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劳动关系与创新绩效耦合协调性研究

2021-01-15 00:47李小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创新绩效劳动关系

李小娟

[摘要]知识管理、劳动关系与创新绩效的交互机理显示知识管理与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正向关系。运用嫡权一榻合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知识管理、劳动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三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和各市州协调等级的实证研究表明:湖南省整体协调性较好;长株潭各项测算结果均位居前三,耦合协调性良好;西南部地区测算值较低,褐合协调性相对较低

关键词]知识管理;劳动关系;创新绩效;熵权;耦合协调度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21)06-0090-07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创新成为企业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知识基础观指出,知识是企业提升能力、实现发展的关键。当企业创新存在外部资源瓶颈时,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整合内外部知识,为企业创新奠定知识资源基础显得尤为重要2。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企业绩效而创造、积累、共享、使用和内化知识的过程。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知识的获取、整合与利用,有效知识管理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能够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本。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的使用者,以及劳动组织者三方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能够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资源,使企业更高效的运转,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目前,国内外研究大多集中于劳动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管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鲜有知识管理和劳动关系对创新绩效交互影响的研究。本文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建立劳动关系、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模型,运用熵权一耦合法,测算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并评判耦合协调等级,最终提出建议,为湖南省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知识管理、劳动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交互机理

(一)知识管理与劳动关系

知识管理是指企业动态学习的复杂管理过程,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因素,也包含企业外部环境因素。Rogers指出知识管理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利用三个维度。知识获取主要反映企业对外界新知识的搜寻和筛选的过程;知识整合主要反映企业对获取的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的融合过程,企业内部不同的员工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知识利用主要反映企业评估、吸收并应用新知识能力。本文综合其他学者相关研究,认为知识管理还包括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主要反映将输入变为输出的生产价值创造过程,创造出具有竟争优势新知识;知识共享可以促进产业发展的水平,使企业获得自身所不具备的关键知识。知识管理是企业的基础,而行使知识管理行为的是企业员工,企业员工通过有效知识管理,发挥最大的生产价值。王亚洲、林健指出,企业员工的动机、行为和能力决定了组织知识的共享与创造,组织记忆由此形成,在此基础上,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原欣伟等研究发现,组织内员工关系积极影响企业知识共享기。刘金涛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发现,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在微观层面相互形成耦合机制,彼此融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王娟认为,互助互信的良好关系促进人际信任,有利于激发知识共享和价值创造的内动力。何悦桐、宋德玲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知识获取与知识利用对劳动关系具有正向影响。劳动关系和诸的企业可以激励员工不断获取与生产相关的新技能、新工艺和新产品,并能在员工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主动将所获取的知识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和服务中,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员工满意度、安全感和归属感,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资本支持。

(ニ)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绩效

当今是一个知识大爆炸时代,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只有通过不断地获取外部新知识,将现有知识和新知识进行整合、融合、利用,创造出具有企业自己竞争力的新知识,并共享转化为新技术、新服务、新产品,全面了解市场变化情况,不断提升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所以,有效的知识管理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知识管理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本。现有研究在知识管理与创新方面:Mcadan认为,知识管理是创新的催化剂,提出知识内化、传播、应用推动和促进创新;Ross提出,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获取离不开良好的知识管理系统2;Hogan认为,知识管理和创新密切相关,企业和组织必须建立对信息进行获取、积累、提升和应用的学习系统;朱泽提出知识管理与创新的五大模式;张凡、郑准、王凡从知识搜寻、关系搜寻和惯例搜寻三个维度,探讨了网络搜寻行为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1的;李柏洲等通过对246份企业问卷调研数据分析,就知識属性、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知识能力与创新绩效的正相关关系0;李永福等以知识管理为中介变量,构建了“智力资本一知识管理一企业创新绩效”概念模型;金辉等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知识共享对创新行为的跃迁具有正向影响8;童红霞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知识共享对开放式创新,即知识整合能力与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叶江峰等研究发现,互动式知识搜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呈倒U型,而非互动式知识搜寻对创新绩效仅仅具有正向的线性关系(2;李柏洲等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当企业处于“高搜寻一高吸收”契合状态时,企业创新绩效更优2;徐放达等通过实证得出,高智力劳动力、知识扩散绩效对新创企业成长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三)劳动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

企业创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通过企业员工发挥和使用。企业为劳动者提供完善的劳动保障,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而和谐的劳动关系能够使企业更高效的运转,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资源。劳动关系是影响劳动者权益和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同时能间接地正向作用于知识管理。国外有学者将劳动关系分为两种类型,即合作型和冲突型。在劳动关系与绩效方面,通过研究相关数据调查分析两种类型劳动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人通过研究发现,劳动关系会通过产量和生产成本影响企业绩效;有人的研究证实了员工参与管理、工资水平等结构性因素与企业绩效密切相关,而劳资冲突、工作场所氛围等质量因素对企业绩效影响程度更深。徐鹏等的研究表明,知识型员工参与激励与创新绩效存在显著倒U型相关关系,知识型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与创新绩效存在显著倒U型相关关系。吴婷、刘宁运用元分析统计方法,探讨工作场所中企业奖励与员工创新绩效的关系问题。刘涛、杨慧瀛指出,劳动关系氛围对员工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积极良好的劳动关系氛围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其产出绩效。洪沪敏检验了劳动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发现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3个潜变量,即待遇福利、公平保障、发展晋升均对绩效有显著影响,且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牛建波等提出了监督型治理和信任型治理两种治理模式,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信任型治理模式能够提高企业创新的效率。

(四)知识管理、劳动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的交互机理模型构建

综合学者们对知识管理、劳动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的论证,本文构建了三者的交互机理模型(图1)。

如图1所示,企业通过外部市场获取新知识,使组织原有知识状态的刚性柔化并解体,用新的显性知识元素替代原有知识元素,从而减少组织内外的知识势差:在企业内部,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员工间的知识边界逐渐模糊,不同个体间的知识要素和服务在自由流动中产生知识碰撞,使组织更清晰地辨识和获取隐性知识元素,从而使组织内部能够借助知识増量成功地构建知识创新的内循环系统;在企业外部,和谐的劳动关系使不同组织构建了知识利益共同体,使知识管理行为更多体现为知识共享的形式,由于各种利益激励要素的强烈刺激,使组织间的知识共享诉求突破了阈值,迅速将组织间的知识边界打破,从而最大程度激发了不同组织内部的知识势能并迅速融合成新的创新知识元素,形成了知识创新的外循环系统。

三研究方法

(一)综合评价函数构建

借鉴物理学中耦合协调理论,将知识管理、劳动关系、企业创新绩效作为研究的子系统,建立其综合评价函数,分别用Ux、y、Uz表示,其函数关系式

如下:

A、b、c;分别表示知识管理、劳动关系和企业创新绩效各项指标的权重;X、Y、Z。表示第j个州市第项指标标准化之后的数值。

1.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评价指标性质不同而存在不同的量纲引起评价误差从而影响评价结果,为确保各项指标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尽可能消除指标间的量纲关系,采用极差标准化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归一化处理。

式中,X。为各项指标标准化之后的数值,x为第j个州市第i项指标原始数值,xnx、xmin则分别表示原始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熵值赋权法

让研究结果更客观的熵权法可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一个度量,如果指标的信息熵小,则说明该指标的信息量大,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就大,权重就高,反之亦然,计算步骤如下:

由此,通过上述对原始数据标准化之后的数值及熵值赋权得出的指标权重,可以客观地测算得出指标综合得分:

同理,测算知识管理综合评价函数值为:U=

测算劳动关系综合评价函数值为:Uy=

测算企业创新绩效综合评价函数值为:U2=

(二)耦合协调模型及耦合协调度等级的评判标准

根据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原理,得出多个系统相互作用耦合度模型计算公式:

式中,a1(i=1,2,3)为第i个子系统综合评价函数。

由上式,可以推理出本文所建立的三个子系统耦合度计算公式:

式中,C3为知识关系、劳动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协调发展系统的耦合度,Ux、UV、Uz分别为知识管理、劳动关系、企业创新绩效综合评价测算值。C∈[0,1],C越接近1,表示三个子系统耦合度越大耦合度很好地反映了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程度强弱情况,但不能反映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水平,为更进步反映出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协调程度高低水平,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

式中,D为知识管理、劳动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协调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反映三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C为目标系统的耦合度;T为目标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计算公式为:

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和本文研究目标,耦合协调度评判标准及其等级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探讨各市州企业知识管理、劳动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耦合度及发展协调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査的方式获取数据,利用李克特九级量表法制作问卷,针对知识管理、劳动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各项指标的主要特征设置题项,采用当面、微信、QQ、电子邮件访谈等方式,向湖南省14个市州分别抽取20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发放问卷。调研企业数量总计280家企业。本次调研共发出纸质及电子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200份,提取有效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率约67%,针对收集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调研企业特征如表2所示。

(二)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本研究遵循科学性、综合性、真实性、可比性、简洁性、可操作性原则,通过文献研究和知识管理、劳动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交互机理分析,借鉴Zahra、

George、Justin等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研究目标,构建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对指标体系各项指标权重进行测算,计算指标体系权重整理结果如表3所示

(三)综合评价函数值测算

根据公式(2)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之后,结合知识管理、劳动关系、企业创新绩效各项指标权重值,利用公式(1)计算得到湖南省各市州知识管理、劳动关系、企业创新绩效综合评价得分,结果如表4所示。

(四)耦合协调度测算

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公式,将知识管理、劳动管理与企业创新绩效各自综合评价测算值Ux、Uy、Uz代入公式(10)综合计算得到耦合度D;代入公式(11)得到综合发展水平值T,其中,鉴于本文研究认为知识管理、劳动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重要程度相当,所以待定系数取值为xi(i=1,2,3)运用公式(10)以及耦合协调度评判标准得到湖南省14个市州知识管理、劳动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三者耦合协调度及其相应等级水平,综合整体结果如表5所示。

(五)结果分析与讨论根据测算结果,绘制图2及图3

从图2综合指数结果来看,湖南省各市州之間的知识管理、企业创新绩效差值较大,而劳动关系相对较小,从图中可看出长沙、株洲、湘潭三项综合指数都位居省内前三,而永州、张家界、湘西位居省内倒数三名,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衡阳三项综合指数均大于0.5,其他市州至少有一项小于0.5。从调研结果中发现,各市州不均衡发展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地域分布不同,受经济地理条件和开发基础的影响,不发达区域各项发展都比较滞后是完善劳动关系相关制度人力资本的影响,不同地域对知识的重视程度不一样,省内相对发达的地市企业更注重知识管理的运用,而知识利用、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权重在知识管理体系中占比较高,如何进行有效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很大;是西南部地区经济较落后,对于研发投入的成本较高,专利申请、技术创新也需要雄厚的人力、物力,同时,自主创新能力欠缺,创新动能不足,从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水平。

图3直观地显示了湖南省各市州知识管理、劳动关系、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情况。从结果来看,长株潭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成效显著,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协调度结果都位居湖南省市州前三,西南部地区研发投入强度偏低,创新动能不足,如邵阳、张家界、湘西耦合协调度较低,处于勉强协调,永州虽是初级协调,但接近下一等级的临界值。从整体来看,湖南省各市州耦合協调度处于中间协调区间和提升协调区间,基本都是处于协调等级以上,整体协调性发展较好。近年来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一轮中部崛起等重大机遇之下,湖南省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全面深化经济科技、人才等各领域改革,创新能力及成果逐渐步入全国前列。

五启示与建议

企业创新绩效根植于有效的知识管理及和谐的劳动关系,三者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所以必须重视有效的知识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强企业创新绩效,促进三者协调发展。一是突出协同效应,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建立创新成果转化的多元化激励机制:大力引进高素质领军人オ,提升本土高端人才培养,建立竞合有度的用人机制。二是发挥乘数效应,通过政策引导,加强辐射带动能力,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到省内西南、西北地区,以区域带动区域。三是形成良性

循环系统,优化知识管理过程,实现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利用、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彼此之间相互衔接,推进知识资源螺旋上升;各市州合理高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平台,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发挥产业优势

[参考文献]

[1] Grant RM, Baden-fuller C. A Knowledge Accessing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4(1):61-84

[2]陈小洪.中国企业30年创新:机制、能力和战略[J].管理学报2009(11):1421-1429

[3]Shekar B RA, Jeshnata, ja[N].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Knowledge-based Interestingness of Association Rules [J]T. Fuzzy Optimiz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2004(3): 157-185.

[4]常凯,劳权论一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5] Rogers, Miles, Banerji K. 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Firm Per formance: The Case of Usbased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J] l. Global Journal of Flexible Systems Management, 1993(1):1-9

[6]王亚洲,林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J].科研管理,2014(2):136-14.

[7]原欣伟,伊景冰,武蒙.组织内员工关系与知识共享——基于工作关系与私人关系区分视角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0):61-65.

[8]刘金涛.知识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创新的耦合模型分析[J]软科学,2017(9):97-100

[9]王娟.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研究——以知识管理为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12):51-54+8.

[10]何悦桐,宋德玲.决策能力、知识管理对外资企业劳动关系影响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9(8):92-97

[11] Mcadam R.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novation Within Organization: A Qualitive Study[J]. Knowledgeand Process Management, 2000(4): 233-241

[12] Ross Chh. Complexity and Learning Behaviors in Product Innovation[Jl. Technovation, 2004(7): 553-561

[13] Hoga[N]. Insights on Ideation and Innovationi[J]. Medical Device Technology,2005(8):30-31.

[14]朱泽.R&D中的知识管理与创新[J].中国软科学,2016(3):

[15]张凡,郑准,王凡.基于搜寻视角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3-99

[16]李柏洲,夏文飞.知识属性、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预测,2019(6):17-23

[17]李永福,宋钰,等.智力资本、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绩效[J].会计之友,2019(21):69-76.

[18]金辉,等.从知识共享到创新行为的跃迁——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J].软科学,2020(2):92-97

[19]童红霞.数字经济环境下知识共享、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知识整合能力的中介效应[J].财经问题研究,2021(6):41-49

[20]叶江峰,陈珊.互动式与非互动式知识搜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内外部知识异质度的调节作用[BJ/OL].软科学(2020-08-10)2021-09-2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268.G3.20210727.1509.031.html.

[21]李柏洲,曾经纬.知识搜寻与吸收能力契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J].科研管理,2021(6):120

[22]徐放达,王增涛.高智力劳动力、知识扩散绩效对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机理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1(2):10

[23] Cutcher G, Joel K, Thomas, et al. In Whose Interest? A First Look at National Survey Date on, Interest-based Bargainingin Labor Relations [J]. Industrial Relations, 1991(1): 1-21

[24] Morris M K, Jonathan SL, Adam M. How Industrial Relations Affects Plant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Commercia Aircraft Manufacturing [J].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2002(2)

[25] Jody Hoffer G, Andrewvon N, Thomas A K. Mutual Gains or Zero Sum? Labor Relation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Aline Industry [[J].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2004(211-25.

[26]徐鵬,白玉贵,陈志军.知识型参与激励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组织公民行为的非线性中介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5):129-137

[27]吴婷,刘宁.企业奖励与员工创新绩效关系的元分析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1):143-151

[28]刘涛,杨慧瀛.组织公平、劳动关系氛围与倦怠感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9(5):44-53

[29]洪沪敏.劳动关系影响企业绩效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以民营企业为实证对象[J].中国劳动,2019(4):26-46

[30]牛建波,李胜楠,杨育龙,等.高管薪酬差距、治理模式和企业创新[J].管理科学,2019(2):77-93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度创新绩效劳动关系
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技术选择、二元学习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竞业禁止协议探究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