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郑州市乡村旅游提升路径研究

2021-01-08 08:43吴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郑州市景区旅游

■吴杰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经济必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快速增加,逐步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凭借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独特的建筑风格、悠闲舒适的生活环境等,颇受城市居民的喜爱,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全面发展。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趋近饱和的发展形势下,近年来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成为我国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乡村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形成的一项新的产业,国家一直想解决“三农”问题,而乡村旅游的产生,能够使农村拥有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农村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手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郑州市人民政府也一直希望加快乡村旅游转型升级,2019年全国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中,郑州仅有一个,是位于新郑市龙湖镇的泰山村。由此可见,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不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因此,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对郑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郑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并提出有效解决策略,对实现郑州市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有重大的意义。

一、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郑州市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已经成为了郑州市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早在2015年,来郑旅游人数高达8674.4万人次,同比增长11.7%,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获得了突破性增长。在2015年之后的每一年旅游总收入都在不断增加。2019年,郑州市全年国内旅游总人次11304.0万人次,过夜游客人数5585.1万人,国内旅游总收入1401.1亿元,其中过夜游客总花费936.2亿元,一日游游客总花费464.8亿元。从郑州市统计局统计的数据来看,郑州市的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都在不断的增长,但是其中有一项数据却没有很多的增长,那就是星级宾馆的个数,2016年星级宾馆个数为89,2017年星级宾馆个数为84,2018年星级宾馆个数降为80。此项数据来看,星级宾馆的发展已趋近饱和,并且未来有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在郑州市旅游发展如此迅猛的同时,人们在住宿上的选择,不再仅仅是星级宾馆。随着乡村旅游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民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民宿相比于星级宾馆来说,独特浓厚的乡土气息,更吸引游客。

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有乡村观光休闲型、农园农场采摘游览型、畜牧养殖型、森林观光型、渔场垂钓型、高新科技农园型、乡村民俗文化型等。现在,郑州市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示范点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全国十大精品线路1条,全国十佳农庄1个,全国星级示范企业76家。“农家乐”是郑州市乡村旅游的主要产品,对于从未接触过农村事务的城市游客,此类产品备受游客喜爱。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郑州市乡村旅游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各个景点百花齐放,推出了疗养式旅游、主题类小镇等多项旅游产品。

近年来,郑州乡村旅游发展异常迅猛。2020年国庆期间,亲子游、民俗游带动特色小镇、特色旅游村以及乡村民宿等成为了消费热点。以巩义竹林长寿山、二七区樱桃沟和新郑西泰山为例,国庆期间三个旅游点共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游客接待量接近单日景区最佳承载量。乡村游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景点内涵上都日渐完善,便利的旅游设施、丰富的休闲娱乐项目使得游客愿意走进乡村。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星级农家乐及精品名宿每日接待量突破4万人次。伏羲山、大熊山、始祖山附近的贫困村受景区带动,餐饮、土特产销售收入明显提升,充分享受到旅游扶贫带来的红利。

二、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一)旅游主题不突出

郑州市乡村旅游产品形式多数雷同,没能做到每个旅游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求新”才是一个景区的发展之道,才能在市场中长久生存。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还停留在简单的乡村观光、田野采摘、垂钓等形式上,游客一般参与一次便不会再来了,回游率不高,简单的形式也会令游客感觉单调无聊。乡村旅游项目单一、同质化严重。这表明乡村旅游的发展独特性不够,没有发挥出其特质,从而导致吸引力不够。另外,郑州市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将目标放在吸引游客身上,而没有将关注点放在景区建设上,没有因地制宜地去发掘乡村的特色来吸引游客,缺乏乡村性。例如,新郑市龙湖镇的泰山村在景区内设立了一处失恋博物馆,原本失恋博物馆确实很受游客的喜爱,但是笔者认为它出现的地点绝不应该是在乡村中。此做法完全没有考虑乡村本身的特点,而是在刻意迎合市场,失去了乡村本身的味道,反而会让游客产生反感。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乡村旅游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调研,挖掘出本地的文化特色,不能一味模仿,更不能将属于城市的特点强加在乡村里面,而让游客感受不到乡村文化。只有拥有自己特色的景区,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郑州市文化气息浓厚,地理位置优越,应当好好利用其优势,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推动郑州市发展,让郑州市成为一个旅游标志地。

(二)专业人才缺口大

乡村旅游的管理模式,大多都是由当地居民自发实施和管理,当地居民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专业知识,在乡村旅游的经营和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导致在旅游服务和质量上一直得不到提升。经营者对景区的发展也没有长远的计划,眼光不够长远,无法让景区得到合理规划,并让景区得到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多素质偏低,服务意识不强,尤其是在比较偏远的乡村,服务人员还带着比较浓重的口音,连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都很难,更别说接待国外游客。服务水平与游客满意度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高水准的服务质量才能有效提高游客的回游率。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对当地居民进行培训和指导,才会导致乡村旅游的发展停滞不前。因此,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鼓励更多的专业人才投入乡村旅游的建设当中来,才能促进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产业融合性不强

目前,郑州市存在很多景区之间合作不当的情况,景区与景区之间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共享,无法为游客做到一体化的服务。另外,监管机制不全,使得游客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经常是门票买完,又得自己找酒店,为此增添了很多烦恼。由于很多景区是当地居民自主经营,他们缺乏管理和经营的知识,无法在游览、食宿等方面给游客带来最佳的体验,做不到真正的一条龙服务,全产业融合,共享经济的目标。

郑州市的乡村旅游建设大多数是以当地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靠什么吃什么的特点,使得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季节性影响大。例如,郑州市的樱桃节在每年的5月举行,新郑市的枣园在7、8月份游览最佳,雪花洞自然风景区、黄河游览区等自然风景区就比较适合春游或者秋游。这种季节性的影响使得旅游出现了淡旺季,通常都是旺季时间短、淡季时间长。旺季会出现工作人员不足,游客人山人海的状况,可是一到淡季,游客数量就呈断崖式下降,所有的旅游项目都被闲置,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从业人员也损失惨重。

(四)基础服务设施差

景区在建设的过程中急于求成而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又所忽略,导致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不高。在旺季的时候,景区常常出现停车场车满为患的状况,游客等待停车的时间越长,随着耐心的逐渐消耗,对景区的印象会直线下降。郑州市乡村数量众多,但是由于年轻人的出走,乡村里留下了很多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乡村人口不足,无人问津,乡村的交通、卫生、网络都是很大的问题。目前还存在一些开发不完全或者还未开发的农村,普遍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全以及资金不足等问题无法完成后续建设。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商店、厕所、网络等方面,在建设的过程中,大多都以当地基本情况来进行规划,不能够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还需要加强基础建设力度。

(五)旅游地知名度低

人们对郑州市乡村旅游景区的了解程度过低,而乡村旅游景区只会敞开大门等客来。产生这种矛盾就是因为宣传不到位,景区没有将自己的信息传达给游客,而且宣传的方式方法都不够新颖,手段和力度也不够。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候了,对于景区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去营销和宣传,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乡村振兴视角下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造就旅游特色品牌

乡村相比于城市来说,历史悠久,很多文化的源头都是来源于乡村,乡村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创意文化游是发展的趋势。人们对于民俗风情传统型的喜爱度高,传统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是将会很受市场喜爱。一是通过广纳贤才,引进专业人士对乡村进行实地考察,来挖掘出属于本地独一无二的乡村文化,随之将其打造成独有的品牌;二是融合养生旅游、研学旅游和文化旅游等多种旅游项目,打造多姿多彩的乡村旅游,满足游客多种需求,给游客带来更愉悦的体验感;三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独有文化开创新的旅游项目,例如,江西的红色文化、广东的岭南文化、东北的关东文化等,都极具代表性,具有很强的品牌效应,能够有效提高旅游市场竞争率;四是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推出富有内涵、独特又具有时代特征的旅游产品,强化乡村旅游品牌,让乡村文化得以传递,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文化,同时对景区起到推广作用。

(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

全域旅游就是将旅游业作为主体,融合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模式,而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为当地居民,无法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因此,很需要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对乡村旅游进行管理和规划。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人才是发展的动力,如何引进专业人才也是一个首要问题。

人才引进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引进内部人员,另一个是引进外部人员。郑州市是高校聚集处,拥有很多所高校,郑州市要想留住这些高校人才,也应该多多引导和支持高校教师通过进修学习来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鼓励老师参与相关科研活动。政府和学校加强合作,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以便向企业输送人才。相关的企业也更应优待人才,为留下来的人才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和优良的办公环境,要让他们体会到发展的潜力和希望。对外引进方面要由政府出面,出台相关政策,为外地人员提供便利,大力宣传郑州市,宣传郑州市就业优势,吸引人才。政府还应该规划人才去向,因人而异,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为郑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形成产业联盟机制

郑州市乡村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不高,很多产业还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在全域旅游理念背景下,产业融合是必然,是一种双赢的结果,也是打破现在乡村旅游发展困境的方式。

强化产业融合,必须要实行产业联盟,指的是以乡村旅游企业为带头企业联合其他相关企业形成一个组织联盟,每个企业在联盟当中各司其职,共同发展。一个企业可以在各个行业发展,各企业之间要实现资源共享,为游客提供一体化服务,实现品牌效应。当然企业之间水平都不一样,因此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制,对参与的每个企业做出标准化管理,避免出现旅游企业拖交通企业的后腿,交通企业拖住宿企业的后腿,最后形成一个死循环。那么统一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对参与的企业起到监管的作用,推动企业共同发展。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的质量,对旅游的基础设施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加快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郑州市更应该加快完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的品质,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要做到旅游景点、交通、住宿等都持证上岗,加强管理,不会让游客产生“脏、乱、差”的印象。

对于旅游景区、旅游住宿、公路、厕所等的建设,都应该按照国家发布的标准来实施,努力实现所有乡村旅游点A级旅游厕所全覆盖,推动城乡公交网络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聚集区辐射。人们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还比较强,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开通城市客流密集区通往主要乡村旅游点的“旅游直通车”,完善通往景区公路两侧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实现景区网络、电子讲解全覆盖。随着旅游出行方式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自驾游,因此更要加大对停车场的建立,不仅仅是停车场,加油站、充电站也是景区需要加强建设的方面。另外,加大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建立服务系统,设置志愿者服务站,鼓励大学生当景区志愿者,完善景区服务系统,整体提高景区服务质量。服务中心的设置应该更为人性化,比如设置母婴室、放置轮椅、建造残疾人专用通道和厕所等。网络时代的来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因此,景区也更应该强化网络购票系统,最好可以实现门票、车票一体化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游览。景区不仅仅有国内游客,也会吸引国外游客,景区应当为游客提供翻译服务,打破沟通障碍,努力将郑州市乡村旅游打造成国际知名景点。

(五)加大景区宣传力度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民,对于经营者来说,这些网民的存在无疑是潜在的顾客群体,只要将景区宣传到位,就能带动景区的发展,这些群体在网络上发布景区的相关图片其实也是无形之中为景区做了宣传,因此,网络宣传将会成为景区的主要宣传手段。对于网络宣传方式有以下两种建议:一是和综艺节目合作。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慢生活类综艺,比如向往的生活、哈哈农夫等。随着这些节目的播出,可以发现通过节目的带动以及明星效应的产生,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乡村旅游景区,并且主动去到节目拍摄地进行打卡。二是自我营销。自媒体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素人可以展现自己的才华,拥有众多的粉丝,抖音和快手等平台的出现,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自我营销手段。将景区变成故事发生地,每天拍摄一些景区发生的小故事,甚至可以自主拍摄小短剧,以连载的方式去吸引观众,培养自己的忠实粉丝,将景区打造成网红景区。

乡村旅游一直是近年比较热门的旅游形式,特别是后疫情时期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乡村旅游的火爆给乡村地区来了发展旅游业的希望。越来越多的郑州市乡村开始发展旅游经济。在如今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郑州市应抓住这样的政策机遇,协同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猜你喜欢
郑州市景区旅游
小蒜苗成长记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贠红松作品选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