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路径研究

2021-01-10 07:40孙佳慧汤瑞瑜丁强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8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

孙佳慧 汤瑞瑜 丁强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与体系建设研究主要是探究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与改进方案,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務体系建设。大学生志愿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值得鼓励与支持的。但同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对于社会志愿服务组织更需要一个体系。本研究以温州市高校为研究基础,通过对高校现有志愿模式进行调研,考察现阶段志愿服务存在的缺陷,探究改进措施,“因校制宜”研发符合各高校的志愿服务体系。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体系建设

一、研究背景

2019年4月,为贯彻落实团中央书记处关于“全团抓学校”的重要要求,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在井冈山举办全国高校志愿服务培训班,系统部署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党委书记张朝晖以《聚焦共青团主责主业,全力提升高校志愿服务》为题讲话,提出要在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基础上,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思考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新时代的新使命,思考高校志愿服务新时代的新定位和面临的新问题,以具有全面引领力的“高校志愿服务提升计划”,推动高校志愿服务的再出发。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素质的提高,志愿服务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按照“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志愿者注册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将提高到13%。志愿者活动和志愿者精神也逐渐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志愿服务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依托,以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能力建设为抓手,引入了志愿者服务体制对志愿者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安排,确保了志愿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

由此可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校园氛围的形成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大学生志愿者还存在缺乏对志愿服务体系的认识、志愿者自身素养不高、大学生志愿者时间分散、大学生志愿者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正是秉着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理念,致力于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金字塔,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更富有生机。

二、数据收集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特对温州市各高校志愿服务情况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展开,线上线下共发放六百余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632份,有效回收率高达95%。在所调查的温州市高校本科生中,大一占比32.16%,大二占比29.87%,大三占比22.98%,大四占比14.99%。

从性别来看,女生占比57.15%,男生占比42.85%;从来源地看,城市占比40.4%,农村占比59.6%;从所学专业课的性质来看,文科占比39.34%,理科占比34.11%,工科占比26.56%;从政治面貌来看,群众占比11.58%,共青团员占比78.81%,积极分子占比8.94%,中共预备党员占比0.66%,党员占比0.01%;从在校担任的职务情况来看,所填问卷中48.68%是普通同学,33.11%曾担任或现任学生干部,18.21%是社团成员。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根据调查反馈结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随着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服务形式有待创新,活动场地过于局限

由于思路、活动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大学生志愿服务场地多在校园内,少部分在街区或社区;大学生主要志愿服务活动有校内共享单车管理、图书馆整理、考场秩序维护、公共活动场所秩序维护等,服务形式老套单一、服务对象局限于师生。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场所多集中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的社区,只有极少的机会走出校园服务社会,这样单一的志愿服务,难以普及大众、深入社会,对社会影响微弱,与社会脱节从而使自身发展受限。

(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自身素养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16.23%的受访者在上大学前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26.82%没有参加过;59.27%的受访者在大学期间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9.27%从不参加志愿者活动。相比于中学,学生到了大学会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参加志愿服务,但仍有部分同学因各种原因不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

从志愿服务时的态度来看,大多数同学服务热情,认真负责,但仍有部分同学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敷衍了事,仅仅为了学分或补贴,完全的利己主义者,并未理解“志愿者”的真正含义。

据统计,77.15%的大学生认为课余繁忙、时间不充裕是自己参加志愿活动较少的主要原因。深入分析,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用于上课、学习,参加志愿活动的时间并不充足。随着年级的增加,课业任务加重,高年级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时间用于课业学习、考研、实习等,进而导致高年级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积极性不高,这无可厚非。但在低年级的大学生群体中,有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志愿活动,他们认为志愿活动没有意义。

这导致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中逐渐形成了“低高、高低”的现象,即低年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热情度、参与度普遍较高,而高年级学生的热情度、参与度普遍偏低。

(三)志愿服务培训机制有待完善,志愿服务专业性不足

调查显示,91.39%的活动报名即可, 4.97%的活动需要面试,3.64%的活动需要面试和笔试。其中需要培训的志愿活动大多属于省市联合举办的大型活动,例如“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这种面向国际的大型会议。而这类大型活动在每学期甚至每学年招募的志愿者数目并不多,同学们平时所接触参与到更多的还是校级、院级活动。

在校内承办的活动中,学校志愿服务岗前培训工作并不到位,对志愿者的引导不足,进而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感受不到自己的成长,对志愿服务精神认识不深。服务技能和个人素质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致使同学们在志愿活动中无所收获,最终导致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热情逐渐消失,没有了参加志愿活动的热情。“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同学们参与的志愿活动与专业优势相结合的情况来看,仅有13.91%的活动密切与专业能力联系密切,50%的活动中仅有部分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联系,还有36.09%的活动与专业知识毫无关联。志愿活动与同学们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大,也是同学们参加志愿活动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志愿活动宣传力度有待提高,缺乏奖励机制

据调查,同学们认为“志愿活动宣传途径较少”和“志愿活动需要靠‘抢’”是目前他们在志愿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在“您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已成规模的志愿合作信息”问题中,我们了解到:通过书籍报刊了解相关信息的同学占40.4%,通过短视频推送了解志愿服务信息的同学占39.74%,不了解相关信息的同学占36.09%,通过新闻广播等形式了解志愿服务信息的同学占34.77%。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不断发展需要紧密依靠社会群众对志愿服务的认同,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调查显示,59.93%的同学认為推动志愿服务改善的主题应该是学校,可见学校针对志愿活动的组织开展具有重要作用。51.66%的同学不了解学校对志愿者的奖励机制,29.14%的同学仅仅知道有奖励机制,并不知道清楚奖励机制的具体内容,仅有19.21%的同学清楚地知道奖励机制的内容。

综上,学校虽然推出了一定的志愿服务奖励机制,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志愿活动岗位不充足,导致奖励机制的作用并没有在大学生志愿群体中显现出来。

四、立足问题,探索志愿服务新路径

(一)专业知识与志愿活动活动相结合,打造系统化、常态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

大学校园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摇篮,将大学生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打造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能够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同时,可以对志愿服务类型进行系统的分类,并有效地结合学校各个专业的同学,依托社团或者学院来进行更为精准到位的志愿服务培训。这样的形式,不仅有利于各级志愿者的长期管理、培训,还有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趋于专业化、规模化、系统化。

(二)建立有规模、有体系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机制

“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是确保志愿服务质量的关键。大学生志愿者具有学历高、学习能力强、专业技能强等优势,但由于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相关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志愿服务技巧,不能将自己的优势运用于具体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去。因此,可以聘请专业的师资团队对同学们进行系统的培训,引导同学们系统地认识志愿精神、深入地了解志愿服务内涵,进行有关职业道德、志愿奉献精神、沟通与表达等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关于时间观念、工作责任心、团队合作方面的培训,进而全面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同时,针对不同的志愿服务,培训老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服务类型,对同学们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指导和岗位所需技术的传授,从理论和具体操作入手,能够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与专业素养。

(三)紧跟时代潮流,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力度

网络具有信息量大、灵活性强、效率高等特点,网络也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最广泛、最常用的媒介。志愿活动组织者可以通过创立特定的公众号推送各种志愿活动的微刊、制作短视频、报刊等搭建志愿活动宣传平台,加大志愿活动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取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参与,同时也要积极在社会各界宣传,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在宣传平台上可以辅助推出有关志愿者培训的相关知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志愿者团体在进行志愿活动时能够更为规范。

(四)推进、落实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良好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志愿活动的快速发展,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能够为当地青年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有利于形成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社会氛围,能够促进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责任意识与创新意识。

学校可以从志愿活动与课外学分挂钩、颁发证书鼓励优秀志愿者等入手,同时也要为奖励的获取设置一定“门槛”,避免大学生为了功利而被动、消极地参与活动。

五、结语

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实现育人目标,推动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有效途径,需要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方法,构建志愿服务体系。各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统筹规划未来发展道路,切实把握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政策的风向标,牢牢把握机会,争取在现有的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基础上,打造属于高校自身志愿服务的“独特模式”。建立“高、精、尖”的学生志愿者团队,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团队外在的“硬实力”与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内在的“软实力”,探索并构建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志愿服务体系,进而“辐射”至周边高校,实现将其推广至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伟大目标,绘制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

基金项目:2020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实施办公室“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路径研究”(编号2020R434017)

参考文献:

[1]郭芳. 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现状及培育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20.

[2]马蔓蔓. 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3.

[3]张文智.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警犬使用法制化体系建设初探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