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及教学实践

2021-01-07 09:30刘鹏斌
学周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激励理论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刘鹏斌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对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政治理论认同感。文章主要对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具体探究,旨在进一步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激励理论;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03-01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3.052

激励理论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引发学生的心理认同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极大提高了初中政治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一、激励理论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对初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实现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逐渐成为初中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部分政治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激励理论的实践应用率较低,严重限制了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不利于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创新,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迎合时代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和新标准。在新时期,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在进行初中政治教学时,教师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动态,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锻炼实践能力,提升以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积极的创新,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由此可见,激励理论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充分应用,符合新时期对教学的要求和标准,有助于素质教学目标的实现[1]。

(二)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一般情况下,初中学生的年龄在十三岁到十五岁之间,是青春期发展的关键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成长。初中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初中学生学识和知识面逐渐增强,在情感和行为方面逐渐成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但是,正是因为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导致他们易出现叛逆心理,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电子产品在学生的生活中逐渐得到普及,学生通过网络信息接触到大量的新鲜事物,这也导致初中生早熟现象凸显,个性化发展需求强烈[2]。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发展变化。教师要积极应用激励理论,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发展特点,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措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励理论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一)情感激励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仅可以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心理动态变化的了解,以便为进一步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提供依据,而且能够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促进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认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阶段是学生青春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内心情感比较敏感,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而教师在学生的心里一般是具有权威性的存在,教师的感情激励和认可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强化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不管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都要注重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和表扬,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发展,为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创建一定的情感基础。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营造更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身作则,以积极热忱的态度投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熏陶。教师要以和缓的语气进行教学,并与学生交流,以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严肃的惩罚方式虽然可以提高课堂纪律,但是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始终在紧张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可以利用幽默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平和的沟通,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对其做法表示理解和认同,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课堂学习和思考上来。在课间活动期间,教师要积极走进学生中间,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学会换位思考,保持同理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更加信赖自己,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政治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政治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3]。

(二)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學习行为进行正确的方向引导,在任务驱动下,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制订政治教学目标时,教师既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也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心理需求进行了解,确保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其对学生的政治学习提供高效的引导和激励。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的不同,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制订的教学目标不能太高,否则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也不可太低,否则学生的学习就会没有驱动力。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目标激励时,要进行全面的考虑,提升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对于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能够为学生指引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让学生在榜样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进行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名人事例辅助教学,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灵活的教学,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博物馆或者英雄纪念馆,让学生详细了解英雄的伟大事迹,充分感受他们为祖国建设发展做出的巨大努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对学生学习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正确的激励和引导,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此外,教师要以身作则,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生活和工作保持乐观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政治学习中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优秀的学生为榜样,用他们的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让他们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鼓励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从而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四)实践激励

由于政治知识理论性比较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对那些具有深度的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政治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政治事件,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联系,增强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政治教材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仅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而且降低了学习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问题分析、探索和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政治学习的成就感。

(五)竞争激励

好胜心是青春期学生重要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的了解,并充分利用他们的好胜心为学生创建相应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政治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在班级内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注重竞争机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例如,针对相关的政治知识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保持良性的竞争环境,切忌蛮横的竞争行为[4]。

(六)奖励激励

奖励激励可以和目标激励相融合,当学生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之后,教师予以相应的物质或者精神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政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奖励激励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实施奖励激励时,要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确保物质性奖励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

綜上所述,激励理论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充分应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引导正确的政治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激励理论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沟通和互动,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激励理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在心理上对政治理论产生认同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亢振堃.激励理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1):103.

[2]何琦花.激励理论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51.

[3]吴晓娟.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4):75.

[4]刘焕伟.激励理论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激励理论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分析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刍议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