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提升策略研究

2021-01-17 00:59简艳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8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

摘要:人口老龄化程度超前于社会发展水平,当下亟待解决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存在招生困难、学生流失严重、专业吸引力不够、毕业生转行众多等问题。为做好为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调研探求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探讨提升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认同感

引言

根据预测,到2034年,80岁的高龄人口将接近1亿,到2050年将达到1.08亿[1]。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提供老年服务与管理的供给侧压力巨大。当下我国养老服务岗位人才严重短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迫切需要壮大专业人才队伍。但涉老专业招生难、学生流失严重等现象不容忽视,人才培养问题已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瓶颈。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作为为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后备军,其专业认同感对此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是缓解行业人才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对促进养老服务产业良性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专业认同的含义

我国学术界对专业认同的主流观点:专业认同是个体发自内心地认为所选专业符合自身兴趣和期待,接受专业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愿意用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它,并且将专业与自我达到“同一”的状态[2]。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认同感将直接影响到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只有在充分认识和了解自身专业的前提下,发自内心的认可所学专业,接受自己的专业身份,认同专业的社会价值,才能积极主动习得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坚定地扎根养老服务行业。

2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根据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郑州某职业院校于2018年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历年学生招生报到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郑州某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情况统计表

年级招生计划数实际报到数当前在校生数/按期毕业生数转专业学生数退学学生数201850383431201958565150202065393900202160585800以该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校生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以期了解当下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发放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回收率100%。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涉及认知性认同、适切性认同、情感性认同和行为性认同四个维度的相关问题。

3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

基于问卷结果分析,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总体水平较低,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3.1认知性认同现状分析

在认知性认同方面,82.1%的学生看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在专业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务实倾向。60.7%的学生对专业课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教学资源比较认同。认知性认同反映的是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而了解是产生专业认同的前提,专业认知不高,会对专业前景信心不足,进而导致专业情感不稳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急剧降低。

3.2适切性认同现状分析

在适切性认同方面,55.7%的学生认为自己适合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具备专业的核心素养。适切性认同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性格特征等方面与专业的匹配度。适切性认同度不高,说明学生的专业思维养成不够,较少用专业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较为吃力。

3.3情感性认同现状分析

在情感性认同方面,51.4%的学生为自己所学专业感到自豪,46.4%的学生愿意向他人推荐报考此专业。情感性认同反映的是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它是学生在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在个人特质与专业契合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情感倾向。情感性认同度低,表明学生对专业的发展满意度不高,未来的职业规划也不够清晰,而社会层面对专业的认可度也不高。

3.4行为性认同现状分析

在行为性认同方面,42.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胜任为老服务工作,55%的学生会积极参与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行为性认同是学生在认知性、适切性和情感性认同的基础上自觉做出的行为,通过外在行为反映对专业的认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受认知性认同的影响,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好感,但是受适切性认同的影响,没能形成较好的专业思维,情感性认同也不高,导致其投身养老服务行业的意愿不高。

4专业认同度提升建议

4.1加强宣传和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

在市场导向的作用下,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逐年增加,但主动报考该专业的学生较少,与招生计划数差额较大,很多学生是被调剂才就读该专业,对专业了解程度很低,专业情感不稳定,易流失。

学校在招生时,应加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线上线下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加深对专业的了解。学生入校后,注重对专业特点的宣讲,加大专业介绍力度;合理设置课程,增加学生的实训课程,最大化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拓宽学生接触专业知识的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着重传授给学生务实有用的专业技能,让高职教育体现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优势,增强专业的实用性,全方位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

4.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专业思维

职业院校侧重培育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要優化人才培养模式,赋能不加负。一是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在教学中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阶段以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和基础技能训练为主,“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具体岗位的工作技能和职业能力为主。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育人环境,把在校内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校外的企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最大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积极探索“双导师”制度,按照产业需求和专业设置需要,将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将教学过程与工作实际对接,进一步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协调沟通等方面的训练。二是实施“双证融通”,采取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培养模式,实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达到“一教多证”的目的。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基础上,通过对学历教育课程的赋能增值,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相融合,将课程设置与岗位(群)职业标准相融合,让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多渠道发力,训练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赋予学生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思维特质,以期更好的适应专业课程的学习。

4.3注重人文素养培育,提升学生的专业情感

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影响其专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当前,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实习、就业等阶段的不稳定性增大,影响其专业情感和专业认同度。

一是学校结合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背景,针对性开展特色人文素养课,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给学生营造一种“尊老、爱老、助老”的氛围,通过同理心和代入感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在学历教育实施全过程中,不仅通过课堂授课赋之以“术”,更要通过体验式教学等方式教之以“道”,做到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二是学校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孝老爱亲”人文素养的培育,让学生明白,人人皆会老,他们为老服务时所做的每一步,都在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质量。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一份简单的伺候人的工作,更承载着无数家庭、社会、国家的重托。多举措提升学生作为养老从业人员的自豪感,让学生发自内心认为所学专业是有价值的,进而树立良好的专业信心,提升专业情感。

4.4强化社会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我国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有所养已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养老服务行业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新兴行业。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专业的社会认可度比较低。要想提高学生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行为性认同,急需在社会认可度上下功夫。

首先,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全媒体渠道向社会大众宣传专业发展背景、专业知识、工作理念,介绍优秀从业人员的先进事例,营造良好的社会认同环境,加深民众对养老行业的了解,提高养老从业人员的地位;其次,开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涉老相关专业,完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体系,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职生学历提升提供一个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木元.我国2.3亿老年人口中患慢病老人近1.5亿[Z].2017:2017.

[2]王頂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作者简介:简艳(1983.09)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医养结合。

基金项目: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提升策略研究(编号:2021-HZSK-02)。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新视角下的高职酒店职业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营改增”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