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经济发展战略若干思考

2021-01-13 15:29□文/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亳州长三角中医药

□文/ 陈 浏

(中共亳州市委党校 安徽·亳州)

[提要]“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起冲锋的起点阶段。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对于快速发展的亳州而言,制定合体的“十四五”经济发展战略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首先对亳州过去几年尤其是“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其次,通过分析亳州经济过去五年发展情况,总结提炼亳州经济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亳州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亳州“十四五”期间经济应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落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

一、“ 十三五”期间亳州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年)期间,在党中央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亳州市委市政府的科学有效带领下,亳州人民艰苦奋斗,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实现了“量”和“质”的共同飞越。五年来,亳州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后发优势日益得以彰显,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经济质量也在稳步提升。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20 年亳州经济总量达到1,806 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居全省第四位,这是在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亳州人民取得的骄人成绩。相比于2016 年的1,046 亿元,亳州经济总量在“十三五”期间跨越了8 个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8.3%,增速居全省第一位。2020 年实现财政收入217.9 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9 倍,年均增长10.9%,居全省第2 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 美元,是“十二五”末的1.6 倍。并且,亳州已经连续4 年获国务院通报表扬,连续5 年获省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先进单位,连续3 年获省稳增长贡献奖,创建市以来最好成绩。

(二)“ 十三五”期间亳州不仅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质量也在稳步提升。亳州三次产业比由2016 年的18.1∶38.8∶43.1 调整为2020 年的14.2∶35.0∶50.8,第三产业比重在逐渐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9%,较“十二五”末提高2.9 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日趋优化。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70 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49.7%,粮食单产、总产在全省名列前茅,规模农产品加工产值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2 位。工业经济质效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8%、高于全省1.8 个百分点。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其中亳州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现代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社会民生日益改善。2020 年亳州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159 元和15,293 元,同比增长5.4%、8.5%,是“十二五”末的1.5 倍。全市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2020 年全部贫困村、贫困县摘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效,连续4 年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为“好”。2020 年,亳州民生支出1,452 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7 倍。亳州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统筹,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实现全覆盖。改造棚户区住房13 万套、农村危房5.7 万户,改造老旧小区86 个,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累计投入538 亿元,推动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实现了根本性提升。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亳州的城乡面貌也在发生根本变化。五年来,亳州城镇化率由城镇化率由37%提高到45%,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62 平方公里扩大到117.4 平方公里,增加89.4%,三县县城建成区面积由79.8 平方公里扩大到113.3 平方公里、增加42%,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生活工作;全市常住人口由505 万人提高到520 万人,常住人口每年净流入,亳州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出就业人员返乡就业,整体人才吸引力在增强;新建改建国省干线公路555 公里,商合杭高铁通车运行,1,141 个建制村全部通客车,交通环境在日益改善。

二、“ 十三五”期间亳州经济发展存在的短板

作为皖北欠发达地区,亳州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实施“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奋力走在皖北振兴前列”政策,充分发挥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使得亳州经济在“十三五”期间有了“量”和“质”的飞跃。但是,因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等客观原因存在,亳州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只有正视困难,直面现实,亳州经济未来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整体经济实力不强,经济总量靠后。“十三五”期间亳州经济总量迅猛发展,连续跨越8 个百亿元关口,在2020 年突破1,800 亿元,在全省经济总量排名第九,维持了2019 年的位次,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稳定大环境下取得的骄人成绩。然而,相对于全省其他地区,亳州经济总量、人均GDP、人均收入等依然处于中下游,与安徽中、南部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提高空间。2020 年合肥GDP 突破1 万亿元,芜湖、滁州超过3,000 亿元,阜阳、安庆、马鞍山、蚌埠、宿州均超过2,000 亿元,相比之下亳州发展虽然迅速但总体差距仍然比较大。2020 年亳州人均GDP 为34,315 元,位于全省第14位,较上年上升一位,远远低于排名靠前的其他地区。

(二)创新驱动发展不够,新兴产业占比不高。“十三五”期间亳州不断加大对创新的培育力度,例如,在2019 年亳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7.5%,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32.6%、居全省第4 位,企业吸纳技术成交额增长240%。但是,亳州的科技创新水平仍然较低。目前,亳州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不足8件,低于全省人均万人发明专利量的11.7 件,更是低于芜湖、合肥、马鞍山、蚌埠四市等排名靠前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亳州的创新驱动力明显不足,创新驱动发展较为缓慢。

作为后起之秀,亳州在“智能+”和大数据等新业态、新模式方面起步较晚,例如直到2017 年亳州才开始引进国内大数据龙头企业——浪潮集团,致力于打造亳州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促进亳州市云计算、大数据及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然而,相比于全省其他地区,亳州的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仍然较低,目前仍依靠传统产业,尤其是中医药和白酒行业,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起步慢、规模小,仍处于不断摸索和起步阶段,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非常巨大。

三、“十四五”期间亳州经济发展工作重点

(一)强力推动亳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明确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当前,亳州也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期,也迫切需要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经济质量。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总遵循、总方针。对于亳州而言,高质量发展具有特定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标准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力推动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药配方颗粒剂生产试点区建设,努力打造“互联网+”中医医疗试点,提高亳州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对“以药立市”的亳州而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推动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推进白酒行业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白酒行业是亳州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以“古井贡酒”为代表的白酒酿造产业是拉动亳州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动力之一。亳州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白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需要对传统的白酒生产进行智能化、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和智能设备投入。三是高质量推进亳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抓住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着力提升与长三角的深度融合。长三角一体化为亳州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力,随着一体化的深入,亳州未来在承接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城市化、公共资源共享等方面还大有可为。四是大力推进工业技术改造,促进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工业体系。亳州历来是农业大市,工业基础相对加较为薄弱,加之建市时间短(安徽最年轻地级市),工业发展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比较滞后。亳州要实现高质高效的发展,就必须推动传统工业体系做大做强。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展新动能、新业态。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因此,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动能、新业态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十八大以来,亳州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鼓励创业创新,整体创新水平和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在2020 年,亳州经济增速位居全省第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兴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正不断增强。在将来,中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等仍将是推动亳州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仍是未来亳州发展的重点。

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亳州应充分发挥“三朝古都”的悠久文化历史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着力将旅游业培养为经济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亳州历经商汤、曹魏、元末三朝古都,有着浓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到的历史和文化优势。首先,亳州应以古都为基础,大力发展文化历史旅游业。亳州名人层出不穷,例如三国时的“三曹”、华佗、张良、花木兰等,现有花戏楼、曹操地下运兵道、曹操宗族墓群、华祖庵等景区。其次,亳州可以将旅游与药都相结合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亳州有着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将中医药的养生、观光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是亳州旅游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三)推动落实长三角发展一体化战略。依据2019 年12 月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规划范围扩展到安徽省全域,为亳州融入长三角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亳州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例如,作为“中华药都”,亳州有着国内最大的中药材市场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通过大力承接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制造和中医药服务产业,将为亳州现代中医药产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其次,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亳州居于安徽西北一角,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相距较远,难以保持紧密的联系。因此,亳州应积极建设完备的公路网、铁路网及民用机场项目,并且争取到更多国家重大铁路、公路、民航工程,逐步建立接入长三角的交通体系,缩短与长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密切双方的人员、信息、资本等要素的沟通交流,以促进亳州的发展。

(四)大力实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虽然亳州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医药产业、食品加工、白酒酿造、煤电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加工等为主的产业集群,但是作为传统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增加值低等现象,要想推动亳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对已有的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改善产业结构,促使传统产业迸发出新的活力。

对企业技术改造、规模提升给予政策支持,帮助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在转型升级中不仅面临着市场环境变化的压力,也面临着自身资金、时间等问题,因此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既需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一是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向市场需要的、先进的方向进行转变,促使企业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大格局;二是政府对企业的转型升级给予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对企业引进的大型机器、着手实施的大型项目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以帮助企业顺利进行转型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1]周跃辉.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党课之十八[J].党课参考,2021(05).

[2]柏歆筠等.“互联网+”下亳州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南方企业家,2018(02).

[3]陈浏.亳州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视角[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4).

[4]郭学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亳州经济转型升级[J].安徽科技,2016(05).

[5]黄征学.奋力共绘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工笔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解读[J].旗帜,2020(01).

猜你喜欢
亳州长三角中医药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居· 文化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