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中的新媒体艺术语言

2021-01-15 19:41肖慧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环球首映 2021年8期
关键词:艺术信息设计

肖慧 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下,信息的载体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对于现代艺术语言体系而言,其从设计创意到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多的转变。在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对当前语言设计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坚持从新媒体艺术视角就视觉传达领域的变革与创新进行探索意义重大。

一、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相比于传统的媒体,新媒体艺术对于当前的新媒体环境有着更强的依赖性。借助于当前现代影像、电脑等其他电脑媒介所展开的创造,也能够向公众展示更为丰富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这种媒体艺术所展示出的生命力,也能够确保媒体艺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总的来说,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变异性,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新媒体自身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内容的丰富性,为视觉传达领域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可以结合实际的需求去选择更为适宜的方法与路径。第二便是其发散性,新媒体艺术可以将不同的信息元素融合在一起,在交互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具主动性与交换性。第三,新媒体艺术还具有明显的连结性特征,因为新媒体艺术的展示是相对动态的、是富有动感的,这也使信息的传递更加的活灵活现,也促进了信息的更深层次的延伸与拓展。

二、新媒体艺术在视觉传达领域中应用的必要性

视觉传达设计与其他媒介之间本身就有着密切的关联。具体而言,视觉传达设计是人们组织参与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图像生成的过程。视觉传达本身所涉及的媒体、产品保障以及广告设计等领域,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接受信息的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可该信息。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其与其他媒介之间所形成的密切联系也愈发明显。不论是网页设计还是广告招贴设计、不论是书籍装帧还是产品包装设计,我们日常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够感受到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子。

除此之外,新媒体艺术本身所具备的互动性以及连接性也至关重要。在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中,需对不同层次的产品设计理念去加以融合,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连续的设计区域,继而更好地避免质量隐患所带来的影响。坚持互动性原则,可以使得最终的设计预期与实际成果有一个相对完美的融合,这也更利于观赏者去接受。所以新媒体艺术本身作为一种设计理念,作为一种艺术的深层次表达形式,其在设计的过程中本身也需要注入更多的元素与想法。视觉传达设计的融入,也将使得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三、新媒体艺术下视觉传达发展趋势

(一)新媒体艺术直观性下视觉传达发展趋势

新时期行业的竞争与发展是十分激烈的,作为媒体行业,其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需要尽可能的做到直白、易懂,这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对于新媒体来说,因为其自身所处于的相对宽松的环境,所以也可以使用相对轻松的语言和符号去实现信息的传递。新媒体语言艺术这种表达上的直观,也为视觉传达带来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视觉传达的符号化、形象化发展,这里的符号化是指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常常利用符号、字母以及数字等元素来传递信息,视觉信息的形象化则是指在新媒体艺术的应用背景下,单一的文字传递信息形式也被颠覆,转而使用更加丰富形象的语言、图片以及视频等内容。

(二)新媒体艺术下流行性下视觉传达的趋势

新媒体本身就是流行的代表,其所对应和服务的人群也多是以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为主。这部分用户对于具有流行色彩的语言更为青睐,所以说新媒体艺术的流行性也十分显著,这种流行性使得视觉传达呈现出了新颖化、时尚化的趋势,这也使得视觉传达能够更好地迎合青年人的口味。在内容的设置上,视觉传达更倾向于新颖、时尚的题材,在表达形式上,这多采用立体、多维化以及动态化的形式来展示信息。

(三)新媒体语言艺术混杂性下视觉传达的发展趋势

当前新媒体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为新媒体只有中英文以及其他相关符号这些表达方式,所以为了满足日趋丰富的内容表达,人们也创造出了很多新媒体专属的语言内容。例如数字“521”,其便是利用谐音去表达“我爱你”的意思,当前网络流行语“yyds”便是中文“永远的神”的首字母缩写。这种语言表达的混合性也为视觉传达的今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遐想与可能。

四、视觉传达中新媒体艺术语言的表达方法

(一)虚拟创作逼真化

在科技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借助视频、影像等形式实现场景的虚拟化与立体化构建,这也能够愈发减少人与物之间的隔阂感,让参与者能够获得一个更加丰富的体验,也能够让受众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去体会场景的真实感。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可以借助新媒体虚拟化以及数字化的展现方式,在时空塑造等方面,将三维空间的穿插交叠成为现实,使得视觉传达的信息以更加具体的方式进行表达。另一方面,新媒体艺术也可以展现出文化的虚拟情境,可以保证身处其中的人能够根据自身以往的认知经验去更好地投入到、参与到场景之中。这两种方式的应用都能够使得感官器官迅速获得与信息相匹配的场景,更好地提升视觉记忆的效果。

(二)互动交流化

新媒体艺术的互动特征是确保设计者、作品、受众三者保持衔接的重要前提。作为设计者,在对艺术作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事先对受众的反馈进行模拟,只有在得到了一定的反馈成果之后,才能不断的更新设计理念及思想。在视觉传达中,丰富的互动性可以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生动,在信息的反馈中也能够实现知识的更迭。例如在电视节目的录制过程中,主持人、嘉宾以及观众之间的交流,其本身就是视觉传达中信息互动化的直接表现。

(三)设计的多样性

新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技术领域的变革与创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设计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因为新媒体所涉及的文化范围愈来愈广泛,所以其所涉及信息的综合性也会愈来愈强。新媒体艺术的联结性、互动性等特点确保了视觉传达设计中创新创意的发展。随着各类电子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新兴技术在设计领域应用的不断丰富,设计工作开展中可以应用的视觉资源也变得愈来愈丰富起来。这也意味着视觉传达开始朝向多维度的空间表现形式转变。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视觉表达中,多方面素材调动以及多层面艺术手法串用的直接表现,这对于艺术主题思想的表达也是尤为重要的。

五、新媒体艺术视野下视觉传达的优化细则

(一)目标的分析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要想更好地传递信息,首先需就自身的设计目标加以分析。因为新媒体的语言传递目标有所不同,所以视觉设计的方向自然也有所差异。例如在游戏空间、舞台背景等层面的设计工作中,视觉设计的方向便存在明显的差异。

以舞台剧的背景设计为例,作为观众,其在台下观看表演,对于台上的道具不能观察的十分仔细。所以舞台剧的细节设计也不能要求的过于真实。其主要强调将具象化的场景以抽象化的方式进行展现,同时场景设计本身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审美艺术效果,以此来确保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情境之中,可以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来突出内容的戏剧性,通过颜色的渲染来更好地突出舞台剧的主题。

(二)软件的应用

软件绘制图像不仅速度快,而且效果更好。相比于手绘,软件绘制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前设计软件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例如有的软件更侧重于2D 绘制,更擅长对元素信息的描绘。有的软件则更侧重于封闭图形的勾勒。所以作为设计,也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去选择对应的软件,只有如此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Adobe Photoshop 软件为例,该软件在平面设计中更具应用价值。该软件具备图像勾勒功能、图像处理等功能,且支持文字的插入以及艺术字的插入。作为一款十分适合处理平面图形的软件,Adobe Photoshop 对于舞台剧绘制工作而言,基本上可以满足所有的需求。

(三)叙事的设计

图像叙事主要包含四个要点。第一是印象,要确保受众第一时间对作品的风格有一个直观的感知。第二是塑象,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一定要借助某种路径、某种形式去展现。第三是映象,通过创造一系列相似的事物,让作品在统一风格的基础上,自身所表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最后便是描绘,顾名思义,描绘便是指通过细致的刻画,来将所表达的信息进行更为细致的呈现。

以当前较为流行的“兔叽表情包”为例,作为使用者,其在使用表情包时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传递自身的形象。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小兔子是可爱的化身。所以将兔子元素与可爱元素联系在一起,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传达效果。

在这套表情包的绘制过程中,创作者并没有将兔子的所有细节刻画的淋漓尽致,而是抽取了兔子本身较为抽象的特征,例如长耳朵,三瓣嘴,毛茸茸等,通过这样的形象展示,也能够让受众很好的感受作品本身想要传递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这套表情包还进一步丰富了小兔子的形象,开心时、严肃时、沉思时不同的兔子形象跃然纸上。对于作者来说,其绘制表情包的目的便是要让更多的人去传播这个作品,所以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图像的勾勒主要是以线条为主,同时颜色应用的寡淡,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表情包的应用范围。人们在使用这套表情包的时候,能够精准的感受到不同图像的特征与所蕴含的信息,那么这套表情包便达到了最初的设计目标。

六、结语

在当前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传播媒介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愈发丰富的姿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媒体艺术对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设计与发展也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设计艺术语言的发展,作为设计师也要善于结合新的技术手段,去探索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艺术之间的结合的方法与路径,只有有效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设计艺术的丰富,探索出一条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行业道路。

猜你喜欢
艺术信息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纸的艺术
设计秀
订阅信息
有种设计叫而专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展会信息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