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革命

2021-01-08 10:17周春林崔小花马冬梁坤
商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泰康医养养老

周春林 崔小花 马冬 梁坤

这个世界正在加速变老。

焦虑与变化一同到来。去哪儿养老? 谁来照顾我?有多少钱才能放心老去?一个个问题给社会治理能力带来新的课题,也给企业带来新的危机和挑战。这种转变不仅关系到人口结构的调整,更关系到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如何应对长寿时代带来的挑战,如何让长寿时代不伴随贫困和疾病,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大问题,甚至是关系人类未来发展方向和生死存亡的问题。

本期策划,我们将深度剖析养老产业的底层逻辑,拆解代表企业解决方案,还原这场养老革命的思路与对策。

拧巴的养老业

养老服务产业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被称之为“朝阳产业”。而另一方面,则是养老产业发展供求失衡,资源未能实现优化配置的现实。

“天伦之乐”“儿孙满堂”“子孙绕膝”是传统社会幸福晚年生活的生动写照。而在今天,频频登上热搜的确是“养老金缺口”“延迟退休”“养老骗局”等一系列涉及老龄化社会的话题,它们频频撩拨公众敏感的神经,让大家的“养老焦虑”常常应激性流露。

人口老龄化形势带来的挑战,以至于我们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关于中国未备先老、未富先老的担忧总是引发讨论。这些担忧的核心是2个问题:哪种养老方式最靠谱?体面地老去要多少钱?

由蚂蚁金服和富达国际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年轻人认为他们至少需要163万元才能过上舒适的退休生活。然而,根据当前的储蓄状况和银行存款利率推算,在不进行投资的情况下,他们需要59年的时间才能存到足够的资金。

据相关学术研究测算,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一个人如果在2028年之后退休,假设养老时长20年,至少需要准备300万元,才能过上体面的养老生活。如果在一线城市、不幸得了重病,这个数字可能还要翻倍。

理想前景和实践困局

“十一五”期间,上海率先提出“9073”工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人数比例为90:7:3,即97%的老人将以居家为主,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或者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照料,这是现阶段中国专家推崇的养老模式。

传统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家庭也成为养老的最主要力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化分工的精细化程度也相应提升,国人的价值观念及家庭观也开始有所转变。虽然现阶段而言,家庭依然是承担养老责任的主要主体,社会养老尚未达到其应有规模。然而根据我国养老事业及社会发展的现状可以推断出,家庭在养老方面的作用呈现出逐步弱化趋势,传统的单纯依赖家庭的养老模式终将会被取代,社会化养老才是养老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这些因素拼凑出养老产业的现实图景。一方面,养老服务产业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被称之为“朝阳产业”。未来百年,社会将面临两个大的叠加,其一长寿社会和数据社会的叠加;其二,老一辈高龄护理需求与新退休一代不断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和医疗健康的需求叠加,中国的养老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长寿经济蓄势待发。

而另一方面,则是养老产业发展供求失衡,资源未能实现优化配置的现实。表现为养老服务供求结构结构紧张,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养老产品和服务相对匮乏,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水平比较低,产业间发展不均衡,未形成产业链带动效应等现实困境。

总之,养老产业需求端和供给端都存在问题。这导致养老机构数量总供给不足,但区域供给又相对过剩,总需求旺盛但有效需求又不足并存的格局。

据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养老院缺口巨大。但另一方面,养老机构还存在着供给相对过剩问题。受制于地价、审批等原因,养老机构布局与老年人分布不匹配,以至于中心城区养老院数量少、规模小,入住率高,“一床难求”,可郊区那些环境优美、规模较大的养老院由于位置原因入住率偏低,产生严重不协调和资源浪费。

此外,养老成本的现实困境也限制了养老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中,基础设施好、服务质量高的養老机构通常价格昂贵,大多数老年人难以承担;而价格便宜的养老机构往往基础设施差,服务又落后,难以保障老年人的需求。

养老产业很赚钱?

养老被成为“朝阳产业”甚至“支柱产业”,再加上国家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支持,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然而,详细了解养老产业会发现,这一行盈利并不容易,真正能分得蛋糕的企业并不多。

有学者在北京地区展开的调查显示,养老机构只需要1~3年就可以回收投资的比例只有4.6%,有19.5%的机构表示需要4~6年可以回收投资,有13.5%的机构需要7~10年才能够回收投资,而有62.4%的机构需要10年以上才能够回收投资。这些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养老机构的收益并不高,需要回收投资的周期相对都比较长。

养老机构的盈亏状况如何?调查显示养老机构处于盈余状态的占4.0%,基本持平的占32.8%,稍有亏损的占32.6%,严重亏损的占30.7%,收益甚至不能完全覆盖成本。而且,这已经是在政府提供补贴和优惠政策后的结果。调查显示,北京市养老机构获得过政府财政补贴的比例高达82.7%。

一个养老机构的成本包括房租、人力成本、水电气、硬件设备税收,上述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2016年平均拿到的月税后工资仅为2788元。养老服务是拼服务质量的行业,偏低的工资降低了产业吸引力,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优秀人才进不来,服务品质不能保证,产业升级缓慢,导致老年人依然不愿意住进养老院。

这实际上将养老产业框进了一个三角关系中。养老机构收入的上限是老年客户群体的收入水平,收费下限则是员工工资水平,盈亏关键则在于政府补贴力度。上下天花板间没有给养老机构留下太多的空间,多数企业只能在其间挣扎。

面对“钱难赚”的现实困局,企业开拓出更多产业嫁接形式,涌现出以房养老、以地养老、旅游养老、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养老等新模式,用资源共享、相互促进、资金反哺等方式增加利益点,获得优惠政策,实现盈利。

这或许是未来养老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参考资料:乔晓春:《养老产业为何兴旺不起来?》

养老模式多面观

无论“地产+养老”模式还是“金融产品+养老”模式,都会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养老产业带来新的变化。

2010年美国挚信资本宣布投资亲和源1亿元人民币,这是国内养老产业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大的一笔投资。3天后,亲和源又与万科集团签约,万科正式宣布全面进军养老地产。另外,首创、保利、华润等品牌先后专门成立养老产业研究团队;泰康人寿、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纷纷启动养老产业项目。

近年以来,品牌房企、寿险机构、金融机构纷纷进军养老地产,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这是否意味着养老地产、养老型金融的春天即将到来?

无论“地产+养老”模式还是“金融产品+养老”模式,都会给传统意义上的养老产业带来新的变化。

养老地产商业模式一窥

养老地产,是“养老+地产”的一类开发模式一一复合地产。这种模式是将房地产开发与创造消费者生活方式密切结合,将房地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进行整合,从而将某种具有号召力又具有贴近胜的生活方式完整镶嵌到房地产的规划、开发、运营和服务的整个流程中,为消费者创造出充分体现生活感受和文化价值的复合人居生活。

复合地产意味着房地产开发模式的集约化和主题化,以及传统地产项目服务价值链条的延伸。

一般来说,市场化投资的养老地产的商业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房屋销售模式分为两种:一是,购买产权,可以老人自住,也可以委托社区经营;二是,居住权——不锁定房型,不受产权限制,会员可根据意愿和身体机能的变化、自由选择居住地、房间大小、半护理公寓、护理院……

营销模式来看,主要为会员制一一例如亲和源。入住该社区的老人一次性交会费,通过合同拥有房子的使用权(没有买卖权),这些老人可以通过合同实现房屋使用权的转让、继承。但入住后每年还要缴纳3万元至7万元的年费,并支付公用事业费和享受各项服务的费用。

资源最大化是养老地产商业模式是主要方面,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实现候鸟型养老生活,达成多赢的格局……

养老地产下的新生活方式

由于国内养老产业仍处于起步期,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属于前期探索阶段。传统的养老机构基本处于微利状态,大都需要相关补贴才能维持运转。

事实上,中国的养老地产,基本都是学习美国的CCRC社区。CCRC是一种复合式的老年社区,结合了房地产开发、酒店经营、医疗服务、老年大学和乡村俱乐部运营、互助社区管理和养老保险的经营理念,以规模化、人性化的社区为中心,形成一个解决养老筹资和专业医疗、护理服务问题,体现退休人群现代生活方式的完整服务体系。

这种独特的运作和赢利模式,对老年消费者有很强吸引力,适合身体健康、可以独立生活且希望今后每一个階段都得到照料的老人。通常典型的CCRC社区由三部分组成:独立生活住宅、辅助生活住宅以及护理之家,从而构筑了养老社区的全产品线。

养老地产的发展前景来看,首先,国内正渐入老龄化社会,一个庞大的养老社区市场已经悄然浮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国内1.67亿老年人中,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占11.4%,他们之中多数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我国有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共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9%,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国内老龄产业协会相关专家曾表示:“到202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比例将进一步加快,来势迅猛。”

再者,国内养老服务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消费市场化严重不足、市场规范不够完善、资源挖掘度浅等现实问题,投资开发企业大多位于同一起跑线上,市场竞争程度低。

除了养老地产方面,正在飞速发展,金融在养老问题上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金融加码,打造养老“生态圈”

随着养老金规模增大,存在运营管理、保值增值的难题。不少金融机构瞄准老年市场,探索推出多样化的养老金融产品。

那么,目前的养老金融服务对百姓又有什么影响?

虽然银行养老金融市场出现萌芽,但许多老年人还是选择“存钱养老”

某位老人在某银行购买了30万元某养老产品分期付息储蓄存款,存期5年,按月付息,产品风险低,收益率还比同类产品高0.2%左右。之前他的收入都存定期,期限内整存整取。现在办了这款养老储蓄,每月计利息,利息还能接着存入账户,“息生息”。

“除了收益要稳定,老年人还有一些特殊的附加需求,比如需要更多精神关照,也有健康管理需求。这些小事银行都想到了,我们心理上感觉挺受用的。平时还有一些小福利,比如超市优惠、购书折扣等增值服务。”很多老人对银行的服务比较满意。

在金融服务相对发达的一线城市,银行网点遍布,理财信息充裕,百姓金融观念相对成熟,不少老年人选择在银行购买新型理财产品。而在三四线城市,更多老年人还是选择“存钱养老”。

养老金融不等于老年金融。银行养老金融要面向不同年龄阶段需求,但目前的金融产品趋于大众化、大路货。

不只是老年人要为养老谋划,其他年龄段的人也开始,考虑一些养老积累型的金融产品。

“老年人追求长期、稳定,而习惯了电子支付、消费信贷的年轻一代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更强。理想的银行养老金融产品应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人做差异化的产品创新。”有相关专家分析,现在一般把养老需求人群分为两类:退休和未退休,年龄界限是60岁,这两类人群有不同的财富管理需求。通常人们从40岁开始就对养老财富管理进行规划。但无论哪类人群,都应适当配置一些较长线的金融产品,做系统性的规划。

近几年,养老金融成了各家银行零售业务的热点,不少商业银行开始将目光转向老年市场,推出多样化的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比如广发银行与中国人寿合作,整合老年护理、老年医疗、老年消费和老年金融等养老服务产业链,打造综合养老“生态圈”。

养老金融产品要满足两个需求,一是期限要长,二是收益要稳。但目前来看,专属的养老金融产品与普通理财产品相差无几,养老金融产品长期、稳健的特点难寻。

对银行而言,需要实现从产品经营向客户经营的转变,针对退休人群和未退休人群的不同需求,推出定制化的养老金融产品,并通过产品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养老问题的核心是金融问题。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全社会持续共同努力,特别需要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参与其中。发展养老金融,要从制度、产业、服务三个层面,加快对传统的金融业态、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升级,弥补养老金融的短板,建立与老龄社会相匹配的金融体系。

虽然目前中国养老产业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产业的社会需求将迅速增长,在相关经营方式和服务理念更新转变的带动下,养老产业有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老”世界迎接“新”市场

CCRC养老社区的打造,可以有效解决医养分离问题,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中国人还是习惯把春节作为“新旧交替的分水岭”,如此,即将迎来2020-2021的更替,在这个节点上,可以看到中国养老行业在暗涌之下发生着深刻地变革。

教育、医疗、养老,生而为人的三大主题。

自2013年我国“养老元年”以来,“养老”好像一下子被时代浪潮推成了一个万众瞩目的朝阳产业。养老行业、养老事业、养老企业、养老产业、老龄产业、医养产业、康养产业,各路资本蜂拥不亦热乎。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

81岁老人,为了养老卖掉了自己居住的房子,拿着200多万元想找一个养老院,结果却找不到一个符合实际需求的。

这是网络曾经报道过的真实故事。

我国自从1993年开始施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走过了26年光阴,覆盖了9.5亿人口,并且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支出,不得不说该制度是个伟大的成就。

不过正如其名,基本养老保险,只能解决”基本”的养老问题,如果想要过上有品质的老年生活,仅靠基本养老保险是远远不够的。

受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现在走向老年的人群大多数要面对着“4-2-1”家庭的结构。对上,照顾老人的压力巨大,对下,支撑他们自己养老的子女又少,所以现在空巢老人的比例越来越高,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他們的需求。

面对巨大的社会养老需求,我国的养老产业却发展得很滞后,养老产业规模占GDP的比重仅有7.33%,而发达国家的比重都在10%以上,比如美国的养老产业GDP占比为22.3%,欧洲则高达28.5%。

这些数据一方面体现出我国养老服务领域的不足,另—方面也说明我国养老产业大有可为。

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3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居家养老是目前国人采取最多的一种模式,主要是靠自己的储蓄和家庭成员提供的资源来养老。因为它符合国人“养儿防老”“以房养老”的传统思想。

社区养老仍然是依托于家庭养老,一些企业会在社区承办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并在建成后管理和运作,为辖区内老人提供上门或托老服务。

机构养老是日渐兴起的一种模式,养老服务由专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承担。目前,机构养老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商、保险公司以及一些专业的养老服务企业。

虽然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目前养老的方式,但它们普遍缺乏医疗属性,这是天然的劣势。

“老世界,新生活”

要确保老年生活有品质,健康一定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没有健康的身体,享受养老生活只会是一纸空谈。

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无法做到每天监测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无法在老人身体不适时立刻进行检查,也无法在老人突发疾病时第一时间给予治疗。因此,它们离品质养老的标准还差得很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一代的老年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仅仅满足于“活着”,而是“高质量地活着”。而随着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断涌现,居家养老模式将难以持续,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重会日渐提高,尤其是能够提供专业医养结合服务的养老社区,将会成为中高净值人群的首选。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养老社区将会成为主流的养老。从功能上又可以细分为现有普通住宅型社区、新建综合型社区、护养院、持续护理型退休社区(CCRC)以及度假养老基地。

其中,持续护理型退休社区(CCRC)是一种起源于美国的复合式现代养老社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提供自理、护理以及医疗一体化的居住设施与服务,满足老人不同层面的养老需求。

CCRC体现的是一种活力养老的特征,其活力养老服务是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面覆盖所有业态,通过对生命态度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最大限度激发老人活力。社区内便捷的就医条件以及完备的医疗辅助设备,大大提升了对老人疾病的监测、检查以及救治及时性,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体现了“医养结合”的功能,也是高端养老的核心体现。不难看出,CCRC这样的养老社区,给老年人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具有:彻底颠覆了传统养老院,创造了体现人文关怀的老年生活方式;共享模式大幅降低社区入住成本,创造了多数人可承受的服务模式;通过规模经济和流程创新,降低社区运营和医疗成本,保证服务品质;市场化运作,创新经营模式等四大价值。

中国老人的“品质养老”在哪里?

持续护理型退休社区以及度假养老基地,才能称之为“品质养老”。中国目前有吗?

近年来,政府大力扶持养老产业,发布了多个相关文件。在政策的支持之下,我国养老产业蓬勃发展,市场占有度稳步提升,类似的护理型退休社区以及度假养老基地也开始出现。

在“医养结合”养老社区CCRC模式中,保险公司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充足的资金流,目前在国内养老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比如泰康、太平、平安、国寿、合众、君康、复星保德信等等。

通过医疗端产业整合与资源链接,这几家保险公司均在打造CCRC“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面向高净值客户,并且呈现了火爆的趋势,说明我国对“品质养老”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强,市场非常看好。

CCRC养老社区的打造,可以有效解决医养分离问题,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相关研究表明,生活在“医养结合”现代养老社区之中的居民,平均健康寿命延长8~10岁,医疗保健支出减少约30%。

足可见,整个养老产业发展至今,仍然前景广阔。

拆解泰康模式

养老社区进入到运营阶段,入住率和去化速度就是核心,只有满足一定的入住率,才能保证项目的盈利可能。

衰老对于中国人的改变如此具体。但在2008年,当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陈东升去往美国考察的时候,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情况:美国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的老人,西装革履、神采奕奕,像是随时要去赴一场盛宴。

这一场景让陈东升觉得,“这就是生命的态度,人们要为自己优雅地活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CCRC模式带回中国。

陈东升此时尚不知道,这个想法在中国掀起了一场长达十年且仍在继续的养老革命。

泰康为何要参打造养老产业?

“所有的养老都离不开就医,医养结合是泰康之家的一大的创新。”陈东升说,每个泰康之家都配建一家医院,形成全功能、大规模、高品质养老社区。

通过创新“一个社区,一家医院”模式和“1+N”多学科照护模式,泰康之家为居民搭建起从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到急救、康复的全方位健康保障。

不禁要问:“泰康模式”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建设一个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动员各方力量。这其中,保险业基于其保险资金的长期性、稳定性、低成本性,以及养老客户和准客户的资源储备,天然适合发展养老事业,对接医疗健康产业,打造全年龄周期的产品。

一方面,通过养老社区可促进保险业务的销售;另一方面,投身养老行业可撬动土地资源,实现不动产投资和增值,这远比养老社区的运营更有价值。

在政策上,国家近些年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边是急需寻找投资出口的大量保险资金,一边是政策上的支持,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我国未来庞大的老年市场。

一般来说,保险机构参与养老产业的路径不外乎以下4四种: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提供养老保障计划,深度参与养老产业,整合各方资源,专业化分工协作提升产业链效率,为养老机构提供风险保障服务。泰康正是看准了未来的趋势,才坚定地选择了一条“老”路。

为什么选择CCRC模式

目前,我国养老体系和产品主要为:养老机构、养老社区(CCRC)、社区居家养老3种模式。

其中,养老社区因为体量足够大,有丰富的配套空间,亦可同时实现社区居家、机构养老,并配有更高等级的医疗机构,属于“相对高级的养老模式”,可最大化助力保险销售。

此外,养老社区多为拿地新建项目,在产品规划、空间设计上几乎不受物业条件限制,可以实现产品最佳呈现效果,而重资产的拿地建设模式,让养老社区可以享受资产的升值收益。

于是,我们看到养老社区成为各路保险机构不约合同的选择,泰康亦不例外。

根据银保监会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末,保险机构共投资41个养老社区,建筑面积1452万平方米,投资金额847.5亿元,床位数5.67万。

可见,养老社区已经不是“蓝海”,要想在众多养老社区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除了规模化布局优势外,区域性产品竞争必须建立在对客群(包括老人和子女)的深度需求挖掘和引导。

那么,泰康选择CCRC作为产品线布局与这些特质又有什么关系呢?

泰康作为一家保险机构,其本身是积累有一定的寿险客户群体的,而且这些客户都有一定的闲置资金,开发CCRC无疑可以尽可能多地激活已有的客户群,拓展保险业务。

而且,对于这样一家大型上市公司而言,学习美国模式发展CCRC,定位中高端人群,可以提升品牌的吸引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更多客户的信任。

從保险角度而言,保险公司的销售有两套方案,一是销售大额保险,主要是长期年金保险或“长期年金保险+万能险”;二是销售大额保险,同时赠送高端养老社区入住资格。不少客户会选择第二种方案。从供给角度来看,保险公司也会力推第二种方案,以推动保险业务和养老社区业务同步增长。

近年来,泰康创办的高端养老社区也因此逐渐具备了相当高的品牌影响力。

尽管单买高端养老社区入住资格的实际价格并不高,但是,高端养老社区品牌提升造成养老社区入住资格的主观价值不断攀升,于是,通过赠送高端养老社区入住资格这一具有高度主观吸引力(或高主观价值)的产品大幅带动了年金保险的销售。据业内人士称,泰康人寿的大额年金产品的销量中,大约1/4是靠养老社区入住资格来带动的,而泰康近年来的盈利水平非常丰厚,在行业内排名非常靠前。

独立运营,快速去化

与其他保险公司选择国外养老运营商合作不同,泰康以“自建团队,独立运营”为主,从市场反馈看,极其理智的价格策略和优质的产品打造,收获了好评。

养老社区进入到运营阶段,入住率和去化速度就是核心,只有满足一定的入住率,才能保证项目的盈利可能。

就国内大部分的养老社区而言,由于养老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入住率仍然是一个核心瓶颈。因此,对于市场需求和价格的准确把握至关重要,只有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才能在现阶段实现养老社区的真正盈利。

这方面,泰康坚持定位高端,主打一线城市市场,而寿险的基础和庞大的保险业务员体系,为其带来了充足的客源。

养老社区采用会员制,客户一次性缴纳200万元的保费方可获得未来的优先入住资格,不住时,可享受投资收益。而针对非保险客户,泰康也推出了“乐泰卡”,即传统的“高押金+低月费”模式。

泰康在各地建设养老社区时,都会提前建设、开放泰康之家生活体验馆,前置预售,发挥保险产品和社区的整合优势,树立“高知、高管、高干”的高净值人群的品牌定位,发挥“名人效应”,形成多头促销。

“泰康之家·燕园”一期自2015年6月投入运营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达到了99.7%的入住率,遙遥领先同期开业的竞品。2017年8月18日开业的“泰康之家·燕园”二期则提前就已预订一空。

高入住率、快速去化,也出现在“泰康之家·申园”,鉴于泰康目前主要在一线布局、运营,整体运营风险基本可控,且远远领先同期开业的其他养老社区。

“大健康”才是泰康的野心

2017年,国家从战略层面提出:“人民健康是民主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泰康积极迎合国家战略,2019年,泰康明确将“大健康”写入公司战略,公司愿景也随之调整为“做全球领先的、面向大健康产业的金融保险服务集团,让保险更安心、更便捷、更实惠,让人们更健康、更长寿、更富足,让泰康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现如今,泰康已在全国布局19个大型医养融合养老社区、3个大型医疗中心,建构专科医疗体系,并通过投资医疗、治疗、人工智能、制药、医疗器械和健康大数据企业,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大健康产业生态体系。

保险和医养强强联合,在医养实体支撑的基础上,发展出健康险、长期护理险、养老保险、殡葬保险等,运用互联网思维,方便客户在网上享受移动医疗、移动护理、远程医疗、网上综合服务平台的服务,回笼已有的客户资源,善用增值服务扩大盈利边际。

作为“保险+资产+运营”商业闭环的模式的创造者,在“从摇篮到天堂”的目标引领下,泰康仍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产业扩张,加速大健康产业的布局:一方面强化CCRC的全国布局,一方面也会向城市护理型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延伸,当已经实现了品牌基础,同时又有保险赋能,这一切都充满想象空间。

通过对泰康之家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泰康模式之所以能够在养老产业获得成功,得益于陈东升的坚定推动、快速布局;抓重资产模式,实现“保险+资产+运营”三位一体的盈利模式,从而实现“以短养长”;强大的客户资源、团队执行力。

泰康在养老产业方面,尤其是在医养产业的独特优势,让其有足够的魄力继续积极拥抱长寿时代,推进一场养老革命。

新走“老”路

泰康在养老产业方面,尤其是在医养产业的独特优势,让其有足够的魄力继续积极拥抱长寿时代,推进一场养老革命。

如果说美国创造了“CCRC”,日本引领了“长期护理险”,那么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实现了“保险+养老”的商业模式创新,而在国内,泰康相对来说,处于领先地位。

下重注,投养老

在保险机构纷纷下水养老服务领域之时,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目前的几大保险机构已分别形成相应的投资参与模式,并对应不同的运作特点。

根据投资的资金量、投资方式、投资风险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出3种保险机构投资养老社区的模式:全资模式、与开发商合作模式、养老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模式。

资产的投入逐渐由重转轻,保险机构自身的可控性也逐渐降低,由于保险机构并没有发展其他产业的成熟经验,所以其在开发、运营养老产业时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虽然重资产的投资选择需承担极大的风险,但对于泰康这样一家大型保险机构来说,由于其自身掌握雄厚的财力,有稳定的保险收入来源,而且其量级也非一般公司可比,所以在做选择时,它会更多地考虑是否与自身实力匹配,能够保持相当的独立性,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它最终会选择进行重资产投资。

进一步分析泰康各年的收入构成之后,我们发现,除保险主业带来的庞大保费收入外,得益于其布局重资产的战略眼光,泰康的投资净收益占了很大的比重。

其实,在运营方面,即使泰康,也依然无法实现盈利,不过,相比于保险销售和资产升值,运营层面是否盈利已然不那么重要。

反观一些选择中资产模式介入养老行业的公司,如远洋·椿萱茂,由于其多采用商业租赁的方式获取养老项目,不仅在运营层面持续亏损,也不能享受到资产升值带来的盈利空间,走了不少弯路。

发展养老产业,战略谋划,直接决定了养老业务是否能够盈利,以及盈利的规模。毕竟,对于成本居高不下的大企业来说,短期内依靠运营实现盈利,显然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重资产的投资模式,使泰康养老社区能够实现投资、开发、运营的一体化,推动保险与地产、养老、医疗的有机融合。这一整套自建自营的发展模式背后,离不开其浓厚的人文关怀。

泰康式养老思路

现如今,泰康养老社区已形成其自身的服务特色。

引入CCRC持续照护模式,结合中国长者的身心特征,打造国际标准的医养社区。社区为居民提供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照护4种生活服务区域,同时配建有康复医院,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发生变化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与身体状况相对应的照料服务。

同时,居住分區、护理分级,使老人在社区就能享受喘息式服务和候鸟度假服务。实现一站式退休解决方案。

社区致力于使老人“活得好、老得慢、病得轻、平安终老”的护理目标,创新“1+N服务模式”,每位长辈对应一个组合,该组合由一位社区负责入主导,N名照护团队成员辅助。

在医养业务方面,医院汇集国内外康复医学专家,由资深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文娱治疗师、临床营养师、中医医师、心理治疗师、康复护师、康复顾问等组建多学科康复医疗团队,为老年人提供门诊、老年康复、老年慢病管理、急救保障多层次的服务。

养老社区的销售需要渠道,而广大保险代理人就是现成的销售渠道,因为总有部分代理人可以接触到具备购买力的高端人群;同样,大额保险的销售需要一个助推器,而养老社区就可以作为这个助推器,即购买大额保险,就送养老社区入住资格。这样,代理人帮养老社区找到了客户,养老社区也帮助代理人卖掉了大额保单,协同优势非常明显。

泰康在养老产业方面,尤其是在医养产业的独特优势,让其有足够的魄力继续积极拥抱长寿时代,推进一场养老革命。

正如泰康集团创始人陈东升在深圳前海泰康医院(筹)奠基仪式所言:养老革命的进行,需要从两方面行动:一是改变中国老年人对生命的态度,改变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二是通过不断创新降低养老成本,提高养老的性价比,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养老生活。

前者是“市场教育”,后者是“成本优化”,泰康已经启动运营成本优化的专项行动,这在国内并不多见。

提出打造健康、长寿、富足3个闭环的商业发展模式,致力于构建大健康产业生态体系。通过闭环内支付方和服务方的联动机制,将虚拟的保险与实体的医养结合,整合全生命产业链条,使客户能够通过泰康人寿、泰康养老、泰康在线实现支付,享受健康管理、活力养老、康复护理、综合医疗、终极关怀的全方位健康保障。这种双重链接方式既可以保证政府、市场的共同支付,又可以提供医养康宁服务。

滚世界上最大的“雪球”

深度融入长寿经济的泰康,为自身转型增长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正在到来的长寿时代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人口老龄化的话题之所以沉重,是因为这种转变不仅关系到人口结构的调整,更关系到背后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国民储蓄率的降低、经济增长潜力减弱、劳动力成本增加、社会不平等程度加深,每一项都会对社会产生极为复杂的影响,关乎每个人的现在和未来。

如何让每个老人都能过上有价值的、充盈幸福的人生,成了老龄化社会最重要的课题。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政策和行动来应对人口老龄化。

这不只是老年人的事。回答这项时代命题,应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在内各方面的力量,构筑多元主体协作,全民行动的大格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被视作解码中国经济的主线,也是当前养老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因为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优质养老产品的需求和不够充分供给能力之间的张力,正是当前养老产业的尴尬。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泰康长寿时代解决方案的意义显得更为深远。

打开模式想象力

泰康人寿是国内第一家获得养老社区投资试点资格的保险企业。2012年,泰康率先推出“幸福有约”养老保障计划,为客户提供涵盖养老财务规划和养老生活安排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彼时,泰康决心告别传统保险公司,抓住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变革,将人寿保险和养老社区相嫁接,为整个行业创新发展探索了一种新模式,走在了全社会、全产业的前方。

养老产业的蓄力期长、壁垒高、投资回报太慢,对企业有很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保险为底色的泰康的坚持显得有些“另类”。在保险行业狂飙突进之时,泰康另辟蹊径,把医养板块纳入产业版图;在个别冒进的险资忙着跨行业赚怏钱、热钱时,泰康把大量收益不计成本地投向医养产业,把每个泰康之家和医院项目做到领先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泰康有将近10年的漫长投入“颗粒无收”,支撑泰康的,除了领先的资管水平和盈利能力,更有赖于泰康长期主义的信念和战略方向的坚定执行。

这份探索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如今,放眼中国商业届,寿险公司来做养老社区被视为是最合适的选择。不仅能降低养老社区的融资和经营成本,也能将上下游产业链深度整合,是对保险公司商业模式的一次创新和发展。

这种“相关多元化”模式,是产业复合下的多业态拓展和跨行业扩张。在不断拓展自己内涵与外延的过程中,深度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让多个业态协同发力,相互支持,兼顾保险、资管、医养三者之长,又将其揉为一体,有机融合,发挥出泰康最大的竞争力。

这正是泰康在探索其商业模式时所信奉的“长坡理论”:找到长长的破、宽宽的道、厚厚的雪,滚世界上最大的“雪球”。

如今泰康的“雪球”正在加速变大,并积累新的势能。从“幸福有约”到“泰康之家”再到“泰康医院”,深度融入长寿经济的泰康,为自身转型增长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正在到来的长寿时代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泰康实现了医养产品供给的丰富,也给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泰康既是方案的提出者,又是服务的解决者和提供者。

通堵点、治痛点、补断点,在这份方案里,我们看到了泰康最突出的“闭环思维”。一是寿险和养老服务的闭环,即长寿闭环;二是健康险和医疗服务的闭环,即健康闭环;三是养老金和资产管理的闭环,即富足闭环。通过这种“保险支付+实体服务”的闭环,泰康着力实现内循环,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创设“健康财富规划师”这一全新职业,为客户个性化定制泰康方案。

泰康在模式构建上碰撞出的火花,点燃了养老产业新的想象力。凭借“活力养老、高端医疗、卓越理财、终极关怀”四位一體的商业模式,泰康旗下各业务板块高度协同,脉络清晰,构建出一套高效的商业模式,把竞争推向了更高维度。

陈东升认为,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泰康投资养老社区,始于对连锁经营模式的探索,也受益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养老社区的启示。如今,泰康也成了被模仿的对象,处于创新的桥头堡,给行业带来新的启发。

放大社会价值

如今,泰康之家已经成为极富影响力的养老社区品牌,让住进养老社区不再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而是一个更时尚、健康、惬意的养老方式,引导社会形成更科学的养老观念。此外,泰康之家也凭借更优良的环境、更周到的服务、更先进的医疗条件推动养老产业标准不断进步,并开创“健康财富规划师”这一全新职业,促进服务的专业化。

提高产业效率,降低成本,是优秀企业的一致追求。在该理念的指引下,未来泰康之家还将不断推进产品迭代优化,同时推进精细化管理、体系化管理,不断降低土地成本、建设成本,运营成本,通过连锁经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强化与支付体系的跨界协同,满足更多消费的需求。

首先,养老社区在设计上体现适老化,在建设运营上体现集约化,在连锁经营上从品牌推广到供应链都具有规模经济;第二,养老社区的连锁运营有利于养老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替代部分昂贵人力,有助于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使居民享受更高质量和便捷的服务;最后,社区居民通过泰康的保险产品提前储蓄,享受复利效应,在入住后可以减轻一些财务压力。泰康这种商业模式将使得更多的中产阶级能够负担得起高品质的养老生活,提高支付能力,降低消费成本。

在未来十年,泰康之家将致力推进网络化、平台化、产业互联网化,积极拥抱长寿时代,在主要城市完成泰康之家的布局,并在二线核心城市实行轻资产运营,输出泰康服务管理能力,助力产业提档升级。

面对长寿时代的新挑战,泰康集智慧,谋新策、发实招,在提高医养产业供给能力、专业人才培养、推动集约化经营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政府政策和社会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

泰康方案的本质就是用商业方式推动一场养老革命,为人类社会进入长寿时代提供应对思路。从这个层面来说,泰康作为长寿经济“试验田”,具有典范意义。

圆桌对话

长寿时代与长寿经济

陈东升,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

这个世界正在快速变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长寿时代,人口年龄结构将逐步形成新均衡,低死亡率、低生育率、预期寿命稳步提升、人口年龄结构趋向柱状、平台期老龄人口占比超越四分之一构成了这一时代的五大特征。

伴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带病生存将成为普遍现象,为了使得漫长的长寿生涯可以更加有质量,个体投入在健康上的费用将剧增,庞大的健康需求将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和健康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长寿时代社会储蓄结构及个人财富积累形式将会发生变化,个人将更加依赖投资回报和财富积累来满足养老和健康的需求,长寿时代必将带来健康时代和财富时代。

从宏观角度看,有人认为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将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也有研究表明长寿时代未必会导致经济增速下行。长寿时代下社会经济发展既面临社会创新效率受限、财富不平等程度加深等挑战,又存在机遇,尤其是适应长寿时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是更有活力的长寿经济,老年人的价值将被重新认识、定位和发掘。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悄然带来一场社会经济大变革。为探讨这场变革的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特别是其对于宏观经济、社会治理、企业创新的挑战,《商界》编辑部特邀相关领域专家和从业者,进行“养老革命:转型与重塑”圆桌对话,集结成文,以飨读者。

长行寿时代与老龄化社会的再认识

李铁,独立经济学家

进入长寿时代是一个新命题,有几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要面对,一是收入水平的提高;二是适应老年人口健康养老的就业人员目前短缺,现在市场需求是一千万人,但是真正就业不足百万;三是年龄延展性使得人们一直到70多岁还有经济生产力,老年人口带动了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此外,我们老龄人口承担了大量的家庭劳动,实际上是潜在的工作。

因此我建议,一是重新认识我国老龄化的标准,可以把老龄化定义放到70岁以上;二是延长退休年龄和实现半退休制度,有利于老年人就业预期的延长;三是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实行养老广覆盖的政策。

应调动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积极性

郑秉文,中国社科院社会保障实验室首席专家

养老产业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调动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如何让民间资本能够在进入养老产业时享受同等待遇。

现在的情况却是,公办的养老院一床难求,而非公办的养老院入住率通常不是很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民办的养老院质量、服务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进入养老产业的国有与民营没有做到一视同仁,他们获取资源的价格、门槛、方式都存在较大差异性。

因此,政府在养老服务业里,一定要重视市场信号,重视市场机制,重视社会力量的引入。政府的任务应该是净化市场的环境,让市场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不是亲力亲为建造养老院,在社区搞养老驿站。

政府创造一个非常公平的竞争性市场,会让民间资本和社会瓷本感到非常舒服,他们也会非常愿意进到这个市场里来。如果不注重价格信号的引导,公办院所也会出现空床率非常高的情况,甚至有一些养老驿站关门大吉,这样的情况也不少。

长故时代的财富管理

王铮,明亚保险经纪资深合伙人

随着我国GDP增速放缓,老百姓对于投资传统生意的热情持续下降;生意难做,投资市场也不景气;房住不炒,房地产市场自2017年之后再无起色,一线城市比如北京的房市处于阴跌状态,大家对未来的预期也普遍悲观;股市没有大的起色,投机氛围依然浓厚,“赌场”仍是赌场;互联网金融整体崩盘严重打击了大家的投资热情。

与此同时,一直以来大家没那么看好的理财型保险逐渐获得了大家的青睐。一方面,法律法规保证的绝对安全性是其他金融工具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2013年精算规则下面世的一系列相对高预定利率产品,相比较一路下行的储蓄利率,对消费者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随着政府一直以来的积极引导,大家对于养老不能靠国家和社会也基本达成共识。70后、80后的养老意识逐步提升,保險公司也推出了一系列有竞争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其中有的产品与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挂钩,既保证了消费者长期储蓄的诉求,也让一部分追求品质养老的客户可以提前锁定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未雨绸缪。

推进医养结合应当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

王浦劬,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推进医养结合要避免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应当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责任共担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和跨部门协同机制,促进多方面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的共享、整合。

有从业人员反映,居家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例如,在北京市推行新医改和分级诊疗政策下,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工作量随之增加,人手严重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上门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另外,居家上门开展服务的标准、规范、收费及医保报销政策等也有待完善。

社区养老驿站由于受到资质限制,还不能为老人提供医疗方面的服务。除此之外,养老驿站的许多医养结合的项目,不能通过医保报销。如果老人需要相关服务,还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医养结合是老人在养老方面的重要需求,但是医养结合什么时候落实、怎样落实这些问题还需等待进一步的方案。

猜你喜欢
泰康医养养老
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医养当兴
生命惊奇
——泰康艺术精品展
松辽盆地泰康地区四方台组铀成矿条件分析
武汉泰康之家·楚园的室内外照明设计
养生不是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养老之要在于“安”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