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心理课

2021-01-07 09:33张丽芬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理课优质课教学思考

张丽芬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因此上好一节心理课非常重要。本文从心理课存在的几个常见问题、优质心理课的几大特点和上好心理课的行动方向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给广大同行提供些思路和参考,设计出更多优质的心理课。

〔关键词〕心理课;优质课;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1-0033-03

一、引言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思维的变化及社会阅历的丰富,尤其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扰和挑战也日益突出。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研究发现,心理课是学校心理健康干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1],是中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上好一节心理课意义重大。好的心理课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自助的能力。

如今,越来越多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定期开设心理课,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沐浴心理学的阳光。只有一堂好的心理课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而在日常教学中,心理课还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亟须解决。心理学科作为非考试科目,如果课程没有吸引力,学生便不会认真听,没有体验和感悟,也没有收获,那心理课就没法发挥其作用。

因此,本文想从心理课常见的问题、优质心理课的特点和上好心理课的行动方向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索,为广大同行提供些思路和参考,以防踩到心理课的雷区,让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心理课常见的问题

根据工作经验和观察发现,不具有吸引力的心理课常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过于理论化

有些心理教师把心理课当成像语文、数学、物理等课来上,给学生讲很多的心理学知识,内容繁多枯燥,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很难消化,往往会感到无聊乏味,容易昏昏欲睡。比如有的教师在讲“学习归因”的时候,会把重点放在详细讲解韦纳的归因理论上,其实这样意义不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学科化倾向是心理课最避讳的。

(二)课堂忽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新课改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心理课堂更该如此,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2]。但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常常不断地输出,学生参与的机会太少,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心理课应以活动为主,给学生多点互动的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

(三)教学过于寡淡

無论是课题、教学内容,还是呈现方式都会影响一节课的效果。心理课的主题往往集中在自我意识、情绪调节、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和升学就业几大模块,学生在小学初中就开始接触心理课,而有的教师,尤其是刚工作的教师,往往不加修改就使用常用的那几个教学设计来上课,讲的都是差不多的东西。如果学生听到的都是重复的内容,或者是选材平平不够新颖,教师的教学方式又过于单一,学生就会觉得无趣不愿意再听。我刚工作时给高一学生上“自我认识”这节课,仅放出了课题还没开始讲就有学生说:“老师,这个以前的老师都讲过好多次了,不想再听了。”当时我就明白无论是课题,还是内容,都要有所创新,不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优质心理课的几大特点

优质的、让学生感兴趣的心理课都具备什么特点呢?我在教学和观摩优秀同行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几点经验。接下来结合一些教学例子谈谈一节好的心理课往往具备的几个特点。

(一)体验深刻,启发性强

心理课最讲究的是感受和体验,如果学生能从体验中受到启发,这种影响是相对持久的,比让他们记住一个道理更为重要。比如我在给高一学生上“人际交往”这一课时,用“人际剥夺实验”作为课堂的导入,在呈现实验结果之前,我先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也参与实验的话,能在这个与外界隔绝的房间里待多久?学生会因具有吸引力的实验报酬而判断可以待很久。在呈现实验结果之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报酬丰厚、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参与者还会放弃实验?预期和实验结果的对比以及对参与者为何放弃实验的思考,会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每个人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这种深刻的体验会让学生更加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

(二)互动有效

有效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互动可以是师生间的互动,比如通过问答、游戏的方式;也可以是生生间的互动,比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等。角色扮演等有明显视觉效果的互动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在上“人际沟通”这一课时,选取了一段典型的沟通方式有误的趣味对话,让学生上台进行角色扮演,台上学生演得很精彩,台下学生也看得很开心,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也能从中有所感悟,寓教于乐。

(三)选材典型,紧扣主题

典型的选材能让教师免去过多的讲解,而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体验。优质心理课的选材往往都很有代表性,紧扣主题,能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教师在每个环节想要传达的意思。比如在“合理归因”一课中,可以用“袋鼠与笼子”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错误的归因可能会导致无效的行动,学生从故事中悟出来的道理比教师把道理灌输给学生更有意义。

四、上好心理课的行动方向

上好一节心理课,需要教师去实践、感悟、反思、调整,不断地积累经验。接下来我想分享几个提高教学技能的成长路径,有助于教师找到行动的方向。

(一)向优秀学习

当你不知道要上什么样的心理课、怎样上好心理课的时候,当你焦虑于不知道如何建构课程的时候,不妨多听听其他老师的课,多看一些优质教案,吸取精华,学习别人的经验,拓展自身的教学思路,向优秀学习会让我们快速进步。关于在哪里可以找到好的学习资源,我在这里推荐几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罗品超主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教案》、蒋薇美主编的《怎样上好一节心理课》和《中学生心理课·综合篇》,以及一些公众号,比如说“心理教师成长联盟”“舒心糖”等。

(二)提高生活联系课堂的敏感性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大量的素材供我们在课堂使用,只是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它的可用性。比如落叶也可以是很好的关于“生命教育”的教学素材,可以让学生捡些落叶来进行“生命的重建”创作。因此,心理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提高信息捕捉、归类的敏感性,把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信息转变成有意义的素材,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貼近学生的心灵[3]。

(三)善于抓住教学灵感

在给初一学生上“独一无二的我”时,我在其中一个活动中让学生用几个关键词形容一下自己。有位学生说:“老师,我能不能写别人啊”,这句话给了我灵感,我后来把活动规则改为“选择班上一个同学,用几个词描述一下他,同学们一起来猜猜这是谁”。这个活动效果非常好,比自我描述更具有互动性和吸引力,而且学生基本都能猜对,通过这个活动我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特别的地方。

(四)多关注学生的反应,常反思

有时实际的教学效果和我们设想的不一致,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留意学生的反应是怎么样的,他们积极性高吗?他们是否能理解到我们在表达什么呢?班级的整体氛围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神态、回答问题的情况、班级的氛围和教师自身的教学感受等方面去觉察、发现并作反思,从而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案。

五、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应以活动课为主,避免学科化的倾向。好的心理课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良好体验,促使学生在体验中成长,提高心理素质。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努力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一颗阳光的种子,这是心理教师的使命,也是一份神圣的事业。愿我们都能站好这三尺讲台,用心灵触动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

参考文献

[1]顾明远.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08(8):1.

[2]肖汉仕. 中小学心理课的特点与心理素质培育模式的探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11):40-41.

[3]王晓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小学心理课堂活动素材的创新与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8):23-25.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园洲镇东江广雅学校,惠州,5161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心理课优质课教学思考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育研究与评价项目获奖结果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例谈x/1+x0)题型的构建
于光影中休整心灵在故事中解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