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疫情期间数字化发展模式优化探讨
——以《中国微生态学杂志》为例

2021-01-16 07:12
科技传播 2020年23期
关键词:办公科技期刊杂志

解 傲

自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基于杂志现有的数字化办公模式居家办公,继续发挥科技期刊学术争鸣和引导研究方向的作用,各项工作均按时间节点有序进行。但疫情期间完全依赖于数字化办公,我们发现了在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下,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工作中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优化方向。

1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疫情期间工作策略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大连医科大学主办的全国唯一一本微生态学领域的科技期刊。杂志自2020年1 月1 日起至2020 年6 月30 日止,投稿 量 为659 篇,与2019 年相比,投稿量增加29.2%,并未受到疫情影响。

1.1 专题组稿与绿色发表通道

杂志主编李兰娟院士作为卫建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多次发声:应对新冠肺炎的“四抗二平衡”治疗方案中,微生态平衡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为及时交流与共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救治经验与病原学基础研究进展,贯彻落实科技部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的重要指示精神,杂志于2020年2 月17 日发起了针对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征稿活动并向武汉一线专家约稿,特开辟了审稿与发表绿色通道。征稿启事发出后,收到了大量的新冠肺炎临床及基础研究的文章,截至6 月30 日,共收到相关稿件23 篇,编辑人员迅速组稿、调整版面,增加了新冠肺炎专栏,见图1。此次新冠专栏征稿从2 月份开始,从5 期纸质版杂志开始增设,主要是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号召,考虑到杂志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我们有义务必须做好舆情引导,严格遵守伦理审查并加大对新冠肺炎相关文章的伦理审查力度。目前已发表的几篇文章主要从微生态和祖国医学角度探讨了对新冠肺炎的整体认识[1-3],描述了区域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征[4],对临床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图1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增设新冠肺炎专栏

1.2 多媒体端开展工作

杂志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新冠肺炎专栏文章,科学阐述新冠肺炎的防控应对措施。杂志除了学术使用,还担负着宣传使命。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杂志积极参与到了由中国期刊协会医药卫生期刊分会等单位主办的致敬“最美逆行者”活动中,通过微信公众号做活动宣传推送和杂志封面宣传等形式开展抗疫宣传工作。

在这个严峻时期,面对疫情,杂志坚持注重期刊学术质量,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宗旨,彰显了科技期刊的学术生命力与媒介优势。此次疫情期间的工作策略也为我们今后重大公共事件发生后,科技期刊类杂志的应对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2 期刊数字化办公超级平台的构建

2.1 稿件处理

稿件处理是期刊的日常核心工作。目前杂志使用勤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实现在线投稿、审稿、定稿的一体化网络协作办公,实现了协作化和角色化业务处理。目前期刊网络化还只是在简单的全文上网和在线投稿方面的应用,但在疫情期间的数字化办公内容已超出了目前采编系统的功能范围。

校对与核红工作是稿件后期处理,保证稿件出版质量的重要环节。针对专业性较强的科技期刊,校对过程一般分为两次,使用计算机校对软件校对和人工校对。计算机校对软件对错别字、政治性错误的检出率高[5],但专业知识点错误、文章中的图表错误等还需要人工校对检出[6]。大部分校对人员习惯了使用打印出的纸质稿件进行校对,但疫情期间由于居家办公,无法打印稿件,只能使用可识别PDF 文件的阅读器类软件,通过批注、注释等功能进行校对。某些软件会出现批注与注释遮挡正文,或批注与注释只有一个高光标记,只有排版人员注意到此标记,鼠标移动至此标记时,才会显示校对后的正确内容,易出现校对遗漏。

2.2 编辑部日常工作

编辑部日常工作沟通需要使用微信、QQ 等即时消息软件实现一对一或者群组沟通;审稿会、定稿会、培训会、专家联络会等需使用专门的会议软件如Zoom、腾讯会议等进行语音、文字交流及屏幕共享。

由于以上种种的问题,急需网站平台内容进行整合创新[7],将投稿采编、及时信息、视频会议、智能圈化校对等功能整合到一起,避免电脑桌面同时打开较多软件运行,多视窗覆盖,记录大量的用户名和密码等问题。

2.3 办公平台的资源共享

除了杂志办公功能的整合,平台还需要进行数据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很多网络平台功能实现的基础是资源共享,如:文章的学术不端检测,实现文章的题目、作者名等信息共享,就可避免出现一稿多投、重复投稿、内容高复制比等问题。我刊使用的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索系统在发抄袭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此功能若能嵌合到目前的稿件处理系统中,则可省去进入其他网站检索的繁杂程序。

整合专家资源后,系统可直接截取文章题目关键词结合作者投送栏目自动推荐送审专家目录,节省了编辑稿件送审时在系统专家库中搜索的时间。同样审稿专家在登陆系统后,也可一目了然地看见自己同时担任几本杂志的编委,以及在每本杂志的审稿、约稿情况。

这样预想的一个超级办公平台,不仅可以解决编辑人员工作中繁杂的问题,而且也可以解决一些事务性问题,提高了期刊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完善期刊的数字化办公流程,达到结构化、标准化才能更好的推动期刊的发展,实现期刊出版全过程数字化,才能实现期刊国际化的目标。预期的期刊数字化办公超级平台模块的搭建如图2 所示。

图2 期刊数字化办公超级平台模块示意图

3 数字化发展移动端的打造

3.1 移动端办公系统的建立

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截至2020 年3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97 亿,较2018 年底增长7 992 万。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较2018 年底提升0.7 个百分点[8]。办公使用移动设备既方便又经济可行,其体积小、功能全、可外接蓝牙键盘、电子笔,进行文档处理,实现圈画写改。移动设备内置的摄像头也完全能够满足视频会议的需要。

3.2 移动端内容的多维打造

目前杂志移动端呈现形式主要为微信公众号,初衷是要弥补传统期刊时效性、内容形式单一等方面的不足,但目前主要的呈现方式为电子版复制式,通过过刊查询可链接到每期杂志的内容活页以实现全文在线阅读。此种方式并未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内容规划,只适合小部分确实有需要的用户,无法迎合当下人们使用移动端碎片化阅读的习惯。丛挺等对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微信公众号“Nature 自然科研”阅读量排名前100 的推送文章进行了主题内容统计,发现论文介绍了文章只有3 篇[9]。

微信推送文章可进行评论,与读者互动,但音频、视频等媒介并未融合到移动端的内容展示,也可向文创类等可发展的周边产业延伸。追根溯源,移动端内容缺少的是基于移动社交媒体的编辑创新。因此我们更需要的发展模式是消除杂志运转的时间和空间的边界[10],展示杂志的更多内容层次,构建“1+1>2”的办公及内容发布平台,提升移动场景下学术期刊传播效能,实现期刊移动端内容的“短”“新”“可视”[11]。

3.3 移动端内容的个性化定制

移动化内容要经得起使用感和个性化需求的考验,避免成为“僵尸账号”。人们的阅读轨迹呈“F”型,既先从左至右水平浏览,再目光下移、短范围内水平移动,最后沿着屏幕左侧垂直扫描。移动端内容发布时间一般会根据读者的碎片化阅读习惯集中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因此采取有效的移动端内容传播策略,设计阅读界面,客户端推送频率以及采取大数据个性化内容定制等,都会提升期刊传播效果,更有极大可能将用户角色转变为杂志的二级传播者。

小众科技期刊的市场需求量低,需要调整期刊的出版形式,才能紧跟时代发展脚步,谋求新的发展空间。2018 年时全国就已经有超过95%的期刊开展数字网络出版业务[12]。杂志可通过预售的形式发售,按需印刷,节约资源与成本。同时也可实现纸质版期刊与数字版期刊的价格差异化,数字化期刊较纸质版期刊价格更低,也可像国外的《科学》、《自然》等杂志实现单篇文章购买,读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

4 结语

2019 年1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全媒体播控中心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13]截至2018 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为4 973 种(不含军队系统出版的科技期刊)[14],《中国微生态学杂志》作为其中的唯一一本微生态学领域的小众科技期刊,在国内科技期刊的话语权有待大幅度提高,疫情期间实行的全面数字化办公中遇到的挑战是我们移除杂志发展障碍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鞭策下,我们体会到了使用媒介手段以及平台终端的优势与便利,也摸索到了杂志向好发展的机会与方向。我们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准备在内容与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借助不同的平台[15],差异化、多维度的向不同受众展示,实现在提升科技期刊传播与影响力方面的新探索。

猜你喜欢
办公科技期刊杂志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Sharecuse共享办公空间
X-workingspace办公空间
科技期刊的分类
杂志介绍
U-CUBE共享办公空间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