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自然,照见自我

2021-01-10 00:25谢沂
师道 2021年12期
关键词:明信片内化讲授

谢沂

课堂教学过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变“预设与执行”为“预设与生成”。运用对分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多种形式的讲授、吸收和讨论,能有效促使课堂生成真正发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以笔者执教过的一节省级示范课为例进行探讨。通过真实问题情境——写作明信片,进行写景抒情的片段写作;通过对分课堂、合作学习,在写作明信片的探究过程中体会“自然情怀”,学会对话自然,培养健康合理的自然观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发现、认识、坚持自己的赤诚之心,提升自我。

【教学过程】(节选)

一、文本回顾

师:同学们,刚才我看见你们从冬日暖阳中走来,眼里熠熠有光,真好!你们这么可爱,我决定送一份礼物给你们。这是一张空白的明信片(展示明信片),你可以写一写、画一画,再把它送给最要好的朋友。要写些什么好呢?不如我们就向第七单元的作家们学习,写一写大自然,写一写对自然的感悟。

以《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赤壁赋》为例,说一说:当作家们走进自然后,他们看到了怎样的自然?他们得到了怎样的收获?

生:郁达夫看到的比较平常,像槐花、落蕊等,但他用文人独特的眼光,从中得到了超然美。秋天的沉静还有一点悲凉。

师:秋天的那种清静悲凉,郁达夫用很细腻、很敏锐的触觉感受到了,你说得很好!

生:苏轼一开始描写月亮、白露,非常清丽,表明游玩的愉悦;后来转写洞箫的凄凉,是落寞的情感;最后又写清风明月,是豁达的情怀。

师:你把苏轼的感情变化把握得非常到位!谁说一下史铁生?

生:他选了琉璃、野草等去表现地坛很荒芜但并不衰败。他在地坛中感悟人生,品味生死,然后走出了困境,明白死是必然会有的,不要急于求成,要好好活着的道理。

师:你思维独到,见解深刻!

师:作家们有时为了收获审美的愉悦,有时为了解开内心的烦闷,有时为了获得心灵的成熟,有时为了寻求灵魂的安稳,就走到大自然中去,和自然对话,在自然中照见自我,认识自我,成就自我,提升自我。同学们说得很有见地,那么在我们读过的作品中,或者古今中外还有没有这样的事例,是走到自然中去,获得智慧启迪和自我提升的?小组用五分钟时间思考、讨论、写一写,再派代表来分享。

二、拓展研讨

1. 师:你还能想到古今中外哪些人物的事例或作品是“在对话自然中照见自我”的?请举例分享。

2. 推荐阅读:

《文化苦旅》余秋雨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无言之美》朱光潜

《瓦尔登湖》亨利·戴维·梭罗

3. 师:我们想到了古今中外那么多事例和作品,可不可以从中再想想,自然和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请小组讨论五分钟,再由代表发言。

生:首先是“展现者”和“领悟者”(的关系)。自然的现象本身并不具有多种意义,是人领悟、赋予了它意义,所以自然是展现者,人是领悟者。其次,比如陶渊明走进自然,淡泊名利,就是因为人会在俗世生活中觉得迷惘,作为“迷途者”,大自然就是他的“归属地”。最后,大自然和人互为“聆听者”和“倾诉者”,我们向大自然倾诉思想,大自然也在聆听。

师:说得好!互为聆听和倾诉的关系!你能想到哪一句诗?

生:……

师:它聆听你,你聆听它;它看你,你看它……

生:(集体)相看两不厌……

师: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你说出了李白的思想!自然不只是客观的自然,还是我们的主观情感映射的自然。你又说出了朱光潜的思想!

生:自然像港口,人像在外面游历后想回家的泊船。像《瓦尔登湖》,梭罗离开实验室,过最原始的生活,心灵得到净化。像《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官场不适意,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境界,就向往归隐,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师:自然是“精神的归属地”,是“精神的后花园”,是我们精神栖息的地方,说得真好!梭罗内心有各种斗争,最后在自然中找到了挣脱的途径。李白在自然面前像孩子一样天真,有时候很任性甚至很狂放……

教师总结自然与“我”的关系:

——母亲与赤子的关系

——知己、朋友的关系

——故乡与游子的关系

——審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关系

……

三、学以致用

师:你可曾有过被大自然深深打动的瞬间?请写一张明信片送给好朋友,简单描述当时的自然之景,与他(她)分享你对大自然的感悟。

师生活动:学生认真思考,写作。教师在课室轻轻走动,一边观察、欣赏,帮助、鼓励,一边将学生的写作内容投影。

【反思诊断】

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主张将课堂过程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阶段,简称PAD课堂。其核心理念是将课堂的时间大致分出一半给教师进行“精讲留白”的“讲授”,另一半时间交给学生内化“吸收”和“讨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理念。本节课属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该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聚焦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作为单元总结升华课,本课以“对分课堂”的理念为基础,灵活安排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精导、自主内化、小组研讨、师生对话、集体分享等教学环节的交融推进,保证师生各有约一半的时间进行教和学的实践,是课堂生成得以发生的前提。

在本节课中,教师精导属于“讲授”阶段,是教师主导地位的充分表现,更是学习目标实现和精彩课堂生成的基础;自主内化属于“吸收”阶段,体现在课前单元学习后学生的自主吸收内化和课堂上“明信片”写作前的独立内化构思;小组研讨和师生对话属于“讨论”阶段,是课堂生成最重要的阵地,出现了很多思维的火花和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集体分享也是全班交流,属于“讨论”的阶段,包括观点的分享、明信片写作内容的分享等。

此外,笔者关于对分课堂和课堂生成还有一些体会:

1.“生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可随时随地发生,既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生成,也包括价值生成;既包括正确的,也包括错误的;既包括学生的,也包括教师的。精彩的生成,往往是属于师生个性化的生成,不断的群体意义上的生成,和有目标指向的、富有精神成长意义的生成。

2.“讲授”阶段要紧扣住三个关键词:“精”“导”和“留白”。即教师讲授无须事事包办、面面俱到,而是要简明有效,重在引导,还要刻意留白,让出部分权力,留出更大空间,在“主导”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生成,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生成。

3.“内化吸收”的落实一定要有保证,隔堂讨论前的自主内化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来落实,当堂讨论前的吸收内化则要留够时间,不能随意缩短甚至取消。

4.“讨论”的前提是师生对彼此的尊重、信任和倾听,对教学的尊重、热爱和坚守。平时要关注学生的类型和差异性,多激发兴趣,鼓励发言,形成热爱讨论的氛围;要指导学生学习讨论的表达技巧,养成一定的交流和表达的素养。

5. 教师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对生成的敏感度,不断形成、增长教学智慧,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现、应对、调整、改变,促进学生新的生成;同时,还要学会点赞,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课堂生成的连锁反應和蝴蝶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 对分课堂 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2-6,15-28

2. 叶澜. 课堂教学改革中预设与生成[J]. 基础教育论坛,2012(10):6-7

3. 崔允漷. 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15

4. 罗亮、冯立明、张学新. 实践 OBE 教学模式的新抓手: “对分课堂”[J]. 教育教学论坛,2020(28)

5. 徐鹏. 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大单元教学反思[J]. 中学语文教学,2021(4):4-8

(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惠妍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语文的情境教学研究”;《聚焦育人模式改革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省级示范课)

(作者单位:广州市执信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明信片内化讲授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寄一张明信片给你
神奇的明信片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