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汤临床应用新知

2021-01-08 11:31杨鑫杰阴倩雅阴泽政张军锋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期
关键词:生疮巴戟天虚火

杨鑫杰,阴倩雅,阴泽政,张军锋*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0)

0 引言

引火汤是傅山用于治疗阴蛾证所创立的一首方剂,最早见于陈士铎《辨证录·咽喉痛门七则》。该方由熟地三两、巴戟天一两、茯苓五钱、麦冬一两、五味子一钱组成。引火汤顾名思义,为引非其本位之火复归其位,是引火归原治法的代表方剂之一。

引火归原法是中医治法之一。“火”即“相火”、“虚火”、“龙雷之火”,丹溪在《格致余论·相火论》写到:“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为火者也。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他认为相火是寄存于下焦肝肾,以肝肾之阴为物质基础的阳气。人体应与天,生理状态下“雷不鸣”、“龙不飞”阳气潜藏于下焦,而“龙”出于水,雷鸣于天系为相火妄动,人体会随之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而引起“火不归原”的原因,又有阴不敛阳、阴盛格阳、虚阳浮越之别。治宜“引火归原,导龙入海”[1]。

1 方义分析

引火汤由熟地三两、巴戟天一两、茯苓五钱、麦冬一两、五味子一钱组成。此方就药物组成来看,为阴阳双补剂。方中以熟地大补阴精为君;加麦冬、五味子,取金水相生之意,虚则补其母,水源得以充足,水足则火自平;又以巴戟天温而不热,既益元阳,复填阴水三者共为佐药;《本草新编》云“夫命门火衰……用附子、肉桂以温命门,未免过于太热,何如用巴戟天之甘温,补其火而又不烁其水之为妙耶?”故此处选用巴戟天而不用桂附之属。水火既济,又以茯苓甘、淡,趋下之性为先导,引诸药下行,火随水降,水济龙潜而诸症得消。

2 临床应用现状

引火汤在《辨证录》中系为阴蛾之症所设,其症状表现为:咽喉肿痛而稍干,日轻夜重,饮水咽之稍觉舒适,咽下又觉脘腹不适,吐涎水甚多。后世医家多以此方治疗阴虚火旺之病症,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挥运用,拓宽了其临床应用范围。刘要武[2]等医家认为此方对于鼻衄、倒经、三叉神经痛、复发性口疮、咽痛、牙龈出血等以头面症状为主的均有很好的疗效。高飞[3]总结李可老中医经验,认为下元不足,龙火失藏所致口舌牙龈糜烂、生疮、肿毒用此方治疗临床可有显效。雷之火寄存于肝,龙火寄存于肾。肝肾同源,肾水亏涸,肝血既亏,雷火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而见种种上热见证[4]。咽痛之症为虚火上炎之外候,其病机在于下焦水亏,虚火不藏,燔灼于上,而肾经上行又循咽喉,故此症多见。此外,此方不止运用于头面上焦部症状,林炜濠等[5]用此方加减治疗皮肤病症,如脂溢性皮炎、痤疮、单纯疱疹等,每有奇效。亦有研究表明此方治疗女性更年期不寐临床疗效显著[6]。

然中医治病在于辨证论治,李荣光[7]枚举了运用此方治疗阴蛾、鼻衄、口腔糜烂、痫衄并发的临床验案,提出此方加减化裁不止于治疗头面上焦病症,也可以治疗内科杂病,需要契合元阳虚衰,虚火上浮这一病机。王兴臣教授[8]认为对于肾阴或肾阳亏虚导致的心肾不交证候,不论何种疾病,皆可临证试用,不必拘泥于“阴蛾”。笔者亦认为在临床上使用此方时,当把握病机,不拘泥于病名、病位,辨证使用即可。笔者对此方使用略有体会,现陈述于下。

3 验案新知

患者,男,25 岁。平素畏寒,一次发热后,热退出现舌咽生疮,痛剧,不可进食,进温热食尤甚,心悸而脉来数疾,一息七八至。舌质淡苔水滑,舌疮疮面略红。诊为阴阳不交之证,此为下焦阴火不得归其本位而致虚火上燔。方选引火汤:熟地15g、巴戟天10g、茯苓15g、麦冬10g、五味子6g,2 剂水煎服。1 服之后,脉势已缓,心悸大除,只觉睡前醒后心悸不能自主,每由朦胧持续至完全沉睡或清醒方得消失。2 剂服尽,心悸已除,舌疮面始收,继服3 剂,舌疮已痊。几日后又因熬夜、起居失常而心悸复作,每于睡前及睡醒时分出现,清醒方止。又以此方2 剂治之,后不复作。

按语:此案患者素为阳虚之体,外感之后更伤其阳。舌咽生疮,疼痛剧烈,心悸而脉疾,似为阳证,然舌质淡苔润,为阳虚不能化津之象。舌为心之苗,相火上越,扰动君火,故使舌生疮而心悸。火当温下,而今上浮,不得暖土,阳不化津,故舌淡而苔水滑。此本为阳虚,而“火实”为标,火不归原而燔灼上焦。以引火汤引火归原、导龙入海则火自熄。此方于此案中本以治阳虚阴火证舌疮,然此方对于特定时间段(睡眠前后)发生的心悸确有明显疗效。中医学的睡眠理论早在《内经》中便有论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9],这一理论经过后世医家的发展丰富,逐渐分化演变成为各种睡眠学说,如:营卫、阴阳、心神、魂魄等睡眠学说[10]。而后世医家均以“阳不入阴”理论为不寐病症的总病机。“阳不入阴”源于《内经》,是“卫气不得入于阴”概括,根本上天人相应的具体体现之一,人体内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与自然界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相应,自然界的昼夜节律体现在人体即为人的寤寐周期。故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入睡之时当为阳始入阴,睡醒之时当为阳始出阴。清代汪文绮论述了阳虚不寐的病机为人体阳虚,虚阳浮越。他在《杂症会心录》中言:“阳浮于上,营卫不交,神明之地,扰乱不宁,万虑纷纭,却之不去。”“缘阳升而阴降……奈营弱卫强,出入之时,契合浅而脱离快”[11]正契合此时发生心悸的病机。这就不难理解这一时段心悸发生的病理特点为虚阳外浮,因此以引火汤治此种心悸当有特效。

4 小结

引火汤作为世传良方,初为治疗阴虚火旺“阴蛾”病所设,然后世医家多有传承发挥,用此方治疗头面五官的虚火诸证,常得良效。而此方所治病机当为阳虚阴火,且绝非仅限于头面五官病症。此方对于睡眠前后发生的心悸具有桴鼓之效。笔者认为在使用此方时,不必拘泥症状,应把握其阳虚阴火的病机,可更好的将此方运用于治疗临床杂病。

猜你喜欢
生疮巴戟天虚火
如何防治小羊嘴上生疮
基于数据挖掘含巴戟天方剂组方规律研究
土壤养分、种植年限和种植方式对巴戟天寡糖含量的影响
广东省巴戟天DNA条形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肉苁蓉-巴戟天药对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
凉茶降火要先辨“虚实”
诗词去“虚火”才能更健康
入冬这把“火”多是虚的
吃饭咬舌头或是体内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