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视角下畲族传统服饰的活态传承

2021-01-12 11:45张守用梁惠娥
服装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畲族服饰

张守用, 梁惠娥

(1.三明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2.江南大学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3.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名师工作室,江苏 宜兴 214206)

畲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拥有完整的民族文化体系,其中,畲族传统服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研究价值。但是,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地域环境的影响,畲族传统服饰所依赖的生存空间受到巨大冲击,保护与传承畲族传统服饰刻不容缓[1]。文中基于博物馆传承保护形式,挖掘畲族传统服饰在民族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1 畲族传统服饰文化概述

畲族传统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文化遗产的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层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映射出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形式与双重性内涵。因此,在进行畲族传统服饰文化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首要问题是对其中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具体划分与认定。如果两者的概念与界定不清,会直接影响后续畲族传统服饰文化遗产保护形式与手段的选择,进而影响遗产保护的进程。

1.1 畲传统族服饰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即以物质形式存在或传承下来的物质性文化。聚焦到畲族传统服饰文化中,就是其直观的、具象的、可见的部分。例如,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质感、色彩、服饰上的饰品、装饰纹样以及不同服饰的穿戴方式等,凡是直接与畲族传统服饰有关的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都可归结为畲族传统服饰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是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其不同地域与分支的传统服饰在形制、色彩及穿戴方式等方面有一定差异,这为畲族传统服饰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更为丰富的种类与形式。例如,畲族传统服饰中的凤凰装,是仿照畲族人民崇拜的凤凰图腾设计、制作的,凤凰装不仅在色彩搭配上丰富多变、富有生气,同时运用了多种畲族传统纹样,通过刺绣技艺呈现,达到了形与色的完美融合[2](见图1)。又如,畲民结婚时佩戴的凤冠,以具有民族特色的饰品与织物为装饰,既美观又具畲族特色(见图2)。无论是凤凰装还是凤冠,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出畲族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凤凰装也被誉为畲族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3]。

1.2 畲族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以非物质或通过物化形式表现的人类传统文化,通常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聚焦到畲族传统服饰文化中,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并与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密切相关的表现形式[4],包括畲民着装习俗的由来,即从畲族传统服饰上折射出的畲族历史、传统文化、灵物崇拜、宗教信仰、迁徙足迹甚至远古传说等,还包括制作畲族传统服饰的造型构思、材料选择、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技艺、制作过程、成品用途、象征意义等,以及与上述畲族传统服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例如,畲族传统服饰上都习惯绣花,畲绣作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其技艺精湛,文化与艺术价值深厚。刺绣图案多为动植物纹和几何纹,也有人物纹样,其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见图3)。总之,畲族传统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隐藏在直观可见的畲族传统服饰背后的“东西”,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相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畲族宝贵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基于博物馆的畲族传统服饰保护现状与分析

当前,随着畲族乡和畲族自然村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畲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原来封闭落后的畲族山区带去了外来文化,其中潮流服饰文化与信息的涌入使畲民在穿着打扮上有了新的变化。在这种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畲族传统服饰势必要面临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考验,保护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势在必行。博物馆作为收藏、展示、研究畲族传统服饰的重要机构,其发展现状与趋势会直接影响畲族传统服饰保护与传承的效果与策略。

通过对福建省畲族乡和畲族自然村的田野调查,发现畲族传统服饰博物馆和文化传习馆等大型馆舍甚少(见表1),没有很好地为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所需的载体与场所。畲族博物馆的稀缺,直接导致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失去了“生存”的载体与依托,致使畲族传统服饰与畲民日常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现有的畲族博物馆在硬件设施方面严重不足,数字化设备老旧,不能满足畲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保护需求。另外,畲族博物馆的缺失也会加快畲族传统服饰相关技艺失传的速度,进而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直接导致当代畲族青年对畲族传统服饰越来越陌生,畲民对传统服饰的保护意识愈加淡薄。

表1 畲族博物馆基本情况

考察发现,畲民平时不常穿戴畲服,日常着装和汉族群众无异,除了大型民俗活动外,畲民很少进行与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相关的活动,这导致畲族传统服饰在畲民生活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愈加被边缘化。随着畲民聚居区的发展及畲民生活的改善,畲族传统服饰对于畲民而言不再那么“有用”,其生产工具被闲置,传统畲绣技艺在年轻一代畲民中几乎失传,畲族传统服饰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后人想要通过社会生活痕迹去探寻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途径将无法实现。

当前,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呼吁和倡导积极开展服饰文化保护工作,传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畲族传统服饰在此背景下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就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濒危现状和长远发展而言,目前的关注和政策支持还不够,对畲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也有偏差,急需增设畲族传统服饰相关博物馆,丰富畲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载体,以便提供相对直观准确的基础性研究资料[5]。现有畲族博物馆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政府、专家学者及普通民众对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关注,但仍旧不能从更深层次去归正畲民的观念。且畲族博物馆目前对畲族传统服饰的展示、保护及传承方式也需要调整与加强,如果在保护和传承工作过程中急于求成,会导致工作方式的形式化、片面化,容易对畲族传统服饰造成二次伤害,对畲族传统服饰所蕴含的核心文化及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也无法进行全面而有效的展示与保护。

此外,畲民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当代畲民对服饰的需求发生改变。畲族传统服饰因面料陈旧、工艺繁杂、色彩单一、风格朴素而逐渐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样的当代品牌服饰,可以适应畲民对服装样式多变的需求,体现自身气质,表现与众不同的个性。所以越来越多的畲民舍弃了畲族传统服饰,这种现象致使传统服饰制作技艺无法传承,技艺传承人也越来越少,甚至有些技艺已开始失传和消亡。

3 基于博物馆的畲族传统服饰活态传承

目前,畲族传统服饰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逐渐消失,畲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十分紧迫。通过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3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畲族传统服饰的活态传承与生态发展。

3.1 实体博物馆保护传承形式

实体博物馆是民族文化展示空间的溯源形态之一。因此,畲族传统服饰需要以实体博物馆为载体,根据畲族传统服饰的“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内涵进行针对性展示、保护与传承。目前,国内与民族服饰文化相关的博物馆有纺织服装博物馆、民族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实体服饰博物馆主要以传统服饰文物静态展示为主,配合使用多媒体设备,在展示效果方面尽量达到视觉感官效果、服饰整体效果及情节效果的统一。

针对畲族传统服饰博物馆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在馆内还原畲族古村落和传统民居样式以及传统服饰设计与制作的老作坊和工艺坊等,这些场景可以让观众更加直观感受和体验畲族传统服饰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例如,闽东畲族博物馆、闽台畲族博物馆地处畲族乡,可以利用博物馆的地域优势,在博物馆内设置专门的畲族传统服饰文化活动演艺厅,通过编排一系列具有畲族风情的文艺活动展现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活态魅力,把活态文化“植”入到博物馆内;此外,调动当地畲民的积极性,加强畲民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使之成为参与者与见证者。另一方面,通过摆放与畲族传统服饰相关的民俗文物、制作工具、服饰原材料等实物,还原畲族传统服饰设计与制作的原貌;还可以通过畲民蜡像、畲民泥塑等人物造型及周围环境渲染,还原畲族民风民俗。例如,中华民族博物院畲族博物馆、中国畲族博物馆(原景宁畲族博物馆)内的畲族传统服饰传世品比较多,可以邀请技艺传承人现场展示畲绣、纺织等工艺,让参观者零距离体验畲族传统服饰的制作流程与技艺,感受畲族传统服饰纹样、色彩及文化内涵。

实体博物馆展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展示畲族传统服饰时无法告知其制作的工艺流程,使得参观者面对实物时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从而影响观众对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认知深度。为了达到更好的体验效果,可以让技艺传承人进行以馆藏畲族传统服饰文物为原型的再设计活动,制作复制品,观众可以直接穿戴复制品感受畲族传统服饰的工艺及文化内涵等,切身体验畲族传统服饰的魅力。同时还要考虑观众的年龄、性别及情境需求,借助情景再现的模式构建与各类型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内涵与寓意相吻合的场景,让体验者在感受服饰魅力的同时了解畲族风俗人情和地域特色,从而达到活态传承的目的。要加强对畲族传统服饰技艺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可以定期开展以畲族传统服饰文化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让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为畲族传统服饰的活态传承建言献策,提供新思路、新技术。

3.2 数字博物馆保护传承形式

在传统文化保护领域,信息性保存(informational preservation)被认为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新门类,这类保护形式基于数字化的“记录”,这些“记录”可以给观众带来虚拟的体验[6]。把数字博物馆应用到畲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保护中,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要求与趋势,可以通过畲族传统服饰文物延伸到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7]。数字博物馆让畲族传统服饰活态传承的方式得到进一步拓宽。

虚拟现实技术为畲族传统服饰数字博物馆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畲族传统服饰动态图片、制作工艺专题片以及畲族题材动画片等形式的结合,达到角色体验、声音体验、情景体验的效果。①角色体验。在畲族传统服饰数字博物馆中以观众的精神感受为中心,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VA/AR技术与动作捕捉技术相结合,可以进行角色体验,使体验者对畲族民族服饰纹案、畲绣技艺等有深层次的了解。例如,闽东畲族博物馆中,畲族传统服饰藏品丰富,参观者可以运用3D建模技术及CAD打版技术还原畲族传统服饰,借助虚拟试衣设备把畲族传统服饰穿戴在体验者身上,多角度呈现畲族传统服饰的上身效果;也可自由搭配服饰,体验不同款式服饰所带来的感官享受。②声音体验。在畲族传统服饰数字博物馆中,畲语配音和畲族民歌小调的播放,可以给观众带来真实的听觉体验。例如,在展示博物馆中的畲族传统节日服饰藏品时,可以把声音与服饰结合,生动的旋律配合畲民的肢体语言,形象还原出畲族节日的真实气氛和情调。③情景体验。畲族传统服饰数字博物馆可以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情景要以情境为基础,前者是后者本质精神的提炼和升华[8]。360°全景高清画面比常规实体展示形式更容易获得关注,所以数字博物馆能给观众带来全新感受。

3.3 生态博物馆保护传承形式

服饰是穿着在身上的文明,对畲族服饰文化的保护要体现形式的生态性,打造原汁原味的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展示载体,以体现民族文化原地保护的重要性。生态博物馆可以很好地解决专家学者和当地居民关于服饰保护、研究的一系列问题,强调畲族传统服饰文化与自然的整体性,以展现其生活方式。例如,福建省宁德市金涵畲族乡、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等畲族聚集区大多地处大山深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国家对畲族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强,人们更愿意走进畲族村寨感受真实的畲族生活,因此可以依托畲族村寨打造出适合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发展与传承的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可以为畲族传统服饰文化提供新的发展路径,推动畲族传统服饰、村寨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促进畲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发展,拓展文化展示空间,让参观者可以在传统畲族村寨中感受文化和民俗的独特韵味;同时,生态博物馆能带动畲族村寨生态旅游的兴起,促进畲族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既符合当下利益,又兼顾长远需求,阐释了“生态和生计”的辩证关系,满足了畲族传统服饰活态传承的需求。通过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可以促使传统文化回归潮流,让畲民意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尝试重新穿起不再“流行”的畲服传统服饰。

每年的“三月三”“封龙节”,畲民都会在畲族村寨举办文艺活动来庆祝民族特色节日,在这个过程中畲民会穿上具有畲族特色的传统服饰(见图4、图5)。在一定程度上,它对外承担着畲族文化交流的任务,对内肩负着社会教化的使命,具有传播畲族文化、凝聚族群、提升地域认同感的积极作用。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也可以加快畲族传统服饰的创新设计,让更多畲民、民族文化爱好者及普通参观者接受畲族传统服饰。在保持畲族传统服饰最基本形制、纹样及色彩的基础上,现代畲族服饰在纺织面料、刺绣工艺等方面可以进行改变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当代畲民的生活和工作需要,从而让畲族传统服饰得到活态传承。同时要遵循“保护+传承+发展”的原则,深度挖掘畲族聚居地的文化内涵和乡土文明,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鲜明的畲族生态博物馆,使之成为传承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及乡土文明的活标本[9],更好地折射出当地的民俗环境、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10]。

4 结 语

保护畲族传统服饰是畲族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建设领域之一。基于博物馆进行畲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为了保留珍贵的历史遗存,以用于展览或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汲取畲族传统服饰演变与发展进程中的精华。通过实体保护、数字化保护及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展示畲族传统服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其艺术与社会价值,从中滋养出新时代的畲族文化精神。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畲族服饰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动物“闯”入服饰界
永安“三月三”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畲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