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设计存在的误区及对策探究

2021-01-11 01:32刘波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误区高中地理

刘波

[摘   要]问题是激发学生思考的引子,教师对课堂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文章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设计存在的误区,并对如何优化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设计、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设计;误区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1-0088-03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式教学法如何顺应新形势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设计”是问题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这对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高中地理教师需要走出问题设计的误区,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设计存在的误区

1.问题内容拘泥于教材,选题来源渠道狭窄

问题设计不能离开教材,教材是问题设计的源头,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罗列就是问题设计。解答了书上的这些问题,也并不意味着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不经筛选,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罗列,提问学生,学生更多的是将这些问题的答案作为硬性知识,在课本中找到,以“复制粘贴”的方式不经思考地机械式完成答题。这样的问题设计在课堂中表现为整堂课提出许许多多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在一问一答中,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了,但实际上,长此以往,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会产生倦怠,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

2.问题设计缺乏梯度,难易控制不当

一般来说,我们将课堂问题分为“知道、理解、运用、综合”四个层次,教师设置问题的难易度应该兼顾各个层次,但是在现实课堂上,一些问题往往停留在一个层次,表现为问题过简单或者过难,缺乏梯度,不利于知识的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会受到牵制。

对于过简单的问题,学生会将答案脱口而出,这类问题往往缺乏思维含量,提问的意义不大。对于太难的问题,学生即使经过教师的提示和自己的努力,仍觉得一头雾水,这类问题不僅会拖慢教学进度,还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3.问题设计追求统一答案,忽视思维发展

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又想让学生直接掌握知识,绝大多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都会设计出标准答案。不少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是否通过学习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反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学生的答案与教师设计的答案相去甚远时,有些教师不去分析学生答案中的合理成分,不对学生进行思路和方法的点拨,而是在简单敷衍之后继续找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直至听到标准答案,更有的教师直接就说出标准答案。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养成持久、深刻思维的习惯。

4.问题设计过于细碎,忽略知识的内在联系

高中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它自己的内在知识联系。一些教师设计的问题数量较多、比较零散,他们把每个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小点,希望面面俱到。结果也许每一个问题都不难,学生都能回答,但因为问题数量过多且忽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对教材就不能产生综合的、系统的、深层次的理解。一节课下来,学生大多只会记住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却不能从整体上对知识进行完整建构。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思维上的混乱,而且会影响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

二、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设计的优化路径

1.拓展选题来源渠道,合理加工材料

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拓宽思路,拓展选题来源渠道。其实一个问题是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设计的,素材来源非常广泛,既可以是教材中的问题,也可以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既可以是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学活动中生成的问题;既可以是教师提出来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质疑的问题。但教师在选择时要进行合理的筛选和加工。

首先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实践和兴趣爱好相关的材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问题,使问题生活化。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否则,若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则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水圈水循环”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唐朝“诗仙”李白有首诗叫《将进酒》,其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磅礴,流传千古。请大家从文学欣赏的思路中跳出来,运用地理思维想一想,这句话科学吗?(课件展示:李白面对黄河的图片)

师问:其实这首诗只要改一个字,就科学了,怎么改呢?

生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能复回。

师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思考两个问题。什么是水循环?水循环可分为哪三种类型?

师讲:下面请同学们画一画水循环的主要过程,讲一讲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活动:全班学生分为三组,分别绘制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的示意图。(课件展示:画一画水循环过程,讲一讲水循环的环节)

学生绘图,教师进行指导,提醒画好的学生相互交流。

学生相互讨论后,各小组推荐代表上台,投影展示绘制的作品,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在学生讲解后进行小组自评和他评,教师及时点评。

其次要选择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的相关材料。一个好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具有探究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力。但问题又不能太难,超出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的问题,不仅学生不会回答,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例如在讲到“日界线”时,一位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本相关内容后提出问题:对于日界线,有的人说有一条,有的人说有两条,你通过预习,认为有几条?这样的问题显然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单靠学生自己预习很难解答。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置出适合学生的、难易适度的问题。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的难度要设在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学习就有可能解决的程度。教师设计问题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从低层目标逐渐过渡到高层目标。实践证明,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和学生可接受程度的统一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从整体着眼,关注知识间的联系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都是基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从而体现学科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这就要求教师立足学科整体,在设计问题时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高中地理必修2中有一项探究内容为认识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规律和组合特点,这部分内容比较空洞,而且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难理解。笔者将几个城市(城区)的功能区规划图作为探究素材,并将这一大问题分解为以下几个子问题进行探究,教学效果良好。子问题具体如下:

①读《赣榆区青口城区规划图》,找出青口城区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其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②读《连云港市规划图》,找出连云港市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其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③读《北京市规划图》,找出北京市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其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④读《巴西利亚规划图》,找出巴西利亚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其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⑤归纳出这几个城市(城區)共同的功能区及其分布位置的共同特点。

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规律和组合特点”这一探究性问题,如果仅仅依据课本阐述,学生很难得出完整答案。教师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从几个城市(城区)入手分析城市功能区,既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又将问题置于《城市空间结构》一节整体框架中。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本内容,还拓展了知识,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深化互动层次,注重思维发展

根据发展水平的不同,思维分为低级思维与高级思维,一般认为简单记忆式提取事实性知识的思维过程是低级思维,以分析、比较、质疑、推断、评价等形式进行深层加工的思维过程是高级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随意,提这样的问题的出发点多是为了配合自己的知识讲解和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答案标准化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经过思考、辩论和论证,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对相关知识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在笔者听过的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公开课上,授课教师设置了两个问题讨论环节。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展示了上一节课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回忆并背诵答案。在讲授新课阶段,教师又展示了本课的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回答,包括“1.城市化的含义。2.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当代城市化有哪些特点?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问题直接来源于书本,是书本知识问题化。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甚至不用思考就直接在书上找到了答案,然后热热闹闹地回答。表面上看学生积极参与,实际上学生很少思考。教师提这种以课本阅读为导向生成的问题,虽然看似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能否真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4.注重方法指导,着眼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立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课堂上应少问“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多问“为什么”“还有其他答案吗?”。例如在讲解选择题时,不要一味地讲解为什么选择这个正确答案,先问学生为什么不选其他的答案。有效的问题设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得,还关注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地理课不是单纯的理论课,它强调由“知”到“用”的过程,即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教师在介绍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时,可以联系近几年中国一些地区天气的异常来设计问题。教学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可以当地人口迁移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例进行问题的设计。这样的问题设计结合社会生活,接地气,让学生有话可讲、有内容可探究。

海森堡曾经说过:“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以问题贯穿课堂看似简单,实际上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优质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索,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梅.“问题讨论法”在高中政治课中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66-67.

[2]  赵武.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4(7):115-116.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误区高中地理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精设计,巧提问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