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探讨

2021-01-13 15:29□文/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能力课程管理

□文/ 张 艳 罗 利

(湖南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湖南·长沙)

[提要]当前高校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严重滞后于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亟须进行创新和变革。本文从现阶段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入手,基于管理会计胜任能力,从师资与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以期进一步推动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实践的发展。

2014 年被称作我国管理会计的“元年”,由此揭开了国内研究管理会计的高潮,但国内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长期处于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的状态,缺乏完善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尤其是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2016 年《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的颁布,使很多人对管理会计的边界无限扩大,出现过度“泛管理化”倾向,也引发了高校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及培养路径不清晰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拟对当前国内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进行剖析,基于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探讨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促进理论界对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的关注,不断完善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对管理会计的认知比较模糊。管理会计长期以来缺乏全球统一规范,直到2014 年国际注册会计师协会(CGMA)发布了《全球管理会计原则》,为全球各类组织提供了统一的管理会计框架和工作指引,最终确定了提供相关性信息、通过沟通提供有影响力的建议、分析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履行受托责任增强企业信任四大原则,以及如何将此四项原则应用到包括成本管理、投资评估、预算管理在内的16 个管理会计核心领域。财政部(2016)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中总结提炼了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与报告四项管理会计要素,在此基础上构成了管理会计应用的有机体系,构建了我国管理会计第一个概念框架,并相继发布了22 项应用指引。但上述框架中涵盖的内容过于宽广,很难让人厘清“管理”和“管理会计”的边界,导致对管理会计的认知出现过度“泛管理化”的倾向。

(二)人才定位及培养目标不明确。传统会计人才培养以财务会计为主,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很明确,即围绕记账型会计人员的技能培养,但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由于相关基础理论尚存在争议,对管理会计的本质、在企业中的职能及具体实现方式等都不是很清晰,企业自身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和需求也同样各有各的理解,高校作为供给端无法准确界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管理会计人员才符合社会的需求,或者说对于一个合格的管理会计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范围这一最基本的问题仍然缺乏清楚的认识。

(三)具体培养路径不清晰。管理会计人才定位及培养目标决定了后续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方法、考核标准等具体培养路径问题。首先,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为了适应管理会计的培养目标,现有的课程模块和具体课程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如何调整?从目前各高校的培养方案尚看不到有本质性的改变。其次,以会计核算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不匹配。相对于财务会计的独成体系,管理会计更像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无论是课堂理论教学还是校内实验教学,单纯依据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进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和线型化的会计核算流程设计,都无法满足管理会计综合能力的实现。案例教学方法虽然是一种更契合的教学方法,但目前所构建的教学案例内容单薄,情境性不足,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管理会计胜任能力要求

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首先应对管理会计师的能力要求有深入的理解,明确培养目标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培养路径。国内外多个重要职业组织先后对管理会计胜任能力进行了阐释。如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在其职业资格大纲中提出企业雇主需要管理会计师具备四项核心能力:核心会计和财务技能、敏锐的商业头脑、人际能力、领导能力。国际注册会计师协会(CGMA)在《全球管理会计原则》中指出管理会计在组织中的职能是提供相关性信息、通过沟通提供有影响力的建议、分析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履行受托责任增强企业信任,具体包括了成本管理、投资评估、预算管理在内的16 个管理会计核心领域。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在《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中提出了包括了五类(计划与报告能力、制定决策能力、技术能力、运营能力、领导能力)共计28 项具体能力的管理会计职业发展指引。国内在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实践起步相对较晚,尚未有专门针对管理会计胜任能力的指引出台,但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将管理会计定义为“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并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中指出管理会计的目标是通过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参与单位规划、决策、控制、评价活动并为之提供有用信息,推动单位实现战略规划。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综观这些观点,可以看出管理会计的能力结构相对于财务会计更为广泛,财务会计相关技能,如会计核算、报表编制、财务分析只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更多的能力则与企业管理和运营相关,且纵贯企业战略和业务层面。但作为“会计的分支”,管理会计在本质上仍然是“会计”,是用会计的思维方式来帮助企业进行管理决策,如在某项具体经营活动筹划阶段,从经济后果的角度评估其对报表项目的影响,可以达到预先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果,即“业财融合”。因此,管理会计的胜任能力已经从财务会计的事后反映变为融入日常管理和经营活动的财务报告、分析、预测、决策、目标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整合。

三、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

基于上述胜任能力要求,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广度上需突破传统“记账会计”范围,进一步拓展宏观经济分析、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企业运营、金融等大商科的知识;在深度上,能够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具备领导力、洞察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将处于企业管理和运营活动外部的“会计”职能赋予其上。为达到该目标,在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一)完善师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当前高校教师大多本身缺乏商业实践,课堂教学以理论为主,内容讲解游离于企业经营活动,空泛不能深入。应积极探讨“双师制”具体实现机制,或者让校内教师走出去,或者让企业导师走进来,加强日常双向交流。在教学方法上,案例教学是能够为商科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传统的课堂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情境建构上的缺陷和分析问题的单一性大大削弱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复杂情境性案例教学”方法,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开放性的海量及多源商业资源,借鉴质性研究的方法,构建立体的具有丰富信息含量的复杂商业情境中的鲜活案例,将校内课堂和校外企业场境互联互通,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在实施过程中,课前需进行精心的课程设计,其中确定讨论问题、知识点聚焦、案例选取和资料来源这四个方面是关键环节,特别是在资料的筛选中,要兼顾案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避免陷入网络资源的海洋中;在课堂上,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深度参与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较高,虽然面对海量的企业资料,但是构建一个真实的管理情境会比较困难,在具体进行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时,自身能力差异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建议老师能够走出去,参与一些商业实践。同时,想办法吸引更多的企业师资参与到案例的开发和教学中来。

(二)促进课程体系化和教材建设。商科类本科教育定位通常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达到知识、能力及素质三者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在知识构建上,本科教育是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要求知识体系的完整和系统性,强调较广的学科知识面和较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特别是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再学习和技术的二次开发,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应用的实践性”、“一专多能的多样性”、“不断创新的创造性”等方面。基于此,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凸显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通常情况下,高校每个教师长期只讲授1~2 门课程,不太关心其他课程与所教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与课程之间形成了一座座知识孤岛。在缺乏教师高屋建瓴的指导下,本科阶段的学生很难自行将多门课程之间获取的知识点进行连接并形成整合性的知识框架。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改变现有的在本专业内部以系为单位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改为以培养方案为基础,将不同学科和课程的教师“群”作为组织形式开展日常教研活动,以打破课程边界,拓展教师的知识范围。这种教研模式也可以解决会计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协调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避免一些课程在内容上重复,但在另一些知识上又存在“空档”。

教材建设作为课程体系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首先,应加强基础理论。《基础会计学》教材作为中级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础课程,重点讲述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及核算方法,很少涉及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中也侧重于具体操作技能,对原理的解析较少。其次,目前高校使用中的教材内容与企业实际管理会计应用存在很大区别,特别是对实务中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的运用关注较少,与实际脱节,需提高教材更新速度,根据管理会计实务发展,及时动态调整。

(三)探索适当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管理会计人才能力结构主要体现为低层次的技能操作能力和中高层次的管理决策支持能力两个层次,前者主要依赖于技能训练,后者主要依赖于思维训练。技能训练一般在校内课程设计中的实践环节或者校外企业实习中均可完成,思维训练则通常在复杂的管理情境中才能得以有效实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源于用企业的真实管理情境来弥补高校课堂中理论教学的空洞,避免“纸上谈兵”和教条主义;然而,虽然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倡议由来已久,但现实中企业出于各种顾虑,校企合作平台往往能够提供的是技能训练的岗位和实践,却无法为学生提供管理实践机会,在国内本科教育中具有规模性、普遍性和持续性的成功校企合作培养案例很少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互联网构建一个基于网络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合作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校企联通。这个平台的特点是开放性和虚拟性,主要体现为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和参与主体的多元性,除了校内师生,企业师资也可以随时随地在平台上参与教学;再就是商业情境构建的虚拟性,在平台上可以结合前面提到的“复杂情境性案例教学”方法,模拟还原案例发生的实地情境,组织学生展开问题分析,促进思维训练和能力提升。通过这种模式打造一个更为开放的人才培养平台,形成知识双向流动的良好机制,实现校内外学习系统有机衔接,更有利于实现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随着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会计职能已经从“反映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这必然要求增加管理会计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是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基础,但由于国内管理会计研究时间及研究基础的不足,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改革仍然严重滞后于实务需要,进一步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相关理论展开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为应对我国会计职业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CIMA.Glob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inciple.2014.

[2]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Z].2016.

[3]沈艺峰,郭晓梅,林涛.CIMA《全球管理会计原则》背景、内容及影响[J].会计研究,2015(10).

[4]王昌锐,姜姗.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困境与对策[J].财会通讯,2015(19).

猜你喜欢
能力课程管理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