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构建“老家河南”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

2021-01-17 04:05李娜
新闻爱好者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整体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李娜

【摘要】旅游是作为主体的人获得文化体验、满足精神享受的一种有效载体。推动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是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重要产业创新。河南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引领,深入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全面整合行业内外的资源,拓展文化旅游融合新业态,从融合发展的整体视角构建“老家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新格局,才能围绕产业要素和产业体系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

【关键词】文化旅游;“老家河南”;融合发展;整体论

推动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是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重要产业创新。河南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叫响“老家河南”文化旅游品牌,不仅是河南省围绕产业要素和产业体系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需要,也是在“一带一路”开放格局中,通过与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文化合作和文化贸易,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

一、从整体论的角度阐释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简称为文旅,是指游客通过旅游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的行为过程。虽然目前学界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认识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都肯定文化旅游中文化与旅游二者关系的不可拆分性,即通过旅游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旅游的要义所在。[1]文化资源是文化旅游的基础性资源,获得文化体验是文化旅游的核心诉求,旅游是作为主体的人获得文化体验、满足精神享受的一种有效载体。文化人类学中的整体论强调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关联性[2],认为文化是由社会诸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为了促进文化旅游在内涵层面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有必要站在人类文明整体的高度去挖掘和激发文化旅游更多的潛在价值。

(一)内涵式发展:文化旅游对文化的整体观照

文化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旅游是展现文化的平台。整体论强调文化的传承性和整体性,认为文化是由社会诸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活模式、信仰、艺术、语言、技术等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发展文化旅游需要对地方文化资源保持整体性观照,不能局限地将文化旅游看作一种专项旅游,而应看到文化旅游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涉及历史遗迹、地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精神信仰、技术技艺等各个方面。保持对文化的整体观照,有利于以更开放、更全面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发掘更具品位的文化元素使之融入旅游,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创造文化含量更高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环节,大力提升旅游经济的思想文化内涵,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全域旅游:文化旅游对旅游产业平台的整体观照

文化旅游的本质是一种经济产业形态,既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也受到区位自然地理条件、文化资源、公共设施、经济基础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需要将文化旅游置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性框架中进行理解。全域旅游正是基于整体性视野将文化旅游的整个产业链融入整体区域产业结构,以期通过旅游平台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具体而言,全域旅游是指利用整体性思维,在一定区域内通过打造具有开放性的现代化旅游平台,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人文风貌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

(三)以人为本:文化旅游对旅游主体的整体观照

整体论关注具有主体性的人以及人的主体性,强调作为主体性的人对客体的能动影响及其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人是文化旅游的根本主体,文旅产品和服务是带给游客旅游享受的主要客体和有效载体。使游客获得高质量的文化体验,也是推动文化旅游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撑。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不仅重视旅游从业者的能动性,即重视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为游客提供全面专业的文化服务和丰富内涵的文化产品,更重视受众即游客以及潜在游客的主体性,以让游客获得更好的文化体验和旅游享受作为指导产业发展的基本价值诉求。在文化旅游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精神,就要改变传统的服务理念,即在稳定提供良好的大众化、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重视小众化的特色体验型文旅产品的创新,并为游客能够在文旅中获得满意的旅游产品体验而孜孜以求。

二、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分析

河南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是推动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与底蕴所在。加快推进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亟须以黄河文化为引领,在保护好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其时代价值,将时尚创意与历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资源是支撑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潜力所在,主要包括以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建筑园林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景观资源,以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体育文化、农业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风情资源,以表演艺术资源、影视艺术资源等为代表的文化艺术资源。河南位于中国中部,承东启西,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拥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二)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导向是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的基本原则。只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市场号召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才能提升游客满意度,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努力耕耘,河南不仅开发了以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安阳殷墟博物馆、登封“天地之中”历史文化建筑群、红旗渠纪念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等为代表的静态文化旅游产品,还发展了以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为代表的动态文化旅游产品。近年来,河南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围绕黄河文化主题,把厚重的黄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推出以“穿越五千年”华夏文明溯源之旅、“大河安澜”水利水工研学之旅、黄河岸边古村落”探秘体验之旅、“我是非遗传承人”黄河传统文化传承之旅等为代表的“十大”主推文化旅游产品,使游客通过产品消费享受文化滋养。具有地方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产品既激发了河南文化旅游市场的活力,又提升了河南的地方形象,有效促进了河南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三)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

建设文化旅游强省一定要有先进的产品产业体系作支撑。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在深入解读中原文化的根源性特征以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2011年河南省以宣传和弘扬祖根文化为抓手提出“老家河南”旅游品牌,并先后制作以“心灵故乡·老家河南”“豫见中国·老家河南”等命名的河南文化形象宣传片,陆续在郑州、香港等地举办“中华源·老家河南”相关推介活动,收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老家河南”这一品牌形象与中原文化、河洛文化蕴含的文化之源、民族之根、王朝之基的特点具有高度契合性,不仅有利于从文化、民族、国家的高度凸显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与“魂”的主要形成地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还有利于推动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放大品牌社会效应,加快文化旅游强省建设。

三、“老家河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旅游业是产业融合的产物,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行各业;另一方面,旅游业是拉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形成“党政统筹、部门联动、产业协同、社会参与”的现代文化旅游治理体系,就需要深入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引领,全面整合行业内外的资源,拓展文化旅游融合新业态。

(一)坚持全域共建、精明增长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

作为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共建和精明增长是理解和实践全域旅游的两个重要着眼点。

第一,全域共建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由过去单纯依靠景区等核心吸引物的驱动向依靠旅游目的地全域发展驱动的根本举措。全域共建主要包括五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全部门联动,即区域内各级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顶格协调,统筹财政、国土、规划、公安、工商、交通等政府部门,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二是全资源整合,对各类公共资源和财政资金进行全区整合、统筹,创新旅游产业金融扶持方式。三是全产业融合,以旅游产业为引领,以“旅游+”“+旅游”为手段,构建全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四是全区域优化,融合城镇与乡村,共筑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美丽生态环境。五是全社会参与,动员全体社会成员为全域旅游发展作贡献,营造良好的全域旅游社会氛围。

第二,实现精明增长是发展全域旅游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归宿。精明增长是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控制城市无序扩张、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精准发展,突出区域比较优势,结合河南各地地方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塑造体现地方特色和优势的文化旅游品牌和宣传符号。二是高效发展,开发服务品质高、附加值高的文化旅游产品业态,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效益。三是融合发展,通过景城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区域融合、生态融合,全面激活资源价值,不断创新产品业态,拓展文化旅游发展空间。

(二)打造市场导向、综合开发的智慧旅游数据平台

“互联网+”时代,媒介科技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愈加紧密,促生了无处不在的信息数据,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文化旅游产业要突破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综合效益低的发展“瓶颈”,就需要积极融入以新动能主导产业发展的新发展格局,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赋能效应,以数字赋能推动产业内容、模式、业态和场景创新,满足游客对自主化、个性化、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和体验的消费需求。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科技手段为支撑的智慧旅游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打造基于河南省全域的文化旅游大数据平台,是促进河南智慧旅游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需要在“市场导向、项目带动”的原则指导下,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尤其要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应用。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项目带动河南全域数字文化旅游建设,打破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种隐形门槛,优化“互联网+旅游”营商环境。二是在“文旅+科技”的方向引领下,构建由支付数据、流量数据、用户画像三大要素组成的三级(省、市、县)联网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运营服务体系,打造统一采集、存储、处理旅游企业、相关机构、从业人员、旅游行业信息及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资源信息的数據中心及其平台体系,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串联文化旅游及其相关业态的全产业链。三是大力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推动景区转型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媒介传播优势,广泛开展“老家河南”品牌文化的新媒体营销。

(三)开创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景社融合发展模式

域内群众对本地文化资源普遍持有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支撑全域旅游的重要基石。景社融合发展模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价值共享。要实现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整体发展理念,从经济发展、景区保护、民生改善等各个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景区与社区实现共赢效益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充分调动域内居民参与景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旅游秩序的积极性。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要素是中原文化及其形成的特有文化生态。而人是构成文化生态的一个最基本因素。因此,在推进“老家河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域内社区纳入全域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结合旅游目的地的自身特点,创新产业的开发保护模式,促进景区与社区的共建共享、互利共赢。一要加强顶层设计,以政府为主导对旅游产业、社会民生、旅游文化、资源环境、管理提升等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设置专门负责景区与社区融合发展工作的调度机构。二要构建以景区发展带动社区发展、以社区发展助推景区发展的“双联动”工作机制,确保域内文旅委、街道办事处、景区管理处与景区关联社区之间保持常态化的工作联动,建立健全景区和社区互相走访制度和社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三要完善利民措施,建立景区生态资源保护奖补机制,对景区关联社区的防火防盗、资源保护、旅游秩序、景社配合和文明景区创建等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成绩发放奖补金;积极扶持居民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以及拓展相关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更好地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和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诉求。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21年度创新工程一般项目“整体性视角下‘老家河南’文化旅游品牌培育问题研究”(21A4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肖宏,杨春宇,宋富娟.文化旅游概念与模式研究现状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8):60-61.

[2]罗康隆.文化人类学论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9.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

编校:赵亮

猜你喜欢
整体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科学理论是整体论的吗?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凤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从整体论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综合报告与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