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业企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些思考

2021-01-10 07:40陈晶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8期
关键词:碳中和工业企业碳达峰

陈晶

摘要:在《巴黎协定》签署5周年之际,中国向世界宣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本文结合全球气候现状,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温室气体的关系,《巴黎协定》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等方面,围绕推动节能管理、推动能源替代、推动设备升级、推动技术变革四个方面,对工业企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室气体、碳达峰、碳中和、工业企业、路径

一、全球气候现状

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加大了各种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1摄氏度。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表明,气候正在变化,其影响已让人类和地球付出太大的代价,海平面持续上升、冰冻圈风险加大、洪水和干旱时间频发、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最高纪录、北大西洋飓风季共生成30个命名风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发出了一個警告,气候变化已成事实,它已成为一个危机且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而造成这一危机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人类活动。

二、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温室气体的关系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原因,包括火山活动、太阳辐射的变化、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这些自然因素导致全球出现了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旱涝灾害增加、极端天气频发等现象。二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森林资源遭到肆意破坏引起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而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导致了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也是全球极端天气的主要原因。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的是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分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等,如寒潮、暴雨、洪涝、高温热浪以及对流、龙卷风、台风以及区域性的干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呈现出增多增强的趋势,这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攀升密切相关。

三、《巴黎协定》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一)《巴黎协定》与中国双碳目标。

《巴黎协定》于2016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于2016年11月4日生效,旨在控制由人为活动产生的碳排放而导致的气温升高。

《巴黎协定》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了全球 “硬指标”,即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努力。主要规定内容有国家自主贡献、全球盘点、适应机制、资金机制、市场机制、透明度等,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安排。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实施绝对量减排并为发展中国家减排其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鼓励各国参与,根据各国国情和能力制定行动目标并采取行动。三是建立了每5年一次全球盘点机制,既可以促进行动力度大的国家不断发挥潜能,同时给相对保守的国家保留更新目标和加大力度的机会。

在《巴黎协定》签署5周年之际,中国向世界宣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它更清晰了“能源革命”的阶段目标,也要求我们为低碳能源转型做出更为扎实、积极的努力。

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

(一)时间和速率要求高于其他国家。

从排放总量看,我国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的28%, 其次分别是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2019年,我国碳排放量102亿吨,远高于美国的53亿吨和欧盟的29亿吨。从欧洲发达国家从碳中和到碳达峰的时间跨度可以看出,基本都在40年以上,而我国仅有30年左右,短于欧美等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所要付出的努力和速率远高于发达国家。

(二)能源低碳转型难度很大。

我国GDP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但人均GDP刚突破一万美元,而发展的能源需求仍不断增加。从近年能源消费结构情况来看,虽然煤炭占比有所下降,但短期内,仍是我国主要能源来源。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4.3%,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新型的清洁能源取代传统能源是大势所趋,但需要能源结构率先调整升级。

(三)现行减排体系存在诸多短板。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在减排体系建设和产业链绿色化转型方面仍需突破。绿色技术和产业转型不足, 产业链面临绿色重构,我国在能效、储能、负排放等关键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多被“卡脖子”的情况。

五、工业部门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

在化石能源为主的今天,中国降碳的主要措施有三条:首先措施应是“提能效、降能耗”;其次是“能源替代”,高比例发展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最后是碳移除,增加碳汇,大力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工业部门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按开展工作,尽早达峰和深度减排:

(一)推动节能管理。

一是优化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建立能源管理改进机制,识别能源采购、能源加工转换、能源输配调度、能源使用等过程存在的问题,挖掘改进潜力;推进用能数据分析应用。建立节能管控清单,完善能源计量系统,开展用能设备能耗分析研究;建立能源管理体系,通过标准的约束、规范等一系列扎实的活动,最终使企业逐步建立起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节约能源的自律机制。

(二)推动能源替代。

总的来看,能源转型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的基础,目前,我国化石能源消耗的年增长率为2%左右,而水电、核电、风电生产总量增幅在10%左右,化石能源消耗的增量可以由低碳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以及储能技术等能源的增长来满足,以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

(三)推动设备升级。

关注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发展动态,普及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淘汰高耗能、高污染、技术落后等老旧装备;以电机、泵、变压器、风机、压缩机、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全面提升能效标准;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将管理,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回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术,提高设备能效水平。

(四)推动技术变革。

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目前,由于不少工业产品的生产工艺仍需要化石能源作为原材料和工艺用材料,这些行业被称作难以减排的行业,推进这些行业的深度减排选择有两个,使用CCS技术,或者进行工艺技术的变革,采用不排放温室气体的技术,如氨基工业,即利用绿氢替代化石能源作为原料或者工艺用材料,为长期的氨基产业技术转型做准备。

结语:实现全国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工业企业尽早达峰和深度减排。工业企业应从推动节能管理、推动能源替代、推动设备升级、推动技术变革等方面做出努力,确保双碳目标实现。

[1] 陈迎、巢清尘等: 碳达峰、碳中和100问[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猜你喜欢
碳中和工业企业碳达峰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研究
用好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倒逼机制开拓内蒙古绿色发展新未来
浅谈“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发展与公平问题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全面预算管理浅析
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潜存问题及解决策略
构建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的路径研究
对现代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的规范化管理探讨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