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而有趣,精而有味,回而有思
—— 《邓稼先》线上教学案例

2021-01-16 06:03白丽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三分校
环球市场 2021年10期
关键词:邓稼先作业文章

白丽宁 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三分校

案例背景:

疫情当前,“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成为教师的目前工作常态。这种教学形式使得教师与学生在交流互动、情绪感染等方面衍生出些问题,同时也给教师教学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和课题。而且,统编教材尽管采用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结构,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是由于选文涉及的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文体多样,使得教师在“教什么”上依旧有些困惑,所以在“学生宅家,教师主播”的形势下,更需要教师去探索、去解决。

笔者在线上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邓稼先》时初步进行了些尝试,特别是第二课时,希望通过细致学习任务布置和环节设计,让学生继续保持线下教学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精致而不简单的问题设计,教出“语文味”,让学生品到“语文味”。

案例描述:

一、设定教学目标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 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而且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

在第一课时,我利用“腾讯课堂”,在解决文章的基础字词和梳理文章基本内容之后,我重点介绍了文章的背景资料及文中出现的人物的主要事迹,比如于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语文味’不只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是什么,也不只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是怎么写的,还应该是关于为什么要这样写的思考”①。基于此,在《邓稼先》教学目标中,学生一方面通过勾画文章中的语句,理解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关注作者,还原、挖掘、利用、转化作者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在语境关联和推理活动中,养成阅读的习惯,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第二课时,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勾画和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2.把握邓稼先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理解邓稼先的成就,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关注作者,理解作者的写作角度和情感。

本案例呈现《邓稼先》的第二课时。

二、线上实践步骤

(一)细致作业,课前激趣

利用微信小程序“每日交作业”,布置了语文早读任务和课后思考作业;并在“每日交作业”上进行早读录音点评和作业批改,指出错误,肯定优秀,生成优秀名单,并整体点评本次学生作业情况,将优秀名单和点评信息发至班级微信群。

设计意图

①早读任务:诵读文章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由于诵读是口、耳、脑同时并用的综合活动,它对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学习状态下,它具有让学生清醒并进入学习状态的“闹钟”作用。

这就需要教师在布置早读打卡任务的时候,最好自己读一下文章,这篇文章近三千字,根据学生读书语速,预估出学生读书时间,同时本身“每日交作业”小程序上有录音时间限制(600 秒以内),要求学生读书至少3 分钟。在这3 分钟里,学生一方面已进入读书状态,另一方面也避免学生因为语音打卡而对文章的诵读有所减弱。

②课后作业:三道题

课后作业是三道题:按时间顺序梳理邓稼先的一生;找出文章中直接概括或评价邓稼先品质的词语;概括文章中与邓稼先的人生经历无关的内容。

在预习和第一课时之后,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通过直接从原文中提取信整合信息完成前两道题,初步把握了关键语句,初步把握邓稼先的性格特点和人物的崇高品格。学生去除前两道题的答案涉及内容就可以在文中找到第三题的答案。这个问题的解决将帮助学生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对中国的意义和作者的视野、情感。而这正是线上教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看似线上教学不直接面对学生,但实际上这种虚拟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学要更精心,更细致筹划好每一个步骤,才能更高效。

在课前,教师步步反馈非常重要。反馈学生早读情况,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方法,懂得读文的三步——读准、读熟、读出感情,这原本在课堂教学中寻常的口头语句因为有了微信群而用文字的方式展示出来,学生会更加印象深刻。优秀作业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收获和快乐,同时也对接下来老师对答案的揭示,即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充满期待,从而继续对语文课有兴趣。

(二)精选问题,课中专注

利用“腾讯课堂”进行直播教学;课前十分钟会在本班微信群发直播教室地址链接。

在上第一节直播课前,教师就要对学生听课环境等问题与学生及家长做好沟通,比如要求学习的桌面要干净整洁,要穿比较正式的服装,检查好学生的网络环境等。同时教师这边也要做好相应准备。我会提前登陆“腾讯课堂”打开页面,发好链接,在课前五分钟放开麦克风放音乐,师生互相检查设备,以便准时上课。

如何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这是线上教学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与线下课堂教学相比,由师生面对面变为直播或录播形式;由教室改为家里,甚至是卧室;教师由“面生相觑”改为“面网传道”。在时空分离的情况下,师生间要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

鉴于“腾讯课堂”的互动(举手)最多能与六个人通话,又考虑到网络通话的杂音较多的情况,我一般会每一个主要环节让两名同学“举手”“上台”发言。同时,由于学生因家庭网络和设备等原因,会在互动时候出现诸多意外情况,为了避免这些,可以进行提前微信告知“今日语音互动学生”,以便学生在听课环境、设备及心理上做好准备。其他同学随机点名或自由在“讨论区”进行文字互动。

在直播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语言幽默风趣,适时评价鼓励,克服直播教学的疏离感,增强临场感、观众感。比如学学网络主播的语言和互动方式,打“1”或为某同学献上一朵玫瑰花,尽量避免出现单纯“我讲你听”的局面。

在线上教学,我们更要追求教学的高效,对于语文课更需如此。线上教学,对学生而言,本质就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对教师而言,在于如何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去除或淡化课堂的“组织”,由控制与主导课堂的“引导者”变成“助学者”。再加上互动的不便,线上教学就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最多三个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进而实现对文章理解。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设计的三个步骤(问题)分别是:

1.“屏幕共享”出示学生作业中第二道题的错误案例,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总结并掌握方法。这一步骤主要是指导学生勾画和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从而把握邓稼先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

2.文章哪些地方出现了年月日都有体现的时间段及原因,这一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理解邓稼先的成就,杨振宁的爱国及与邓的感情。

3.哪些内容看似与杨的成就、邓与杨的感情无关呢?这一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写到的近一百年来中华民族蒙受的屈辱,《吊古战场文》及作者儿时学到的儿歌等内容,从而理解邓伟大贡献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及杨的写作视角。

这三个步骤(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均是在上一课时后的作业基础上提出,接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充分思考,既有课文内容的学习,又有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深入,同时三个步骤层次递进,建立了教师、文本、作者与学生的多元对话,引导学生的思维、阅读及视野走向更广、更深的层次,从而体现语文课的本质。

(三)回看视频,课后反思

利用“腾讯课堂”的回放功能,反思教学课后不费时费力就可以看到回看视频,这是线下课堂无法轻松节节课都可以实现的。我们学校43 个班级,一个录播室,再加上其他工作安排,不是节节都可以实现录课的。线上直播课堂解决这一问题。课后自己反复回看视频,就像在照镜子,可以从整体到细节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获得全面的自我反馈信息。比如我就发现自己在常规教学中语言不够严谨,有口头语,肢体语言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处理方式比较单一等缺点。这些都便于自己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总结,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线上教学总结

线上教学的时间限制要求教学更高效,因此备课要充分。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具体而详细的预习任务,并针对性检查预习情况,通过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适当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线上学习是基础,线下学习是关健。所以线下还有许多事情必须做才能保证线上教学的实效。

现在我们虽然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线上教学也有诸多不便之处,但是也给教师提供了一次实施信息化课堂教学的锻炼和发展机遇。当前,我们需要坚定信心,全力以赴,勇立潮头,迅速行动起来学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探索线上课堂教学模式,向学生和教育事业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注释

① 以历史为“石”,磨语文之“味”——由一道2018 年历史高考题引发的思考,朱植莉,语文教学通讯2019.1B,72 页

猜你喜欢
邓稼先作业文章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作业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我想要自由
有一种爱叫“国家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