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及其深远意义

2021-01-07 13:34张建云
天中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劳动价值观

张建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当今时代,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正在推动人类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人们之间联系的紧密性也前所未有,代表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观借助互联网普遍呈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面对面地比较、较量,人们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价值观冲突而需要化解内心的困惑。全面概括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容,推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性的有根文化,战胜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并解除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困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构建原则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构建原则,涉及如何把握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问题。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对各种复杂的价值的认识、理解、体验和评价,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现实价值的态度、对未来价值的理想和追求。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就是把丰富多样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按照其内在的逻辑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和总体概括。而要对内容多样的价值观进行系统梳理和总体概括,就要完整、全面、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容,就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明确区分价值、价值的实现、价值观三个不同概念

价值,是在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客体属性满足了主体需要、与主体相契合,即为价值;价值在人类总体性实践中产生,经过人类“亿万次”的实践验证而形成,具有确定的内容;价值不是抽象存在的,人们创造价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需要,所以价值必然要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实现出来。价值的实现,即一般价值的具体实现,是对人们需要的现实满足;价值的实现受到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发展及社会制度状况等的制约,因而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价值观,是价值主体对价值是否符合自身利益、满足自身需要的认识、理解、体验和评价,是对现实价值的确定和对理想价值的追求;价值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不同,价值观也必然不同;价值观具有多元性。因此,价值、价值的实现、价值观三者互相联系,各自又有独特内涵,不能混淆、混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要坚持三者区分、不能混用的原则,否则容易造成混乱。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对复杂多样价值的认识、理解、体验和评价,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现实价值的肯定(或否定)态度以及对未来价值的理想和追求。构成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容的,一定属于价值观范畴,而不属于价值范畴。例如,正义、自由、平等、民主、公正、法治、劳动、财富等作为价值,不同的价值主体对它们的认识和评价是不同的。社会主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对正义、自由、平等、民主、公正、劳动、财富等价值的认识、体验和态度,形成了社会主义正义观、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公正观、劳动观、财富观等价值观;而资本主义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形成了资本主义的正义观、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公正观、劳动观、财富观等价值观。将价值观与价值两个概念混用,容易造成思想混乱,造成对价值观的本质和内容认识不清楚。例如,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与价值观的讨论,有人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自由、平等等概念是现代社会各国家、各民族都追求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追求这些价值观,而且他们提出的比我们还早,为什么成了社会主义价值观?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它们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的价值观,虽然表达为富强、民主、自由、平等等,但实际上是指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富强观、民主观、自由观、平等观等。而西方国家追求的富强、民主、自由、平等等是资产阶级的富强观、民主观、自由观、平等观等。人民群众要求的富强、民主、自由、平等,其性质、内容与资产阶级要求的有着本质区别。

所以,探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构建问题,必须明确辨析价值、价值的实现与价值观三个概念,必须明确我们所讨论的是人民群众的价值观,我们所构建的是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过渡性

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他们认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需要经过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才能发展到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其后,列宁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基础上,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也必须经过多级的发展过程,他提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与“完备的社会主义”等概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其后,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社会主义阶段划分又进行了深入探讨。毛泽东提出了“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与“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概念,并指出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到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需要100年左右或者更多的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逐步提出和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具有自身的特点:因为它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如旧式的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依然存在;劳动还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消费品的分配原则依然实行“同量劳动相交换”;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等等。

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时,必须把握过渡性时期的特点,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群众性)相统一,构建既与资本主义有本质区别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体系。

(三)坚持科学的、具有本质意义的分类原则

科学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首先就要完整掌握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包含的全部内容。而要完整、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就要按照科学的、具有本质意义的分类,把价值观进行逻辑梳理。价值观的分类有很多种,例如,有学者从价值主体角度把价值观分为个体价值观、群体价值观、类价值观;有学者从内容角度把价值观分为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生态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并不是每一种分类都对把握价值观内容具有本质意义。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最为根本的就是把握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本质意义的内部联系和内在逻辑,按照这一内部联系、内在逻辑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内容进行分类,再分门别类地进行细致研究,才能全面把握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要把握具有本质意义的分类,就要回到价值观概念本身,回到价值观的本质与核心内涵中。价值观是价值主体对价值的反映,是价值主体依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对价值的认识、体验、态度和要求;主体的利益和需要决定价值观的性质和内容。因此,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首先就要确认价值主体,明确价值主体的利益和需要,这是价值观体系最为重要的内容;其次要明确价值观体系的内容,它表现为价值主体对现实价值的确认和对理想价值的要求,是价值主体对现实价值的体验、品味、判断和理想追求。

按照上述逻辑分析下来,价值观体系包括以下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价值主体的确认;二是对现实价值的认识、体验和态度;三是对理想价值的追求。其中,现实价值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身关系三个方面的价值。据此,现实层面的价值观又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概括,即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价值观、人与社会关系层面的价值观和人与自身关系层面的价值观。进而分析,价值观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确认价值主体及其利益和需要;二是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价值观;三是人与社会关系层面的价值观;四是人与自身关系层面的价值观;五是理想层面的价值观。在这五个方面中,对价值主体的确认是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问题。从这五大方面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就能够既把握住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又能囊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全部内容。

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容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人民群众的价值观体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定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人民主体

价值立场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大问题。毛泽东指出:“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2]社会主义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要求就表现为“以人为本”“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中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从各自阶级利益和经济关系出发,对人民群众的历史贡献和社会地位做出的评价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民群众观。唯物史观强调,劳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强调社会主义运动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群众谋求解放的运动,是代表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运动。社会主义坚持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谋求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民群众的自由和幸福。是否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判断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观体系根本不同的标准。资本主义所谓的全民利益和全民幸福,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蒙蔽劳动人民的幌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二)劳动光荣

劳动,即人们通过付出体力和脑力,认识和改造对象,从而生产、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的活动,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方式和手段,也是人类在解决与自然的矛盾的过程中确立的普遍性层次最高的价值。作为一般价值,劳动在不同时代、不同生产力水平及不同生产关系条件下,其具体的实现形式是不同的,从茹毛饮血到手工生产再到大机器生产,发展到今天已实现人工智能生产。同时,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价值主体依据其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对劳动的理解、评价、态度也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劳动价值观。

社会主义“劳动光荣”价值观是人民群众的价值观,是针对历史上特别是资本主义对劳动的剥削和压迫而提出的。资产阶级鄙视劳动,崇尚不劳而获,通过剥削、掠夺、食利等,直接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损害了劳动者利益。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倡导劳动光荣,强调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就是通过劳动创造(而不是以直接占有)的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的需要。尊重劳动者就是要尊重劳动者的劳动主体地位和劳动自主性、创造性,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社会主义劳动光荣价值观在实践中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强调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创新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强调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3]

(三)集体主义

人为了生存,需要联合起来,以社会为中介,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对立。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4]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其解决是人类存在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由此决定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必然关系,而人的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又决定了这一关系的普遍性。

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社会、集体的存在对个体存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尽管没有个体存在也就没有社会和集体,但是集体对单个个体来说,无疑具有先在的地位和意义。单个人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满足自身需要和实现自由;集体和社会是个人满足需要、实现自由的根本保障。只有集体、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才会有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维护集体、促进社会发展的行为视为推崇和赞扬的行为,集体主义是道德世界的精神航标。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共同体、集体)只代表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代表社会的普遍利益,这样的共同体、集体就是虚假的。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是个人利益实现的根本保障和途径;当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个体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因为真正的集体必然是代表每个成员个体利益的,集体利益所在,也必然是每个个体利益所在,每个个体都要维护集体的利益,背离集体利益的特殊个人利益必然会损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最终必然也会损害个体自身的长远利益。

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具体生活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义务,表现为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无私奉献,先公后私,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等。二是个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尊敬爱护他人,体现在团结、友爱、乐于助人、诚信、宽容等品质上。三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利益维护,体现在秉持正义观、平等观、公正观、民主观、法治观等上面。

(四)自强不息

人与自身的关系,即人作为主体与作为客体的自身的关系;客体自身,即人的身内自然世界。超越身内自然性,成为身内自然的主体,这是解决人与自身矛盾的关键。这个矛盾的解决是通过人对自身主体性的不断认识,通过人自觉持续不懈地超越自身的局限性、不断增强自身的本质力量而实现的。当一个人将自身作为主体并把这种意识或认识外化为自觉行为,他就有了自强不息的品性。自强不息作为价值,是人在解决人与自身自然性的矛盾和对立的实践中产生的,其核心内涵就是人作为主体自觉地立足于自身谋求发展,通过提升主体的本质力量,摆脱身内自然性,自立自强、勤勉不懈。

自强不息,是人们在认识到自身主体性的基础上,自觉地依靠自己的不断奋斗而表现出来的精神、态度和追求。不同个人、不同群体、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等依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而对自强不息原则的理解和认识是不同的。社会主义自强不息价值观立足于人民群众立场,强调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群众依靠自己解决问题、谋求解放的重要性和意义;强调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国情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等等。

自强不息价值观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人作为主体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丰富和提升:一是人对自身作为主体的认识和把握,如自尊、自爱、自立等;二是人对自身的身内自然性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自律、严谨、认真、吃苦耐劳、勇敢、廉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三是人对自身成长的关注和培育,包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等。

(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自由就是不受限制地按照自己的意识自主活动。自由是人的高级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和权利;自由与人的生命存在连为一体,是人满足本能欲求、生理需要的最基本条件,也就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自由作为一般价值是不受限制地自主活动,但是自由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总是受到来自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的重重限制与束缚,要实现自由,就必须摆脱限制。

不同的价值主体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自由和自由的实现的理解与判断是不同的,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自由观。社会主义自由观是人民群众的自由观,是以人民群众为价值立场对自由和自由的实现的判断与评价。社会主义自由观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要出发,谋求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自由的真正实现。社会主义自由观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及幸福的实现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根本基础和物质保障,又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等制度建设为保障。同时,社会主义以共产主义为导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可持续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统一,促进每个人能力的全面提高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保证在更完善的社会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自由。

社会主义自由观要求,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等等。

三、新时代全面加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的深远意义

(一)新时代全面加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是全球化时代本民族文化在文化相遇中稳稳胜出的客观要求

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思想大碰撞、文化大交融推动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但有人担心,文化全球化最终只能是弱势文化被强势文化所吞没,最终成为强势文化的附庸。这种担心值得注意,但是要辩证地分析。两军相遇勇者胜,两种文化相遇却不存在强者一定胜出的问题。文化相遇是一个双向过程,无论是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只有有根的文化,才能在文化大碰撞、大交融中赢得胜利。所谓有根的文化,即有主体性、有自我价值意识的文化,其文化价值主体擅长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吸取其中对自己有价值、有意义的因素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没有主体性,没有自我价值意识,没有“根”,就意味着这种文化缺乏主体意识和自我确信,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信心,对未来没有思考和规划,这样的文化还处于自发的状态。没有主体性、无“根”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相遇时,很可能被同质化,很容易被嫁接到别的有根文化上去,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成长为与别的文化没有区别的文化,也就成了别的文化。只有具有主体性和自觉性的文化,才能牢牢立足于自身,在文化相遇中主动吸取有用因素,使自己更完善、更强大。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问题之所以引起人们普遍思考和全面关注,就是因为价值观是文化的根。有根的文化必然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和自我价值意识,对价值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有清楚的认识,具有明确、完整的价值观体系,从而才能在文化大碰撞、大交融的时代自觉地坚持自我,立足自身,取我所需,扬我所长,从而在文化相遇中稳稳胜出。因此,在文化全球化时代,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深刻把握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根本特性,全面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理论自觉的客观要求,是筑牢传统文化根基的客观要求,是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发生碰撞时稳稳胜出的内在要求。

(二)新时代全面加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是超越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竞争中稳稳胜出的内在要求

资本主义在与封建主义斗争过程中,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才从总体上取代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几经波折最终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代,进入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代。在这个过渡时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长期并存,彼此斗争。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人类终将进入共产主义。这个过程同时也必然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取代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过程。

我们正处于这样的过渡时代,处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交锋、斗争的时代。从国际上看,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策略主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进其他弱势文化之中,以其经济和科技实力优势,通过物质生活方式所携带的文化信息逐渐地影响其他国家的人民,使其在认同西方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美国的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快餐、微软电脑等遍布世界各地,美国所宣扬的资本主义自由、民主、人权等意识形态通过经济合作、贸易往来、人才培训、文化交流等渠道,利用影视、报刊、网络等工具,全方位、无间断地对他国进行渗透和影响,通过歪曲、诋毁非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鼓吹宣传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宣扬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美国,更是通过在互联网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将美国价值观向全球灌输、渗透。因特网主要是按照美国标准建立的,并且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动下发展,因而成为西方宣传、散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歪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具。通过互联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诬蔑、丑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无限夸大中国等社会主义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挑拨事端,煽动和怂恿反对社会主义的情绪,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消解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基础,最终试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西方敌对势力的所作所为,极具迷惑性,容易引起社会主义国家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面临严峻挑战。构建具有自身主体性的、明确而又完善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讲清楚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合理性、先进性和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彰显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是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

(三)新时代全面加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是解除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困惑、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迫切需要

人的行为总是要受到他所接受的、内化了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价值体系对人的活动的影响是内在、无形的,因而在人的有目的的行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同一件事,抱有不同价值观的人来做是不同的。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引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涉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前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价值观受到物质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价值主体利益和需要的多元化使得人们的价值追求多样化、复杂化。在文化思想多元化背景下,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与从国外涌入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相混杂、相呼应,造成思想混乱。生活中每个人每日每时都可能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涉及价值观的问题,其是非曲直如何正确判断,又如何正确抉择,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效,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和养成。如何对实际工作生活中具体的价值困惑问题加以正确指导,从而使人们从生活细微处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亟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加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为人们提供基本规范和导向,确立切实的行为准则,引导人们合理地选择和行动,这是消除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困惑,从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迫切需要。

(四)新时代全面加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需要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非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全部内容,而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起引领、整合作用的部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群众为价值立场、传承自古以来人类价值建设优秀成果的总体,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是起引领、整合作用的部分。只有明确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完整内容,才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由来、内容和意义,从而也才能自觉接受、贯彻其引领和整合的功能,理性对待人类价值建设的一切优秀成果,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劳动价值观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