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机电工匠”精神培养对策

2021-01-08 01:36海军士官学校卢亚萍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20年11期
关键词:士官机电工匠

海军士官学校□任 莉 田 野 卢亚萍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文化, 崇尚精益求精, 打造中国文化精品。 2019 年4 月3 日,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自2019 年起, 将每年的9 月26 日设立为 “工匠日”, 这是全国首个工匠日, 也是作为尊重工匠、 关爱工匠、 学习工匠、 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激发技能人才坚持、 求真、 创新的潜能, 坚定文化自信。

教育革新除了瞄准备战保打赢, 更旨在构建习主席指出的 “育人大格局” 及筑牢 “文化自信”, 打破思想教育与基础教育、 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 “孤岛效应”, 将 “匠人精神” 贯穿到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稳扎稳打、 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精雕细作、 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和攻坚克难、 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1 筑牢“文化自信” 背景下船机电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 理论意义

一是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需要。 2018 年5月, 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三·五” 规划纲要相关要求, 《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 第九条明确提出, 要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 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 坚持工学结合、 知行合一、 德计并修,完善激励机制, 增强劳动者对职业理念、 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 提高劳动者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目前国家级“大国工匠” 评选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海军士官学校教员如何以此为契机强化士官职业素质培养, 将职业道德、 国防意识、 海洋意识和安全意识等素质培养贯穿任职培训全过程, 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二是机电工匠梯队建设需要。 海上机电兵是船上技能工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障船艇顺利航行的“心脏”。 因此应提炼出机械类等基础课程中的核心支撑内容, 精准梳理课程建设知识模块, 树立饮水溯源、 强根固本的信念, 使学生打牢技能基础, 能自行排除常见机电故障,理性分析疑难问题并及时反馈, 提高机电工匠的维护水平和高效处理机电故障的能力, 推动机电工匠队伍有机发展。 海上 “机电工匠” 的基础技能精准培养对策研究, 既完善了士官基础课教育理论中关于 “为谁培养人” 方面的研究, 又为各军地院校和其他专业学科工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借鉴参考。

(2) 实践意义

一是有利于指导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苏格拉底说, 上课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点燃火焰。 机电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培训中需要日积月累成为“大神”。 而初期学习的理论基础枯燥乏味, 易与实践脱节, 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基础素养的累积犹如活水之源,只有从源头提供充足的养分, 才能滋养出学生深入了解机电文化的动力, 进而爱上机电行业,储备工作热情, 孕育自信之花。 为了能向基层源源不断输入高素质工匠, 必须以文化自信为给养, 给机电士官的专业能力培养提供养分,进而结出“基础思维能力” 与“创新操作能力”之果。

二是有利于促进“匠人精神” 进课堂。 机电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必备理论基础理论知识、 专门知识和较强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的, 适应一线作战部队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性工匠。工匠精神本质是敬业与精业, 随着时代变化,其内涵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工匠不仅要拥有高超的技艺水平, 注重品质和创新, 还要具备爱岗敬业、 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和忘我的工作境界。 因此除了技能水平以外, 职业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是利于强化士兵的思想战线。 基层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机电部门工作环境恶劣, 休息几班倒, 毅力不强的战士很难进步成长, 甚至提出换岗位。 海军士官学校通过树立船机电工匠刘一星、 向爱萍等作为学习榜样, 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思想防线, 早早设定好工作目标, 以不怕苦累的信念坚持下去。 纵观近年院校开设的基础课程(尤其是机械类、 电子类专业基础课), 培训的针对性不够, 研究和实践活动也多局限于基础行业之间, 对专业的辅佐效果不显著。 如何精准培养机电工匠, 如何高效抓住学生在校的每一堂课加以施教, 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 也是机遇。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政协第十三届三次会议中强调,“危机中育新局, 变局中开新局”。 只有积极探索工匠型士官教育的新模式, 才能为骨干队伍注入新的血液。

2 海上机电工匠精神之“文化自信” 培养对策研究

(1) 挖掘优秀文化育人资源, 全面培育工匠自信精神

课程思政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为灵魂和主线, 严格依照课程标准按纲实训, 从课程内容中提炼出爱岗敬业、 保家卫国、 遵纪守法、 诚实守信等正能量内容并与课堂教学融会贯通, 达到“教书” 同时“育人” 之目的。 技能工匠作为团队的灵魂,其自信精神的培育切忌盲目自大, 而是要通过思想的熏陶, 摆事实讲道理, 树立“我想成功”的求知欲和 “我要成功” 的获胜心, 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图1 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提炼出的相关内涵对应培养工匠的自信精神。

图1 中国传统文化提炼出的相关内涵对应培育工匠的自信精神

1) 中国传统文化之“包容” 打造工匠精神的“技能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 内容一脉相承并愈加精彩: 我们的文化与全世界兼容。 以汉字为例: 从甲骨文演变至今, 汉字在每个朝代也都与时俱进, 它能够翻译世界上所有的人文科学著作, 能够与现代科技完全兼容, 在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工业革命时代, 它甚至展现出一些独特的优势, 是一个融古今中西为一体的世界文化和时代文化, 对于这样一种文化, 其包容性很强。

因此可以此为契机整合基础课与专业课内容: 寻求传统机电基础课程的优化升级, 强化专业间的交叉渗透, 要从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入手。例如将 《机械制图》 和 《柴油机原理》 加以整合, 培养学生制图与识图、 手绘与选件相结合的基本职业能力, 特别是船机电部门很多复杂的大型机械, 要求学生画电气排线图, 将制图课与排线图的交叉内容加以整合, 既能贴岗强能, 又能学以致用, 结合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缩短知识遗忘的周期, 让学生的知识得以内化。

2) 中国传统文化之“多元” 形成工匠精神的“信仰自信”

毛泽东主席和邓小平主席, 他们都不讲英语, 只会中国话, 并且乡音浓郁。 但正是他们中国式的思维带领中国人民打赢战争, 发展中国特色经济。 他们在对于西方文化的辨别上去伪存真, 始终坚持自我,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以邓主席为例, 他1978 年访问新加坡, 与他16 岁去法国勤工俭学时路过的新加坡已完全不同, 他回国后多次讲, 要向新加坡学习, 但在某些方面, 我国要做得更好。 这里充分展示了伟人的思考与文化自信。 在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和 “吾道一以贯之” 的儒家文化熏陶之下, 机电工匠精神的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塑造优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信仰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吸收不同文化精髓的必要性, 进而期待知识 “多元” 地精彩碰撞, 理解这是中国五千年来文化主线一脉相承、 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所以教育学生不论学习岗位基础课还是专业技能训练, 都要秉承 “把握根本原则, 掌握基础技能, 领握举一反三” 的 “三握” 思维途径, 在个人技巧提升方面抓住多元文化自信, 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 “个人信仰” 和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的 “多元思维方式”, 在毕业后的职业道路规划上必能稳扎稳打、 向上求索。

3) 中国传统文化之“求同” 树立工匠精神的“协作自信”

中国成语是珍贵的文化瑰宝, 识字的孩童念着成语就开始学习做人、 做事的基本道理, 如与人为善、 好学不倦、 自强不息、 同舟共济、 求同存异等词, 都告诉我们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在海上环境, 众人拧成一股绳与大自然抗争,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使命召唤着工匠人才的“协作”精神壮大发展。

除了人与人的配合之外, 院校能否与其他单位协同培养, 改进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 成为教学改革的有力支撑和关键所在。 以海军士官学校为例, “强化院校与单位订单化培养” 作为可借鉴经验加以介绍。 海军士官学校学生来自于各单位, 在学习两年后第三年的培养模式是回原单位实习, 取得实习单位开具的实习鉴定总结为“合格” 以上才能取得毕业证书, 再申请获得学位。因此, 院校毕业虽以分配为主导, 但自从采取订单化培养后, 就坚持了多年的在两个单位间展开联合评价的教学模式。 学校根据单位的人才需求制定培养课程, 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着力提高学生的机电抢修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培养单位需要的复合型、 创新型的人才。 近年来, 海军士官学校多次收到实习单位发来的感谢信, 反馈实习学生取得了群众性技能比武一等奖, “喜报” 屡获校园网报道。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离不开教员的技能培养,更离不开学生本身的努力与拼搏, 正是这种“协同培训” 的机制, 让院校欣慰地看到了教学改革开出的累累硕果, 更让从海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 改革教育方式方法, 检验思政落地实效

1) 有机改革课程思政内容

《机械原理》 课程是柴油机等专业群相关的必修的任职基础课程, 主要任务是研究组成机械的常用机构和零部件的结构特点、 工作原理及一般管理、 使用、 维护知识。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了解机械原理与常用零部件的基础理论, 理解常见机构、 传动以及机械常用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初步解决机构、 零部件的选配和维护保养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机械工程意识和科学素养, 为学习专业课程和了解新的机械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门课程坚持以“理论与实践结合、 学为主体” 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和机械创新实践, 同时根据学生和课程的特点, 倡导并实施学生参与和体验的教学实践; 注重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采用多种教法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的机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持续发展; 实行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牵引指导课程教学的持续改革创新。 表1 是《机械原理》 相关章节教学内容和主要“工匠精神” 课程思政融合点。

表1 《机械原理》 教学内容及工匠精神课程思政融合点

表1 (续)

2) 体系建设大赛培养平台

为促进工匠型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 海军士官学校每年以校内通用基本技能大赛建设带动机电工匠培养。 技能大赛是工匠精神的传播场, 是专业建设的催化剂, 是课程改革的风向标, 是教学评价的助推器, 是师生成长的大舞台。 选拔出来的翘楚可被推荐参加全国每年举办的国家、省、 市、 行业等组织的各类基本技能大赛。 比如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大赛、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

3 前景展望及建议

习近平主席说: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更广泛、 更深厚的自信”。 通过研究海上“机电工匠”精神的文化自信培养对策, 逐步引导了海军士官学校的基本技能培训打造出更多与机电专业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培养出越来越多高素质、 高技能的工匠型士官人才, 为建设世界一流士官学校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士官机电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工匠神形
定向培养女兵士官教育管理要突出“四心”
士官院校计算机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论新时期士官院校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咱是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