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特大型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践

2021-01-10 09:21于波
西部资源 2021年6期
关键词:坡脚挡土墙风化

于波

摘要:滑坡是广东省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此类地质灾害对滑坡体影响范围的群众、建筑物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以某典型特大型滑坡的治理设计实践,研究该滑坡的成因、类型,从安全、经济、施工等方面对治理方案选型进行了对比分析,介绍了该滑坡治理所采用的工程手段,供类似滑坡治理工程借鉴。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1.工程概况

广东省某特大型滑坡地质灾害位于广东某县某中学东北侧山体,教师宿舍楼、学校运动场、学生宿舍楼位于坡脚由北向南依次分布。受学校建设开挖山体及自然因素影响,该段山体多次在雨季发生滑坡,滑动摧毁了长约40m的挡土墙,造成了运动场南侧挡土墙开裂变形。滑坡为浅表性土质滑坡,滑坡主要发生在残坡积粉质为土层,平均坡度33°,平均倾向270°,滑坡体剪出口位于坡脚挡土墙,南北向全长约120m,后缘线高程分布121.5m~146.2m,与坡脚高差8m~33m,滑向纵长约55m,滑坡后缘陡坎高约0.5m~3.0m,滑坡陡坎前裂缝呈弧状,宽度10cm~30cm。滑坡前缘局部见隆起,后缘壁上局部见较明显擦痕,坡面有新发展的滑坡裂缝,滑坡稳定性差。该滑坡潜在经濟损失0.5亿元,受威胁人数1100人,按险情分级属于特大型滑坡。

2.地质环境条件

2.1气象

治理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687.3mm,年最大降雨量2134.0mm,最小降雨量1102.8mm,历年日最大降雨量为264mm。

2.2地形地貌

治理区属丘陵地貌单元,坡地东面为山坡,坡脚的标高约为113.5m~116.3m,边坡最高点高程为205.62m,边坡南北横向长约270m,山体原始坡度约20°~30°,坡度呈运动场中间陡,然后向南北两端渐缓变化。人工削坡后,运动场段坡体由原始坡度25°~30°变化成30°~45°,最北侧两栋教师宿舍楼坡度基本无变化,为20°~25°,南侧学生宿舍楼段山体坡度亦基本无变化,为20°~22°。边坡基本为残坡积土组成的土质边坡,自然排水条件好。坡地位于一剥蚀残积丘陵上,地貌类型单一,覆盖层较厚,地形坡度削坡后局部偏陡,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2.3岩土分层及其特征

根据本期钻探揭露,勘查深度范围内岩土可划分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滑动土(Q4del),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Qel+dl),基岩为寒武系(ε),岩性为砂岩与页岩互层[1]。现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1)素填土(Q4ml):棕黄色,松散,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碎砖块、杂石碎块。厚0.60m~0.80m,平均厚约0.73m。

(2)粉质粘土(滑动土)(Q4del):棕黄色,可塑状,主要由粉粘粒组成,土质不均,局部夹少量碎砾石,遇水易软化分布于滑坡周界内,层厚1.00m~2.70m,平均厚度1.92m。

(3-1)粉质粘土(可塑)(Qel+dl):棕黄色、褐黄色,湿,可塑状,主要由粉粘粒组成,土质不均,局部夹少量风化碎砾石,遇水易软化。层厚1.60m~8.90m,平均厚度4.77m,埋深0~2.70m。

(3-2)粉质粘土(硬塑)(Qel+dl):棕黄色,稍湿,硬塑状,主要由粉粘粒组成,土质不均,局部夹少量风化碎砾石,土体遇水易软化。呈层状分布于风化基岩层上,揭露层厚1.00m~15.30m,埋深2.80m~7.50m。

(3-3)角砾(Qel+dl):褐灰、褐黄色,饱和,多呈中密状,粗颗粒原岩以砂岩质为主。分布于坡脚风化基岩层上,揭露层厚0.50m~3.70m,埋深6.90m~19.80m。

(4-1)全风化砂岩(ε):棕黄色,原岩结构基本破坏,矿物基本风化为粘性土,残余少量岩碎屑,岩芯呈坚硬土柱状,遇水易软化崩解。层厚1.40m~2.90m,平均厚度2.15m,埋深7.20m~10.40m。

(4-2)强风化砂岩(ε):棕黄、褐黄色、棕红色,粉细粒结构,层状构造,风化裂隙很发育,部分矿物风化为粘性土,岩芯以碎块、块状、土夹岩块状为主,岩质极软,手可折断,遇水易软化崩解。层厚1.20m~12.30m,埋深0~15.90m。

(4-3)中风化砂岩(ε):褐黄、棕黄、褐红色等,粉细粒结构,层状构造,由铁质、钙质及泥质胶结,节理很发育—发育,部分裂隙面铁锰质渲染,岩芯呈块状、碎块状,少量短柱状,岩质软,较易击碎。

(5-1)强风化页岩(ε):灰色、褐黄色、灰黑色,泥质胶结,层状构造,风化强烈且不均匀,岩芯呈土状、碎块、块状,岩块手可折断。场地内与风化砂岩呈互层状分布,厚度变化大,揭露层厚0.40m~7.00m,埋深4.10m~23.00m。

(5-2)中风化页岩(ε):灰色、褐黄色、灰黑色,泥质胶结,层状构造,多呈薄层状,层理厚1cm~3cm居多,风化裂隙很发育—发育,岩芯呈块状、碎块状,少量短柱状,锤击声闷,轻敲易碎。与风化页岩呈互层状分布,层厚0.80m~7.70m,埋深6.10m~26.10m。

2.4地下水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土层的孔隙潜水和风化基岩的裂隙水,坡地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渗流补给,以地表径流为主,少量渗入地下。坡地地下水主要以残坡积层孔隙潜水及基岩孔隙裂隙潜水形式存在,残坡积层粉质粘土层为弱透水层,角砾层为强透水层,全风化岩矿物多风化呈土状,透水性弱,属弱透水层。地下水位埋深为7.10m~21.20m,坡脚地下水位埋深约为12.30m~15.60m。

3.地质灾害现状特征

滑坡的坡高约8m~33m,滑坡长约为120m,滑坡体后缘存在陡坎,陡坎高约0.5m~3m;滑坡体上树木倾倒,杂乱无章;滑坡后缘前后存在拉裂缝,滑坡后缘陡坎前裂缝呈弧形,滑坡后缘陡坎后裂缝未联通;滑坡破坏了挡土墙,原滑坡前缘堆积体已被清理,滑坡剪出口即为运动场挡土墙底,运动场南侧挡土墙附近地表见隆起。判定为复合式浅层土质滑坡,以牵引式为主,表现为坡面张性裂缝发育,滑体上小下大呈塔状,局部(运动场南侧)推移式特征明显,表现为运动场南侧扶壁式挡土墙局部地表隆起。

据钻孔揭露,滑坡场地岩土体由残坡积土及砂页岩互层(ε)组成,由钻探成果显示现滑动土层主要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层,现滑动面在土层中,由多次滑动叠加成大滑坡体,现滑动土厚度约2m~5m。

由钻探成果和具有代表性的边坡地质剖面分析,计算推测边坡的最大潜在滑动面为残坡积层与风化岩层间,滑动面呈弧形,半径26.73m~37.72m,最大潜在滑面深度约8m。

4.治理方案选型比选

本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危害对象主要为坡脚学校师生,潜在经济损失0.5亿元,受威胁人数1100人,按险情分级属于特大型滑坡,按现行《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第5.1条规定,本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为I级[2]。根据该滑坡体的特征,治理方式可以采用削坡+格构梁+锚杆(索)的治理形式,也可以采用抗滑桩+锚杆(索)+截排水沟的治理形式。

4.1治理方案一:

采用削坡+格构梁+锚杆(索)+坡腳混凝土挡土墙+截排水沟+坡面绿化的支护型式。清理滑坡坡面堆积物,对边坡分级放坡支护,每级边坡坡高12m,每级设置2.0m宽平台,坡面采用锚索(锚杆)格构梁支护,一级边坡施工4排预应力锚索,锚索采用4×7φ5,锚索长度为20m~22m,水平间距为3.0m,竖向间距为3.0m。二级边坡下部施工2排预应力锚索,上部施工2排钢筋锚杆,锚索采用4×7φ5,锚索长度为22m~25m,水平间距为3.0m,竖向间距为3.0m;锚杆长度为18m,采用φ32钢筋,锚杆水平间距3.0m,竖向间距3.0m。根据边坡形态设截排水系统[3]。

4.2治理方案二:

采用抗滑桩+锚杆(索)+截排水沟的支护型式。在边坡125.00m标高处设置抗滑桩,抗滑桩尺寸为1.5m×2.0m,间距5.0m,长度为25m,共24根抗滑桩,桩顶设置冠梁及预应力锚索,锚索采用5×7φ5,锚索长度为35m,水平间距为5.0m[4]。根据边坡形态设截排水系统。

经治理方案比选,采用方案一进行详细施工图设计。

5.治理工程布置

设计DM4-DM4′剖面为滑坡主滑动剖面,坡度29°~37°,坡脚标高约+114m,坡顶标高约+149.5m。对滑坡分3级削坡,每级边坡坡高12.0m,一级平台标高+128.0m,二级平台标高+140.0m每级设置2.0m宽平台,坡面采用锚索(杆)+格构梁支护。一级边坡削坡坡率1∶1.80,施工4排预应力锚索;二级边坡削坡坡率1∶1.80,底部施工2排预应力锚索,上部施工2排锚杆;三级边坡削坡坡率1∶1.35,施工2~3排锚杆。锚索采用4×7φ5,锚索长度为20m~22m,水平间距为3.0m,竖向间距为3.0m,施工角度为25°,成孔孔径150mm;锚杆长度为12m~18m,采用φ32钢筋,锚杆水平间距3.0m,竖向间距3.0m,施工角度为25°,成孔孔径130mm。坡顶设置一道截水沟,坡脚挡墙墙顶、坡中平台设置一道排水沟,坡脚挡墙墙底设置一道排水暗沟。

治理工程完成后,受检的预应力锚索、钢筋锚杆抗拔力符合设计要求;治理工程施工期间及完工后近一年监测的位移量稳定,累计最大位移量点为16.15mm,累计最小位移量点为4.35mm,平均位移量8.56mm;累计最大沉降量为10.08mm,累计最小沉降量为1.47mm,累计平均沉降量3.79mm,变形趋于稳定,没有异常变形。治理工程的各主要技术指标实测值均在设计的允许范围内,滑坡临近坡体及坡脚邻近建筑物等均完好无变形[5]。治理工程实施后,经受了多次台风及暴雨的考验,消除了该滑坡地质灾害,获得了当地政府、群众的好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6]。

6.结论

本工程通过对某特大型滑坡的成因、类型分析,对整体边坡设计了截排水沟及竖向跌水槽的排水系统,对滑坡体采用了分级削坡后采用锚索(锚杆)+格构梁的治理措施,消除了该滑坡地质灾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7]。本工程的成功治理,为治理该类浅层滑坡地质灾害积累了成功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

[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

[4]郑颖.《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第二版).人民交通出版社.

[5]易顺民,梁池生著《广东省地质灾害及防治》(ISBN: 9787030263971)科学出版社.

[6]张建国,魏平新,等;《广东省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点与防治对策》.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3, 14(4)∶44-48.

[7]刘会平,潘安定,王艳丽,骆丽芳,等;《广东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2)∶101-105.

猜你喜欢
坡脚挡土墙风化
软弱结构面位置对岩质顺倾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单一挡土墙支护边坡安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浅谈选厂常见挡土墙设计
仰斜式重力挡土墙稳定计算复核
顺层岩质边坡坡脚开挖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地震作用下加筋挡土墙稳定性分析
地面激光雷达在斜坡风化探测中的应用
基于图像的风化仿真
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
市政工程挡土墙设计CAD的研究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