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明 一名跑者的下半程

2021-01-10 10:07徐时雨
户外探险 2021年12期
关键词:跑者拉萨马拉松

徐时雨

7月21日,傍晚,刘桂明收拾好办公室里最后一些个人物品,腾出了自己工作许多年的办公室,交出了房间钥匙。

关上门的那一刻,他想起了一首老歌《让我再看你一眼》,有些难舍。主编完成《民主与法制》1000期之后,他也调换了赛道,开始一段新的工作生涯,这对于即将迈进60岁的刘桂明来说,又会是一段奇妙经历。

他并没有马上回家。换上红色跑衣、蓝色跑鞋,刘桂明迈着轻松的步伐走出办公楼,几位同事正在外面等着他。作为有着7年跑龄的跑者,当他想到要以跑半马的方式向老单位做一场深情的告别时,内心激动不已。

他想起,在他参加马拉松比赛这些年,一般跑到20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是半程马拉松与全程马拉松的分岔口。此时,工作人员会用大喇叭向参赛选手喊话:“半马向左、全马直行。”于是,半马选手与全马选手相互招手、各行其道,奔向自己的目标。

此时,刘桂明也正处在这样的人生赛道分岔口。

这场颇有仪式感的深情告别,并不是孤单的。他约了70后知名跑者杜征宇律师和几位正在马拉松入门阶段的90后,一起在法学会办公大楼跑个半马。法学会办公楼一圈是300米,他们一共跑了70圈左右。一场雨后,7月末北京的闷热一扫而光,绿树更加透亮,人也精神抖擞。还有几位90后初跑者加入其中,分别陪他跑了三五公里。

“半马完成了,接下来就要更换赛道努力完成后半程的半马了。”他说。

来到新工作环境,刘桂明的工作强度没有以前高了。过去,周末通常是用来开会的,而现在,周末多是用来跑步的。但最近几日,他被居家隔离了,“你也知道一个跑步的人被居家隔离,那最难受的就是没有自由,不能跑步。”

很多人感慨,工作太忙无暇跑步,但这从不是刘桂明的理由。作为国内知名法学人士,生活和工作一样自律,他说:“就算周末加班开会,都不影响我,只要得一点空,我就还是要出来跑,哪怕跑一个5公里也行。忙不是理由,我主张的是只要有机会就出来跑一段。”今年年初,他做了白内障手术,很长时间里不便跑步。但手术恢复后,他每月的跑量也有150公里左右,通常是在小区里跑。

他评价自己是一个认真而严肃、严肃而热爱、热爱而快乐的跑者。在事业调换赛道后,人生状态也有多少改变,但人生这场马拉松依然在继续。

在52岁的年纪时,刘桂明以4小时35分的成绩完成了首马。

作为人生首马,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为他继续跑下去增添了不少动力。虽是人生首马,但长跑之于他,从不陌生。

他从小就在山里长大,幼时,在山中到处跑是他和玩伴们的日常。但第一次听说马拉松这个典故,还是在初中时代。那是一个下雨天,体育课上不成了,体育老师就给同学们讲起了“一个士兵飞奔42.195公里回雅典传报胜利喜讯”的马拉松诞生故事。

“我才知道,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一种极具残酷性而又更具挑战极限色彩的体育运动。”他说。但是,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去挑战它。只是在13岁时暑假期间有一次去县城看打工的哥哥,因为被哥哥训斥一顿之后而负气从35公里之外的县城跑回了乡下,共用6个多小时,但也没想到自己后来能与马拉松结上缘。

直到上了大学,马拉松的记忆才被唤醒。班里体育课测验3000米项目,他竟然在最后一刻超越了学校长跑队的同学。事后,体育老师问他是否愿意加入长跑队。对这个山里学生来讲,跑步当然没有什么问题。没想到,进入长跑队之后发现每天竟然还有2毛钱的训练补助。

作为一名曾经的学校长跑队队员,其实刘桂明一直没有明白跑步到底带给自己多少快乐。“那时在学校跑步,就是一个任务。当时跑步不是因为享受跑步,只是我想锻炼自己的毅力。”他说。

跑步虽然给了刘桂明很大的收获,但对那时的他来讲,跑步,尤其是长跑,是一件相对枯燥的事情。年轻精力旺盛的男生们都更热爱足球,毕业之后,刘桂明也一直参加“政法杯”足球赛,以速度和体能特长,被称为球队的一支奇兵。

最初触动他內心跑步欲望的,是来自校友、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中心主任赵志刚的一条微博。这条微博里,赵志刚用文字与图片“直播”了自己在兰州马拉松赛场的跑步身影。“我没想到他会如此勇敢地去挑战马拉松,如此自信地站在马拉松比赛的起跑线上。”感染之下,他心中的马拉松梦悄然苏醒。

之后,同年年底,首届金平(法学成就)奖颁奖典礼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国内泰斗级的法律人刘家琛大法官上台发表获奖感言。刘家琛深情地回忆起了他年轻时在母校跑马拉松的故事,当时刘桂明就想:一位年近8旬的老人,竟然念念不忘的是年轻时跑马拉松的经历,为什么我这个当年的学校长跑队主力队员却没有这样的经历呢?

就这样,年过5旬的刘桂明开始循序渐进地训练自己,从5公里到10公里,从10公里到半马,里程一点点增加,让他有了第一个半马。2014年的北马半程赛结束后,他与赵志刚一道,报名参加2015年的海口国际马拉松赛的全程比赛。12月的寒冬,室外训练很苦很难,他那时却能每周挤出时间到奥体中心来一次20公里以上的训练。2015年1月11日在“2015海口马拉松赛”,他的首马以435的成绩完赛。

首马之后,刘桂明对跑步的激情,如洪水一样挡不住。7年里,他的脚步踏遍一百多个城市的公园街道,以另一种方式感知一座城市,拥抱祖国大地的江河湖海。

许多跑友都有一个愿望,期待自己能有一个机会,去拉萨跑个半马。刘桂明也不能例外。

他喜欢有江河湖海的地方,“让我更开心,跑起来更舒服,更有记忆,更有美感。”西藏,就是这样的地方。

7月份从老单位离开前,刘桂明跟随“江西律师回访行”来到西藏。虽然心中一直有在拉萨跑半马的愿望,但他始终不敢放言自己可以。

7月11日到达林芝,3天后,他想先在林芝小试牛刀,跑了一个10公里,身体没有什么反应,又在山南跑了一个5公里。“只要跟谁说去拉萨跑步,百分之百都会反对,没有一个人会赞成的。所以我就先做好准备,也不对外宣扬说我要跑。我想跑完这两次之后,再试试看,应该可以。”在林芝和山南跑后,他有了底气,觉得在拉萨跑个半马,应该差不多了。在拉萨的最后一天,工作结束后,按照行程,当天下午回北京,他抓住最后的时机,在出发前的上午完成了自己的拉萨半马。

那天天气非常好,温度舒适,他只拿了一瓶水就慢慢跑起来,只在红绿灯时稍作停歇。从拉萨乃仓大酒店出发,跑向布达拉宫,绕过罗布林卡,跑过西藏博物馆,转过川藏公路纪念碑,沿着拉萨河折返,回到迎亲桥,回到酒店,顺利完成高原半马目标。

“我也不讲究速度,也不跟谁比赛,我就是想用自己的精力跑下来。”他说。一个人,一瓶水,加上天公作美的11℃气温,他轻松实现了拉萨半马目标。

“目标实现,心情极好,好到几乎要飞!乐到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还想歌唱,‘高原风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第二天他在微信朋友圈中这样抒发道。

20年前,也是7月份,刘桂明来到西藏,那时他还没开始跑步,在西藏只能是慢慢走,不敢跑。而20年后的7月侣日,再到西藏,可以跑步,实现半马。这样的人生第一次,让他觉得真是奇妙。

采访中他说,如今几乎所有的跑步梦想和目标都实现了,只在心中悄悄藏了一个:全马330。“这个我只能把它埋在心底,为什么呢?因为不敢确定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目标。”目前,他全马的最好成绩是3小时41分,距离330还差11分钟,但他知道,“要提高这11分钟,非常难非常难。”

“如果小10岁,那我肯定没问题。”但是他还是想去试试,2020年,他参加了两个全马,想要挑战一下。“嘿,等跑到傍晚的时候,就绝对不行了。”他笑了笑说。激情和体能,是他现在最大的考验,

跑过山河湖海,年轮一层一层缠绕。当一个跑者失去了高昂的激情,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他开始学着从平和中收获快乐,从而又找回了一位跑者的初心。

刘桂明始终认为,只有清楚什么是循序渐进、明白什么是量力而行、深知什么是日积月累的跑者,才是一个真跑者、好跑者。

他说:“马拉松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跑步运动,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世间百态的展现。”

近两年,疫情扰乱了很多跑者的心绪。有人因为赛事频繁取消而惆怅,有人因为隔离失去自由而焦虑。谈及疫情常态化对他跑步的影响,刘桂明坦言,并没有。

2020年年初,疫情将所有人困在家中,刘桂明无意间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报道,一个杭州人围着自己的床跑了50公里。“他能围着床跑50公里,那我在阳台跑一个半马不行吗?”心动不如行动。

2米宽、4米长的阳台,回环往复,绕出21公里。老婆为表支持,还给他准备了阳台半马补给站,就这样,一个月时间里,刘桂明在窄小的阳台跑了四场半马。他的这一小小创举,还被央视等各家媒体争相报道,被称为疫情下“阳台上的马拉松”。

路就在脚下,困不住自由,只要想跑,就能长久地跑下去。正如,他在法律人马拉松的团队中所号召的那样,不忘初心,跑步前进。跑步的初心,不是赛绩,而是快乐和健康。

“我现在就希望能带动更多人来跑步。”他在新单位里组建了跑步群,群里年轻人居多,他日日都在群里鼓励着这十几个年轻人。对于这些初跑者,他希望能从一公里开始,先定小目标,慢慢跑下去,跑成生活,如他一样。

在他新辦公室的一面墙上,一张地图静挂在那里,地图下面,是他这些年来在全国各地所获得的跑步奖牌。奖牌旁,是被裱起的一幅字“法治天下”,那是原最高法院院长肖扬同志给他当年的新书《法治天下》题写的书名。

他将奖牌挂在那里的寓意就是:跑遍中国,法治天下。法治天下,是他的事业理想。跑遍天下,是他的生活理想。

7年,百余座城市,80块奖牌。如今,他对成绩的欲望不再强烈。许多跑友的偶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从33岁起,坚持每天跑步,28次参加马拉松,无论到哪儿,身边总少不了一双运动鞋。多年来,刘桂明也是这样。一位在出差时经常陪刘桂明跑一跑的学生兼下属,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形容道:他永远有着旺盛的精力、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每次出差,放进行李箱的第一件物品,不是身份证,而是跑鞋。每次到达目的地后的第一件事儿,不是休息,而是在会场附近的湖边跑个10公里,老师管这叫“热身”。

跑步,也成为了刘桂明的生活常态和人生哲学。在跑步中,他获得内心的平和和自洽。

说到当下的跑步状态,他说:“现在我就想去不同的地方跑跑,边跑边唱歌,边跑边大声呼喊,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跑步状态。”

猜你喜欢
跑者拉萨马拉松
西藏“Z 世代”的拉萨记忆与憧憬
冰上马拉松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中国跑者
马拉松,过热了吗
拉萨土豪
全马元年的幸福感受
一起来跑马拉松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
去拉萨不能错过的五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