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2021-01-14 15:00程兰华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管理机制立德育人

程兰华,李 芬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兰州 730050)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需以构建机制为着力点,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即建立贯穿全程育人的管理机制。构建全程贯穿机制就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办学的全过程,即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评估、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

一、新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一)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工作的标准,将立德树人贯穿到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所以,高校应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中心环节,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同时管理机制作为一个不断运行的动态机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效果密切相关,将“立德树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机制,一是为了解决以往管理和教育难以发挥合力的问题,实现教育与管理的协同与创新;二是为了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提前做出预测以此来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创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在授业解惑时传道。四是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浓厚氛围。因此,管理机制直接影响了思政教育系统内部各环节的运行及实施成效。只有创新管理机制,才能使思政教育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挥思政教育的实际效能。

(三) 落实时代要求的需要

新时代,高等教育有新的历史使命,高校要主动作为,以“新”作为开创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其与“三全育人”理念契合。其中“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是思政教育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管理育人”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给学校的规章、制度、机制等赋予育人的意义,同时每个管理者又扮演着育人的角色。“服务育人”强化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在服务中育人。管理机制创新能够促进“十大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并发挥其合力育人的功能,从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机制内部要素之间缺乏协同,难以形成合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只有管理要素发挥合力作用,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目前多数高校在积极探索协同管理工作的开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难以形成合力,其主要原因是管理机制内部各要素的协同性不够,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存在职能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行政部门对学术研究的过多干预致使学术权力逐渐萎缩。二者权力在影响高校科研的同时也间接影响了其办学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另外,因为受到工作守成性思想的影响,多数管理部门以妥善完成自己所在岗位的工作为主,对于其它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还存在思政课教师与其它专业课教师界限过于明显的现象,教师的协同意识淡薄,在育人方面各司其职,难以形成合力。思政课教师在育人的同时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它专业课教师则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很少介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作为动态机制,其管理内容是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仅仅依靠已有的经验来进行管理,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 教书和育人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教书是教师的事,而育人是学校管理人员的事,这导致了“教书”和“育人”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也割裂了“教书育人”的关系。事实上,教书和育人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整体。从教书方面来说,教师是学问之师,这里的“书”不仅仅限于有形物品、课堂和书籍,还包括无形的、非课堂的和书本之外的。从育人方面来讲,教师是品行之师,其承担着塑造民族之魂和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因此,教书和育人是相统一的,教书是育人的手段之一,育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两者统一于教学实践。“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明确了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高校只有创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教书”和“育人”的整体育人功能,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才能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蓄力。

(三) 对思政课规律的总结与探索不够深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接收信息和学习思政课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与时俱进的,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与活力。传统高校的思政课以单向灌输为主,注重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以及政策,忽视了学生的成长规律。然而,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中学时有所提高,“填鸭式”的思政课已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双向构建教学内容,即思政课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动态相结合,“要以激活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内生动力为抓手,调动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1]。互联网时代,虽然高校多媒体技术的引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思政课的教学模式缺乏多样化,课堂教学未能充分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等等降低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四) 思政课教师水平仍有待提高

思政课教师是先进思想、理论和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良好和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所担负的使命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本该为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而自豪,但部分教师仍然缺乏学科认同,知识、能力储备不足,部分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形式单一,致使课堂枯燥乏味;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活动,与社会现实脱节。管理机制的创新能够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有效增强其整体素质,真正发挥“立德树人”主力军的作用。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的对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只有主动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

(一) 完善党委领导的大思政机制

高校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校院层层落实的‘大思政’机制。首先,高校要不断加强各部门落实分级职责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促进领导层和管理层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其次,高校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建立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保障机制。第一要规范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依规办事。第二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建设一支政治素养高、精通学科知识和业务能力精湛的队伍。第三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足额的经费。信息化时代,高校要不断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设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为了完善党委领导的大思政机制,高校还需健全队伍激励机制、考评与反馈机制。无私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应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物质需求,通过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强化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集体采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重的方法,调动其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高校要建立立体互融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如采取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相结合、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等主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集中反馈,对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方位的考评进行及时、准确的反映,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优化依据。

(二) 树立办学和育人的协同目标

目标协同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增强管理机制的运行效率,高校应建立办学和育人的协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高校的时代要求,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办好植根中国大地的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的办学,同时培养学生用马克思的观点、立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办好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就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其他国家的办学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培育时代新人就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高校办学和育人目标的协同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二者相得益彰,统一于“立德树人”的合力体系。高校的办学和育人目标是一贯的,二者相辅相成,都致力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高校要实现办学与育人目标的协同,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对高校的集中统一领导。此外,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实现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同时高校要将办学和育人的目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其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始终。

(三) 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建设

管理机制的创新能够有效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性,发挥二者的合力育人力量。思政课程指以思想政治理论为基础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观察世界。课程思政是指以课堂为主要渠道,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将其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自觉传播理论,引领思想。育人是“课程思政”的起源,它促进了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促使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相互促进,在“大思政”教育模式中发挥协同作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建设已成为我国许多高校的共识,在深化过程中应加强两者之间的系统化和协同化来发挥协同作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不是从属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二者在政治立场、培养目标与对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为了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建设,首先,二者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统一并坚定政治立场,合力育人,齐心协力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其次,二者要遵循“受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教师是高校实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键力量,其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前自身须明道、信道。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在课堂飘扬。同时教师要不断增强育人本领,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运用专业知识,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方式,如运用VR虚拟化教学、线上线上下双混合教学等方式来提高执教能力和育人能力。此外,教师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言传身教,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最后,作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领导者,学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搭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交流平台,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论述武装教师的头脑,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建立全程贯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体之一,既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力量,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体力量。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在管理层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纪律严和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首先,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通过学科的建设与完善,为思政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可以增强教师的学科归属感和教学自信,积极探寻上好思政课的方法从而提高其实效性。其次,高校要加强教师的道德作风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育人的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好教师道德作风建设,实现“教书育人”与“言传身教”的统一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保障。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将育人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以德施教。“言传与身教是教书育人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相辅相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言传与身教,让学生切身去体验、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促进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和接受,最终完成对学生的心灵和人格的塑造。”[3]再次,高校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意识。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要结合时代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思政课的教学规律,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最后,高校要塑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前自己信道、明道,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具有过人的教学能力,同时有仁爱之心,将热情与情感融入到教学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以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猜你喜欢
管理机制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