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2021-01-07 09:19甘肃省民乐县第三中学
天津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语录课外阅读

■甘肃省民乐县第三中学 宁 贵

一、传统文化渗透的教育背景

我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瑰宝,支撑着国家与社会不断健康发展。为了让传统文化始终成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我国愈发注重从教育入手,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堂中,希望具有“祖国的未来”之称的学生可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路上的重要精神食粮,并使其领会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主动承担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成为一个主动投身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动中的奉献者。

二、初中语文课中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的教学意义

初中生处于生理与心理转变的一个关键成长时期,语文教师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可使其免于受到外界环境过多的影响,让学生懂得用传统文化精神击退不良文化的侵蚀,使其逐渐树立积极而健康的观念与情感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让他们的人生少走弯路,真正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三、初中语文课中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的教学策略

以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托,初中语文教师可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策略来推进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

(一)利用信息技术增强传统文化的渗透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整合,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教师可在这一整合模式下渗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直观理解,使其对传统文化进行形象认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这是因为有些传统文化以直观可见的事物为载体,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来将这类的传统文化渗透进来,既可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还可提高学生相应的认知能力。

以《苏州园林》这一课为例,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可在多媒体屏幕上呈现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者动态视频,其内容可以是苏州园林的雕刻、花木、装饰、匾额、叠石、书条石等事物。这些直观的事物承载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可让学生对其中承载的文化进行解读。比如学生可对苏州园林花木的文化及其寓意进行解析,或者对苏州园林雕刻文化进行全面的理解,等等。苏州园林并不单纯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它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其直观的文化载体呈现出来,可让学生对相关传统文化进行形象化的感知与理解。

(二)以故事为主要形式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以故事形式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可很好地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因为有些学生虽然接触到了一些传统文化,但是却难以理解它的深远影响,所以这些传统文化很难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深刻的影响,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淡化这方面的记忆。比如在《纪念白求恩》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故事形式将白求恩经历过的感人事迹讲述出来,以真实的人物故事激起学生的强烈情感,使其对白求恩身上令人敬佩的精神和品质产生极强的认同感。

学生在对白求恩的精神品质产生认同感之后,会自主地向他学习,比如学习他身上的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品质均可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尤其是对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社会生活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白求恩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均是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策略。

为了深化学生对这部分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运用,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找出同样具有相同精神品质的名人,了解这些名人的故事。比如学生要找出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人,则可从具有共产党员这一身份的名人入手;学生要找出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一精神的人,则可搜寻“做好事不留名”的真实故事;学生也可找出具备工匠精神的名人故事,体会他们身上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等方面的高贵精神品质。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价值,主动学习名人身上的可贵精神。

(三)以趣味教学活动推进传统文化的渗透

有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若要渗透传统文化,保障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则更需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可组织以传统文化渗透为主要目的的趣味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趣味教学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使其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比如教师在《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参与到“比一比谁的语录多”这样的竞赛性趣味教学活动中。学生可将孔子的语录灵活地运用到趣味的教学活动中,并在讲出语录时,快速地表达自己对语录内涵的理解。孔子留下的语录非常多,而且每一条语录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学生对孔子语录进行广泛又深入的理解与运用,实际上就是他们对孔子的儒家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表现。

又比如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分别扮演庄子和惠子,进行情景式对话。在这一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可渗透道家辩证思想文化,让扮演庄子和惠子的学生分别从他们的观点出发,去认识同样的事物,努力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活动充满了趣味与活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专注度,有利于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四)在课外阅读教学指导中渗透传统文化

课外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拓展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拓展自己的阅读知识面。在课外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也可有机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的读书时接受相关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教师可在《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等名著导读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国学经典文化,让学生体会国学经典文化的魅力。教师也可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样的纪实类名著导读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学习中接触丰富的传统文化,切实增强其文化底蕴,提升其文化素养。

四、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始终秉承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教学策略有机渗透传统文化,能让学生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不同形式感受丰富的传统文化,并使其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而让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承担推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责任。因此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寻更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有机渗透传统文化,实现新时期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语录课外阅读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语录
语录
语录
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