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诞生地史实再考释

2021-01-07 19:41安国楼王梦雨
关键词:浮光光州光山县

安国楼,王梦雨

北宋名臣、史家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祖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其父司马池,曾任光山(今属河南)县令。仁宗时,司马光中进士甲科,后曾修起居注,判礼部、知谏院、知制诰等。死后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关于司马光的诞生地及有关问题,由于早期文献记载不够明确,引起后来人们的认知差异。

胡昭曦先生《司马光诞生地考》(以下简称《诞生地考》)一文,围绕司马光诞生地问题,对其父司马池的履历和宋代及后世碑记、地志、年谱等相关材料,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同时对有关记述也提出了质疑和推测。(1)胡昭曦:《司马光诞生地考》,《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第108-112页。以下所引此文,不一一出注。之后,学界对于这一问题再无更多探讨。如今我们再度审视胡先生的这篇文章,感到可对某些方面作进一步的补充探讨,对有关问题作出更加准确、合理的解释。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拟根据胡先生一文所涉及的问题,主要从生于郫县说再分析、生于光山说进一步佐证、取字“君实”问题三方面,作进一步考察和分析,以期对理解相关史实有所帮助。

一、生于郫县说的问题

《诞生地考》文中称:“关于他(司马光)的诞生地却未见明载,无论当时人为他撰写的《行状》、《神道碑》、《墓志铭》或有关著述,以及司马光留下的文字,都没有谈到。到了南宋初年,对司马光的诞生地就出现了两种不同说法,其影响及于今日。”其中第一种说法是生于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说,文中分析认为,清末、民国所立的郫县碑记以及郫县地方志中有关此说的记述,“均源于南宋初期临邛人张行成所写的郫县《司马温公祠堂记》”。此祠堂记被收入南宋宁宗庆元年间编撰的《成都文类》中,主要内容如下:

故谏议大夫司马君池,以某年作尉郫邑,越明年某月生公于官廨,字之曰岷,以山称也。是岁,谏议君手植松、楠各一本于庭,迨今凡若而年。自谏议之死,骨已朽矣。公相继殂落,灵亦归矣。而二木之中其一松者亦枯摧矣,唯是兹楠苍苍犹在,邦人依之,尚可想见公初生时也。……于是,邑丞李公作堂以严公之祭,护木以永公之思,盖从人望者。楠之青青,公生在兹。邦人是荣,祠之翼翼。(2)张行成:《司马温公祠堂记》,扈仲荣等:《成都文类》卷35,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年,第684页。

《诞生地考》文中提到了张行成生卒年不详,系高宗绍兴进士,宋代蜀中著名理学家,“其记述当为翔实可信”,但却有几处疑点,如对司马池作郫县尉的时间、司马光诞生之年代表述含糊,何以独云司马光“字之曰岷”等。“为什么会造成这一情况,现在不得而知”,很可能是他当时在接受县丞李某之请以后,“就根据李某的介述和平时的印象撰写而成,没有加以考订”。用这些材料“论断司马光诞生在四川郫县,凭据是不充分的”。

可见,此篇祠堂记中有一些牵强附会的成分,不能作为司马光出生于郫县的依据。此外,其对司马光何以名“光”,及后来何以取字“君实”等,均未提及。因四川有岷山,刚出生就字之曰“岷”,也有违冠而取字的常理。当然,若说其父曾任职于此,邦人想见其人,永公之思,从人之望,立祠以祀,以是为荣等,从这一角度去认识,当属民众敬仰心理的体现,可以理解,但显然不能作为有关史实认定的依据。

此类由名人撰写、欠于考订的祠堂记在宋代乃至古代社会中并不少见。以上是张行成独立撰写的祠堂记,另有一篇合成的祠堂记与之相似,《诞生地考》一文没有提及,即署名张耒(1054—1114,北宋熙宁进士)的《司马温公祠堂记》,其中提及:

元祐元年九月甲子,丞相司马公薨,朝廷议所以追崇之,于是进爵为公而国于温。惟司马氏系出晋安平献王孚,而献王河内温人也,故推本其故家而封之。五年,奉议郎王仲孺为温令,告其邑人曰:“惟司马公道德功烈著于朝廷,……其功德宜配社稷,天下祀之。而温者公之封国也,顾不能祀而可乎!”于是度地作堂,画公像而礼祀焉,告于谯郡张某,使记之。

某为之言曰:“盛德之不作于世久矣,……某辱游公之门,而喜王君之好德,使以其说书于堂而刻之。”(3)张耒:《柯山集》卷42《司马温公祠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5册,第364-365页。

这篇祠堂记也没有涉及司马光出生地等问题,其立祠之地温县(今属河南省),其实与司马光的在世事迹无涉。其中提到司马池曾“自言晋安平献王孚后”,(4)《宋史》卷298《司马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903页。指司马池这支家族,系出于晋朝安平献王、河内郡温县人司马孚之后。司马光封“温国公”,的确是“推本其故家而封之”。据苏轼撰《司马温公神道碑》,司马池曾封赠太师、温国公,与后来的司马光封号一致,而且其祖上自曾祖母、祖母到其母聂氏,“皆封温国太夫人”。(5)苏轼:《苏东坡全集》卷64《司马温公神道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第1688页。说明“温国公”是其家传的爵封之号,但与古温国似乎关系不大。凭借家族世传爵封之号却单一为司马光立祠,未免有些牵强,不合道理。

县令王仲孺为了在此建司马光祠,乃刻意寻求与人物之间的联系,历史上这类因爵封立祠的情况也不多见,其祠堂记中不提司马光生地问题或可理解。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或曾受王仲孺之托作的这篇祠堂记。此文前半部分讲述立祠背景,只提及司马光爵封、系出问题,有关生年、生地及履历等均无说明,应是当地人附加的撰文,而非张耒之作。其后半部分评论历史上的“盛德”、司马光“盛德”问题,最后则提到张耒自己游学司马光之门,而喜王君之好德,便让他们将此说“书于堂而刻之”。后半部分或为张耒行文,但当中只字未提温公立祠之事,说明张耒对在温建祠一事或有保留意见。该祠堂记没有按照一般惯例对司马光的生平情况加以说明,乃是一篇满足时势需要的合成之作,其中缺略或模糊了诸多相关信息。

二、生于光山说的进一步佐证

第二种说法是生于光山(今属河南省)说。《诞生地考》文中根据明清光山县志、司马光年谱,以及南宋王明清《挥麈录》“(司马池)晚守浮光,得温公,名光”,叶适《司马温公祠堂记》“公河内人,生于光州,因为名”等材料,论证司马光生于光山县。这里不妨针对叶适《司马温公祠堂记》的有关内容再作延伸分析。其祠堂记中提及:

公,河内人,生于光州,因以为名。绍熙三年,太守王侯闻诗改祠公郡东堂。光边远极陋,民之智识不足于耕殖,而何暇知公之仁!虽然,公自元祐以来,由京师达四方,家绘其像,饮食皆祝,非必师友士大夫能敬公而已。公之乡已不得见,因其尝生也,表厉尊显,以明尚贤治民之本[旨],此侯之志欤!

之后,对司马光的学业、德操、贡献和威望等加以评价,称其“为宋元臣”。尾论又提道:“余是以因侯之作,并论次,以明圣贤之德业不在彼而在此也。”(6)《叶适集·水心文集》卷9《司马温公祠堂记》,刘公纯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5-146页。

宋光州下辖四县,其一为光山。光州、光山均是从光山山名而来。光山,也称弋山、浮光山,在今光山县西北。成书于孝宗乾道年间的《挥麈录》中称:“承平时,光州学中有温公祠堂存焉。”(7)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4,王松清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8页。可见至迟南宋初光州已有温公祠堂。光宗绍熙三年(1192),太守王闻诗将司马光祠改移至州署的东堂,其目的是倡导尚贤治民之风,这也是叶适作这篇祠堂记的初衷。作为光州太守,其立祠显然应该在州署之地,而不是属县,但这并未否定光山是司马光诞生地的认识。

稍后的黄震在《黄氏日抄》中专门记载此事:“公(司马光)生光州,因以为名,王闻诗守光改祠之,而水心为《记》,谓公犹常人尔,充实积久,为宋元臣。此最善言公者。”(8)黄震:《黄氏日抄》卷68,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第451页。可见,此篇由“最善言公者”叶适所作之《司马温公祠堂记》,比较真实可信,可作为司马光生于光州光山县的史实依据。后世光山县留存的司马井等遗迹和不少传说故事,乃是长期历史认同的见证。

之后,《诞生地考》又针对司马光生年问题作进一步考订,指出明、清时代编撰的司马光年谱中,引用“叶佑之所撰《光山祠记》云”,天禧三年(1019)司马池为光山县令,十月十八日生公于官舍,但“叶佑之其人,不见经传”,当为北宋末南宋初人;而叶佑之所撰《祠记》,由于早期文献记载缺失,无从考证。文中认为,要证明司马光生于何地,“弄清天禧三年十月司马池在什么地方任职,是关键的所在”,并通过利用《宋史·司马池传》《东都事略·司马池传》等资料,推测“司马池最迟是在天禧三年初,就由郫县尉迁为光山县令”,当年十月生司马光于光山县。

经考察,还有一些其他材料可以进一步佐证司马光生于天禧三年。南宋宁宗、理宗之际成书的《舆地纪胜》中记:

司马池,字和中。《元祐阁记》云:乾兴初,司马天章来为小溪大夫,初正版籍,治赋役。厥子温公方四岁,识者已知其非凡儿矣。(9)《舆地纪胜》卷155《官吏》,赵一生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332页。

之后,理宗嘉熙年间成书的《方舆胜览》也有类似记载:

司马池,乾兴初为小溪大夫,初正版籍赋役。子温公方四岁,识者已知其非凡儿矣。(10)祝穆:《方舆胜览》卷63《名宦》,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101页。

两书记载基本一致,后者或从前者引用而来。两段材料均提到了真宗乾兴初(1022),司马池调到小溪县(今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任职,当时司马光四岁。由此前推,司马光当出生于天禧三年。

同时,上引《方舆胜览》中还有另一则记载:

公父池,以天禧甲午自湖南赴阙。夫人有娠,次光山驿,一夕生公。相传有“光山驿里生司马”之句,因以名之。或谓即父为光山令时。(11)祝穆:《方舆胜览》卷50《祠庙》,第896页。

此条材料他处未见,其中“甲午”应为“戊午”之误。天禧没有甲午年,戊午即天禧二年。此处提供一则新的信息,即此年司马池携夫人自湖南北上赶赴东京,路途中夫人因有身孕不便行进,临时住宿在光山县的驿站中,某晚生下司马光。“光”之取名,或因驿名,或因父职。从有关资料记载来看,当时确有光山驿,如北宋张耒曾作《离光山驿》诗等。(12)《柯山集》卷18《离光山驿》,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5册,第160页。此驿站后来一直行用至清代,乾隆《光山县志》中说,“光山县驿,在县署左,见存驿递马二匹、马夫二名”。(13)(乾隆)《光山县志》卷15《驿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第236页。说明上引材料记载比较符合事实。这里的“一夕生公”,应是到了第二年,即天禧三年生司马光。同时也说明,其名“光”,到底是起始于驿名,还是起始于父职,直到南宋也未说清。

此外,该条材料还透漏出一个与其他说法不一样的事实,即司马池“由郫县尉迁为光山县令”,可能不是直接由郫县调往光山县任职,其任职或与司马光降生于此有关。据司马光言:“昔先人为郫县尉,公为转运使,知待甚厚,荐之于朝”。(14)《司马光集》卷65《故枢密直学士薛公(田)诗集序》,李文泽、霞绍晖点校,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63页。司马池当时是被薛田推荐于朝廷,而非直接赶赴离京城较远的光山县任职,但“赴阙”途中,由于夫人有孕不便继续前行,于是被就地任命为光山县令,后来乃生司马光。

三、司马光的取字问题

司马光之名,与光山有关,宋人文献中多有提及。如王明清《挥麈录》记:司马池“晚守浮光,得温公,名光”。(15)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4,第28页。稍后周煇在《清波杂志》中也说:“司马温公父待制,公守浮光日生温公,故名取辉耀之义。”(16)周煇:《清波杂志》卷8,刘永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70页。这里的“守浮光”,即任光山县令,光之取名由此而来,取用光辉灿烂之义。但是,后来何以用字“君实”,(17)宋代文献大多显示司马光字君实,唯有南宋陆游之甥桑世昌在《兰亭考》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1页)中提及“司马光公实”“温公尝字公实”,与“君实”有一字之差。宋人文献中未见解释,《诞生地考》一文中也没有提及。考察后出的文献,可知其取字与其名及出生地也有一定关系。

其“君实”之字应是成年后所定。到了清代,俞樾《茶香室丛钞》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少有的解读:“《方舆纪要》云,光山县北有浮光山,然则光山乃以山得名,有浮光山而后有光山,有光山而后有光州。温公名光,而字君实,正以浮光之名不美,故反其义而字实耳。”(18)俞樾:《茶香室丛钞·三钞》卷8,《春在堂全书》第6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534页。其意谓,正是由于“光”或“浮光”有虚而不实之意,故反其义而字实,欲行君子之实,因作“君实”。这一解读或许有些依据,或许来自传说演义,但符合情理,顺乎反义取字的道理。名、字合义,也符合儒家的中和之道,既要光辉灿烂,又要脚踏实地。如此则司马光名、字的取用,均与光山县有关,其生于光山便更加确凿。

关于“字”的意义和作用,司马光曾说,“字必附名而为义焉”,并倡导“言其名求其义,闻其字念其道”。(19)《司马光集》卷64《越州张推官字序》《诸兄子字序》,第1332、1330页。即字要根据名的意义去伸展,人们要围绕名与字的理念去追求。司马光的字显然与名相关联,是名意义的延伸。令人称道的是,司马光的担当和作为的确很好地阐释了其名与字的初衷。《宋史》中评价,司马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诚心自然,天下敬信”等。死后,朝廷敕赐“忠清粹德”墓碑。(20)《宋史》卷336《司马光传》,第10769页。同时,他又是求真务实之人,邵雍所谓“君实,脚踏实地人也”。(21)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18,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1页。吕公著更称“君实者,可谓实过其名也”。(22)赵善璙:《自警编》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75册,第209页。司马光德名绝世,才茂行洁,既光大辉耀,又脚踏实地。这样的风范和威望,正如范祖禹断言,“流波之所激,余风之所被,千世之下犹将兴起,充塞天地”,(23)范祖禹:《范太史集》卷37《祭司马文正公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0册,第411页。实为千世不泯之垂范。

同时,其诞生地光州光山也因此而光大闻名。当地“旧《祠堂记》云:光虽僻陋,而生司马温公,则光之为光也大矣”。(24)李贤等:《明一统志》卷31《汝宁府》,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册,第786页。地处僻陋的光州光山,因此而增光添彩,显荣光大,司马光也得以历代奉祀,影响至今。其儿时砸缸的故事等,更是千年传颂,恒久弥新。

猜你喜欢
浮光光州光山县
房子7天内“自燃”40多次
年味儿
浮光掠过心灵
学礼仪
光山县粮油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调研
光州街头雕塑见闻
光山县精准鱼蛋白有机肥田间试验
浅析光山县水利工程建设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性
胭脂龙女
最大邮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