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下多个“世界之最”

2021-01-11 08:52张馨研
科学大观园 2021年1期
关键词:世界之最隧洞中线

张馨研

从提出“南水北调”到今天已经过去半个世纪,数亿炎黄子孙殷殷以待的梦想变为现实。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跨区域调配水资源、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战略性设施,是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示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建成通水,向中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一个伟大国家的形象。

如今,南水北调东线一期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式通水。为了等待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南水北调工程已经走过了十年多的坎坷之路,一泓长江水通过南水北调人工建设输水网络,每年将数百亿吨水,从郁郁葱葱的南国调到干燥缺水的北方。

“水上长城”如何铸就

1952年,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被第一次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改革开放后,南水北调被正式提上日程。1978年3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1995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全面论证。为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开始实施南水北调这个规模宏大的战略构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淮海平原发生持续干旱,缺水范围不断扩大。为了维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不得不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黄河下游频繁断流,淮河流域严重污染,海河流域基本处于“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和地下水严重超采的严峻局面。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分别高达67%、59%和94%,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就此展开。经过十年多时间,一条水上“长城”正在渐渐成型。

中线工程沙河渡槽高度达7.8米,壮观大气。

“超级工程”如何越“险”

进入新中国,工业的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错误、激进的政策,令北方的水源迅速减少,千百万人的饮水甚至受到威胁。在此条件下,一个远远超越隋炀帝大运河工程的计划应运而生,东、中、西三条线路的南水北调工程正式上马。南水北调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不仅有水库、渠道、水闸,还有大流量泵站,超长超大洞径过水隧洞,超大渡槽、暗涵等,复杂性、挑战性都超过以往。

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刚好处于我国文化和历史的集中区域。中线工程,自南往北,依次经过楚汉文化、夏商文化、燕赵文化,最后是畿辅文化,其文物聚集度相当高,文物保护压力巨大。不仅如此,在开工建设之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河段处于严重污染状态,有人担心“南水北调”会不会成“污水北调”?

为解决这些难题,南水北调人进行了种种努力。

在工程建设管理上,以项目法人为主导。在决策上注重咨询,成立专家委员会,对重大技术、经济、管理及质量等问题进行决策咨询,对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移民工作的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大专题的调查研究活动。中线穿黄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湍河输水渡槽、东线泵站群工程……南水北调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由于沿线文物众多,南水北调工程多次改变线路。选线论证阶段,中线特意绕开河南安阳殷墟、郑韩故城及河北邯郸赵王城、赵王陵等文物保护单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东线发现陈庄西周城址,渠道为之改线。

不仅要往北送水,还要送干净卫生的水,这是南水北调的两项重点任务。在加强工程建设的同时,南水北调人高度重视沿线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大治污和生态建设力度,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千里“绿色长廊”,生态效益凸显。

东线工程一路北上,输送到缺水严重的北方。

工程生命线如何把握

据悉,南水北调工程供水范围覆盖中国13个省区。其中,东线工程向江苏、山东、安徽等三省有关地市供水。中线工程沿线经过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五省市。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六省区的缺水问题,必要时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

三条调水线路互为补充,不可替代。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水量相当于向北方地区增加一条黄河。建设时间约需40至50年。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东、中线一期工程可研阶段总投资为2546亿元人民币。

据调查,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大、战线长、涉及领域多,且是涵盖大坝、水库、渠道、大型渡槽、隧洞等工程的超大型项目集群。工程创下了多个“世界之最”:

世界首次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下部——中线北京段西四环暗涵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西四环暗涵工程,具有两条内径4米的有压输水隧洞,穿越北京市五棵松地铁站,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大管径浅埋暗挖有压输水隧洞从正在运营的地下车站下部穿越,创下暗涵结构顶部与地铁结构距离仅3.67米、地铁结构最大沉降值不到3毫米的纪录。

仅东、中线一期工程直接供水的县级以上城市就有253个,直接为1.1亿人提供清洁的饮用水源,其中逾700万人将告别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历史。

世界规模最大的U形输水渡槽工程——中线湍河渡槽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湍河渡槽为三向预应力U形渡槽,渡槽内径9米,单跨跨度40米,最大流量420立方米每秒,采用造槽机现场澆注施工,其渡槽内径、单跨跨度、最大流量属世界首例。

国内最深的调水竖井——中线穿黄工程竖井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位于郑州市以西约30公里,其任务是将中线调来的长江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工程北岸竖井为大型圆筒结构,建于黄河河滩地中细砂强透水地层中,内径16.4米,井深50.5米。设计流量为26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为320立方米每秒。井壁为双层结构,外层为地下连续墙形式,厚1.5米,深76.6米;内层为0.8米厚钢筋混凝土现浇衬砌,采用逆作法施工。基坑工程规模之大、开挖之深、地质条件之复杂、工作难度之高,均居国内之最。

国内直径最大的穿越大江大河输水隧洞——中线穿黄工程隧洞

为适应黄河游荡性河流与淤土地基条件的特点,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开创性地设计了具有内外两层衬砌的两条长4250米隧洞,内径7米,两层衬砌之间采用透水垫层隔开,内外衬砌分别承受内外水的压力。这种结构形式在国内外均属先例,也是国内首例用盾构方式穿越黄河的工程。目前,中线穿黄双线隧洞已全线贯通,开创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水底隧洞长距离软土施工新纪录。

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坝加高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是在原有坝体上进行混凝土培厚加高,包括混凝土大坝加高和心墙土石坝加高。大坝加高工程完建后,坝顶高程由目前的162米增加到176.6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抬高至170米,可相应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混凝土大坝加高中,提出了满足设计要求的新老混凝土结合的具体结构措施。在不影响大坝正常运行情况下,完成混凝土大坝裂缝检查、修补和大坝加高,其建设难度在大坝加高史上可谓世界之最。

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施工技术国内领先

针对南水北调工程长距离输水、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创新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成套设备,与国外同类设备相比,成型机自重降低2/3,功率提高66%,设备价格降低80%,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大型渠道边坡稳定与优化技术、新型结构型式、机械化衬砌综合施工工艺、机械化衬砌系列成套设备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在大型渠道机械化成型技术装备设计制造、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空白。

穿黃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与黄河的交叉建筑物。

中线北京段PCCP管道工程多项技术国内领先

在超大口径PCCP(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安全与质量控制中,首次提出符合中国规范体系和材料标准的一整套PCCP设计和阴极保护技术参数,以及沟槽和隧洞内超大口径PCCP安装质量控制标准;PCCP阴极保护测试探头、机械化喷涂PCCP外防腐层材料和工艺、沟槽内超大口径PCCP龙门起重机安装技术、隧洞内PCCP安装工艺及技术均为国内首创。

综合效益如何体现

专家指出,首先,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为黄淮海流域每年提供448亿立方米水量,相当于为北方地区新增了一条黄河。从社会效益到经济效益再到生态效益,南水北调将大大提高黄淮海地区的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态产品,促进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在社会效益方面,南水北调规划区人口4.4亿人。仅东、中线一期工程直接供水的县级以上城市就有253个,直接为1.1亿人提供清洁的饮用水源,其中逾700万人将告别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历史。在经济效益方面,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每年可为沿线地区增加工农业产值约500亿元。在建设期间,每年可以拉动全国经济增长0.2~0.3个百分点,可增加就业人口50万~60万人。

在生态效益方面,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原来被长期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用水将逐步得到退还,其中被城市挤占的15亿立方米水量将归还于农业;

其次,城市超采的36亿立方米地下水将被逐步替代,北方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局面将逐步得到遏制。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跨区域调配水资源,编织四横三纵中国大水网,是实现“空间均衡”的战略措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夯实了水资源之基。

◎ 来源| 环球网

◎ 图片| 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宣传中心

猜你喜欢
世界之最隧洞中线
恐龙世界之最
水工隧洞支护特性研究
复杂地质条件隧洞充排水方案设计研究
世界之最
世界之最——动物篇
课本内外
超长隧洞贯通测量技术探讨
课本内外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找不同: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