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唐朝立国之初重视文教,采取开明政策,唐太宗、高宗、武后、中宗、玄宗等都极力延请文士,提倡吟咏,宫廷诗人也多参与唱和。但这些文士的应制之作,往往讲究声律的协和与辞才的华美,将绮词丽句的齐梁诗风发挥至极致。令人欣慰的是在唐代还有一支以俗语、谚语甚至是白话入诗的作家群体。他们流传至今的一些名篇,几乎都是通俗易懂的,具有旺盛的诗歌生命力。

俗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口语,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词汇表达方式,在群众中以口语形式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特性。对于唐诗中引入俗语这种现象,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四中评论道:“今世所道俗语,多唐以来入诗。‘何人更向死前休,韩退之诗也;‘林下何曾见一人,灵澈诗也;‘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诗也;‘世乱奴欺主,年衰鬼弄人。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杜荀鹤诗也;‘事向无心得,章碣诗也;‘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龔霖诗也;‘忍事敌灾星,司空图诗也;‘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朱湾诗也;‘自己情虽切,他人未肯忙,裴说诗也;‘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冯道诗也;‘在家贫亦好,戎昱诗也。”但陆游所引唐诗例子是从中唐开始的,实际上唐诗从初唐诗人就具有以俗语入诗的例子。例如褚亮《在陇头哭潘学士》:“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虞世南《飞来双白鹤》:“何言别俦侣,从此间山川。”两首诗中的“何言”是为什么、为何的意思,为何在此却成为永别了。一般都是用在诗句的开头,偶尔用在句中,作谓语用。许敬宗《奉和喜雪应制》:“忽若琼林曙,俄同李径春。”王绩《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曳裾出门迎,握手登前除。相看非旧颜,忽若形骸疏。”两诗中的“忽若”即忽如、顿时之意。前诗“忽若”与“俄同”对举,意思是说树林忽然像琼林那样顿时明亮起来;后诗说相看不是故人,顿时就变得模样生疏。陈子昂《感遇》十三:“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这里的“将奈何”也是俗语,表示怎么办,能怎么样的意思。从上举数例可以看出,从初唐开始就有了俗语入诗。当然这个手法不是唐代人的独创,而是从汉魏六朝就有的传统,只不过唐人继承和发扬了它。

在唐代诗歌中有很多俗语从初唐一直用到晚唐,说明它们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例如“何处”在唐代诗歌中一般是指何时,什么时候的意思,与“何地”意义有别,这是唐代诗人比较喜欢使用的一个俗语。王绩《建德破后入长安咏秋蓬示辛学士》:“遇坎聊知止,逢风或未归。孤根何处断,轻叶强能飞。”此诗为王绩于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三月应诏入长安所作,前一年窦建德被李世民击破擒获,七月在长安遭杀害。时局未定,王绩有感身世飘忽不定,写下此诗。“孤根何处断”,是说希望秋蓬早点草枯根断,随风飘举飞旋,预示着早点离开这是非之地。“何处”当何时讲。辛学士收到此诗后当即回了一首《答王无功入长安咏秋蓬见示》,诗曰:“托根虽异所,飘叶早相依。因风若有便,更共入云飞。”所表达的意思正好与王诗相同,可以互为注释。王勃《麻平晚行》:“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诗中的“羁心何处尽”意谓何时结束羁旅。张说《离会曲》:“何处送客洛桥头,洛水泛泛中行舟。可怜河树叶萎蕤,关关河鸟声相思。街鼓喧喧日将夕,去棹归轩两相迫。何人送客故人情,故人今夜何处客。”“何处送客”当作“何时送客”讲,不然说不通;因为诗中已经表明了送客地点在洛桥头。最后一句“何处”则作“何地”理解。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眼望着北归的大雁都已经到了洛水边,不禁触景生情发出家书何时才能寄达的感叹。王维《愚公谷》其三:“行处曾无险,看时岂有深。寄言尘世客,何处欲归临。”意谓何时归来。李白《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比喻白发,意谓何时才能生出白发。韦应物《送崔押衙相州》:“望阙应怀恋,遭时贵立功。万方如已静,何处欲输忠。”输忠是尽忠之意,言何时才能为国尽忠。杜甫《诸将五首》其三:“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这是说河北藩镇割据以至战乱不停,国家何时才能够得到统一。白居易《别种东坡花树两绝》其一:“三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此谓何时才能看到新种的桃李。杜牧《旅怀作》:“往事只应随梦里,劳生何处是闲时。眼前扰扰日一日,暗送白头人不知。”意谓一生何时才能闲下来。上述所举例子说明,从初唐王绩到晚唐杜牧,对“何处”一词的运用在唐诗中是常见的。阅读唐诗一定要注意“何处”有“何时”与“何地”两种意思。只有做到语词意义的甄辩,才能有效理解唐诗中的意思。

唐代诗人也有在同一首诗中多次使用俗语的,例如王维《愚公谷》:“非须一处住,不那两心空”,“不那”是个俗语词,即“奈何”之意。“不知吾与子,若个是愚公”,“若个”是“哪个”的意思。“缘底名愚谷,都由愚所成”,“缘底”是“因何”,“说到底”之意。王维的诗中大量使用了俗语字和俗语句,对此魏耕原先生在《王维诗口语疑难词疑议》 (见魏耕原《唐宋诗词语词考释》,商务印书馆2006年)一文中有详细考释,可以参看。

有时也出现同一个俗语词汇在诗中有不同的意思,这需要根据语境和诗境的不同加以理解。例如“等闲”,既有无缘无故、无端的意思,也有随意、随便、轻易的意思。前者如韩愈《晚春》:“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意谓树梢的榆荚只能随着那柳絮在空中无端飘荡游走。刘禹锡《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是说平地无端起波澜。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意谓不受无缘无故的恩情。后者如岑参《巴南周中思陆浑别业》:“岭云撩乱起,溪鹭等闲飞。”是说溪鹭随意飞。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意谓美好时光轻意度过。这些例证可以说明在唐诗中的确存在一词多意的现象。甚至还有一词三意、四意的,例如唐代流行口语词“好是”。“好是”的主要意思是恰是、正是,表示加强肯定的语气。王维《送孟六归襄阳》:“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意谓饮酒读书正是一生中的乐事。王建《酬柏侍御答酒》:“茱萸酒法大家同,好是盛来白碗中。”言恰是盛在白碗中的时候。“好是”也可以当比喻动词“好似”的意思,表示赞叹或赞赏语气。皇甫冉《同李司直诸公暑夜南余馆》:“何处多明月?津亭暑夜深。烟霞不可望,云树更沉沉。好是吴中隐,仍为洛下吟。”“好是吴中隐”言“好似吴中隐士”。李频《中秋对月》:“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此处的“好是生沧海”,是说明月升起于好似沧海一般的清空中,并不是真的生沧海。另外,“好是”还有哪里是、岂是之意,姚合《咏镜》:“孤光常见鸾踪在,分处还因鹊影回。好是照身宜谢女,嫦娥飞向玉宫来。”这里的“好是”,是说哪里是只宜照谢家女,它像明月一样连嫦娥也会吸引来。这些例证说明在唐诗中的确存在一词多意的现象;但究竟是什么意思,还得依据上下诗句以及具体的语境来探析,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意思。

俗语既有俗语词,也有俗语句,除了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四中所举的诗句外,唐诗中化用、使用俗语句的例证比比皆是。罗隐《下第作》:“年年模样一般般,何似东归把钓竿。”贯休《大蜀皇帝潜龙日述生圣德诗》:“堪羡蜀民恒有福,太平时节一般般。”“年年模样一般般”是说每年都下第没有考取进士;“太平时节一般般”承前句“堪羡蜀民恒有福”而来,意谓太平年间一般同,对大蜀皇帝的治国表示敬仰。这两句是典型的俗语句,采取二二三句式,用一般般这样的口语加强语气。

在唐代诗人中使用俗语句最多的诗人是王梵志,几乎是清一色的口语入诗。王梵志诗以通俗著称,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其诗中大量使用俗语句式,很多都是采用当时流行的口语来写作。《王梵志诗集序》:“王梵志之遗文,习丁郭之要义;不守经典,皆陈俗语。非但智士回意,实亦愚夫改容。”这里所说的“不守经典,皆陈俗语”已经道出了王梵志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就是大量使用俗语词和俗语句。例如《城外土馒头》:“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佛禅喻道诗,馒头比喻坟头,预示着死亡;而陷草则代表死人,有馒头就有陷草。何其幽默诙谐。一个人只有一个馒头,你想多吃还不行,还不要嫌弃它没有滋味。全诗四句都是现成的俗语句,尤其是“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两句,完全是白话,王梵志信手拈来入诗,毫无苦涩之感,而其中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再如《我昔未生时》:“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这首号称是王梵志的天问,以惊世骇俗之语质问苍天“生我复何为”,大有《楚辞·天问》之意韵,其中的“冥冥无所知”“生我复何为”“还我未生时”等句都是现成的俗语句;而且八句诗中连用七个“我”,也是典型的口语入诗。关于王梵志诗中用俗语写作的情况,学术界研究的论文有不少,其中以项楚《敦煌诗歌导论》第五章《王梵志诗》的论述最为精彩,特别是探讨王梵志用佛经中的俗语来入诗,材料丰富,论述全面,可以参看。

唐代诗人也常在诗中引入谚语。南宋孙奕《履斋示儿编》卷十《诗说》之“用方言”条载:“子美善以方言里谚点化入诗句中,词人墨客,口不绝谈。其曰‘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吾宗》),‘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夜客》),‘汝去迎妻子,高秋念却回(《舍弟观归蓝田》),‘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新婚别》),‘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秋野》),‘掉头纱帽侧,曝背竹书光同上,‘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北征》),‘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沽酒携葫芦(《草堂》),‘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北征》),‘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守岁》),‘痴女饥咬我,啼畏猛虎闻(《彭衙行》),‘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遣兴》),‘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春水生》),‘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送路侍御入朝》),‘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舡何郡郎(《十二月一日》),‘去岁兹辰捧御床,五更三点入鹓行(《至日遣兴》),‘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今夕行》),‘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

孙奕所说的“子美善以方言里谚点化入诗句中”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说杜诗中有方言,一个是说杜诗中有俚语和谚语。这两种情况在杜诗中都大量出现。孙奕在文中举杜诗化用方言和谚语的二十个例子,来说明杜甫作诗对民间语言的应用,可谓是抓住了要点。俚语和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唐代诗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堪称楷模,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宋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杜甫特别擅长向民间诗人学习,在写作过程中喜欢使用俚语和谚语,增强诗歌的可读性。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评价杜诗这一特点时说:“杜甫的小诗常常用绝句体,并且用最自由的绝句体,不拘平仄,多用白话。如‘漫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接着引用南宋胡元任语“此诗浅近,绝非少陵语。庸俗所乱,不足凭也”来说明杜诗的浅近。胡元任之所以斷定这首《绝句九首》其九不是杜甫所写,主要原因在于此诗“浅近”,这恰好是杜甫学习民间语言的一个特点。孙奕所引杜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等诗句无不说明杜甫作诗擅长化用俚语和谚语。此外,杜诗中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人先擒王”(《前出塞九首》其六),“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赠花卿》)等诗句,都是化用民间谚语而成的佳句。

杜甫非常喜欢和农人在一起,故他写农夫的诗篇往往化用方言和谚语。在名篇《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对老农民田父的描写是:“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这些诗句都是明白如白话,把田父热情好客而又大大咧咧的性格刻画出来。《病后遇王倚饮赠歌》结联“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高度谚语化。《阌乡姜七少府设鱼十会戏赠长歌》在描写姜七热情款待他吃了一顿鱼后,感慨说:“可怜为人好心事,于我见子真颜色。不恨我衰子贵时,怅望且为今相忆。”清人仇兆鳌评此诗说:“此章赠王倚,后有《赠姜七少府》,皆用方言谚语,盖王姜二子,本非诗流,故就世俗常谈,发出恳至真情,令其晓然易见。文章浅深,随人而施,以其所以有益也。”仇兆鳌评价《病后遇王倚饮赠歌》《阌乡姜七少府设鱼十会戏赠长歌》两首杜诗“皆用方言谚语”,是符合杜甫的创作实际的;但他又认为这两首诗之所以都用方言谚语,是因为王倚、姜七不是诗人,故而“就世俗常谈”,这却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上很多时候杜甫写诗,都是化用方言和谚语的,而不管对方是不是诗人。

杜甫是唐代伟大诗人,他在诗中化用俚语、谚语可以说是常态。也有一些不太出名的诗人同样使用这种创作手法,甚至还出现过所谓的打油诗。尤袤《全唐诗话》卷六权龙褒条:“景龙中,为左武卫将军,好赋诗,而不知声律。中宗与学士赋诗,辄自预焉,帝戏呼为权学士。初以亲累远贬,洎归,献诗云:‘龙褒有何罪,天恩放岭南。敕知无罪过,追来与将军。上大笑。尝吟《夏日诗》:‘严霜白皓皓,明月赤团团。或曰:‘岂是夏景?答曰:‘趁韵而已。通天中,刺沧州。初到,呈同官曰:‘遥看沧州城,杨柳郁青青。中央一群汉,聚坐打杯觥。诸公谢曰:‘公有逸才。曰:‘不敢。趁韵而已。尝作《秋日咏怀诗》曰:‘檐前飞七百,雪白后园僵。饱食房里侧,家粪集野蜋。参军不晓,问之,权曰:‘鹞子帘前飞,直七百,洗衫挂后园白如雪,饱食房中侧卧,家里便转集得野泽蜣蜋。闻者笑之。始赋《夏日》严霜明月之句,乃皇太子宴赋诗。太子援笔讥之:‘龙褒才子,秦州人氏。明月昼耀,严霜夏起。如此诗章,趁韵而已。”权龙褒本来是武官,不懂诗词,但他也想学文官写诗来附庸风雅,因为不懂诗词格律,只好用大量的俚语和谚语入诗,闹了一些笑话,被人嘲笑为权龙褒体。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八:“令能,莆田隐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以所居列子之里,家贫,遇茶果必祭列子,以求聪明。或梦人割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禅学尤邃,世谓胡钉铰者也。”同卷录胡令能《咏锦绣》《小儿垂钓》《喜莆田韩少府见访》三首诗,皆用俚语,诙谐幽默,又不乏讥讽,看似打油诗,实则是唐诗中化用俚语、谚语的佳作。

在唐诗中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唐人自创谚语流传,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后世读者耳熟能详的诗句,甚至已经化为现代汉语中的经典名句。此外像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平白如话,继承了汉乐府口语化的特点,同时又产生了新的语句,可以当做谚语使用。这些都说明,唐代诗人在创作中的开放性与对民间诗歌的吸收与包容并举,才使得唐诗呈现出多彩多样的艺术风貌。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梵志俗语谚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诗二首(其一)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说说谚语
早期大乘佛典書面流傳舉證:“梵志”與“樓至”
谚语趣画(一)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
王梵志独特的“翻着袜法”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