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逻辑、历史演进及经验启示

2021-01-13 06:13张慧王闻萱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经验启示劳动教育中国共产党

张慧 王闻萱

〔摘要〕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重要育人原则。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凝聚广大劳动人民精神与力量的需要共同构成了党百年劳动教育的逻辑必然。百年来党的劳动教育经历了初探与发展、尝试与纠偏、曲折与融合、调整与恢复、完善与强化五个阶段,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经验启示:必须坚持党对劳动教育的全面领导,必须正确处理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必须进一步建构劳动模范精神谱系。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1)03-0042-06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創造。” 〔1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党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劳动教育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凝聚了精神、培育了人才。梳理党百年来劳动教育的演进过程,从中总结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劳动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启示。

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的理论逻辑

百年来,党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凝聚广大劳动人民精神与力量的逻辑必然。

(一) 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同维度对劳动教育问题进行过论述。马克思曾在《给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指出:“现代工业吸引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伟大的社会生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和合乎规律的趋势,虽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是畸形的。” 〔2 〕216这一论述科学地阐释了劳动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吸引各年龄阶段的人们来参加生产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对于学校如何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实现其良性循环这一问题,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科学的构想:“对儿童和少年工人应当按不同的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技术学校的部分开支应当靠出售这些学校的产品来补偿。” 〔2 〕218随着对教育规律研究的深入,马克思恩格斯发现工厂儿童上课的时间虽然少于正常学校学生上课的时间,但学到的东西却比他们更多,效果也更好。这更加证实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基于此,他们认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3 〕这些重要论述充分揭示了未来劳动教育的特点,肯定了劳动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南。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教育的理念,深刻批判了资产阶级教育中存在的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并对无产阶级政权下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综合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列宁发现如果不使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不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共产主义建设者的。对此,他在《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一文中深刻剖析了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4 〕。随后,列宁在著名的《共青团的任务》一文中,揭示了现代教育与旧教育的不同,阐释了现代教育的先进性就是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他指出:“共产主义青年团必须把自己的教育、训练和培养同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不要关在自己的学校里,不要只限于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和小册子。只有在与工农的共同劳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必须使大家都看到,入团的青年个个都是有文化的,同时又都善于劳动。” 〔5 〕通过鼓励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同时积极从事生产劳动,可以提高他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觉悟,从而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必将坚持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将其作为党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指引。

(二)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 〔6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内容,也是党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党领导的劳动教育。一方面,只有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能够进行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工人和农民是怎样辛勤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从而培养自己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保持与劳动人民的紧密联系,获取劳动人民这一最大的政治资源;另一方面,党的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决定着党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关系到党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能否担当起时代的重任,加强党的劳动教育建设也是完善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

党一直高度重视劳动和劳动教育,并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敌人的重重封锁,党鼓励红色根据地的在校师生们在勤俭节约的同时,积极投身生产劳动,不仅培养了很多高素质的人才,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良性循环,更是推动了红色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党带领人民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始终高度重视培育学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勇于追梦的劳动精神以及积极创新的劳动能力,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新时代以来,党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重视人才的培养,将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展现出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坚守。

从本质上来看,党的劳动教育理念主要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的性质宗旨、核心要义、育人目标的始终坚守和与时俱进,这些都是党领导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党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主线,继续开展劳动教育,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任务。

(三) 凝聚广大劳动人民精神与力量的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力量所在,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力量所在。” 〔1 〕党要实现初心和使命,实现伟大梦想成就伟大事业,仅仅依靠自身努力是不足的,还必须凝聚起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与力量。因此,我们党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以发挥其凝心聚力的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对劳动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高尚的劳动精神,更好地将人民群众的力量汇集起来,并为全民族共同的奋斗目标而不断努力,要培育源源不断的劳动人才,使青年一代不负青春、不负时代,共同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为使命,团结带领亿万劳动人民,在百年风雨中辛勤劳动,不断克难攻坚、转危为安,实现了多个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在新时代我们依然要时刻牢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高度注重劳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力聚能,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进

(一) 初探与发展: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1921-1949年)

1921年至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期。党在这一阶段开展的劳动教育以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为主。毛泽东发现旧的教育制度无助于社会变革,他在《夜学日志首卷》中指出:“学生不能得职业于社会,学生近之,社会远之,学生亲之,社会离之,永无联合契合之日。” 〔7 〕这些问题使毛泽东下定了改变当时教育现状的决心。因此,在1921年,为了汇集革命力量、培育红色新人,毛泽东和何叔衡等人共同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并在《入学须知》中规定“本大学学友为破除文弱之习惯,图脑力与体力之平均发展,并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应注意劳动” 〔8 〕。随后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政府面对工农文化水平较低、生产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一直高度重视根据地学校的劳动教育,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根据地的生产与教育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抗日根据地实施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加之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致使各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陷入困难的处境。不仅我们的军队供给濒于断绝,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艰难困境,我们的学生也面临着缺教室、缺书本、缺衣物的窘境。面对这一困境,毛泽东提出,“只要我们全体英勇善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人人个个不但会打仗,会作群众工作,又会生产,我们就不怕任何困难” 〔9 〕。党中央号召抗日根据地的学校将生产实践纳入教学内容,鼓励全体师生积极投身劳作,提升劳动课程的比重。这些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举措,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生产的恢复,培养了大批意志坚定的革命青年,为日后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尝试与纠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1949-1956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在这一时期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了培养大量工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人才,党在这一时期将培养服务于工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教育事业也自然成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重点。党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改革,建构了教育事业的总体框架。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依然沿袭了革命战争时期“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 〔10 〕的传统,但在“一五”计划期间,学校教育过于重智育、轻劳育,重升学、轻就业,导致学生对工农业等体力劳动有所轻视,大批学生在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教育后,只愿意选择继续升学深造,而不愿意从事生产劳动,学校教育开始出现脱离生产劳动的倾向。为此,在1954年,时任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的习仲勋指出:“学生都想当干部,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社会主义与劳动是分不开的。” 〔11 〕286同年,政务院在《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中指出,“在学校教育中,应当配合着课堂教学,适当组织学生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教育意义的体力劳动” 〔12 〕,及时有效地纠正了重智轻劳的错误倾向。总体而言,这一阶段党的劳动教育方针仍然遵循了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满足了这一时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產力的需要。

(三) 曲折与融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1957-1976年)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开始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开展劳动教育的探索。毛泽东提出了“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3 〕的教育方针。1958年,教育部《关于1958-1959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通知》将生产劳动课程列入到了国家教学计划中来,并强调,“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区别于旧教育的标志,对贯彻培养劳动者教育的方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 〕806。劳动教育方针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体系从智育向德智体多维度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科学地指明了党的人才培养的方向。但在日后的教育实践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左”倾错误影响,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教育规律的以劳代教现象,主要体现为过于强调体力劳动的重要性,赋予了劳动教育过多的意识形态属性,直接用简单的生产劳动代替系统的理论教育,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秩序,从而使我国教育事业经历了重大挫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四) 调整与恢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1978-2017年)

改革开放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党的重要任务。对此,劳动技术课程也必须为“四个现代化”服务,而学校则是为“四个现代化”孕育新技术和培养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的劳动教育必须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而展开” 〔14 〕。除此之外,面对长期以来知识分子被错误地划分为小资产阶级的现象,邓小平明确指出:“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 〔15 〕这一论断将生产劳动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作了延伸,是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理论创新。随着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再度出现了轻视体力劳动的错误倾向,这再次引起了党中央的重视。1993年,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要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16 〕。党和国家再一次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纠偏,使得劳动教育实现了从单纯的劳动技能教育向劳动观念与劳动技能教育相结合的转变。21世纪后,基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劳动教育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类学校也根据实际情况,创新了劳动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满足了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五) 完善与强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2017年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情、国情、民情的变化,如何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劳动者是这一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密切关注劳动者,高度重视劳动精神的铸造,关注全社会各领域开展的劳动教育,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劳动的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所蕴含的劳动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精神与时代特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作的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17 〕,从而明确地将“劳”与“德智体美”相融合,将其纳入了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201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系统规划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既克服了劳动教育同文化教育之间的错位,又避免了过于重视智育忽视劳育导致劳动教育的缺位,还完成了对党的教育方针完善发展的补位,使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更加符合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来培养” 〔18 〕的教育本质规律。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的经验启示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更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 〔19 〕百年劳动教育是我们党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深入探究其中的经验与问题,可以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提供诸多经验与启示。

(一) 必须坚持党对劳动教育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20 〕深入探究党的百年劳动教育历程,不难发现这一重要论断是被实践所反复检验、被历史所一直证明的科学论断。一方面,党始终高度重视政治领导,主要体现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上。自党成立以来,无论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内容侧重有何变化,其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劳动者与接班人,始终保持着其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色。另一方面,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领导,主要体现在党的劳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早在革命战争时期,面对一些同志理论功底薄弱、思想不够坚定的现象,毛泽东就针对性地提出,“必须加紧认真地提高全党理论水平,自上而下地一致努力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 〔21 〕 。这为日后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58年,党中央提出要“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22 〕的教育方针后,学习马列主义被纳入所有学校的必修课。由此可见,党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在劳动教育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在其指导下取得了积极的劳动教育成效。

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引领,坚持党对劳动教育的全面领导,从而让受教育者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中更加坚定“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培养出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者。一方面,教育者要宣讲好上级部门关于劳动教育的文件精神,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帮助受教育者了解与劳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受教育者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各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自身软硬件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劳动教育的场所、方式以及内容,制定劳动教育相关实施细则及标准,并由各劳动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权威解读,规范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

(二) 必须正确处理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身心的统一發展。而劳动则是教育实现身心统一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3 〕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指引下,教育与劳动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呈现出“教育的劳动”及“劳动的教育”的特点。劳动不再仅仅是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一种手段,而是深度融入教育体系之中,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看到,党成立百年来,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相互融合共同奠定了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础,也应该看到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之间的错位所带来的深刻教训,更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二者合理归位所取得的积极育人效果。这些经验充分证明,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是不能割裂的,只有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正确处理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使受教育者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

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坚决反对“劳动教育无用论”,扭转将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对立的错误思维,明确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避免学生受错误的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帮助学生端正劳动课程学习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引导学生真正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此外,开展劳动教育要强调教育的“综合性”,积极探索“五育融合”,避免“五育分离”,要以融合贯通的形式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 必须进一步建构劳动模范精神谱系

谱系是周全的类型划分,也是系统的历史追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24 〕研究党的百年劳动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各个时期党都选树了能反映时代风貌、弘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劳动模范,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劳动模范精神谱系。因此,对劳动模范所展现的精神谱系予以历史性、完整性、准确性的描摹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回首我们党的百年历程,劳动模范所彰显的精神力量是一脉相承的。从以普通工人、农民为代表的生产模范,到以知识分子、职业工人为代表的建设模范,再到体育明星、创新型人才、企业管理者为代表的行业模范,这些劳动模范的内涵及形象塑造的变化,都凸显着劳动精神的历史性变迁。

新时代,我们要对劳动模范精神谱系进行历史性梳理与总结。劳动模范是中华民族伟大劳动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其一脉串联起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构筑劳动模范精神谱系要细致梳理和阐释党选树劳动模范的标准,总结通过劳动模范引领广大劳动群众实现革命胜利、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的经验,从而在新时代弘扬劳动模范精神,实现对广大劳动群众劳动精神的培育。我们要用劳动模范精神引领劳动教育,劳动模范身上所体现的劳模精神是对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通过对这些劳动模范的学习和对劳模精神的把握,使受教育者明白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劳动者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及能释放这些潜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明确只有学习劳模发扬劳动精神才能助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此外,在宣传劳模精神谱系过程中,要有效防范和避免对劳动模范进行刻板式、教条式地宣传解读,要揭露对劳动模范历史虚无主义式的解构和诋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争相学习劳动模范的良好氛围。

回顾党领导劳动教育的百年历史,是为了在新时代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在未来,党依然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大力探索劳动教育的新内涵、新价值及新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更多担当时代发展大任的后备力量。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4-30(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4〕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61.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5.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02).

〔7〕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97.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86.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9.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27.

〔1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12〕关保英.教育行政法典汇编(1949-1965)〔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120.

〔13〕毛泽东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72.

〔14〕李建国,杨婷婷.中国共产党领导学校劳动教育的历史演进、基本经验及启示〔J〕.学习与实践,2021(02):12-20.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1.

〔16〕赵长林.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劳动教育思想的演进与劳动课程的变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6):9-17.

〔17〕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18〕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03):24-29.

〔19〕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61.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59-757.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491.

〔23〕刘盼倩.教育与劳动结合可能性的教育哲学阐释〔J〕.職业技术教育,2019(19):6-11.

〔24〕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02).

责任编辑 王亚峰

猜你喜欢
经验启示劳动教育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