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歌曲《一首桃花》声乐演唱的艺术处理

2021-01-11 00:41张小宁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0期
关键词:艺术处理声乐演唱

【摘要】本文主要以歌曲《一首桃花》声乐演唱的艺术处理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一首桃花》创作背景概述与《一首桃花》作品的特征,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一首桃花》声乐演唱的有效艺术处理,最后阐述歌曲《一首桃花》声乐演唱的注意要点,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一首桃花》;声乐演唱;艺术处理

【中图分类号】 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0-202-03

【文献标识码】张小宁.探究歌曲《一首桃花》声乐演唱的艺术处理[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20):202-204.

歌曲演唱成为声乐教学的重点内容,不管是作品的情绪变化处理、人物形象塑造,还是歌唱音色的明暗、速度力度,这些都是影响学生演唱水平的因素。要想实现在歌唱中进行人物塑造和歌曲意境表达,不仅要加入长时期的训练过程,还应做好音乐本体分析工作。《一首桃花》来源于歌剧《再别康桥》,表达的是作词者与作曲者的爱情故事,即林徽因和徐志摩,最为关键的是展现林徽因对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一首桃花》创作背景概述

《再别康桥》作为国家首部歌剧,其中《一首桃花》是最为经典的内容,还是女高音咏叹调演唱的一个代表作。把林徽因情绪变动当作主要线索,呈现知识分子自身的情意。林徽因在北京养病,且徐志摩走进北京看望,这样林徽因生成诸多感想,随即创作《一首桃花》,描述作者悲伤与欢喜一同存在的内心情绪[1]。这一个作品是林徽因有感而发,配合周雪石创作的音乐,带领听众走进饱含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世界中。《一首桃花》传递林徽因对待生活的态度,内化音乐色彩纳入诗歌的韵味,构建特色化的风格,淋漓尽致的凸显林徽因感情与情歌,占据着我国歌剧体系的重要地位,还是歌剧史领域内的代表作。

二、《一首桃花》作品的特征

(一)曲式特点

总体而言,《一首桃花》属于二部曲式的音乐结构,涉及引子模块、A乐段模块、B乐段模块以及尾声模块。针对引子的结构,以G小调为主,呈现出较强的开放性,通过小提琴进行高音旋律演奏,传递作者内心情感[2]。钢琴伴奏包含三连音形式与柱式形式,对应的钢琴旋律是比较整齐的,能够凸显小提琴优美之处;针对A乐段,也是以G小调为主,涉及两个乐句,引进宣叙调赋予音乐旋律一定的平稳性与柔和性,相关结构是比较紧凑的,不只是包含跳进形式的旋律,还包含级进式的旋律,彰显多彩的特征,体现桃花的美,本质上体现出林徽因自身的温柔以及智慧。随后降低E大调,纳入B乐段的创作,其属于高潮乐段,促进乐曲走向激情,使得乐曲充满戏剧感。这一个乐段多次运用E大调,最终降低到B大调和弦结束。动态的表现出桃花景象,旋律存在着高昂嘹亮的特色[3]。尾声即小提琴的高声部演奏,配合钢琴柱式演奏和弦伴奏,旋律涉及三连音以及附点音符,处于钢琴伴奏影响下衬托小提琴旋律,引进低沉的气氛传递思念的情感。

(二)人物塑造特点

《一首桃花》描述林徽因的形象,其诗词呈现出作者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赋予诗词一定的动态美以及靜态美。描写的内容不仅仅是景物,还运用拟人化手法,带给桃花更多的生命力。静态与动态描写互相结合,表面上表达作者热爱生活之情,实质上表达作者对流失时光的思念。人物塑造不可过于僵硬化,而是依托肢体语言与歌声变动反映林徽因性格,深深的依托作者热爱生活情感。

(三)音乐风格特点

综合《一首桃花》的歌曲风格,其饱含深远的意境,即便是对自然景物进行描写,然而诗歌存有大量的想象特色,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化的处理桃花,诗词比较唯美与含蓄,巧妙的结合情感与意[4]。音乐中体现出作者的柔情,还传递着优雅脱俗的气质,那么音乐形式是存有较强爆发力的,吸引欣赏着在音乐意境中遨游。

三、《一首桃花》声乐演唱的有效艺术处理

(一)音色处理技巧

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通过抒情音色的形式进行,情绪传递不需和民歌小调一般直白,也不需和西洋歌剧一般厚重,而是应多个维度上进行“拐弯”技巧处理,体现音色演唱的饱满性。《一首桃花》的第一个部分要选取含蓄的音色,依托宣叙调的风格逐步倾诉,起音需求偏弱音色,在“朵朵露凝”之处强化音量处理,这样对声音进行自然化推送,加工声音力度,传递林徽因内心的情绪变动。在“一瓣瓣的光致”演唱中,引进柔缓音色处理随之加强,对于“息”字音色的表现要达到中强力度[5]。弱声部分包含“含着笑”,彰显歌曲的内在灵动美。第二部分的演唱,以张扬明亮为主,将其视作全曲高潮的组成部分,引进“piumosso”的记号,相关演唱者应调整好自我的情绪,掌握好歌曲演唱的速度。相关情绪宣泄过程中促使声音体现出连贯大线条的趋势,速度要快于前一个部分,这样倾听者可以感知主人公自身的情绪变动,深刻的感悟生命真谛。演唱到“一瞥”内容时,音色呈现出轻盈化,在歌曲的结尾之处减弱音色,时刻管理好主人公的情绪宣泄过程,这样在含蓄形式的音色变为明亮形式的音色时,传递主人公情绪,细致的明确主人公自身的多情以及纯净。

(二)气息处理技巧

《一首桃花》的歌曲演唱,应保障气息应用的科学性,巧妙的完成人物性格刻画。作曲家在歌曲中配合附点,作曲是存在别具匠心的特点的。正确的呼吸方式有待研究,首先要做的便是演唱者目视前方,保持身体伸展与放松,将身体的重心定位在脚趾关节中,保持横膈膜的平稳与扩张,这样演唱者可体现出相对通畅的呼吸状态[6]。并且这首歌曲存有较强的平稳性,乐句音量不可以过高,在演唱转变为高涨情绪的过程中,适当强化音量,然而每一个乐句之间的起承转合都应彰显委婉的特点,流畅的运用气息。第一个“桃花”之后,配置对应的休止符,留下小气口,接下来顺承两个休止符,体现节奏感。对于乐句通过附点进行歌曲连接,这样乐句之间的连接体现亲切的特征。在“朵朵路凝”的演唱,强调休止符停顿,演唱者应保障声断且气不断,随后找到“柔的匀的”位置进行休止符换气,对应演唱者能够依托休止符稍稍停顿,赋予声音更多的灵动特点,对人物形象进行具象化处理。歌曲的第二部分演唱应调整气息,灵活的释放情绪,因为情绪是多次变化的,因此要密切衔接速度,强调气口转换的速度,由此更为准确的完成人物情感传递。

(三)吐字与咬字处理技巧

《一首桃花》演唱期间,保持字正腔圆的特点,歌曲咬字主要是清晰的歌唱字,吐字便是运用韵母以及声母充分拼凑的,歌曲内确切的对吐字和咬字进行歌唱技巧处理可强化音乐感染力,这样人物形象更为具备鲜明色彩[7]。演唱中特别是强调字以及字之间的衔接,起始的“桃花”意境深远,第一个字“桃”不可过重,女高音强化控制力,最好运用弱声进行演唱。并且“桃”咬字难度较大,高音存在于小字二组d上,那么高音开头很可能产生声音压倒喉咙的情况,引出延长期间吐字不够清晰。所以演唱时应尽量抬高声音位置,如同说话一般清晰的咬字。在“桃”与“花”的过渡上应保持自然,接下来松唇,后续“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格外关注“春”这个字的咬字表达,字头出来之后稍稍向前送部分距离,这样倾听者感受到清晰与圆润。歌曲中“含着笑”应和前面的一句互相衔接,引进三拍长音演唱,在换气完成后歌唱下一句。歌曲内的“看”字演唱应重唱元音,把“an”向后咽,保持垂直的一种状态。另外“三月的薄唇边”应与说话般相同进行演唱,體现柔美的感觉,处理咬字吐字内容,适应歌词意境,全方位凸显林徽因的幽静特定[8]。歌曲结尾部位缓慢发声,对应的气息应具备柔和性,表示沉思。引进弱声进行“一瞥”演唱,保持“瞥”字发音的嘴型不变,结尾的字通过截气收声方式归韵,演唱完成放松咬字,这样更可直接的凸显女主人公情绪变动,即主人公温婉的性格。

(四)节奏律动的处理技巧

节奏以及韵律充当音乐的基本组成要素,音乐节奏依托听觉,在主题与曲调以及节拍的带领下感受到艺术。可以说节奏作为音乐的灵魂,应充分的感知节奏律动,才可在演唱期间相辅相成,领悟艺术与歌曲表演者要传递的内容[9]。演唱期间,表演者掌握节拍为前提感知节奏,节奏律动需求演唱者自主感受,走进乐曲情境中挑选节奏种类。节奏韵律充当节奏的根基,伴奏环节与快节奏环节上可更为全面的彰显韵律。“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多情的痕迹”,这句歌词要求演唱者灵活调整节奏节拍,不间断的训练与伴奏互相匹配,更为感受林徽因成长背景,研究主人公的气质,把自立的才女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

(五)声与情之间关系的处理技巧

《一首桃花》的具体演唱,演唱者应清晰的明确作者情绪变化,分析作品传递艺术风格,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感受,可以说演唱是对《一首桃花》的二度创作。对作品进行演绎,保障听众可充分分析演唱者情感,关注演唱技巧调整,赋予歌曲演唱更多的完整性与合理性。把自我和作品融合起来,与林徽因的情绪感同身受,不论是歌曲的旋律或者歌曲的歌词,都是无可挑剔的,通过轻松自然的态度加以演唱。起始阶段,《一首桃花》是通过小提琴演奏的,之后在人物发展阶段引进咏叹调。高潮部分“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对应咏叹调的速度是由快速转变为缓慢的,把人物情感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需求演唱者保持激动的情感完成演唱。并且演唱过程中强调声情并茂以及含蓄内敛,表现主动人的温婉柔媚,关注情感变动,特别是情绪激动时管理好气息的变化,那么换气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按照情景交融的形式描绘温柔多情的才女,歌曲的情感是充满奔放特征的,给听众带来充分的曲情。演唱者满足声情并茂的高度,按照甜美静谧的音色进行才女形象展现,歌词通过诗词进行编创,保留以往的诗词意境,代表着作者内心情绪。由于作者为人处世不张扬,演唱过程如同诉说形式的传递情感,带给听众良好的意境,获取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四、歌曲《一首桃花》声乐演唱的注意要点

(一)声乐演唱和伴奏之间的合作

针对歌曲演唱,尤其是《一首桃花》,人声旋律即便会饱含着语言节奏以及情感表述,可是声乐旋律的声部进行作曲家乐思表现时会势单力薄。扮演音乐凭借自身多个层面的表现功能加入到歌曲演奏中,加快歌曲的人物形象塑造过程,有效的完成主题思想传递,增强歌曲演唱的成效。声乐艺术的演唱实践中应思考伴奏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演唱者应该和演奏者之间密切协作与密切配合。伴奏者需要时刻把握歌曲的风格与意境,给演唱者渲染美好的艺术气氛和音乐情感,辅助演唱者科学的加工声乐作品内涵,实现珠联璧合的境界。对于《一首桃花》的作品,应思考怎样巧妙的引进钢琴演奏、小提琴演奏与大提琴演奏,赋予乐曲更多的色彩,这样交相辉映全面烘托良好的音乐气氛。《一首桃花》歌曲伴奏音乐成为歌曲整体组成结构的重要内容,可对乐曲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情感状态加以增色与铺垫[10]。站在声乐演唱者的视角下,进行作品演唱期间,歌唱者要二次性创造如何对作品理解的过程,然而声乐技能技巧的精湛性应建立在完整的伴奏基础之上。艺术再次创造期间,《一首桃花》呈现着显著的艺术特征,需求演唱者以及伴奏者一同努力,彼此之间默契的配合,诠释声乐作品的内涵,实现美好艺术境界创设。演唱者与演奏者之间互相合作与互相联系,共同进行《一首桃花》歌曲演奏。

(二)准确进行旋律表达

旋律作为一首音乐的主干部分,还是音乐的脉搏,更是音乐表达的关键点。若歌唱者没有体会节奏的强弱变化,尤其是对于《一首桃花》而言,便难以进行歌曲展现,基于此《一首桃花》的歌唱期间应深层次掌握歌曲旋律,分析词曲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首先是音准,歌唱者要拥有这一个基础素质,若可以在《一首桃花》演唱中保持良好的发声技巧和收声归韵,那么会自然而然的处理歌曲音准的问题,更为顺利的进行歌曲演唱;其次是节奏,对《一首桃花》的节奏律动进行把握,保证强拍唱出来与弱拍带过去,由此饱含律动感。特别是后续的半拍与弱起拍开头相关句子,强调不可唱成强拍,不然会影响歌曲节奏的律动完整性;最后是对音乐的符号进行深刻标记,歌曲旋律的结构中,记号是比较多的,所以相关人员应有效的完成符号演唱处理,在《一首桃花》歌曲演奏中明确符号的具体含义,充分的进行歌曲情感传递,渲染人心。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一首桃花》的演唱期间,演唱者应灵活的控制声音,强调人物形象的体现,深层次挖掘人物情感变化,密切进行情境声的结合,全面给听众带来美好的视听体验,实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成效。

参考文献:

[1]郭笑辰.探究《一首桃花》的创作风格和演唱技巧[J].中国航班,2019(16):1.

[2]马璐莹.探究歌剧选段《一首桃花》的音乐特征与演唱分析[D].保定:河北大学,2020.

[3]邢倩文.论《一首桃花》的艺术特色及演唱表达方式[J].北方音乐,2019,39(9):114-115.

[4]李佩佩.歌剧选段《一首桃花》的艺术特色及剧中主要人物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19.

[5]樊鑫敏.歌曲《一首桃花》的演唱分析[J].戏剧之家,2019(27):68.

[6]周莉,胡萍.艺术歌曲《一首桃花》两种演绎版本的比较分析[J].艺术教育,2019(11):58-59.

[7]陈莹.用心理解,细致处理——对咏叹调《一首桃花》分析与演唱处理[J].黄河之声,2019(13):48.

[8]刘新新.浅述《一首桃花》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19(24):60.

[9]熊国燕,刘子殷.艺术歌曲《一首桃花》的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19(1):45.

[10]陈家裕.歌曲《一首桃花》声乐演唱的艺术处理分析[J].现代盐化工,2020(1):138-139.

作者简介:张小宁(1978-),女,河北唐山,助教,研究方向为声乐教育表演及地方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处理声乐演唱
舞台语言之我见
论中国古诗词歌曲的艺术处理
群文活动中歌曲的艺术处理
声乐演唱中紧张的心理现象分析
声乐演唱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
声乐演唱中的跨界现象分析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简谈咏叹调《啊!人们都叫我咪咪》的人物形象与艺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