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修活用通窍法治疗耳鼻喉科疾病验案举隅

2021-01-08 11:31李佩珈张勤修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期
关键词:风药通窍症状

李佩珈,张勤修

(1.成都中医药大学 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耳鼻喉科,四川 成都 610072)

0 引言

张勤修,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重点专科耳鼻咽喉科主任,博硕导师。为人勤勉,勇于创新,学贯中西,博采众长。师从于多位国内顶级中西医耳鼻喉专家,从医30 年积累下丰富临床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喉头颈外科疾病。笔者有幸师从张勤修教授,临证处方,观得教授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活用通窍法加减治疗五官疾病,疗效颇佳。现列举张勤修教授临床灵活运用通窍法治疗耳鼻咽喉相关疾病验案,并探讨风药在五官科疾病中的效用,与同道交流。

1 耳鸣病案

韦某,女,60 岁,无业,2020 年06 月25 日初诊,因“耳鸣耳堵塞感2 月,加重1+周”就诊,刻下症见:双耳间歇性耳鸣,发作时呈吹风样高音调,日重夜轻,双耳堵塞感,恶风寒,鼻塞,咽痒、咽喉涩滞感,咳嗽咯白粘痰伴乏力、纳差。查体:双侧外耳道通畅、深部稍充血,鼓膜完整;鼻腔黏膜轻度肿胀,双侧中鼻道见少量粘性分泌物;咽后壁稍充血,淋巴滤泡轻度增生;纯音听阈测定双耳听力正常,声导抗图:负压型(C 型),耳鸣无法匹配,舌淡苔白滑,脉浮。临床诊断为急性耳鸣。处方:川芎15g,荆芥15g,白芷10g,羌活10g,甘草6g,薄荷12g,防风15g,生黄芪20g,辛夷15g,五味子8g,粉葛10g,薄荷8g,藿香10g,佩兰12g。5 剂,水煎服,1 剂/日。二诊诉诸症减轻,痰少色白,头稍昏沉,太阳穴部位偶有疼痛不适,予上方去五味子,加用川牛膝10g,续服5 剂。随访称病症已愈。

按:张景岳《新方八略引》中对治疗外感病症兼具引经作用的辛散药物分类为:“...防风、荆芥、紫苏,平散者也;细辛、白芷、生姜,温散者也;柴胡、干葛、薄荷,凉散者也;羌活、苍术,能走经去湿而散者也;升麻、川芎,能举陷上行而散者也”。此症为风邪外袭,耳部经络闭阻,邪气郁滞,喧躁于耳窍内,发为耳鸣。

欲解决患者耳鸣耳堵塞、鼻堵等闭塞性症状,予以大队温平之风药,行发表散邪,祛湿通窍之功。恐药物温燥之性太过,故佐以凉散之葛根、薄荷。

2 变应性鼻炎病案

何某,男,31 岁,办公室职员,2020 年07 月23 日初诊,主诉“反复鼻痒、打喷嚏、鼻塞15+年,复发加重伴耳堵塞感3天”。3 天前患者肆食大量冷饮后,晨起出现恶风寒、鼻塞、鼻痒、喷嚏频作(40-50 个/日),流清稀水样鼻涕,伴双耳堵塞感,发病后症状未好转,遂来就诊,查体:鼻腔黏膜水肿苍白,双侧中鼻甲及钩突肥大,各鼻道及鼻咽部可见大量水样分泌物;双侧外耳道通畅、鼓膜完整,舌淡胖,苔薄白,脉浮缓。临床诊断为:变应性鼻炎(常年性),处方:生晒参30g,茯苓20g,山药10g,白术20g,莲肉10g,薏苡仁10g,砂仁10g,桔梗(炒)12g,白扁豆8g,甘草6g,辛夷8g,麻黄8g,白芷10g。上药共6 剂,水煎服,1 剂/日,嘱避风寒,忌食生冷之物。服药后诉鼻痒喷嚏症状减轻(约10-20 个/日),鼻塞明显好转,耳堵塞感消失。继以上方6 剂,诸症俱除。

按:变应性鼻炎,中医又称鼻鼽,是由特异性过敏原物质激发的鼻黏膜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与免疫功能失调相关。中医认为该病多由肺脾肾三脏虚损,正气不足,肌肤腠理疏松,卫邪无力所致,最常见肺脾气虚证。《薛生白医案》曰:“脾为元气之本,赖谷气以生,肺为气化之源,而寄养于脾也。”患者素体脾气虚弱,水谷精微化生不足,一不能充养肺金,肺卫不固;二不能运化体内水湿。

欲解决患者鼻塞、嗅觉减退等闭塞性症状,应以补脾益肺为法,肺脾气充,则腠理得固。选用参苓白术散以补为通,辛夷、麻黄、白芷温通鼻窍,川芎引诸药上行直达病所。

3 反流性咽喉炎病案

余某,女,42 岁,销售,2020 年5 月23 日初诊,因“咽部梗阻感,反复咽痒痛、咳嗽、反酸伴声嘶3 月,加重2 天”就诊,刻下症见:咽部梗阻感,咽干痒,时有灼痛、咳嗽,声嘶,晨起反酸,恶心干呕,癫顶及后头部胀痛。喉镜示:咽喉部少量粘性分泌物,咽后壁黏膜充血水肿,淋巴滤泡大量增生,杓状软骨间切迹粘膜水肿,边缘粗糙,声带未见明显异常。舌淡红苔少,脉弦涩,舌下络脉粗长青紫,纳眠一般。患者既往行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长期不规律服用铝碳酸镁片及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用药后症状稍缓解。临床诊断:反流性咽喉炎,处方:生黄芪30g,枳壳10g,陈皮10g,香附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茯苓20g,清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柴胡12g,薄荷10g。水煎服,1 剂/日,服药12 剂后病愈。

按: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发生时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后可累及咽喉部并造成局部损伤,反流引起的咽喉部常见疾病有慢性咽炎、声带Reink 水肿和息肉、声带溃疡、肉芽肿、咽喉狭窄及喉癌等[1],临床上常见以突出的咽喉部症状为表现,此类慢性咽炎又称作反流性咽喉炎。据调查统计,耳鼻喉科就诊的患者,有 4%~10%咽喉部的症状与反流性咽喉炎相关[2]。《寿世保元·吞酸》认为“夫酸者肝木之味也”,说明反流性咽喉炎与肝气关系密切[3]。此病病位在咽喉,与肝胃相关。

欲解决患者咽部梗阻不舒等闭塞性症状,应予疏肝理气,通窍化瘀之法,加用风药疏散肝胃郁闭之气,调理全身气机,以柴胡舒肝散为主方,佐以川芎、天麻、柴胡、薄荷等风药,使咽喉局部气机自然得畅,病症得除。

4 分泌性中耳炎并眩晕病案

崔某,男,67 岁,已退休,2020 年4 月13 日就诊。以“反复耳闷胀、耳内流脓伴眩晕1+年”为主诉前来就诊。自诉1年前因行胃癌手术时大出血,术后恢复期至今常出现双侧耳胀闷感、右耳反复流出清稀分泌物,自觉听力轻度下降,头晕时作,颠顶及后头部晕痛沉重,时有视物旋转。患者至当地医院就头晕一症行颈部CT、头颅MRI 等各项检查,显示均无明显异常,长期服用多种中西医药物(具体不详),效果不理想;对于耳部症状,患者未引起重视,未行系统诊治。1 周前患者在感冒后上述症状加重,故今日来我科门诊就诊。现症见:双耳胀闷感,右侧明显,右耳外耳道潮湿,不时流出清稀分泌物,颠顶及后头部晕痛并感沉重,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不欲饮食及饮水,睡眠欠佳,倦怠思卧,小便少,大便质黏。硬性耳内镜:左侧外耳道通畅,鼓膜完整浑浊;右侧外耳道潮湿,鼓膜松弛部穿孔、渗液。自发性眼球震颤(-),前庭平衡功能试验(-),纯音测听显示:轻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声导抗检查无异常。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滑,舌边有齿痕;三部脉濡细。临床诊断:眩晕、分泌性中耳炎。处方:黄芪10g,当归10g,党参10g,白术10g,陈皮10g,升麻20g,醋北柴胡20g,炙甘草10g,丹参10g,茯苓10g,桂枝10g, 酸枣仁(炒)10g,藿香10g,佩兰10g。6 剂,以水煎服,1 剂/日。二诊就诊时精神状态好转,头昏痛沉重症状发作频率减低,右侧外耳道潮湿,鼓膜松弛部穿孔,在上方基础上加用乌梅10g,五味子10g,服药10 剂后,三诊时精神佳,纳可,睡眠质量提高,复查耳内镜示:双侧外耳道通畅,鼓膜完整浑浊;右侧鼓膜松弛部穿孔,穿孔边缘钙化。予上方续服10 剂后,诉头晕痛重症状基本消失,听力恢复,日常生活无障碍。

按:患者1 年前手术大出血,有形之血亏虚,气随血脱,清阳不展。《素问· 玉机真脏论》曰: “脾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也就是说头面诸窍必须依赖于脾气的充足才能发挥正常功能[4],《内经》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指出清阳之气易达耳窍[5]。脾气不足,则濡养上窍的清阳之气不能上承,故九窍不能通达舒畅;气机不畅,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滞于体内,停于头部则眩晕沉重;停于耳窍则分泌物潮湿秽浊,日久侵蚀耳膜,形成穿孔、渗液;停于胃脘则不欲饮食,停于二阴则小便不通、大便粘着。气虚阳弱无法运化湿浊,诸症难以自愈。

欲解决患者双耳堵闷、听力下降、分泌物增多、小便不通等闭塞性症状,应以补为通,补气为先,用风药升发之性托扶脾气,清气得升;用其调达、疏利的特性协助活血祛湿之品,扶正祛浊,使闭塞在五官、二阴等窍道的有形浊邪排出,症状自然得愈。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重用风药助以升提清气,助排浊邪。

5 小结

张勤修教授遵照中医学整体观念,指出耳鼻咽喉疾病责其根本是在于脏腑失调、经脉阻塞,气血津液无法供养官窍。认为脏腑是根本,经络是枝干,官窍是花叶。治疗耳鼻喉疾病的要点依然在于调和脏腑,疏通各经脉窍道,使阴阳和畅、气血调达,根本得愈,花叶自然荣盛。由于耳鼻咽喉所处位置、形态及功能的特殊性,在治疗时需兼顾其以通为用的特点,活用通窍法,遣方用药时重视风药的特殊功用,合理配伍,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5.1 通窍法指导下风药在耳鼻咽喉疾病中的应用

风药是一类具有升发、疏散特性的药物[5]。医家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把药物分为五类: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李东垣在《药类法象》中记载:“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6]。以春气之生发,风性之轻扬概括其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7];清代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7]。可见风药为阴中之阳,其形可行于经络脉管之中,其性可条达通利,可除有形之邪,调利清浊之气,使人体气机重新平衡运转。诸如川芎、羌活、防风、柴胡、升麻、葛根、天麻、荆芥、薄荷、白芷、桔梗、蔓荆子、秦艽、麻黄等皆属此类。其大多性温或平,味辛、苦或甘,耳鼻喉官窍位于人之上部,为头面五官诸阳之会,为诸阳经的通行之所。“高癫之上,惟风可到”,根据中医学天人合一理论,针对位于人之上部的五官所患疾病,合理运用风药,可达到药专力宏的效果。风邪善行数变,无孔不入,耳鼻口咽喉诸孔窍显露于外,最易遭受外风侵袭而致病,此时配伍运用风药可直接祛风除邪;而风药不仅有治风之用,兼具如风之性[7],对内伤所致耳鼻咽喉疾病,风药作用独特:①风药能开郁:如川芎、薄荷、柴胡等药物,利用其味辛、归属肺与肝胆经等特性,能通行调达一身之气,治疗因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所致的耳鸣耳聋、喉痹、喉瘖等;②风药能升提:脾气虚弱,气血无力以生化,气机枢纽运转失常。此时运用柴胡、升麻、川芎等药,能恢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调理全身气机,治疗脾虚气血不能上荣所致的眩晕、耳眩晕、耳鸣耳聋等;③风药能胜湿:取风药升阳之性,起行气除湿之效,治疗耳鼻喉科脾虚湿盛疾病,分泌物较多者用之尤为有效,如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分泌性中耳炎等;④风药能引药上行:耳鼻咽喉官窍位于人之上部,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借用风药如风之性,协助其他药物上行至头面五官患病之处直接发挥效用。

5.2 通窍法与整体辨证之思考

运用通窍法时,须以整体辨证为先,分清疾病阴阳虚实。耳鼻咽喉口腔皆为清窍,临床上常因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生清窍闭塞、致使五官功能失常,如耳聋、耳胀闷感、萎缩性鼻炎鼻堵塞感等。不能只观其表象单纯运用大剂量辛散药物以求通利,而应塞因塞用,以补为通。总体应在详细辨证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法察其阴阳虚实,审慎制定治法方药。

猜你喜欢
风药通窍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感音性耳聋大鼠HMGB1/RAGE信号通路的影响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变异性鼻炎应用通窍鼻炎片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的效果观察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疏风通窍汤对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黏膜恢复的影响分析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滋肾通窍饮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清生长激素、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的影晌
运用风药治疗泄泻理论浅析
治疗偏头痛用风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