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交叉蒙太奇在实验片《镜花水月》中的运用

2021-01-14 00:44赵路航
环球首映 2021年10期
关键词:镜花水月山口蒙太奇

赵路航

一、理论阐述

(一)什么是实验片

之所以叫实验片而不是试验片,我非常认同央美实验艺术学院吕胜中教授所解释的一段话。“实验和试验之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试验有可能是在没有任何的前提的情况下,从而进行的一种试探的行为;而实验则更加倾向于,通过其行为从而对某种理论作出验证,实验也可以看作是广泛实践活动的开端。如果说实验艺术意味着‘前卫性’和‘先锋性'的话,那他绝对不会是一位有勇无谋的莽撞汉子,更像是一位愿意为真理与正义奉献的先行官。”[1]实验片亦是如此,实验片作为实验影像艺术,把表现主义融入影片,通过视听语言的创新,来验证其核心的哲学思想,做一位哲学艺术的先行官。

(二)什么是交叉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剪辑的一种方式,就是把一个个单独的镜头,通过作者的思考重新剪接成一个新的片段的一种手段。而交叉蒙太奇则是其中的一个技巧,它是将影片中同一时间内且不同的地点发生的两条或者多条故事线不断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多条故事线之间不是毫无联系的,每条故事线之间都互相影响,互为线索,结合到一起后形成完整的片段。交叉蒙太奇的剪辑技巧的优点就在于比较容易引起一定的悬念,会形成一种紧张激烈的氛围,加强了影视情节的戏剧冲突点,更加容易调动观众的观影情绪。

在电影中使用蒙太奇的手法可以赋予剪接镜头新的含义。蒙太奇相对于观众来讲,是由分开的镜头一个个组合到一起。但是蒙太奇相对于导演来讲,是把一个个镜头剪切分开之后再一个个组合成新的结构,赋予它新的意义。交叉蒙太奇作为其中的一个技法,更是遵循了以上原则。通过不同情节镜头的相互穿插剪辑,从而形成片子的整体结构。

二、文献综述

在实验片《镜花水月》剧本构思之时,首先受到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和我影片所要表达的故事内核较为吻合。由于实验片和表现主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故此将拉康精神分析思想引用到影视作品中表现出来,不得不提在电影的理论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麦茨。麦茨的《想象的能指》一书是电影理论史上较为重要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的诞生标志着电影第二符号学的诞生。这部著作创造性地结合了当时非常流行的两种理论,即“精神分析学和语言学”。[2]而在《想象的能指》这部著作中,麦茨就是依据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思想撰写的。根据麦茨电影符号学的理论,观众和影院银幕之间的关系如同婴儿在镜子面前凝视自己一般,人们渴望从面前的荧幕上找到认同感,从而把自身情感带入进去,成为荧幕中的一部分。但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婴儿是没有能力区分自身于镜子中的“自身”有什么区别的,这也造成了观众在影像(能指)和现实(所指)中的分裂现象,到底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是否可以区分出影像(能指)和现实(所指)之间的关系[3]。实验片《镜花水月》的文本,就是在这样条件下构思出来的。

想要进一步论证影像(能指)和现实(所指)之间的关系,可以引用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桃花源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田野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误闯入了一片世外桃源,在那片净土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段文字是陶渊明在文章中对武陵人第一次进入世外桃源时的描述,认真品读之后会发现,其实这些经历很像一次成功的观影体验活动。根据后面渔夫的经历我们可以认识到,渔夫在山前遇到的这个小山口很重要。这个“偶然”遇到的“小山口”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如果没有这个小山口,渔夫是无法找到世外桃源的。小山口的独特性还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是“初极狭”非常的狭窄,“才通人”只能允许一个人通过;另一方面是小山口不是固定的,变化不断。(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桃花源记这个故事中,渔夫在离开桃花源之后想要再次去寻找这个世外桃源却在“处处志之”后“遂迷,不复得路”找不到进入桃花源的小山口了)小山口作为一个山洞,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被人所理解的,但是在我们观看电影时却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部相同的电影,不仅仅每个人的观影体验不同,就连我们进入到影片的切口都是迥异的,而这就是“才通人”的切口。甚至当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观看同一部影片,我们进入的切口也不相同。每个人自身的知识水平、情感、阅历甚至观影时的心情等因素都会对切口产生影响[4]。这和渔夫之后找不到来时的路一样,因为“小山口”变了。所以对于一部电影来讲,如何设计这个连接观众与影像的“小山口”就变得尤为重要。其实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电影立项拍摄之初,都会先做前期调研,剧本分析,从而找到电影本身的目标受众。归根到底,就是为目标受众设计出这个“小山口”。

三、作品介绍

该片由四个部分组成,通过交叉蒙太奇剪辑完成。影片主要在视听语言上进行创新,全程无一句对白,通过画面和音响之间的变化来展现一个艺术家的一生。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画家现实生活中一生的经历。在第一人称视角下,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用一个镜头展现画家的一生。影片开始阶段,画家在画架前坐着,看着面前的白纸,象征着画家最初单纯的内心,随后画家望向旁边的蓝色桌子,上面放着各种颜色的画笔,画家犹豫片刻便伸手拿起一根画笔,在白纸上绘画,手法显得极其青涩,之后另一旁桌子上多出一台收音机,当画家伸手想要打开收音机的时候,出现一只手帮他打开了收音机,音乐随之响起,画家扭头看向画板时,面前的白纸已经变成衣服彩色的自画像,象征着画家此时的生活状态,随后剧情开始推进,左边桌子上出现一顶学士帽,画家接过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象征着画家学业的完成,之后画家继续开始绘画,而绘画作品的风格也逐渐成熟,随后画家步入婚礼的殿堂,左侧桌子放着婚纱照,生活似乎正朝着美好的方向迈进,但危险也正在悄然逼近,画家开始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金钱、酒会、抽烟、吹捧,甚至最后开始吸毒,一步步走向迷失,在名利场彻底迷失自己之后,也就逐渐走向萎靡,绘画作品开始扭曲,象征着画家扭曲的人生,最终妻离子散,家庭破灭,在人生受到重大挫折之后,画家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看到桌旁放着一把手枪,拿起手枪自杀了,面前的绘画作品也变成无数的圆圈象征着画家无限轮回的一生,当画家自杀倒地后,闭眼前,他看到另一个人坐到了自己之前的位置上,面前放着一张白纸,青涩的手去伸向画笔,在面前白纸上准备绘画,影片结束。

第二部分讲述的是画家的内心世界。在第一部分画家开始走向堕落时,穿插到画家当时的内心世界里。在封闭的空间内,画家开始坐在床边思考,之后突然走到房间的电脑桌子旁开始打游戏机,玩腻游戏机之后又开始练习画画,在桌子的稿纸上开始绘画,之后又开始走到画架旁边开始创作。在创作遇到瓶颈后,画家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画家挂断电话后,电话还是不断打来并且发出一些指令。画家烦躁地坐在桌子旁喝着红酒,走到收音机旁边打开了音乐,播放的是骆玉笙老先生的京韵大鼓《丑末寅初》,象征着画家此时恍恍惚惚的心理状态。不久,画家再次躺到床上,此时房间内出现了一位女性,这个女性是画家幻想出来的女朋友,他太需要一个人的陪伴,故此产生了幻觉。缠绵过后,空旷的房间内只剩下画家一人,他再次孤单起来,正当躺在床上沉思时,听到了刀叉摩擦的响声,他站起来走到桌子旁边,发现桌子上摆满了水果和生肉,象征着画家内心开始变化,到底选择水果还是生肉决定了他今后的生活方式。画家坐到桌子旁,吃着生肉喝着红酒,缓缓抬头看着桌子对面的自己露出微笑。之后,画家又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正当拒绝电话里的声音时,缓缓抬头看到了床上坐着的另一个自己抬起手枪,画家之后倒在了血泊中。地上散落着画笔、纸张、碎盘子和纸钞,一只小乌龟从镜头前爬远。该片段主要是展现画家的本我、自我和超我阶段的生活状态,主人公也在外表服饰上做出了区分,探讨的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挣扎。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的是画家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在这个片段中主要运用女演员的表演,结合画面和音乐来表现画家对美好生活的回忆。通过女主在不同场景下的状态,行走等一系列电影符号元素,来追忆美好的生活。

第四部分主要通过颜料色彩和音乐的变化,来抒发画家最终的情绪。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考验之后,走向了自我毁灭,但是这个毁灭也是一种解脱。在色彩和音乐的世界里,一切都已经释然。

总之,将四个部分交叉剪辑,也是本片最主要的呈现形式。影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拍摄画家人生的成长过程,通过描绘画家成长历程中关键元素的变化,表达人物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解剖人物成长经历中的重要节点,从而展现出主人公是如何一步步迷失在花花世界中,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告诫人们,要保持初心,在人生奋斗的旅途中,不要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做独一无二的自己。①

四、结语

影片采用交叉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分别穿插现实、梦境、回忆和混沌世界四个部分的内容,来逐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现主人公在现实、梦境和回忆中情绪的状态。通过展现画家一生的变化来传达一个观点,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要想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必须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并为之不断努力。美好生活就在我们身边,但也处处充满了诱惑和陷阱,我们面对这些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应当如何面对,如何保持自己的初心。自助者,天助之。

注释

① 安德烈·布勒东.超现实主义宣言[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镜花水月山口蒙太奇
重影轻波
错位蒙太奇
《镜花缘》,果真一番镜花水月?
人面何去 桃花且笑
公益广告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中西诗学中“以水为镜”隐喻解读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浅析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
「李香蘭」の真実に迫る——山口淑子さん没後1年トークセッション
逃往时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