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下土地资源发展研究

2021-01-10 09:39陈国峰丁青坡
西部资源 2021年6期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文明

陈国峰 丁青坡

摘要:提出山水林田湖草协调发展的生态化概念,促进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提升。土地资源中宜耕土地资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巴林右旗宜耕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和面积,得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下宜耕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服务于巴林右旗国土空间规划。

关键词:生态文明;耕地储备库;国土空间规划

随着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推动了新形势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土地资源发展的好坏关系到自然资源生态功能、质量和安全发展。基于生态建设的基础,以赤峰市巴林右旗为研究区域,通过调查分析宜耕土地资源类型、分布、数量,综合分析得出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土地资源的发展前景和工作规划,牢固树立绿色优先、生态发展的科学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土地资源工作始终。

1.研究区域概况

巴林右旗隶属内蒙古赤峰市,地处西拉沐伦河北岸,大兴安岭南段山地的东南缘。东与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镇毗邻;西与林西县接壤;北与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为界;南以西拉沐沦河为界与翁牛特旗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5′~120°05′,北纬43°12′~44°27′。全旗东西长154km,南北宽139km,总土地面积为10221.48km2。版图形状为北与东南两端小,西南部凸出,东北部凹进,呈“蝶”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海拔1700m到东南海拔400m逐渐倾斜。北部为山地,中部为丘陵,南部为平原区。巴林右旗辖4个苏木、5个镇、161个嘎查村、583个独贵龙(组),2个街道办事处、10个社区,总人口18.35万人,居住着蒙、汉、回、满、达斡尔等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8.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8%,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和睦共处的民族聚居地区。

巴林右旗距赤峰市180km,距北京650km,距沈阳670km,距承德400km。集通铁路、赤大白铁路、巴新铁路交汇于此。

根据2018年巴林右旗土地变更调查,全旗土地总面积为998008.01hm2。其中农用地面积642745.46hm2,占总面积的64.40%;建设用地面积19744.51hm2,占总面积的1.98%;其他土地面积335518.04hm2,占总面积的 33.62%。[11]具有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未利用地比例大,荒草地较多,后备土地资源充足、城镇建设用地功能分区布局过度集中的土地利用特点。巴林右旗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4.73%,其中牧草地面积比重最大,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1.13%。其次是林地和耕地,分别占农用地总面积的33.82%和13.73%。未利用土地面积为336708.52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3.74%,后备土地资源充足,但同时反映土地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未利用地中荒草地和沙地较多,对生态变化敏感,土地利用过程中需加强生态建设。巴林右旗建设用地尤其是城镇工矿用地集中分布在大板镇中心城区,城镇空间结构呈面状蔓延发展,今后的发展空间必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应采用“点状”发展模式,建设相对独立的工矿区,拓展发展空间的同时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2.巴林右旗宜耕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方法

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准,采用野外实地勘察和现代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巴林右旗全域的土地资源现状、属性及利用状况进行研究和比对,查清巴林右旗宜耕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区域和面积。

2.1宜耕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方法

首先收集巴林右旗遥感影像资料、土地利用资料、基础地理信息和相关成果资料,比如: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农业普查资料、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成果、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环保规划等;其次进行评价单元的划分,通过内外业调查,从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中提取其他草地、内陆滩涂、盐碱地、沼泽地、沙地和裸地6个二级地类制作调查评价底图。第三步是评价指标的选取,巴林右旗属于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评价指标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4大方面11项指标: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第四步結合外业补充调查进行评价指标补充。

通过内外业调查,将收集到的指标资料分别勾划形成各种评价指标专题图,再经过数字化,利用GIS技术将参评指标图层与调查对象图层逐个依次进行叠置分析,对叠加获取评价单元的指标和结果,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进行评价。评价单元参评指标中,有任何指标项为不宜耕条件的,划分为不宜耕,其余为宜耕土地资源。

2.2宜耕土地资源成果检查内容与方法

按照要求,对宜耕土地资源评价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检、互检和专检。包括:成果齐全性检查;范围检查;地类一致性检查;属性内容检查。根据内业核查结果,选取有疑问的图斑,针对问题,设计调查路线,进行外业实地核实,填写外业调查记录表,拍摄地块实地照片,并看是否宜耕,用以修正内业评价成果。

3.巴林右旗宜耕土地资源调查评价结果

3.1宜耕土地类型

根据研究调查和系统评价,巴林右旗宜耕的可开垦土地面积为1168.47hm2,主要类型为其他草地、内陆滩涂和裸地。其中其他草地面积最大,共计1099.60hm2,占宜耕的可开垦土地总面积的94.11%;裸地面积分别为68.49hm2,占宜耕的可开垦土地总面积的5.86%;内陆滩涂0.38hm2,占宜耕的可开垦土地总面积的0.03%。

由此可以看出,巴林右旗宜耕可开垦土地主要类型是其它草地,占可开垦土地总面积的94.11%,裸地和内陆滩涂二者合计所占比例仅为5.89%。

3.2宜耕土地分布状况

从巴林右旗宜耕的土地总量分布上看,幸福之路苏木分布最多,面积为538.57hm2,占全旗可开垦土地总面积的46.09%;巴彦塔拉苏木面积为266.19hm2,占可开垦土地总面积的22.78%;索博日嘎镇面积为230.28hm2,占可开垦土地总面积的19.71%;宝日勿苏镇面积为58.42hm2,占可开垦土地总面积的5.00%;西拉沐沦苏木面积为23.28hm2,占可开垦土地总面积的1.99%;查干诺尔镇面积为42.42hm2,占可开垦土地总面积的3.63%;大板镇面积为8.94hm2,占可开垦土地总面积的0.38%;查干沐沦镇面积为0.76hm2,占可开垦土地总面积的0.03%。

从宜耕地类分布情况看,其他草地主要分布在幸福之路苏木、巴彦塔拉苏木、索博日嘎镇、宝日勿苏镇、查干诺尔镇、西拉沐沦苏木、大板镇,面积为476.94hm2、 266.19hm2、230.28hm2、51.56hm2、42.42hm2、23.28hm2、8.94hm2,占可开垦其他草地总面积的43.37%、24.21%、20.94%、4.69%、3.86%、2.12%、0.81%;查干沐沦镇没有宜耕其它草地。内陆滩涂全部分布在查干沐沦镇,面积为0.38hm2。裸地在巴林右旗主要分布在幸福之路苏木和宝日勿苏镇,分别为61.63hm2、6.86hm2,所占可开垦裸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9.98%、10.02%。

4.巴林右旗宜耕土地分布原因分析

4.1宜耕土地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巴林右旗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旗内水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26条,大小湖泊34个,土壤以栗钙土为主,土层深厚且涵水能力较好,从水资源和土壤学角度来讲,较适合进行开发为耕地。幸福之路苏木、巴彦塔拉苏木、索博日嘎镇域内地势较为和缓,降水充足,境内山地有多条河流发源,水资源足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需要;西部的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屏障作用至关重要,生态环境条件较好,因此,宜耕土地资源面积较多。但是其他草地地势较平坦、土质相对肥沃,是开垦耕地、建设用地的理想地类。但受气候、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影像,大部分区域容易沙化和荒漠化;裸地多地处丘陵山地,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土壤瘠薄,水资源匮乏,且在降水量多的年份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复垦为耕地不适宜;内陆滩涂和沼泽地地势平坦,水源相对丰富,比较容易开发,但地表常年渍水,排水不良,通体潜育化,需经改良才能正常耕种,另外内陆滩涂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对内陆滩涂的开发应该慎重;沙地面积较大,但是受水资源、土层厚度和土壤质地的影像,有效治理手段较少,农作产量较低,开发利用难度较大。考虑生态环境建设的因素,很多其他草地不宜开发。

4.2宜耕土地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开垦扩大耕地的积极性高涨,开垦草地、荒山荒坡、开垦滩涂、坑塘等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毁林开荒、蚕食林地、在原有耕地的基础上向外扩张,将耕地头的“抹牛地”、地边的草格子和一部分水渠、堤坝、农村道路开垦成耕地。同时由于宝日勿苏镇、西拉沐沦苏木、查干诺尔镇、大板镇和查干沐沦镇位于西拉木伦河和查干沐沦河两侧,先天条件较好,水资源充足,耕地面积较多且多为河水灌溉,耕地较多。但是由于人口较多,近年来降水量持續偏少,地表水资源严重不足,多数耕地通过土地整治等项目转为地下水灌溉,且由于部分区域土地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沙化和盐渍化问题,生态风险较大,生态条件很脆弱,因此宜耕土地面积较少。

4.3宜耕土地受生态因素影响较大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宜耕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必须以生态安全为基础,充分考虑生态安全、生态稳定和效益,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能破坏和威胁到生态平衡,保证可持续利用。其他草地、内陆滩涂不仅仅是良好的生物栖息地,良好的物种基因库,贸然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极有可能会导致物种消逝,打破生态平衡,破坏生态安全,反之,不开垦将会使整个生态系统更加多样性发展,更稳定。

5.生态文明建设下宜耕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建议

巴林右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地势较为平坦,抗风能力较差,宜耕土地资源多以其他草地为主,若直接开发为耕地,对于局部生态环境乃至全区的生态系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生态合理建设,资源协同发展”的思路,保证生态文明建设下宜耕土地合理发展,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发展巴林右旗经济。

5.1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是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手段

宜耕土地资源不仅仅关系到区域农业的发展,更关系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对于农业基础设施较差、产量较低,且存在一定的农林矛盾的土地资源,应逐步退耕还林;土壤肥沃、水资源有保障、农作物产量较高且不再在保护区内土地资源可以继续耕种,反之,应逐步实施退耕还草;位于河流湖泊周边较近,且受丰水期影响较大,风蚀荒漠化较严重的耕地,应实施逐步的退耕还湿。有计划有步骤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水,加强生态退耕的工作力度和投资强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土地资源生态功能。

5.2大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将废弃的居民点拆旧区,通过土地整治、工程规划,变成高产、稳产田,提高废弃村庄利用效率,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提升宜耕地数量、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增减挂钩项目,既可为搬迁农牧民安置提供用地保障,又能为搬迁农牧民建新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促进城乡用地布局调整,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5.3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增强土地生态功能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协同发展为目标,结合巴林右旗宜耕土地资源现状,按照土地资源自身的适宜特性、承载能力和宜地利用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水则水,遵循自然客观规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突出生态效益外,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行开发改造并举,产能与效益同步发展,开源与节流并重,以实施高效节水措施,提升农产品产量,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进行宜耕土地资源开发。

巴林右旗宜耕土地资源分布较广,数量较多,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是处于农牧交错带,二是受自然条件和人文风俗习惯影像,生态风险较大,从生态文明建设安全角度考虑,国土空间规划中对于宜耕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山水林田湖草人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贾树海,李金典,谢东祺,方向伟,等;内蒙古巴林右旗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生态安全研究[J].土壤通报, 2016, 8(1): 777-782.

[2]杜蒙,贾树海,丁青坡,苑喜军,等;内蒙古温带半湿润地区典型土壤系统分类及参比[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7, 7(1): 24-29.

[3]丁青坡.关于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作为验收标准的可行性研究[J].西部资源, 2016, 2(1): 139-140.

[4]潘春宏,张裕凤,丁青坡,等;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010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内蒙古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论文集. 285-292.

[5]方应波,胡建团,王厚俊,等;生态文明视角下农业生产效率评价——以广东省为例.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20(11): 69-75.

[6]彭琛琛,蔡玉梅,边振兴,等;烟台市生态红线划定研究.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8(5) :818-828.

[7]高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20): 1-2.

[8]王延波,张纯燕,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09): 6-9.

[9]郭雨童,董军,等;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伦理价值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9):8-10.

[10]宋琳.民族文化對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以彝族为例.汉字文化. 2020(18):第148-149.

[11]巴林右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

猜你喜欢
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文明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探析
基于大数据的沈阳国土空间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探讨
村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考
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法律地位的必要性
市县“多规合一”实现路径初探
国土空间规划对重点开发区域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