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媒体报道视角下学前教师的形象构建研究

2021-01-15 00:13赵敏
西部学刊 2021年7期

摘要:网络新闻媒体有关学前教师的报道对学前教师群体、网络媒体、社会公众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负面影响会损害学前教师群体形象,可能会损害网络新闻媒体自身的公信力,还会对公众认知产生负面引导效果。目前网络新闻媒体有关学前教师的报道中学前教师话语权缺失,多以职业道德为主的新闻内容、煽情化的新闻标题、影响舆论的新闻评论向公众呈现学前教师的形象。基于对网络新闻媒体有关学前教师报道的分析,建议通过主动塑造学前教师的专业形象,提高网络新闻媒体的专业素养,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促进学前教师的良好形象构建,进而助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网络新闻媒体;学前教师;形象构建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7-0129-03

网络新闻媒体凭借互联网的先天优势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根据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播无法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的意见和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谈论的先后顺序[1]。近几年,学前教师的负面新闻不断,公众对学前教师群体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网络新闻媒体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众对整个学前教师群体的认知。随着新闻报道中的学前教师题材的不断增多,分析网络新闻媒体在学前教师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探究网络新闻媒体报道视角下学前教师的形象构建方式,对构建学前教师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新闻媒体对学前教师报道的社会影响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对学前教师的形象构建可以产生正面影响,也可以产生负面影响,正面报道的目的是向公众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负面报道的目的是让公众引以为戒。当下网络新闻媒体对学前教师的报道大体呈现出负面报道多于正面报道的趋势。过度集中的负面报道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会损害学前教师群体形象,其次会损害网络新闻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最后还会对公众的认知产生负面引导效果。

(一)对学前教师群体的影响

在传统认知里,教师是神圣的职业,学前教师也应该是正面的形象。近几年,随着虐童事件的发生,新闻媒体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特别是网络新闻媒体。网络新闻媒体对学前教师的负面报道将学前教师的形象逐渐“妖魔化”,给公众造成了学前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低下的认知错觉,在社会上营造了一种“天使”变“魔鬼”的氛围[2]。实际上,虐童的“魔鬼”教师是极少数的存在,大量的负面报道削弱了学前教师的威望,甚至让许多幼儿家长谈学前教师色变,这极大地损害了学前教师群体的良好形象,更加严重的影响是给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阻碍。

(二)对网络媒体的影响

当下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媒在如何抢占公众注意力方面苦下功夫,甚至不择手段,因为在媒介竞争的压力下,只有赢得更高的关注度才能实现流量变现,获得经济利益。网络媒体追求高点击率无可厚非,但其中一些网络媒体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逐渐遗忘了自己作为公共媒体应该肩负起的社会责任,过分追逐热点,用片面、夸张的手法来博人眼球,忽视了信誉是维持用户粘性的纽带,也是媒体的重要生命力所在。以学前教师虐童的相关报道为例,这些报道能够在社会上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增加公众对学前教育领域的关注,但是对同一类型的新闻事件进行反复报道,公众可能就会质疑媒体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信誉度会受此影响而开始下降,进而导致整个网络新闻媒体行业的公信力受损。

(三)对社会公众的影响

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幼儿园,是对学前教师的信任托付,希望孩子能在学前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启蒙阶段的教育。当网络上出现大量对学前教师的负面报道时,接收到这些信息的社会公众,尤其是幼儿家长,或多或少都会对学前教师群体产生信任危机。当然不否认公众的固有认知不会轻易发生改变,但是量变终究会引发质变,如果社会公众长期接收关于学前教师的负面新闻,信任危机可能就会演变成对整个学前教育行业的质疑和抵触。

二、网络新闻媒体对学前教师形象的呈现

近年来,关于学前教师的网络新闻报道不断增加,公众对学前教师群体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网络新闻媒体有关学前教师的报道势必会影响公众对整个学前教师群体的认知,进而影响学前教师在公众心中的形象。网络新闻媒体对学前教师形象的呈现可以从内容、话语表达以及评论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内容分析

根据一项针对2017年关于学前教师网络新闻报道的调查研究,其样本分析结果显示,关于学前教师的负面報道占36%,正面报道占34%,中性报道占30%。但是不同平台呈现出的话语倾向有很大差别,以负面报道为例,微博是负面报道率最高的媒体平台,负面率高达82%;其次是微信平台,负面率为50%,新闻网站的负面率最低,只有29%。从整体上看,网络媒体对学前教师的形象塑造呈现负面化倾向,其中以讨论度最高的微博和微信平台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此外,在构建公众形象的过程中,相关主体的话语权对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但样本分析显示,在这些报道中对教师主体或教师利益代表者的采访非常少,71%的学前教师在新闻报道中丧失了话语权。作为当事人的学前教师群体在新闻报道中集体失声,这对客观全面地塑造学前教师形象是不利的,甚至会导致形象构建出现片面化的情况。

根据调查中对报道内容进行的具体统计与分析结果,在学前教师的各项教育形象中被提及最多的是职业道德,占比为43%,由此可见学前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网络新闻报道中对学前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能够直接影响公众对教师形象的看法,但遗憾的是,整体的报道中对学前教师的职业道德描写更偏向于负面,有超过55%的报道使用了“虐待、侵犯、伤害、不遵守、违反、弄虚作假”等贬义词汇,只有约45%的报道使用了褒义词对学前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赞美。在对学前教师专业素质的报道上同样出现了上述情况,新闻中一半以上的学前教师是无证上岗,给公众造成一种学前教师专业素质普遍低下的印象。可以说,职业道德低下、缺乏专业素养成为网络新闻媒体报道下学前教师的普遍形象特征。

(二)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是指通过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的观察,探索语言的组织特征和使用特征,并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特征方面来解释语言中的制约因素。对网络新闻报道进行话语分析,首先要提出的就是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撰写新闻标题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但不可否认,“标题党”是当下网络新闻报道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为了能在爆炸式的网络信息资讯中突出重围,不少新闻报道选择在标题中加入博人眼球的词汇,或使用夸张的句式来吸引公众的目光。例如“喂芥末、揪耳朵、打脑袋……携程亲子园虐童视频让所有人都怒了!”“携程亲子园虐童:这代成年人正在“毁掉”下一代?”等标题,带着强烈的主观情绪和煽动性,极容易把受众引入新闻媒体预设的舆论导向中,不利于公众理性地进行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对构建学前教師的正面形象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3]。

新闻工作者本该秉持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尽量避免将个人情感带入报道当中,干扰公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但正如网络媒介竞争催生出了“标题党”一样,不少网络新闻报道内容正在丧失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样是对学前教师虐童事件的相关报道,如《金溪一幼儿园教师施暴获刑》这样严谨客观的新闻报道,只是告知公众案件的处理结果,不带有新闻工作者的个人情感偏向,但是过度放大虐童细节的煽情化网络新闻报道也大量存在。例如在《携程亲子园事件:我亲手把孩子交给了禽兽》一文中,作者大量使用了诸如“拖”“持续性殴打”“疑似被针扎”“疑似喂药片”等掺杂着个人主观臆断和个人情绪的词汇,将虐童的细节放大给公众看,还配以图片展示。虽然公众是想了解事件的真相,但新闻报道还肩负着警示社会、阻止悲剧再次发生的责任,将虐童过程无限放大的做法是完全没必要的,这样情绪化的新闻内容只会加深公众对学前教师的负面印象,不利于学前教师正面形象的构建。

(三)新闻评论分析

不同于传统新闻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网络新闻媒体是一种双向传播模式,如转发、评论、点赞都是实现交互传播的方式,从一篇网络新闻报道的转赞评当中就可以分析出公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看法和态度。调查中发现,对新闻报道的评论进行分析超过60%的评论持八成以上的赞同态度,只有13%左右的评论持八成以上的反对态度,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大部分公众对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呈现出的学前教师形象是持接受和认可态度的。

总体来说,公众对学前教师的形象认知会受到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这种形象认知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取决于新闻报道本身的观点倾向。所以,网络新闻媒体必须秉持客观公正的舆论态度,这样才有利于学前教师的形象构建。

三、构建学前教师良好形象的建议

基于对网络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话语表达以及评论的分析结果,为有效构建网络新闻媒体报道视角下学前教师的良好形象,使公众对学前教师形成一个更加客观准确的认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主动塑造学前教师的专业形象

当前的网络新闻中存在大量关于学前教师的负面报道是客观事实,新闻媒体对这些事件的报道也并非完全捕风捉影,所以站在学前教师群体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报道,要在公众的舆论场中营造良好的形象,根源还是在学前教师群体本身。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学前教师群体的专业素质提高了,新闻工作者才能在网络新闻媒体报道中构建出专业的学前教师形象。打造专业化职业形象的途径包括职业群体专业化和职业个体专业化两方面。在职业群体专业化方面,组织学前教师培训是一个重要手段,教育部门每年都会组织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学前教师的专业性。在职业个体专业化方面,学前教师要坚持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严格履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只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性,主动去塑造自己的专业教师形象。

(二)提高网络新闻媒体的专业素养

在西方新闻界有一个著名的新闻理论,即“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观点显然不符合我国的主流新闻价值观,但是经过多年的新闻实践不难发现,猎奇早已成为新闻行业挖掘新闻热点的常态。这个世界每天都会生产千百万条资讯,但人的注意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人们对正常的事件不会过多地去关心,相反,极端事件的负面报道却能够轻松地抓住人们的眼球,到了网络信息时代更是如此。不少网络新闻媒体迫于媒介竞争的生存压力,过分追逐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效益于不顾,选择性地放大负面报道来吸引公众的关注,甚至不惜将报道对象“妖魔化”。当下网络新闻媒体对学前教师的负面报道多于正面报道,使学前教师的整体形象塑造趋于负面,这不仅会影响公众对学前教师群体的认知评价,最严重的后果是损害公众对基础教育体系的信任。因此,网络新闻媒体必须贯彻新闻专业主义,提高专业素养,秉持社会效益第一位的原则,客观、真实地进行新闻报道。

首先,网络新闻媒体要重新建构自己的新闻框架,把塑造学前教师的专业形象纳入框架内,以此来平衡过多的负面道德形象报道带来的消极影响。新闻媒体肩负着舆论引导的责任,理应秉持客观、真实的态度,所以,在建构新闻框架之初就不应把报道的主要内容定位为负面事件,而应全面地去了解学前教育领域,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学前教师的工作和行为,并保证呈现给公众的新闻报道是具有专业性的、客观的。其次,在对学前教师进行正面形象报道时,要摒弃刻板化的空洞表述,去发掘学前教师正面形象的具体表现,可以是某一行为或者某一具体事件,这样的正面报道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此外,网络新闻媒体不能只追求“短、平、快”的表达方式,要适度增加有深度的剖析性报道,完善媒体报道的操作方式。除了要平衡学前教师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比例,还要多元化地去选择报道题材,对相关学前教师事件进行多维度解读,注重体现学前教师的个体工作经验,从而构建更加完整、立体、丰满的学前教师形象。

(三)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解读媒介信息以及在生活中运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新闻媒体报道视角下重构学前教师形象,除了从新闻媒体和学前教师群体着手外,还有一个更为有效的途径,就是从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公众入手,直接去改变公众的认知。这里所说的改变公众认知是指通过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特别是批判性素养,来帮助公众更加理性地看待和分辨传播内容的价值取向,而不是直接左右公众的看法。同样是面对学前教师的负面报道,如果公众都能够批判性地看待这类新闻事件,能够对这些负面事件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那么便能够迅速改变普通大众对学前教师的错误认知。此外,还要引导公众正确地看待商业竞争环境下的网络新闻媒体所代表的立场,了解它们的利益属性,不可盲目地相信它们所“制造”的新闻;引导公众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被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呈现出的观点“带节奏”,自觉抵制新闻媒体负面报道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滢,康钊.网络媒体过度负面报道对学前教师的影响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9(13).

[2]王楠.网络媒体中幼儿教师形象的建构[J].科技传播, 2019(3).

[3]张丽敏,叶平枝,李观丽.公共话语中的幼儿园教师形象——基于网络媒体新闻的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0(3).

作者简介:赵敏(1981—),女,汉族,上海人,太原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师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STEAM的幼儿科学教育实践研究”(编号:HLW-2013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