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阅读 强化训练

2021-01-07 09:28唐惠忠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
课外语文 2020年35期
关键词:陈省身钟南山

⊙唐惠忠(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

一、访谈的概念与特点

“访谈”类文本是因某个人、某一事件或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

访谈具有言语的情境性、话题的统一性、被访人物的特殊性等特点。所谓言语的情境性,是指采访者通过灵活的发问形式,引导出一问一答的言语过程所呈现的特定情境。发问方式和交流过程的特点,往往成为读者关注的重点。所谓话题的统一性,指谈话双方围绕一个统一的中心展开;岔开话题或转移话题,通常是一种谈话技巧。被访人物的特殊性,往往决定访谈的文本价值;而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是分析访谈表现手法的依据。有许多电视访谈节目(如《焦点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可作为借鉴的范例,建议适当看一些,体会其过程的调控、设问的技巧以及语言的风格等。

二、阅读方法指要

对话过程构成访谈的主体(也是阅读考查的重点),它一般分为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阅读开头部分,要关注采访者如何营造谈话气氛,如何引发对方的谈话兴趣和引入话题。阅读主体部分,要关注谈话进程的变化,分析采访者的设问技巧(包括如何把话题拓宽、拓深),分析被访人物的言谈技巧和谈话内容;要善于从被访人物的言语内容中看到人物的个性、思想、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特征,探讨人物的人生价值和文本体现的时代精神。阅读结尾部分,则要关注结论性的话语。

【考题解析】(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要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与情感进行了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尖锐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到,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他的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是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答案与解析】

D [根据原文,“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才能带来“震撼效果”,所以D项说“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符合现实逻辑)”的事物加以“否定(背离现实逻辑)”的错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

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答案与解析】

D [根据原文,“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是“新冠肺炎疫情”,而不是“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所以D项就犯了将“此”(新冠肺炎疫情)表述成“彼”(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的错误。]

6.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

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取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本题三个答题要点,均隐含在《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的对谈之中,考生可以结合“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答题指向,首先对钟红明的四次对谈进行如下梳理:对谈一:提及《燃起黑色的春天》;援引“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的说法;提问“写作动机”。对谈二:聚焦《钟南山:苍生在上》;话说“全书章节及具体内容”;提问这一写法“意图”。对谈三:概括《钟南山:苍生在上》全书内容;援引“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的说法;提问这一说法“缘起”。对谈四:抛出“非虚构”提法;揭示“文学观差异”;提问采用“实地采访”写作方式的原因。考生在梳理的基础上,可以对钟红明的对谈进行由做法到经验的提取:一是从“对谈一”中的《燃起黑色的春天》及其文中的说法和“对谈二”“对谈三”中的《钟南山:苍生在上》及其后记中的说法,可以看出钟红明对熊育群的写作非常熟悉,不仅包括他担任责编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还包括作者此前的其他作品,进而可以提取出“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的对谈经验。二是从钟红明“对谈一”“对谈三”两次提问时采用熊育群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可以看出钟红明的安排意图——从作者的文章入手谈话是对作者的一种尊重,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发对话,拉近与对方的距离,进而可以提取出“重视对方的观点”“营造对话氛围”等对谈经验。三是从钟红明四次对谈中的提问,可以看出其“写作动机(对谈一)→写作方式(对谈二、四)和具体内容(对谈二、三)→文学观(对谈四)”的提问思路,进而可提取出“逐步深入地提问”的对谈经验。]

【强化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

93岁的吴小如先生2014年3月获得年度“子曰”诗人奖。评委会对其作品的评价是:吴小如先生乃国学名家,学问精深,温厚儒雅,声誉卓著。他的诗词作品,历尽沧桑而愈见深邃,洞悉世事而愈见旷达,深刻地表现了饱经风雨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感悟,展示了一位当代文人刚正不阿的风骨和节操。

《中华读书报》(以下简称《读书报》):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诗的?

吴小如:从1944年开始写。我做诗,父亲说我不是写诗的材料,一首诗用了三个韵脚,说这不是诗,连顺口溜都够不上。我一气,心想非做好不可。可是到了晚年,父亲看见我做的诗,说:“你看你的诗像谁?”我说谁也不像。父亲说:“不对,你的诗像我。”可见我受父亲的影响很大,并不自觉。我做诗也好,写字也好,父亲认为我都不够材料,我努力写字,努力做诗,父亲什么也不说。但是后来有人找父亲写字,父亲应付不过来,就把我找他批改的字送人,说:“这是我儿子写的字,你们拿去看吧!”我临帖从不临父亲的字。他的字功夫太深,临不好。可是我父亲最后认为我的字,最像他。这说明还是受到父亲的影响。

《读书报》:从“不够材料”到得到父亲的认可,这中间经历了什么?

吴小如:主要还是我努力,不是父亲强加于我的。从50年代起,父亲就不管我了。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我一辈子有三个嗜好,一是做诗,二是看京戏,三是写字。这三个嗜好都受家庭影响。父母也喜欢看戏,看得很多,但他们不研究。我看得多,能唱,还研究,懂京戏的道理。

《读书报》:___________?

吴小如:对。我在北大读书时,老师讲课写一大堆参考书,我都翻一遍。我听过俞平伯、废名、游国恩的课,他们讲诗时涉及的作家作品,我私下都看了,积累了很多材料。

《读书报》:___________?

吴小如:说不清。我父亲一生桃李满天下,但真正给自己的孩子一字一句讲授古书的机会并不多。记得我10岁左右,父亲早起上班,我早晨上小学,每天同在盥洗间内一面洗漱,一面由父亲口授唐诗绝句一首,集腋成裘,至今有不少诗还能背得出来。有兴趣就爱钻研,什么事都有成功的那一天。如果没有兴趣,打你骂你都不解决问题。我90岁时,上海电视台做了一个光盘,录了我吊嗓子的一段。很多人听了,认为我唱得不错,够得上专业的水平了。其实我就是规规矩矩跟人学,学了以后自己唱着玩儿。天津的王端璞、韩慎先、王庾生,北京的张伯驹、贯大元、刘曾复,我主要是跟这几个人学。我的堂叔是票友,我也跟他学。

《读书报》:您写了近70年诗歌,有什么体会?

吴小如:有三条。一要有真实的感情,有实际的生活,诗写出来才有分量;二是不要老抄袭古人的东西,中国的旧诗太多了,难免有重复;三是现在做旧诗的人很多不懂格律,不按旧章程做,格律不讲究,认为七个字就是七言诗,五个字就是五言诗。第二条我也没做到。写诗的人太多了,难免就有跟古人撞车的时候。我举一个例子,苏东坡有一首五律“马上续残梦”,后人就说,抄了唐朝诗人刘驾的诗。刘驾是不出名的,苏东坡也未必看得见刘驾的诗,我相信苏东坡不会在做诗的时候忽然间用了刘驾的诗,我想这不可能。

《读书报》:唐诗宋词的高峰后人很难超越,在诗词创作上,是否就没有出路了?

吴小如:晚明和晚清那一段时间,都出了不少诗人,比不了唐诗宋词,但还是有希望的,不能说没有出路。清末民初就有四大词人:况周颐、王鹏运、朱祖谋、郑文焯。

《读书报》:最近北大正举行纪念王瑶百年诞辰活动,您的文章中也写过王瑶。

吴小如:我和王瑶在“文化大革命”中是患难之交。“文化大革命”时我也是挨批的对象。他从大房子搬出来换小房子,大书柜没地方搁,存在我家,落实政策才搬走。中关园的房子过去中间有广场,广场上有个乒乓球台,批斗时就站在乒乓球台斗王瑶。他有糖尿病,老得上厕所。我家离广场近,他就老来我家上厕所。他有两次受不了要自杀,都是我劝住了。“轻生”的念头,不光他有,连我都有——无缘无故被批成反党反社会主义。我所以没死,是上有老下有小。一死罪过更大,说你畏罪自杀。我劝王瑶,运动早晚有结束的一天,总会真相大白,不能死,死了怪冤的;还有一次,他要轻生,我劝他,你可别死,没人替你喊冤,非得靠自己。我俩是好朋友。后来他爱人碰到我,好几次向我表示感谢。平反后,多少次他替我抱不平,而且我写的文章他都爱看,也同意我的观点。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请依据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入恰当的提问。

2.在诗歌创作上,除了“要有真实的感情,有实际的生活”等三条体会,吴小如先生还有怎样的认识?

3.访谈呈现了国学名家吴小如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

二、阅读下面一篇访谈,完成1~4题。

成功者的内心必定简单

查克·韦尔奇曾说过这样的话:你简直无法想象,让人们变得简单竟会被人说成是头脑简单。而现实中的事实恰恰相反,那些思路清楚、个性独立并卓有成就的人们,正是最简单的人。

陈省身先生认为,人生也是一样,你越是一个单纯的人,就越容易成功。

记者:这里的简单,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简化?就是说一个人应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坚忍不拔地做他所选定的事业?

陈省身:以前曾有记者问我是如何决定读数学的,我说是别的都做不好,所以就只能读数学了。我不像别人那么多才多艺,所以选择问题时也就十分简单,不用过多分心。

记者:简单实际上最不容易。生活中有那么多的诱惑,让人眼花缭乱。人的一生又那么短暂,却把许多时间浪费掉了。那么,简单是不是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数学思想?

陈省身:既是思想,也是目的。数学思想是人人都可以享用的,像数学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化大为小,也就是把遇到的困难的事物尽量划分成许多小的部分,这样一来,每一小部分显然就容易解决。这样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用来处理日常问题的。

记者:我还是在琢磨西南联大的那一段历史。因为在我们这些后人看来,那时中国环境那么艰苦,战争形势那么恶劣,但还能出那么多的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现象。

陈省身:西南联大当时有名望,有好的学生来,主要是学生本身好。本身好的话,你稍加指点,他就有发展。当然,西南联大是由原先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大学组成的,本来就有水平,老师本身声望就高,大家互相敬重,能合作。其实当时还有一个西北联大,就没搞成,自己互相打架,后来只好解散。还有一点,我们在西南联大时,因为是战乱时期,所以设备、图书什么都没有,条件差,也没房子,记得我和华罗庚、王信忠先生挤在一个房间,因为地方小,连箱子里的一点书都不愿意打开。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也能做出成绩来。

记者:正是在西南联大这几年中,您的数学研究成果开始为世界数学界所瞩目。记得在您的一本书中,您曾说,中国的大数学家如刘徽(魏晋)、祖冲之(南北朝)、李冶(金元)等都生逢乱世,但他们也做出了了不起的成就。

陈省身:只要有了人、有研究的精神,在哪里都能做事情。我一般不参加别的活动,只做我的数学。

记者:爱因斯坦也是从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

陈省身:40年代时,我和爱因斯坦常有来往,我们是1943年开始认识的。他当时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我也应聘在这里面研究工作。有一次爱因斯坦约我去他家中做客,我在他家的书架上发现有一本书很吸引我,是我们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道法自然,淡泊宁静,西方一些有思想的科学家也是喜欢老庄哲学的。因为搞科学的人,从数理到人文,往往要讲到道德,讲到人与人的关系。所以,我现在这个住所叫作宁园,就有这么个意思。

记者:我们读过您75岁生日时写的诗,“何日闭门读书好,松风浓雾故人谈”。您的时间太宝贵了。

陈省身:要静下心来,我现在90多岁了,正在走向终点,但我还想为中国做一些事情。

记者:很抱歉,我们今天来也是在浪费您的时间。

陈省身:就是,你们这种找我,就是浪费我的时间。不过我很高兴看到你们。事情也有点矛盾。

1.为什么陈省身将自己选读数学以及后来取得成就与“简单”联系起来?

2.陈省身为什么要谈到“西北联大”“后来只好解散”?

3.为什么说“成功者的内心必定简单”?请结合文本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

4.在访谈中,一会儿谈到西南联大的历史,一会儿谈到刘徽、祖冲之等大数学家,一会儿又谈到爱因斯坦书架上的《道德经》,你不觉得有点东拉西扯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1.示例:①是不是比别人付出得更多。②为什么会对诗歌有这么大的兴趣。(意思对即可)2.①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父亲说:‘不对,你的诗像我。’可见我受父亲的影响很大,并不自觉”)。②有兴趣就爱钻研,有兴趣且能坚持才能走向成功(“有兴趣……什么事都有成功的那一天。如果没有兴趣,打你骂你都不解决问题”)。③唐诗宋词的高峰后人很难超越,但不等于就没有出路了(“晚明和晚清那一段时间,都出了不少诗人,比不了唐诗宋词,但还是有希望的,不能说没有出路”)。3.①有志气和上进心(“父亲说我不是写诗的材料……我一气,心想非做好不可”)。②志趣高雅,主动地、持之以恒地努力实践与研究(“我一辈子有三个嗜好”“主要还是我努力,不是父亲强加于我的”“我都翻一遍”“我私下都看了,积累了很多材料”)。③多方求教,虚心向学(“其实我就是规规矩矩跟人学……我也跟他学”“第二条我也没做到”)。④坦诚乐观,对生活满怀信心(“我劝王瑶……非得靠自己”)。

二、1.数学是陈省身的特长和所爱,于是在选读专业时一门心思要读数学,这是选读时的“简单”。而他在做学问、搞研究时,心里也只有数学,一般不参加其他活动。正是这种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人生观,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陈省身自然就将“简单”与选读数学、取得成就联系起来了。2.意在与西南联大形成对比,说明只有大家互相敬重、能合作,才能做出成绩。3.因为任何事业上的成功者,都能够排除各种诱惑,心无旁骛地做学问、搞研究。如爱因斯坦,就从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或如陈省身,一般不参加别的活动,一心只是搞自己的数学;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宁园”,表示要静心搞研究。4.示例:访谈看似东拉西扯,其实是紧扣“成功者的内心必定简单”这一主旨来展开的。谈西南联大,是围绕“环境那么艰苦恶劣,为什么还能出那么多人才”的话题来谈的。陈先生除指出学生素质好、师资水平高等因素外,还指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能够不受外来的诱惑与干扰,专心致志搞研究。在谈到刘徽、祖冲之等时,同样强调虽身处乱世,但由于心无旁骛,所以他们都成了大数学家。而老子的《道德经》,突出的是“道法自然,淡泊宁静”(即心静);陈先生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宁园”,也是这个意思。

猜你喜欢
陈省身钟南山
第11届陈省身杯全国高中数学奥林匹克
第11届陈省身全国高中数学夏令营
一生只会做一件事——数学大师陈省身
礼赞钟南山
礼赞钟南山
钟南山:胡吃胡喝要遭殃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钟南山
第九届陈省身杯全国高中数学奥林匹克
一道陈省身杯赛题的思考
也谈一道陈省身杯数学奥林匹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