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烁走向生本,简析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美育渗透

2021-01-13 00:44林静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4期
关键词:建筑艺术美术课堂

林静

【摘要】美育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审美与传统艺术的精神特质。本文通过设计五个环节与三个步骤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从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古建筑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厚感情,从而建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高中美育;实体与虚空;美术课堂;建筑艺术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考察时发表的关于美术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美术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更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美术教师要适应这种变化,将《美术鉴赏》课程中蕴含的中国哲学内涵、美学精神及美育理论进行深入讲解,通过中西对比,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掌握中华美育精神的独特魅力和实质内涵。笔者以《实体与虚空》一课,探究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美育渗透。

一、借助“美育”大概念,整合课堂教学路径

以“美育”大概念为核心,将“学知”“做事”“做人”整合起来,通过课程的建构和实施来引导学生向善、向美、向上,从而涵养学生心灵。以《实体与虚空》教学中构建的五个环节来具体阐述。

(一)设计核心目标,确定“美育”大概念。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欣赏中外经典建筑艺术范例的同时,了解中外建筑用材和典型设计结构的区别,同时认识中西建筑艺术营造空内外空间的特征,了解传统建筑序列和群主的特征。“美育”大概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与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育相结合。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许多历史闻名的建筑。从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出发,从台阶到屋顶,从斗拱到纹饰,从雕梁到画栋等,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古建筑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厚感情。

(二)设计核心内容,分解“美育”大概念。该主题从建筑的材料、经营空间、序列群组、鳌台书院等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中外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建筑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以及建筑的装饰、雕刻等方面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审美和实用相结合的产物。由四个议题串联起来:1.从探究中外建筑材料开始,中外建设的用材有何不同。通过了解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中国建筑材料差异源自不同文化及自然环境的影响。2.“中西建筑如何经营空间”,通过围绕苏州博物馆新馆和朗香教堂对比的方式进行经典解读鉴赏学习。3.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着力于传统建筑的序列与群组,这里强调的是中国建筑的和谐美。4.创意实践,画出当地传统建筑鳌台书院建设项目的村委会办公楼的效果图。

(三)设计驱动问题,激活“美育”大概念。课程以四个部分展开,每一个学习项目都有一个驱动或引发性的问题,用来组织和激发学习活动。

1.创设引发探究行为的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导入:大哲学家黑格尔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你能理解这句话吗?

(1)从探究中外建筑材料开始,中外建设的用材有何不同?

(2)空间中的虚实关系究竟对建筑艺术效果呈现有哪些作用?

(3)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怎样的空间布局方式呢?

(4)你能试著通过鳌台书院改造工程,画出项目建设的效果图吗?

2.通过设疑,激起学生探究鉴赏作品的好奇心。

(四)设计项目活动,建构“美育”大概念。只有以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才能促进学生大概念的建构。教师在进行项目活动的设计时,要将“对大概念与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建构”转化为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活动。

1.欣赏不同时期的中外经典建筑作品,通过中西古典建筑的比较,加强知识认知。

2.以传统建筑为对象,探讨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探讨建筑背后的文化。

3.激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研究热情,通过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发展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建筑的社会价值,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用多元的欣赏方式,发展美育智慧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培养健康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中西方传统建筑艺术》一课,通过“文化理解”“图像识读”和“创意实践”三步走的美术鉴赏课堂,发展学生的美育智慧。

(一)“文化理解”。深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与西方的建筑艺术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中心对比引导学生深层了解中华建筑的独特魅力。

1.中外建筑的用材对比。中国传统建筑用材主要是土和木,西方的建材大量使用石块,为什么?原来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在古代有茂密的森林,有取之不尽的木材,而且在中国人的文化认知里面认为,泥土和树木是有生命力的,用于建筑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石材的运用体现了西方的理性主义精神,是对永恒观念的追求。

2.中西建筑在空间布局中的不同营造理念。中国人对空间的认知更多是心理上的情感空间,比如,中国街道的命名,具有很强的情感色彩:吉祥路、烟雨路、清平路等。而西方对空间的认知更多是物理上的实体空间,比如,西方的街道或者高速公路都是以数字命名,如,纽约曼哈顿南北向的大道命名为“第三大道、第四大道和第五大道”。

(二)“图像识读”。通过对中西方在建筑艺术外材质、内空间组合以及色彩装饰的区别,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1.认识跟中国建筑有关的成语。如,红墙青瓦、雕栏玉砌、美轮美奂、古色古香、蓬荜生辉、楼阁亭台、飞檐翘角等,学生感叹道:“原来有那么多的成语跟中国传统建筑相关。”

2.介绍苏州博物馆的屋顶。屋顶命名为马头墙,马头墙被视为徽派建筑的特色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广泛应用。土木专家贝聿铭用了创造性的元素改变了传统符号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贝氏马头墙”,显得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节奏之美。

3.理解建筑中的实体与虚空。建筑通过内外之间的转接处理,形成虚实相映的空间意象,比如,门窗的“虚”,水中的倒影、镜面的放射,使空间得以渗透、交流,形成一种虚中见实、实中有虚、虚实互映的情趣。这些都是建筑艺术的独有魅力。

(三)“创意实践”。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形成创意构想,并以草图、模型的方式呈现。

鳌台书院改造工程项目是基于村落现有的景观格局进行场地梳理,以鰲台书院为源点,东侧打造为字画街、西边整合为商业街。中部绿地核心区域包括菊塘片区、舞台广场片区、运动休闲片区、八角亭景点片区。结合今天所学,画出鳌台书院建设项目的村委会办公楼的效果图,说出使用的材料与建设构想。

建筑艺术之美融入学生的心灵,他们在亲身体验后,迸发出更多想象和创意的火花,使他们的审美知识和艺术智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里所指的是后者的体现。

三、“反”有路子,“思”有尺子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围绕“美育”这一中心进行,把知识变成智慧,并落实在生活中,弥补现有美术鉴赏的不足。比如,通过著名的建筑鉴赏抽取出特有的建筑艺术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有利于知识的迁移。首先,课本里的抽象知识“实体与虚空”,用学生的生活环境(校园)建筑举例说明,知识迁移就直观有效;其次,运用教学评价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一条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改进评估新路径。比如,建筑艺术课程的学习评价:

综上所述,笔者深刻认识到美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独特的功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不是口号,要落实在课堂中。美育是道德教育、精神教育、信仰教育、思想教育,是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根本。美育课堂的开展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厚积薄发让学生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智慧之果。

参考文献:

[1]央视网.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OL].http://cn.chinadaily.com.cn/a/202104/19/WS607d1dcaa3101e7ce9749e6c.html.

[2]贺慧.大概念统整下的学科项目式学习设计[J].教育与教学研究杂志,2020:57.

[3]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覃辉,鲍勤.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实证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138-139.

猜你喜欢
建筑艺术美术课堂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就业导向视角下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路径探析
用好课堂提问,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美术课堂学生活动方式的空间定位
瑶山宝镜何家大院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徽州古建筑中木雕艺术的造型设计与表现
试论宋代建筑色调的审美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