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建医院住院部感染预防管理措施

2021-01-10 07:36郭悦青张雷钧陈慧文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5期

郭悦青 张雷钧 陈慧文

【摘要】目的:分析新建新开业医院住院部感染预防管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2月-2020年06月的66例住院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按照数字分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3例。其中实行感染预防管理的为观察组,实行常规管理的为参照组,对比管理成效。结果:观察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建医院住院部,感染预防管理能够强化医护人员对感染的预防意识,降低感染风险,有利于促进感染预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新建医院;住院部;外源性感染;感染预防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9-0211-02

自有医院以来就存在着医院感染的问题,特别在新建新开业的医院中,诸多工作人员都来自五湖四海,个人习惯和专业素养均有不同,层次也参差不齐,各自为政,尚未形成统一规范且固有的医疗习惯。医院感染按疾病的分类可分为:(1)感染部位;如手术部位、皮肤软组织、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等全身各器官、各部位都可能发生医院感染。(2)病原体;分为衣原体感染和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3)病原体来源;①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是指在医疗场所内,多种原因引起的患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病原体是长期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通常是不致病的,但当个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则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发生感染[1]。②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因多种原因引起的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一般来说,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个体和环境等,包括从物品、环境而引起的间接感染到个体通过个体的直接传播。

广义地讲,医院工作人员、住院患者、门急诊就诊患者、探视者以及患者家属等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称医院感染,但由于门诊就诊患者、探视者和患者家属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在医院的短暂时间使其常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就外源性感染而言,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包括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3个环节,缺一不可,本次是以住院患者的外源性感染为研究对象,对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即其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很有可能会造成感染流行以及爆发,不管是对患者、患者家属还是医院职工都会带来不利影响。近几年来,人们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人们保健意识的强化,院内感染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住院的患者中,其人员流动量相对较大,因此需要医院对相应的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进而对实现对感染的预防和控制[2]。本文的主要目标就是分析新建新开业医院住院部感染预防管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2月-2020年06月的“例住院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按照数字分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3例。参照组男、女患者比为18:15;平均年龄为(39.69±3.24)岁,观察组男、女患者比为20:13;平均年龄为(39.48±3.16)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实行常规管理。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做好环境管理,并对患者的体温、伤口或手术切口等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强化物品管理,同时对人员流动进行合理控制。

1.2.2 观察组 该组实行感染控制管理。①强化医院感染防控意識。医院感染的产生和医务人员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科室则应该强化其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在理论以及思想层面提高其对感染控制知识的认识,引导其对消毒隔离以及无菌操作等基本技能和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同时对医院可能会产生感染的每一环节进行重视。而在住院部工作中,需要将控制医院感染作为培训重点,使医务人员可以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并将其落实到实践中,进而实现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的目标。②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是对医院很感染进行预防的基本措施,要想促进手卫生的落实,需要配备相应的手卫生设施,强化医护人员洗手的积极主动习性、规范洗手流程,确保洗手效果。在各个医疗活动中,需要配备无刺激、无异味的速干洗手剂,并张贴六部洗手图,进而使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得到有效强化,全员实行手卫生知识培训。在医疗活动中,需要对各项检查制度进行充分落实,将抽查以及定期检查进行相互结合,同时对医务人员的洗手情况进行记录,进而使其手卫生依从性获得进一步提高[3]。③做好消毒灭菌工作。医院的灭菌以及消毒是对感染进行预防的重点所在,对此,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护理人员在进行采血、注射、配制药品等过程中要佩戴好帽子、口罩,在此期间如果产生了血液、分泌物等污染现象,则要及时清理,并且更换无菌治疗巾,避免产生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并在医疗行为中创建出物品消毒记录,对操作人员、消毒时间以及消毒液名称等进行详细记录,严格按照有效期内使用;对于口腔一次性检查物品,要遵循现开现用的原则,护理人员、护士长及院感管理人员要定期和不定时进行巡视和巡查,进而促进感染质控制度的贯彻落实。④强化医疗工作环境管理。住院部是住院患者的重要活跃场所,医患人员直接或者间接性的接触,接触频率较高,因此需要保持空气流通,降低空气中细菌密度。采血室、换药室、处置室则要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并做好桌椅、工作台面以及地面的清洁工作;如果被体液或者是血液、排泄物等污染,则要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及时擦拭,除去污染源[4]。⑤强化预防针刺伤管理。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同时强化其技术训练;对护理操作行为进行严格规范,比如在疫苗注射结束之后,不要回套针帽,将其直接丢到利器盒中。如发生针刺伤,要及时对伤口进行及时处理,进而最大程度地降低由于利器伤害所引发的感染风险。对此科室则需要强化相关的规范操作培训以及安全防护知识教育,使护理人员可以对操作技术进行熟练掌握,对利器盒进行推广,强化护理人员对伤后护理流程的了解,一旦发生了针刺伤,则要按照职业暴露控制流程进行处理,从近心端朝着远心端方向挤压,尽可能挤出血液,并使用流动水源冲洗,并使用浓度为0.5%的聚维酮碘消毒液对伤口部位进行消毒,及时包扎。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感染发生率,并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使用(x±s)、(%)分别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行t检验及卡方检验;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和观察组相比,参照组的感染率相对较高,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在新建医院住院部,其感染管理工作有着非常显著的必要性以及特殊性,医院对感染控制以及预防的重点在于强化对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而医务人员应该进一步强化自身对感染的预防意识,为顺利进行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并密切配合,使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能够深入贯彻落实[5]。

医院感染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医疗质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在当前已经成为医院研究的重点问题。所以,如何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强化医院对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促进感染措施的有效实行,已经成为医院研究和分析的重点所在[6]。新开业的医院在开始收治住院患者之前,需要对医院感染预防以及控制相关措施进行规划和执行,强化科室相关医护人员的感染预防意识,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同时对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行强化管理,规范处理医疗垃圾,这对于促进医院感染预防以及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能够对医务人员以及住院患者的自身安全进行充分保障。通过对医院感染检测水平的重视,能够给予患者安全性较高的医疗环境[7]。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新建医院中,更需规范感染预防管理和控制,增强医护人员对医院内部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意识,降低感染风险,归纳为:(1)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2)医院感染的监测;(3)加强医院消毒灭菌的监督管理;(4)保护性隔离易感人群;(5)加强医务人员的清洁与消毒;(6)加强管理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7)医院卫生学监测的加强;(8)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高危人群与主要感染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9)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管理;(10)严格探视与陪护制度;(11)及时总結与反馈临床上分离的病原体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12)加强医源性传播因素的监测与管理;(13)加强感染源的管理。

综上所述,规范感染预防管理在新建医院医疗行为中的应用,可以降低感染发生率,能够实现对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1]汤芳,张小平,张帆.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措施[J].全科护理,2019,17(01):106-107.

[2]张艳.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5):38-40.

[3]肖晶.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规范化护理管理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10):292-292.

[4]蔡金玲.医疗机构护理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现状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4):3422-3425.

[5]贺丽蓉.医护一体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模式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6):782-783.

[6]张志华,仇军,曹卉娟.责任个体化护理模式在降低体检中心院内感染率的应用实践[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8,35(1):109-111.

[7]王敏.某疾控体检中心对体检人员健康体检结果分析及预防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4):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