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阈下传统节日文化空间的保护与传承

2021-01-11 00:41丁琦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0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惠音巴雅尔又称“睦邻节”,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由民间自发形成的传统节日,其宗旨是“同居一个屯、同吃一锅饭、同唱一首歌、同过一个节”。惠音巴雅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民族价值与时代价值,具有促进社会的和谐、民族文化的传承、人与自然的交融等意义。2018年“查干哈达睦邻节”入选阜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本文以蒙古贞地区佛寺镇查干哈达村的传统节日惠音巴雅尔为例,对非遗视阈下传统节日文化空间的保护与传承展开思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惠音巴雅尔;睦邻节;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0-058-03

【本文著錄格式】丁琦.非遗视阈下传统节日文化空间的保护与传承——以查干哈达的惠音巴雅尔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20):58-60.

惠音巴雅尔又称“睦邻节”,2013年之前也叫“邻里节”,“惠音”在蒙古语中有“亲戚、部落、公社”的含义,“巴雅尔”是“节日、庆典”的意思,“惠音巴雅尔”有“欢聚的节日”之意。非遗视阈下的惠音巴雅尔已经逐渐形成了蒙古贞地区非遗传承的文化空间,在其节日仪式中包含许多蒙古贞地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国家级非遗项目“东蒙短调民歌”、国家级非遗项目“胡仁·乌力格尔”、蒙古勒津好来宝、蒙古勒津查玛舞、蒙古勒津安代和蒙古勒津服饰等等。2014年9月,第206届惠音巴雅尔以“远亲不如近邻,百行以和为贵”为主题,成功入选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百集大型系列片《记住乡愁》第一期第七集。

一、惠音巴雅尔的历史沿革

(一)蒙古贞地区的历史沿革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语为“mogoljin”汉语译为“蒙古贞”,又称“蒙郭勒津”或“蒙古勒津”。《蒙古秘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孛儿只吉歹蔑儿干娶忙豁勒真豁阿为妻”,这其中的“忙豁勒真”指的就是当今的“蒙古贞”;“孛儿只吉歹蔑儿干”是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第十三世祖,可见蒙古贞部落是一个古老且历史悠久的蒙古族部落。公元17世纪20年代,明万历年间,蒙古贞部从河套地区带领两三万部众跟随土默特部东迁边外驻牧,并于当今辽宁省西北部的阜新市、朝阳市地区定居。清朝建立后,1637年,设立土默特左翼旗,隶属卓索图盟,这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前身。从此时开始,蒙古贞部以游牧业为主的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农耕业、畜牧业与手工业为主的生活方式,蒙古贞地区也逐渐形成了蒙、汉、满等多民族杂居,游牧文化、农业文化、自然文化、佛教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当今这种极具特色的文化空间。

(二)惠音巴雅尔的形成与演变

查干哈达村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藏传佛教的四大寺庙之一的瑞应寺就坐落于此镇,佛寺镇也因此得名。瑞应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扩建,扩建期间在关内征召大量工匠,有土木工匠、泥瓦工匠、佛艺工匠等,这些匠人大多来自山西、山东等地,因瑞应寺的建设相继用了一百多年,一些工匠如赵姓、王姓家族就落户在了瑞应寺周边的村屯。查干哈达村曾被称做“阿都沁皋”,意思是放牧者的地方,最早的居民是包姓家族,当今的查干哈达村已经是有28个姓的纯蒙古族村落了。

惠音巴雅尔产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当年春天,查干哈达村突发婴幼儿的麻疹病,传播快且死亡率高,时任村中老人会会长的赛音乌力吉邀请瑞应寺的四世活佛来禳灾祛病,活佛即刻带领各大扎仓的经师喇嘛和曼巴扎仓的僧医,给村民诵经、诊治、发放药物、熏香消毒,最终成功遏制了疫情的传播。村民们为了庆祝成功战胜疫情,特意向活佛祈求了一次盛大的“巴雅尔”(庆典、节日),并赐名“惠音巴雅尔”。坐落于额贞贵岭民族文化广场的莲花塔其塔身有如下碑文:

莲花塔记

查干哈达莲花塔乃瑞应寺七世活佛慈悲大发、祈禠禳灾,辛卯年赐建,壬辰年告竣落成。

查干哈达莲花塔为查干哈达惠音巴雅尔(睦邻节)之标志。塔立屯西五里椒顶,雄伟壮丽。周围山环水抱,林恋深秀,美景尽收眼底。

畴昔,查干哈达立屯于清康熙四十四(1705年),始称“阿都沁皋”,乃瑞应寺一世活佛所赐;后因生活蒸蒸日上,人口繁衍,二世活佛赐屯名“查干哈达”,意为“如岩石般洁白无瑕、坚如磐石。”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村中突发天花麻疹之伤疫,危机孩童生命,四世活佛诵经祈祷,医僧疗病,村民合力,迅速扑灭瘟疫。此后连年诵经,祛病禳灾。全村户户搞卫生,人人讲清洁,邻居相帮,街坊互助,战胜天灾。赵、包、王姓十四户决定立塔纪念。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四世活佛赐福奠基,建造莲花塔。将嘉庆十三年(1808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原驱避瘟疫之诵经日,定为查干哈达惠音巴雅尔(睦邻节)。

惠音巴雅尔(睦邻节)以“敬老爱幼、服生助葬、养老济病、除恶禳灾、修桥铺路、排解纠纷、嫁娶婚姻、养山育林、移营架屋、进庙上香等为宗旨,解决村中之事,人人感受节庆之温暖”。

惠音巴雅尔(睦邻节)永续相传国泰民安、全村阳光灿烂、物伙民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欢乐、黎俗安康。

为惠音巴雅尔(睦邻节)莲花塔建立而记。

查干哈达村村民立

公元2012年09月09日

二、惠音巴雅尔的仪式活动

旧社会时期惠音巴雅尔由老人会主办,也就是现今的查干哈达村的老年协会,现今已经评选为国家级老年人友好社区。查干哈达的老人会也称“三老会组织”,主要由赵姓家族、包姓家族、王姓家族中资历深的老者们组成,解放以前在举办惠音巴雅尔期间会由老人会组成“惠音巴雅尔胡日勒”,“胡日勒”是“组委会”的意思。直至今日,惠音巴雅尔也是由老年协会的会长担任主要的承办人,本文作者在田野调查之际走访的就是时任老年协会的会长兼任非遗项目“查干哈达睦邻节”的传承人白宝山。

传统的惠音巴雅尔是在农历的十月十五日举办,在2012年以后,由瑞应寺的七世活佛将惠音巴雅尔改为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八举办。据传承人讲述,改变其举办日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气候原因。惠音巴雅尔是在室外举行,由于当地农历十月的天气过于寒冷,有时还会下雪,导致来参加仪式活动的人数并不多,农历六月廿八的气候更适宜村民参加室外的活动;第二,学生假期原因。查干哈达村出过很多的大学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农历六月廿八正值学生的暑假,这样也为在外面上学的孩子们参加惠音巴雅尔提供方便的时间。因此从2012年开始,将惠音巴雅尔改为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八举办,并将举办地点设置为查干哈达村新竣工的额贞贵岭民族文化广场。仪式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祭祀莲花塔与祭祖、文艺展演与表彰仪式、莲粥宴。

(一)祭祀莲花塔

莲花塔全称为“莲花母亲佛塔”,始建于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后又于2012年由查干哈达村民重新修建并立于额贞贵岭民族文化广场。按照传统的仪式流程,仪式开始之前首先由当地瑞应寺的喇嘛在莲花塔前诵读《妙法莲花经》,并由查干哈达村比较有威望的老人去摆放水果、酒水、香烛等贡品。但惠音巴雅尔本身并不是宗教活动,而是传统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当今新时代语境下的惠音巴雅尔已经取消诵莲花经这一环节,并且将原本印有“佛”字的香炉,将其改为了蒙古族的吉祥图。

据传承人讲述,莲花塔中有查干哈达村28个姓、38个家族的祖先,祭祀莲花塔仪式的同时也是当地村民的祭祖仪式。仪式开始前,查干哈达的村民以及所有参加会音巴雅尔的成员,所有人排成两排或三排纵列,最前面的是当地有威望的老人,一般为查干哈达老年协会的会长,紧跟着是瑞应寺的喇嘛,再后面跟着查干哈达的村民及其他参与者,所有人身穿蒙古族服饰,并手持哈达。喇嘛开始吹奏铜钦(莽号),仪式正式开始,所有人排着队走到莲花塔前去献哈达并叩拜,然后绕着莲花塔顺时针方向走三圈。

(二)文艺展演及表彰仪式

祭祀仪式结束后就是带有民族特色的展演环节,惠音巴雅尔的文艺展演以蒙古族传统歌舞、曲艺为主。包括蒙古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东蒙短调民歌、胡仁·乌力格尔、好来宝、蒙古勒津查玛舞、蒙古勒津安代以及近几年又创新加入了村民们自发表演的蒙古族特色的广场舞、健身安代舞等多样的表演形式。表演者不仅有查干哈達的村民,还有特邀的来自外地的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以及民间艺术团或文艺表演团体等。在惠音巴雅尔文艺展演期间村民还会自发的组成一支民乐队,为演唱者进行伴奏,其曲目大多以东蒙短调民歌为主。所有参加惠音巴雅尔的表演者并没有演出费用,皆为自发参加。每年的惠音巴雅尔还有“同唱一首歌”的传统,文艺展演的第一项一般是大家齐唱《惠音巴雅尔之歌》或《查干哈达之歌》,还新加入了由现任驻村第一书记吴书记创作的歌曲《五瓣丁香》。近几年在惠音巴雅尔的文艺展演期间,又创新的融入了表彰仪式环节,表彰村民中好媳妇、好婆婆、退伍军人等对家乡有贡献和表率作用的村民。

(三)莲粥宴

莲花粥也称“连粥”,蒙古语“连粥”就是“米粥”的意思。查干哈达的村民一直存在“同吃一锅粥”的习俗,查干莲花粥是惠音巴雅尔的吉祥福食,寓意莲成果熟,象征着健康美好的生活。传统制作莲花粥的食材主要是由查干哈达的村民从各自家中自己带来食材,主要有小米、牛肉、羊肉、猪肉、葡萄、红枣、枸杞子等,一般加入4种或8种食材,4和8在蒙古族中是吉祥数字,同时也含有“欢迎四面八方的来宾”的寓意。村民支起大锅,取来胡热图沟中的泉水,由村中的妇女们负责煮粥。村里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曾经闹过矛盾的两家人一定要同坐一张桌上吃莲粥,互相道歉,冰释前嫌,而且对方不得拒绝另一方的道歉。可以说莲粥成为了村民邻里相亲团结共处的象征。

三、惠音巴雅尔文化空间的保护与传承

(一)惠音巴雅尔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惠音巴雅尔已经存在了200多年,并且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空间,比较集中完整的映射出蒙古贞地区蒙古族人民的文化、艺术及生活状态与社会意识形态,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民族价值与时代价值。

第一,和睦邻里的纽带。惠音巴雅尔又称“睦邻节”,2013年之前也被称作“邻里节”,其宗旨就是敬老爱幼、和睦邻里、扶生助葬、养老济病、排解纠纷。查干哈达村的村民现有23个姓氏,38个家族,据传承人讲述,查干哈达村自解放至今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并且是全国文明村。查干哈达的村民非常重视教育,且人杰地灵,全村人口不到500人,截止至2021年共走出208位大学生。近几年在惠音巴雅尔的仪式过程中还增加了表彰环节,表彰对家乡有贡献和表率作用的村民,使得惠音巴雅尔在和睦邻里中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

第二,民族文化的传承。惠音巴雅尔的仪式活动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带有民族特色的文艺展演,传统的惠音巴雅尔的文艺展演大多由村民自发演出,演出内容也大多是蒙古族的传统歌舞,例如东蒙短调民歌、胡仁·乌力格尔、安代舞、查玛舞等。当今又邀请许多民间艺人或演出团体以及蒙古贞地区音乐类的非遗传承人,可以说惠音巴雅尔的文艺演出是具有民族性、多元性、传统性的。惠音巴雅尔传承地方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人与自然的交融。查干哈达村的自然环境一直是青山绿水、山清水秀,村中林地面积8400亩,覆盖率达66%,并且村中又有敖包、莲花塔、莲花三泉等景观。生态环境是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惠音巴雅尔能够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且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开发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二)非遗视阈下的保护与传承

2018年“查干哈达睦邻节”入选阜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节日惠音巴雅尔在传承了二百多年后的今天,在保证其原本特色的基础上,其仪式与内容上也有了新的演变,如修改举办日期、取消喇嘛诵经环节、创作合唱歌曲《五瓣丁香》、增加表彰大会等新的形式,在传承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非遗的活态性与流变性。

非遗视阈下的惠音巴雅尔已经逐渐形成了蒙古贞地区非遗传承的文化空间,对于文化空间的保护与传承应尊重其地域性、民族性与活态流变性,惠音巴雅尔作为村民自发形成的传统节日在文化中也体现了其受到综合文化影响的地方性重构,不仅通过睦邻节、文艺汇演、莲花粥宴、表彰大会来和睦邻里并促进社会和谐,并且综合了地方性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化、艺术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在文化传承和文明弘扬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查干哈达的惠音巴雅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民族价值与时代价值,可以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活跃群众文化活动、传承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服务经济发展。惠音巴雅尔的传承的优势在于,查干哈达的村民在自发参与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受到地方性支持与对其身份的认同,传承主体在政府层面受到国家认同、在周边村民中得到民族认同、在整个蒙古贞地区得到了地域认同、同时传承主体的主动传承具有自我认同,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充分体现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值得加倍珍惜的精神家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语境下,对于传统节日类非遗应尊重其本真性与完整性,使其依旧生活在原本的文化空间,并通过创造、解释与不断再生,将传统节日文化空间保护在民俗文化的社会环境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

参考文献:

[1]赵秀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会音巴雅尔考证[J].满族研究,2017(2):113-118.

[2]银山.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会音巴雅尔”的民族学阐释[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3]项福生,齐宏宇.蒙古贞文化史研究[J].满族研究,2016(3):104-109.

[4]郁正民.保护与传承:黑龙江民间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

[5]博特乐图.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丁琦(1997-),男,辽宁阜新,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