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现代学徒制传承模式,振兴传统工艺
——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1-08 14:40
天工 2021年3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技艺苏州

文 孙 平

2015年至2020年上半年,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共有562个单位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1]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专业点中,传统工艺类专业参与的程度普遍不高,经过赴试点单位开展调研学习,我们发现传统工艺在现代学徒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制造业、服务行业存在着的短板:企业规模小,从业人员数量低;手作产品唯一性,绝技绝活类目多;行业排他优势强,地域差异特色化。

面对以上特殊属性,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探索适合传统工艺的现代学徒制传承模式,经过试点工作的开展,在人才培养、区域发展及产业发展等方面总结了一系列实践经验。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传统工艺美术传承路径

(一)德艺兼修,理实一体,推行岗位轮训制度

2018年,在学院开展雕刻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时,学院统筹教学、科研、人事等部门,与政府、企业、行业形成联动,按照现代学徒制“招生即招工”的要求,有序完成“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种身份的转换。在教学的过程中,增设了企业文化、职业教育方向的课程,如职业基础、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品质等理论课程,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职业认同,把敬业、专业、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理论学习中;在实训实践阶段,由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以企业岗位技能为具体目标,开展定期轮训制度,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竞技型精兵强将。

(二)打破壁垒,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

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的过程,是企业、学院、学生、家长多方联动,共同推进的过程。在教学安排上,需要理清企业岗位能力的需求,结合工艺流程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以雕刻艺术设计专业水晶雕刻方向为例,东海县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根据工艺技能门类将岗位分为五个技能方向,再细分不同的工种。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授课团队协调双方教师,根据工种进行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针对企业岗位需求,首先对所有工艺技能进行基础性的实践了解,然后针对工种打破壁垒,分门别类开展模块化教学,通过分工协作进阶式培养综合型技术能手。

(三)因材施教,定向育人,规范质量评价体系

在理论与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综合考量学生的个人能力、职业方向,明确岗位目标,定向育人。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学期企业、学校都会严格执行考评方法,规范教学质量,依照学院及企业的6S管理模式,从学习过程、职业技能、实训成果、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考评,通过可视化的数据,修正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选手在44届、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不断斩获至高荣誉,各省、市也加大了对职业技能类竞技项目的重视,特别是工艺美术行业,各地区都陆续进行了乡土人才、百万技能人才大练兵等活动,并将竞赛结果纳入人社系统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体系,有效提高了传统工艺技能传承人群的积极性。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顺利召开,技能人才得到了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更好地引导青年热爱钻研技能、追求提高技能,高校的传统工艺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也应趁势而起,对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积极培养职业型技能大师,激励更多学生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企业、为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二、根植“苏作沃土”,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传统工艺美术教学为导向,围绕培养“德艺双馨、心灵手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的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服务型专业教学体系,积极为地方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服务,承载文化使命、体现责任担当,对桃花坞木刻年画、苏绣、核雕、玉雕等技艺进行发掘、传承与创新。

(一)苏作天工,苏州地区传统工艺产业链发展态势优异

苏州是传统工艺聚集区,刺绣、缂丝、玉雕、核雕、木雕等非遗技艺历史传承悠久,以精美隽秀、富有人文气息的特征享誉海内外。宋朝之后,经过元代、明代的发展,苏州地区由于经济发达、文化特征鲜明,传统工艺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其中苏作玉器、苏作织绣、苏作家具在清代宫廷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生命力,更给予了传承与创新新的压力。

(二)政策扶持,地方政府鼎力支持传统工艺产业的发展

2017年起,苏州紧跟国家政策,针对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开展乡土人才技能大赛,促进人才质量提升。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3年来针对核雕制作、木工加工、刺绣等传统工艺,年均开设各项技能大赛约16次,评选出乡土人才48人,区级技术能手多50余人,在获得物质奖励与精神荣誉的同时,各级政府在人才评聘、创业资助、职称评审、税费减免等方面均给予了大幅度扶持。

(三)产业发展,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加大

苏州国际设计周、苏州创博会、苏州工艺美术博览会,一系列高质量的展览展示活动,是苏州打造国际工艺之都的硬实力体现。2021年1月,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苏州文化产业倍增计划,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相应扶持政策,加大对文创产业、传统工艺企业的投入,从政策层面提高了产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创产业健康发展

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院不仅对在校生开展技能技艺的讲授,还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现状探索传习模式,推广传播。

(一)开展非遗进校园(社区)计划,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化发展

传统工艺的传习,不能仅仅依靠青年人才,更需要把这种优秀文化的精髓根注入年轻一代的血液里,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工作的开展,把苏州刺绣、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技艺、苏州核雕技艺等典型苏作特色技艺,开发成电子交互系统,投放于苏州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地支撑苏州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活动,与在苏中小学联建非遗课堂,根据特定学情定制体验课程,激发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让传统工艺不仅仅是“物”,更是中华民族的“魂”。

(二)实践传统工艺振兴,拓宽传统工艺传播路径

近年来,学院人才培养成果突出,优秀学生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及商业价值,年度的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已成为苏城盛会;学院与吴中区人民政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的“传统工艺青年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5年,邀请到全国近百位行业大咖、专业学者,共同为苏作技艺献计献策;经过与政府、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启动了传统工艺巡展计划,把苏作技艺带出江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有效拓宽了传统工艺的传播路径,用传播来促进传承与创新发展。

(三)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加速传统工艺品牌化进程

2014年起,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随着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的展开,学院通过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聘请行业专家为创业导师,在创业政策解读、资金贷款、创业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专项指导,并制定跟踪随访制度,通过一系列制度保障,与创业学生共同努力,加速实现传统工艺品牌化,助推传统工艺优质发展。

四、结语

传统工艺的传承,不是靠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政策就能实现,而是需要一群人潜移默化地负重前行,需要我们秉承工匠精神,踏实勤恳、持之以恒,只有在传承的过程中坚守“传承—创新—传播”的路径,传统工艺之花才能久盛不衰!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技艺苏州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分析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