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建构高效课堂
——语文教学设计探微

2021-01-07 09:19山东省胶州市第十中学姜艳秋
天津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笔者文本语文

■山东省胶州市第十中学 姜艳秋

一、重视文本,适度解读,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余映潮老师认为,没有优秀的、精致的、深刻的文本解读,一定难以生优质的课。抓住文本的核心点深入解读,从更高的视角研究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才能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进而进入“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如李森祥的《台阶》,描述了老一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笔者在执教此文时,结合自身的解读,本着层递性的教学原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更好地理解主题,从而引起学生与作品的共鸣,净化提升心灵,培养平民情怀:“原来我早就并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的人生的台阶”“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李森祥)问题如下:1.有高台阶的新屋建好了,父亲为什么明明应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2.父亲挑水闪了腰,为什么“我”想去帮忙,父亲却很粗暴地推开了“我”?3.为什么“我”在父亲最累、最苦的时候就真的让在一边?4.父亲明知自己老了,为什么还问“我”怎么了?5.文中主要写父亲,为何以“台阶”为题?

教师用深厚的文本解读,巧妙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高度的学习自觉性,这应成为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觉行为。否则,教学就成了教师纤夫式的拉和拽。

二、以学定教,追求预设与生成,让课堂走进学生心里

(一)科学设计预习案

科学设计预习案,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就是不错的选择。让学生暴露不足与问题,重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挑战性,杜绝把课堂变成教师的自我秀场。因此在设计预习案时,必须先了解目前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一定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无视学生的真实水平与实际需求。浅尝辄止或过度深入都是不好的。如郑振铎《猫》,笔者以阅读——对话——研究为纲,以层递性的问题设计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向深入。

教学环节大致如下1.整体感知,了解小说内容,发现第三只猫死得冤屈,得出结论经:这是一个悲剧故事。2.接着探寻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性格使然。3.然后由猫的悲剧写到“我”,是人的偏见导致悲剧产生。4.最后联系创作背景,思考小说深层的内容,将小说内涵上升到社会层面的认识。这样进行教学设计,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梯度,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实践活动过程,教学预设是要指向教学生成,但是生成不能因为完成预设目标而停止。当新的资源形成以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新的预设,学生又会向新的生成目标迈进。学生在动态的生成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成功的追问是一种高效的点拨,是保证对话成为深度交流的重要手段。就某一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追问,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引领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升思维能力。《石壕吏》是一篇比较浅显易懂的叙事诗。笔者采用指导学生自学来完成。环节大致如下:1.结合课下注释,自读文章,读懂意思。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如:这则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差吏为什么要夜晚捉人?3.在此环节上,笔者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4.之后学生继续追问:差吏见人就抓,为什么当时不抓杜甫?5.此时笔者顺势抛出任务:了解杜甫当时的身份与处境,了解唐代的兵役制度。这样学生以文本为纲,既理解了诗歌主题,又拓宽了阅读空间。

三、以生为本,关注学情,找到学生阅读兴趣的引爆点

教学中,学生的交流比答案更重要。教学中转个弯、绕个远,不仅不会迷路,反而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快意。如鲁迅小说《故乡》,灰堆中的碗碟是谁埋的?笔者抓住文章的留白之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辨。1.根据课文推断埋碗碟的到底是闰土、杨二嫂,还是别人,并分别说出理由。让学生当一回福尔摩斯,再现当时的情境。2.接着再追问,根据你得出的结论,作者想达到怎样的写作目的?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是闰土,这样写,闰土不再是忠厚麻木的人,而多了些狡猾与世故,让人物的性格更复杂;有的说是杨二嫂,她由当年貌美如花的豆腐西施,变成了极占便宜让人生厌的市侩,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还有的说是他人所为,认为作者就是想塑造一群当时社会的丑陋人,入木三分地批判日益衰微的世风……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激活了学生思维。

课堂有思辨的空间,才有精彩的生成。让对话根植于文本之中,和原著对话、和作者对话,学生在潜心细读文章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四、巧抓文眼,线式主问,追求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个好问题可以支撑起一节好的语文课堂,有三个典型性:一要有主导性。拎起全文中心,把握文章重点。二要有普遍性。反映学情,是大多数学生不懂且需要了解的知识点。三要有创造性。好问题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激发语文课堂,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铺垫。如果问题没有质量,势必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仄路。如执教《秋天的怀念》,笔者这样设计教学环节,和学生展开对话,发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一问:儿子怎么不好好活了?请大家找出相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二问:从刚才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了儿子不想好好活。可是母亲要儿子好好活,说说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三问:后来,作者好好活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四问:我们又应该怎样好好活呢? 以“好好活”为线,精心设计了四个由浅入深的梯度式的主问题。深入文本,品读人物,理解主题;跳出文本,走出课堂,思考生活。以文眼为突破口,深读文本,引领学生高屋建瓴,让课堂有序、有趣、有效。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例,避轻就重,创新思考;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和各种语文活动进行阅读,打通课堂内外,打通有形文字与无限生活兼容的阅读,读书与读人,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实现语文教育的课堂追求:演绎精彩故事,奠定幸福人生。

猜你喜欢
笔者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老师,别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