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的育人价值探索

2021-01-17 23:16王驰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5期
关键词:育人价值

摘要:作为学生学习体育、练习体育的重要平台,学校应该通过认定学分、授予学分的方式将大学体育俱乐部纳入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化管理,充分发挥出大学体育俱乐部的育人价值。课程化管理大学体育俱乐部不仅能充分调动出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有效减轻教学压力。课程化管理后的大学体育俱乐部在丰富校园体育氛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因此本文主要对大学体育俱乐部进行课程化管理后衍生出的育人价值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育人价值

引言:由于大学体育俱乐部的主要内容就是储备竞技体育人才,参加各大平台联赛,因此对健身效果有一定的要求。课程化管理后的大学体育俱乐部学生的体质一定要强于普通的体育课堂,主要以强健体魄为目标,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体育教师需要让学生对成败输赢的不同内涵有一个充分的感受和体悟,培养学生全力以赴、勇于挑战的体育精神,进行课程化管理的大学体育俱乐部在具备核心的教育价值之外,还衍生出了更多育人价值[1]。

一、课程化管理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方法

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是我国大学体育充分发挥教育价值的两种途径。从当下情况来看,大学体育俱乐部这种课外体育平台并没有受到教育部的特别重视,大学体育教育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教学上。但根据研究数据表明,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大学体育俱乐部更受学生欢迎,尤其是体育基础好的学生更青睐与课外的体育俱乐部,因其有灵活的上课时间以及充分的自由度。由于课堂教学无法兼顾所有学生,松散的课堂状态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因此教育部门提出“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改革,对大学体育俱乐部进行课程化管理,充分释放出体育俱乐部的教育能量,发挥出大学体育丰富的育人价值。

(一)水平分层,缓解压力

当前大学体育课程为了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可以时间进行自由选择,并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和体育项目,促进了大学体育课程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一致,运动基础也参差不齐,教师如果统一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常规教学就会发生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课程无聊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如果将课程化管理应用到大学体育俱乐部上,那么具有良好运动基础的学生就可以选择进入大学体育俱乐部学习,减少对课堂教学空间的占用,教师因此可以将精力放置在运动基础较弱的学生身上,在缓解课堂压力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呈现出了更好的課堂效果。对大学体育俱乐部进行课程化管理有效地激发了运动水平较高学生再学习的兴趣,充分释放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减轻教师难以兼顾的教学压力,促使教师提高在基础体育教学上的专注度,以此提升学生基本的体育素养[2]。

(二)联赛为主,激发兴趣

对于正值青春的大学生来说,体育竞赛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通过研究表明,赛事平台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动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促进体育文化认知,最终完成体育教学目标,推动全民健身工程的发展。课程化管理的大学体育俱乐部要充分利用体育竞技平台,提高学生体育竞技的专注度,以此推动学生弥补自身的技术问题,主动了解体育文化、学习知识,从而促进体育精神的培养,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三)教师指导,解决困难

教师是课外体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主导因素,教师是否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对学生进行体育指导对大学体育俱乐部有着严重影响,教师的指导问题是当前课外体育面临的最大难题。虽然教师有指导的责任,但由于教师在实际指导时依旧面临着许多困难,所以教育部门需要切实解决问题才能推动教师担起指导责任。教育部门可以将大学体育俱乐部视为学时,授予参与学习的学生相应的学分,那么参与指导的教师同样可以计入工作量,这样一来,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在俱乐部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拥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发了对教学的积极性。

二、课程化管理大学俱乐部的精神培育和健身效果

(一)培育精神素养

国家领导人曾在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离不开青年人坚定的信念和强健的体魄,作为大学里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体育教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完成体育课程化改革对实现青年全面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曾有人提出健康的精神主要在于拥有健康的体魄。如何激发拥有强健体魄的学生敢于竞争、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是当下大学体育主要研究的课题。培养体育精神与灌输知识不同,体育需要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自体验后得出领悟,并针对自己参与的比赛进行总结与反思。体育竞技是大学体育的最佳载体,学生在面对强劲的对手时才会激发出团队合作的效能,这样在遇到比赛时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出精神动能。因此,体育的精神培育目标可以在大学体育俱乐部的赛事平台上更好的展现出来。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要把培育体育精神品质放在第一目标,然后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融入到体育竞技中并获得更多体悟。大学体育俱乐部竞赛平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领悟、感受、分享与总结将是学生提升体育精神素养的平台。从一个实践案例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体育俱乐部竞赛带来的精神价值。案例如下:某大学金融学院学生曾在竞赛之后表示,虽然没有得到比赛的冠军,但却收获了兄弟。该学生在总结中写到:“在我心中,能不能获得冠军不是最主要的,是因为对篮球运动的热爱促使我走进了俱乐部的篮球队伍,能和同学一起努力,互相切磋将为我的大学生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结果不完美,却收获了最珍贵的情谊。”至此“无兄弟,不篮球”已成为学生的口头禅。学生在比赛中体会到团队的作用,明白集体的含义,这个赛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过程。这种教育和锻炼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其他学科都不能做到的。对学生精神素养的培育是潜移默化的,这种精神素养极其宝贵也更为持久[3]。

(二)优化健身效果

学校的体育课程一直以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颇深,但是当下的学生身体素质低下依然是体育教育管理的一大顽疾。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高校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体育教育目标,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一个清楚地定位,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基础,通过体育运动获得强健体魄才是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从目前大学体育模式来讲,课堂与课外在理论上分的很清楚,如学习要在课堂完成,锻炼要去课外找地方,看着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实际操作的话,体育活动在课外完成就是樣子工程,过于形式化,除了真正热爱体育的学生,很少有学生能够在课外依然进行体育活动,而且缺少有力的监督管理人员。但是将课程化管理应用到大学课外体育俱乐部中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课堂形式化的问题,这个课程模式不仅能将运动基础不一致的学生有效地分离出来,并可以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提高基础,还可以帮助追求身体强健的同学实现目标。并且大学体育俱乐部联赛平台的创建可以充分让学生利用自身的技术和兴趣去追求强健的体魄,领悟体育的真谛。体育俱乐部联赛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以对学生的体魄强健起到了推动作用。融入课程化管理的大学体育俱乐部加上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所构成的大学体育体系,在兼顾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为改善未来民族体质打下坚实根基。

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健康第一”,这也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大学体育需要维持“健康”的平衡,在维持平衡的时候进行突破,以更高的水平重建这种平衡,从而增进健康,强健体魄。大学体育俱乐部在完成课程化管理之后,明显可以看出参加俱乐部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升。通过研究数据表明,参加俱乐部联赛的学生在肺活量上有明显提升,尤其与参加传统体育教学的学生相比较,大学体育检测所包含的中长跑、肺活量、立定跳远和握力四个项目中,参加俱乐部学生的体育成绩都优于体育课学生,差异明显。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只能保持学生原有的健康水平,而大学体育俱乐部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态健康水平[4]。

三、课程化管理的大学体育俱乐部衍生出的育人价值

身体和精神层面的价值是大学体育俱乐部主要的育人价值体现。大学体育俱乐部在经历课程化改革后,在身体和精神价值外还衍生出了多元、综合的育人价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经济人才的专业培养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就是衍生出的育人价值。

(一)锻炼综合能力

课程化管理后的大学俱乐部主要是由学生组成的管理团队,再加上教师的指导。俱乐部联赛从始至终都是由学生管理团队来完成的,从开始策划到闭幕总结都由学生管理团队负责策划、管理。校级层面的赛事比赛就需要相关的体育部门与校级团委联合组建出学生体育总会来负责管理工作。每个体育俱乐部在进行管理时还会为了保证俱乐部联赛的正常运转设立管理层,主席、人事、赛事、外联、宣传、财务以及后勤等都是管理层分出来的管理部门,分别负责相对应的工作。学生通过具体实践不仅明确了管理制度,对专项知识也有了了解,并提高了解决矛盾、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这都是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接触到的能力,但却是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中必须要具备的能力。交流和沟通是体育活动中不可避免的环节,不同的人员之间的交流需要不同的沟通技巧,学生的沟通能力在大学体育俱乐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推动学生的社会交往。

(二)塑造校园文化

进行课程化管理的大学体育俱乐部需要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体育项目不同,其项目本身所具备的特质也各不相同,例如有些体育项目对抗激烈,需要学生具有突出的体能;有些体育项目表现得美轮美奂,依托的是学生的体育技巧;还有一些体育项目需要随时变换战术,特别考验学生智商。具有不同特质的体育项目汇聚了不同性格的学生,这本身就是大学校园里的一道文化风景。为了让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内容更丰富,更持久,在实行课程化管理的同时进行专业化管理。俱乐部里的每支队伍都要起一个带有队伍特色的队名,融入队伍文化,形成队伍风格。每个队伍还可以成立专属的啦啦队用来营造气氛,这些内容都会随着时间的沉淀形成特有的文化特色,而这些独有的文化特色会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也会博得学校的认同感。毕业后的学生在重回母校时也能通过这些特色文化追寻到自己的大学生涯。大学体育俱乐部的赛事比赛上还会拥有各种明星的评选活动,例如“最有价值球员(简称‘MVP’)”、“得分王”等。利用各具特色的名人墙、宣传板等对学生进行刺激,推动学生参与比赛,并提高观众对赛事的关注和兴趣,再与各种网络平台配合宣传,持续整个学期的大学体育俱乐部联赛将会成为大学校园里一条靓丽的风景线。体育特色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而大学体育俱乐部就是孕育体育特色文化的一块天然沃土[5]。

(三)培养竞技人才

运动基础较好。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都会选择进入大学体育俱乐部,因此大学里最优秀的学生运动员大多汇聚在大学体育俱乐部,这些学生运动员通过参加各种俱乐部联赛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俱乐部的赛事比赛带动了学生的成长。从国际上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具有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员都来自于学校,相信在未来,我国的大学也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竞技人才,也会成为孕育高水平竞技人才的基地。将课程化管理融入到大学体育俱乐部是体教结合的表现,不但符合教育部门对大学体育改革的要求,还能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最为重要的是,大学体育俱乐部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到传统体育课堂里学不到的内容,为学生能够实现梦想提供一个平台。完成课程化管理的大学体育俱乐部建立的赛事平台将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这种俱乐部联赛平台体系不仅可以延伸到下面各种院校,为赛事增加参赛学生的数量,还能向上发展,形成全国性的体育竞赛,实现对高水平经济人才的培养。这种联赛模式可以高效地提升学生的竞技水平,在实战竞赛中获取经验,高水平、高对抗的赛事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未来转型与发展,真正实现从学校中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的目标。

结束语: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不仅要填充义务教育阶段的技术学练,还要弥补大学体育教学课堂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创建并塑造各种体育教育平台更是重中之重。实现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就是将课程化管理与大学体育俱乐部相结合,让体育课堂教学富有针对性,在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教育途径,提供更自由的选择空间。从体育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将更能体现出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宁.《新标准》下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1(20):130-132.

[2]郝圆圆.新时代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05):110-113.

[3]李文芳.高校体育俱乐部改革背景下冰雪体育运动育人价值探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9):37-38.

[4]孟凡良,张亦男,戴成梁.探索大思政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21,29(03):91-94.

[5]马得平,龙燕.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实施课程化管理体系构建[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05):45-46.

作者简介:王驰,1983.10,男,湖南株洲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猜你喜欢
育人价值
新课程理念下强化小学数学育人功能的思考与实践
单元整体视角下小学语文教材育人价值的关联与反复
少先队标识育人价值实现的对策重构
发现童话之美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实现途径探析
试论中学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
初中历史教学中巧用乡土历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