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思维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

2021-01-13 12:17朱同波
装备制造技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工科课程体系教学法

蔡 凡,朱同波

(闽南理工学院,福建 泉州362700)

0 引言

2017年2 月和4月,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和天津大学分别召开了综合性高校和工科优势高校的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得到社会广泛关注[1]。新工科的内涵是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创新教育打破传统的办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2]。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适当引入教育科技产品,提高学习效率。

为此,立足区域经济,结合地方本科高校实际情况,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试点,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3]。探索一种以新工科思维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促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1 以新工科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高校的教育已经面临着“从传授知识到能力培养”的转变。本课题以闽南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率先应用“卓越计划”的改革成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同时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1)。

图1 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课程教学实施

(1)创新专业课程体系

加强了覆盖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课程体系顶层设计、建设相适应的平台体制、加强对学科交叉学术方向的引导、增强教学科研人员学科交叉意识、重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立了学科交叉激励机制等。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调整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合理了布局学科专业,为适应“互联网+”业态及“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需要及服务泉州地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保障。以‘互联网+’为背景,以应用型课程建设为契机,将工程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中,重新进行课程设置,打破原有各课程的相对独立,构建起覆盖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课程体系(图2)。

图2 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信息系统类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就要打破传统的模式,改变以前以灌输书本知识为主的模式,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强调知识的针对性,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设第二课堂,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2)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大数据时代下,学生可以借助网易公开课,慕课等网络资源获得课堂传授类知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让学生先通过网络学习,再让师生通过面对面的讨论。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改变传统灌输式的培养教育方法,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翻转教学法等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

让学生借助网易公开课,慕课等网络资源课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再让师生通过面对面的讨论。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

2)移动教学法

课程组利用超星旗下的手机APP——“学习通”开展移动教学,学生需要在软件上完成课前的预习、思考题,并在线提交教师批改。课上教师通过手机来进行考勤、抢答、选人、投票/问卷、作业/测验、直播、评分、讨论、阶段性考试等多种教学活动,不仅提高学习效果,更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翻转教学法

借助于“学习通”平台,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一些互动性较强又难于理解的课程适时地进行翻转课堂式教学,让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激趣、导行,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亲自体验,使学生爱学习、乐学习。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了,才能在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3)师资培养

高校人才教育的具体实施落地于教师,合格的教师是实施合格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

(4)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标准引领、坚持书证融通、坚持多方协同等原则建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模式。根据不同课程性质,采用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制、科技制作、学科竞赛等多种考核方式。建立注重过程和综合能力的全过程管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实施多证书培养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 创新点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新工科”精神,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提出有效合理地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师资培养完整体系,结合民办高校办学特点,引入虚拟实验室,将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减缓毕业生步入社会受到的冲击和出现的不适应,这些都是大数据时代下人才培养更应着力的环节,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2)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定位,人才评价,实现全新的突破。

(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

联合国内多所院校,借助网络课程,即慕课、微课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开展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能力。

(4)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突破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校企联盟,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4 结束语

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法、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等改革实践,加强了以新工科专业建设,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对其他高校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工科课程体系教学法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