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堂

2021-01-11 01:08李志梅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自主课堂教学

李志梅

[摘 要]传统的课堂大多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课堂表面上很和谐,实际上学生学得很被动,教学效果不理想。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取新知识,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提出具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悟出知识间的联系,学生才能拥有更多学习的主动权和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教学;课堂;自主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2-0093-02

我常常听到一些数学教师这样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数学学得这么吃力,这么不得法,学生课堂上听得很认真,我们也备课深入、讲课认真,但收到的效果却不理想。”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乖巧”,静心思考,其实原因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课堂表面上很和谐,实际上学生学得很被动,教学效果并不好。下面我从三方面谈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课堂重现生机。

一、重视学生主动感悟

感悟就是通过自我体验,然后经过思维加工来获取新知识。如果课堂上教师总是照搬自己认为精彩的教案,认为这样学生就能获取新知,那么就会让更多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应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

比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而是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练习整数的除法,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复习旧知识,包括试商、规范的竖式写法等,我在其中引领、纠正。接下来,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例题,他们既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独立探究。结果有一个学习小组给了我出乎意料的惊喜,他们总结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即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变成整数,再根据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竖式中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更让我惊讶的是,有一位学生总结出自己的计算“绝招”:①被除数是“跟屁虫”;②商的小数点对新不对旧;③验算时用旧不用新。这位学生是这样解释的:①把除数变成整数,小数点要向右边移动,除数的小数点向右边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跟着向右边移动几位,所以说被除数是“跟屁虫”;②商的小数点要和移动后的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③验算时用商乘原来的除数,而不是小数点移动后的除数。再比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先用拼一拼、数一数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强调“拼的次数越少方法越是巧妙”。学生接到任务后积极响应,多数学生都是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把不满格移拼满格再数一数。然后我再次强调“拼的次数越少方法越巧妙”,这时他们思考的高度上升了,有的学生说:“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起画一条高,然后沿着这条高剪开,通过平移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面积不变,只用拼一次。”有学生听到后补充道:“不需要从顶点出发画高,沿着任意一条高剪开后再平移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算出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整个过程我将“拼”字在学生面前放大,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智慧,让他们悟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探究,用传统的教法是收不到这种效果的。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他们答得主动、悟得深刻,充分体现了“矛盾、问题从学生中来,又由学生解决”的教学理念,发挥了学生自由创造的才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冲破传统、封闭的模式,拓宽“开放型”教学的宽阔天地,这样才能让学生广泛参与,学生才能拥有更多学习的主动权和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

比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问题”时,我设计了问题:“两根彩帶分别长24厘米和36厘米,要把它们剪成同样长的整厘米小段且没有剩余,每小段最长为多少厘米?”学生阅读完题目后,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我出示若干张24厘米的纸条问道:“同学们,我要把这纸条剪成同样长的整厘米小段且没有剩余,你们有什么想法吗?”问题一出,学生都踊跃回答,提出了很多方法,如剪成每段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6厘米、8厘米……我不吝啬时间,拿出3张纸条验证其中3种情况是否成立,并提问:“你们所说的数与24是什么关系?”学生都回答:“都是24的因数。”这时我暗自高兴,因为学生已经领悟到只要每小段的长度是24的因数,就没有剩余。我抓住时机又抛出问题:“那如果纸条长36厘米,要如何剪才能按要求完成?”学生们很快就说出剪成每段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6厘米、9厘米、12厘米、18厘米、36厘米都行。我又问:“要同时把24厘米和36厘米剪成同样长的整厘米小段且没有剩余,每小段最长为多少厘米?”学生不由自主地交头接耳,很快有人迫不及待回答道:“每段长度是12厘米,因为12是24和36公共因数中最大的。”之后在讲解最小公倍数的例题时,因为有了上面的学习过程,我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摆弄自己的学具寻求答案。

这种“指尖上得来的智慧”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互动中自然获取新知。这样的直观演示,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奥秘,比教师直接说出方法强多了。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为学生留出充分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自主探索知识。

三、重视知识迁移,激发生生互动

歌德曾经说过:“心灵最深处关注的一切,只能经由嘴唇吐出的言辞讨论。”课堂中,通过提出具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悟出知识间的联系,可以让课堂更高效。比如我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后设计了这样的一组练习:

1.同学们去春游,40人租7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6人,每只小船坐4人。租了大船和小船各多少只?

2.40人同时在12张球桌上进行乒乓球双打和单打比赛,进行单打和双打比赛的乒乓球桌各有几张?

3.数学竞赛共20道题,答对1题得5分,答错或不答倒扣1分。小王同学在竞赛中得了82分,他答对几道题?

问题一出,学生眉头一皱,他们想不到这些问题也可以利用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解决。我这样提问:“这些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我们可以怎样把它们与鸡和兔搭上关系?”我稍加提示后,学生都争着回答,如:“4人相当于鸡的2条腿,6人相当于兔的4条腿,7只船相当于鸡和兔的总头数,40人相当于腿的总条数。”还有学生自告奋勇站出来说:“老师,我有好办法演示答对1题得5分,答错或不答倒扣1分,它们之间相差6分。”这位学生找到一个同伴同时站在同一起点,表示还没开始答题,然后这位学生向右走5步表示答对1题得5分,他的同伴向左走1步表示不答或答错倒扣1分,这时候两人相距6步的距离,即相差6分。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学习,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去判别,用语言去表达,对新知识的认识更深刻、更清晰。教师必须以学习者的角色去解读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

(责编 杨偲培)

猜你喜欢
自主课堂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