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与改革研究

2021-01-10 00:38容博郭馨梅齐方炜
中国商论 2021年24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中国共产党农村

容博 郭馨梅 齐方炜

摘 要:商贸流通业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现代化商贸流通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顾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以来的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与改革历史,划分发展阶段,厘清发展逻辑,总结发展经验,以期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农村;商贸流通业

本文索引:容博,郭馨梅,齐方炜.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与改革研究[J].中国商论,2021(24):-003.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12(b)--03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乡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流通业态不断丰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年提升。本文将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与改革,总结经验与教训,以期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将工作重心放到了城市工人运动上。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党开始反思城市革命的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将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了农村。自此,中国共产党扎根农村,进行乡村建设,探索乡村发展理论。

1 1921—1949年,供销合作社初步建立,开展苏区与“白区”贸易

针对中国农民在流通链中话语权较弱的事实,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发展农民合作社的观点。当时的合作社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上各阶层人民大众联合经营的经济的、文化的、卫生的社会公益性组织,既包括生产的合作,又包括消费、运输和信用的合作。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改变了中国农民一盘散沙的状态,农民在流通领域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开始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农村合作社在苏区或边区蓬勃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部分地区合作社体系已经成为从生产、消费到产品的运输、销售相结合的生产流通体系。合作社在流通领域通过市场中介调剂农产品供给矛盾,卖出农民的剩余产品,实现产前和产后的综合服务,极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扩大了商品流通渠道。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特别注重发展与“白区”,也就是与大部分城市之间的贸易。土地革命时期,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中国共产党鼓励发展苏区对“白区”的贸易。一开始,苏区较为分散时,以自由贸易为主,鼓励和保护私商及群众从事对外贸易活动;后来,由于国民党的封锁逐渐加紧,中央苏区壮大连片,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人民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贸易。在各集镇建立采办处和代办处,建立一个由上而下的对外贸易网络,并由政府直接经营盐布的输入、工农副产品的输出;发展公路和水路,保障了流通渠道的畅通。既满足了各种日用品需要和军用急需品的输入,又使农副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得以输出,保障了苏区内农民的利益,改善了苏区人民的生活。

2 1949—1978年,供销合作社作用时强时弱,集市贸易时有时无

2.1 1949—1953年,大力开展供销合作社建设,集市贸易调剂余缺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着力恢复城乡物资交流。1949—1953年,合作社贸易、私营贸易(以小商小贩为主)和集市贸易(以农民为主)在中国农村都有所发展。中国共产党参照新民主革命时期的做法,领导中国人民大力开展供销合作社建设,农村供销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由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不涉及生产资料归属问题。通过供销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在流通领域把农民组织起来。每个基层社都进行农产品的收购工作,在经济作物区还设有棉、麻、茶等专业化的收购站。在极短的时间内构建起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供销商业网络,逐步取代私商成为农村物资交流的主渠道,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农村集市贸易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成为农民之间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重要渠道。

2.2 1953—1956年,供销合作社成为农村唯一的市场主体

农村商贸中的私营商业完全被取缔,供销社成为农村市场的唯一主体,承担起服务农业生产、支援工业生产、实现商品流转的任務。国家通过供销合作社对粮食和部分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以价格“剪刀差”支持城市工业的发展。

2.3 1957—1965年,农村集市贸易的取缔与恢复

1957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兴起,独立的农村供销合作社系统被硬性纳入人民公社组织体系,成为“人民公社供销部”和代表国家实施经济计划的农村商业流通组织,管理体制的无序引发基层供销合作社乱象频发。农村集市贸易被取消,农村市场流通渠道“单一化”程度进一步加大。大跃进时期,供销系统发起了“大购大销”运动,导致“收购了大量的次品、残品、废品,质量很差,甚至根本不能使用”,产生了“对生产不利、对国民经济不利”的严重后果,政府对农村自由市场的严格管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调节,进一步压抑了农村市场的活力,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以及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的伤害。1960年后,中央决定开始系统纠正农村工作的“左倾”错误,恢复供销合作社,开放农村集市贸易,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有所恢复。

2.4 1966—1976年,供销合作社作用严重削弱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流通决定生产论被批判,商业的重要性被否定。集市贸易和合作商店被严禁,农村流通渠道进一步缩窄,组织领导体系被严重削弱,部分供销合作社甚至瘫痪,非流通专业人才开始管理农村商业,农村商贸物流业受到了极大伤害。197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农村商业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掀起之后,调整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供销社制度被重建,农村商贸流通有所恢复。

1949—1978年,中国农村商贸流通业是被计划经济所控制的,国家以供销合作社为渠道,对农产品和农副产品进行统购统销,通过价格“剪刀差”支持城市工业的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1951—1978年,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4340亿元, 以工农业剪刀差形式提供5100 亿元。1957年前,这种以供销合作社为主要渠道的农村流通体系,服务了农业生产,支援了工业生产,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1957年后,党和国家过分强调计划经济的好处,忽视了自由市场的力量,对农村的自由贸易进行打压。1966年之后,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被否定,城乡出现隔绝状态,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几近瘫痪,农民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 1979—2003年,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3.1 1979—1984年,基层供销社和集市贸易恢复发展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农村商贸流通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纠正“左”的错误,恢复和发展农村集市贸易,调整和改革农副产品购销体制,恢复基层供销社的合作商业性质等。1982年起,明确提出要改善农村商业,疏通流通渠道,恢复和加强供销社群众性、民主性和灵活性,多方设法疏通和开辟流通渠道,发展集体商业、合作商业,放开个体商业。1983年起,国家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的统派购种类,改革统购统销制度,并逐步推行农产品的价格改革。

在恢复和发展集市贸易的同时,国家开放了城市农副产品市场,鼓励多种所有制商业发展。日用工业品计划商品也从1978年的135种锐减到1984年的26种,增加了订购、选购、代销代购、联营联销等形式,小商品价格全部实行市场调节。

3.2 1985—2003年,粮食购销双轨化改革

1985—1997年,我国农村主要(1992—1993年曾短暂全面市场化)实行合同订购与市场收购的“双轨制”模式,即国家按原统购价和原超购价的一定比例计价订购农产品,订购以外的农产品可以自由上市出售,若市场价格低于原统购价,国家仍按原统购价敞开收购,以保护农民利益。除粮食、棉花、烟草和部分中草药等战略资源外,政府则逐步放开其他农副产品的形式和价格,由市场调节。在此期间,国家也给城市居民发放一定的价格补贴,对国营商业公司保留经营亏损的财政补贴,使其担负起调剂、平抑物价的责任,以保障民生。1987年,国家规定合同订购部分是农民必须保证完成的交售任务,以缓解“双轨制”改革后粮食收购困难,供应紧张的情况。1990年,国家筹建粮食储备局,对粮食收购实行最低保护制度,并建立用于调节粮食供求和价格的储备机制,这是农产品流通由计划真正转向市场的标志。1992—1993年,国家为增强粮企活力,缓解财政压力,放开了粮食市场的管制。但是,由于生产不足以及其他心理和投机因素,1993年10月底,粮价迅速上涨,民间再次出现粮食抢购,粮食价格指数由1991年的108.6飙升至1994年的150.7。1994年起,国家订购的粮食实行“保量放价”(保证数量、开放价格),强调必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国有粮食部门必须掌握70%~80%的市场粮源,在安排市场、稳定粮价、保障有效供给方面,国家发挥主渠道作用,粮食流通重回“双轨制”,粮价重新得到控制,价格指数不断下降。1998年,由于“双轨制”的持续,国有粮食企业负担日益沉重,国务院出台了垄断粮食收购市场的具体措施,粮食收购回归“单轨”运行体制,其他企业想要经营粮食必须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购买。这种政策表面上缓解了国有粮企亏损的状况,實际违背了市场规律,使国有粮企脱离了市场,降低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2001年,国家开始试点改革粮食购销政策。

在此阶段,政府放开了除粮食等其他日用品外的统购统销,传统国合商业垄断市场的情况不复存在,个体商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时个体商业经营分散,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提高农村物流商流,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2000年后,连锁超市纷纷把目光投向农村市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开拓农村市场,农村商业专业化程度得到提高。

4 2004年至今,现代流通方式得以发展

4.1 2004—2013年,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构建

2004年,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大力培育农村新型流通方式,积极引导和扩大农民消费。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逐步以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经营方式改造农村传统的集贸市场。鼓励有实力的零售企业运用特许经营、销售代理等方式,改造“夫妻店”“代销店”(《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 2004)。2005年,商务部提出“万村千乡”工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力争用三年时间,覆盖75%以上的县,培育25万家左右的“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2006年,商务部启动“双百市场工程”支持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或改造配送中心等,逐步形成以批发市场为核心,农贸市场为基础,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体系。2009年,政府为降低流通成本,进一步保障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安排4亿元资金,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的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并于2011年全面推进农超对接。

4.2 2014年至今,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

农产品电商快速发展,助力精准扶贫。自2014年起,国家连续7年推进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动全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电子商务实体终端落到农村,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从此,电子商务承担起帮助农民脱贫攻坚的重任。2019年,中国电商扶贫实现了贫困县全覆盖。2020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79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了近10倍(资料来源:2014—202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络零售通过搭建物流网络和提供更多消费选择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增强农民消费意愿,最终形成了促进农村消费的闭环。电商丰富的商品选择和快捷的物流配送,能够为远离城市、购物不便的农民提供优质的消费体验,带动农村消费。

农村互联网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2015年,政府决定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大幅提升我国农村地区网络覆盖水平,推进农村城市“同网同速”。2019年,国务院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要求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020年底,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09亿,占全部网民数量的31.3%,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9%,较2014年上升了27.1%,农村光纤与4G覆盖率都超过98%,城乡“数字鸿沟”不断缩小。

除信息化基础设施外,国家还重视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国家邮政局启动“快递下乡”工程,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农村电商服务,支持地方和行业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截至2020年上半年,农村100%的乡镇已建有邮政局,100%的建制村实现了直接通邮,农村邮政支局达到4万个,村级服务站点超过50万个,服务点内电商服务站点高达31万个,连接站点之间的邮路共达505万公里,2021年上半年我国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98%(数据来源:国家邮政局,2020)。物流服务的下沉和良好的交通设施方便了农民的供给与消费,极大促进了农村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商贸流通业,始终沿着发展国民经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道路前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团结起来,通过组织合作社的方式发展流通,提升农民在流通中的话语权,减弱了城市对农村的剥削,发展了农村经济,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高度的计划经济形式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支援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商贸流通业由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转化为市场经济模式,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顺应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和意识到农村消费的巨大潜力,重视农村商贸流通业在供给端和消费端两端的现代化发展,改造农村零售网点,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帮助农村释放消费潜力,稳步推进国家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宇.谈农村流通业态创新与消费空间提升[J].商业时代,2009 (15):15+38.

[2]彭晓伟.中国共产党的城乡关系理论与实践[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3]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40.

[4]鲜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业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8.

[5]王友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合作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创造,2020(4):69-74.

[6]王仕伟.中央苏区对外贸易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9.

[7]曹春荣.中央苏区的对外贸易工作[J].党史文汇,2010(11):57-59.

[8]李攀.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9.

[9]马永辉.1949—1966年苏北农村集市贸易变迁[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

[10]蒋省三.供销合作社六十年之思辨(上篇)[J].中国合作经济,2013(6):15-22.

[11]李先念.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下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12]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新中国商业史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

[13]郭铁民,林善浪.中國合作经济发展史(下册)[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14]毛家琼,何丽鹃.浅析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税费政策的几次重大调整[J].技术与市场,2006(10):61-63.

[15]纪良纲,刘东英.中国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16]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7]王薇薇.基于效率视角的粮食流通主体利益协调及政策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18]王炳焕.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体制的演变及其特征[J].改革与战略,2012,28(1):102-104+132.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重点项目“北京市疏解腾退空间的合理利用研究”(SZ201910011004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通货波动的延展态势、结构成因及对策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阶段性成果(JD-YB-2021-48)。

作者简介:容博(1998-),男,江西修水人,硕士,研究方向:流通产业发展;

郭馨梅(1967-),女,广东惠东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流通与消费方面;

齐方炜(1982-),男,山东济南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流通与消费方面。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Rural Commercial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the Past Centu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llege of Economics,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RONG Bo  GUO Xinmei

Taishan University  QI Fangwei

Abstract: The commercial circulation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owth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rn commercial circulation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the rural commercial circulation indust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 hundred years ago, divides the development stages, clarifies the development routes, and summarizes its experience, hoping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commercial circulation industry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istory of a century; rural areas; commercial circulation industry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业中国共产党农村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商贸流通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分析
产业先导机制下商贸流通业的创新发展
新型城镇化对商贸流通业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