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女性主义的分析

2021-01-18 22:55尹星
牡丹 2021年22期
关键词:刘盈戚夫人吕雉

吕雉是一个贤内助,也是一个合格的执政者。从糟糠之妻,一步步成为一国之母,再到最后将权力握在手心。生活的苦难磨砺了她的所有,让她坚韧,也让她聪慧。她是历史长河中一个特别的闪光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没有谁能够去否认一个客观的事实——吕雉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我们需要用客观的眼光去认识这个不平凡的女人。

在不同的著作里,吕雉拥有不同的形象。相比于其他著作而言,司马迁的《史记·吕太后本纪》更加全面、更加直观。吕雉在司马迁的笔下是一个十分丰满的人物,无论是作为妻子、母亲,还是作为皇后、太后,吕雉都是一个圆形的人物。她的生活不同于其他传统女性那样单调,她的性情也与传统女性有所不同,她的一生充满了政治和权力,她的性情也如同男儿一样,对权势和地位充满了渴望。

一、《史记》中的女性形象

(一)作为正妻的女性形象

吕雉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听父命嫁给43岁的刘邦,而那时的刘邦已经有了曹氏做妻,并有一个儿子刘肥。这看似门不当户不对的姻缘却体现了吕公的慧眼识珠,这一个决定奠定了吕雉辉煌一生的基础。在吕雉嫁给刘邦以后,吕家与刘邦便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所以吕雉的家人为刘邦也付出了许多。不可否认,刘邦能得到天下有吕家人的功劳,这不仅体现在吕雉的兄弟为刘邦在战场上出力,还体现在当刘邦在外作战时吕雉在家任劳任怨地照顾三个孩子和老人。但是,作为丈夫的刘邦并未因此对吕雉存有感激疼爱之心。为何如此说呢?

项羽抓住吕雉威胁刘邦时,刘邦却不为所动。刘邦不救父不救妻的举动体现了刘邦对吕雉的冷淡。并且,此时他有了新欢戚夫人,他弃旧迎新的行为让吕雉有多绝望不言而喻。但吕雉并未因此选择沉沦,而是学会了忍耐,学会了等待和坚强。这段经历里甚至牵扯了另一个男人——审食其。这个在历史舞台上并未露过太多脸的男人,对吕雉的影响并不大。这段经历给予吕后的其实不仅仅是痛苦,更是一次犹如蝴蝶脱茧的蜕变。此阶段为吕后性情转变的一个转折点。

在刘邦成为皇帝以后,吕雉也成了一国之母。一国之母的位置带给吕雉的并不只是地位和权力,还有责任与义务。在这个位置的女人应当配合、帮助皇帝。同时,吕雉作为皇后、作为太子的母亲,要带给太子的也不仅仅是母亲的职责,还要为太子以后继承皇位作一个精细的谋划。

吕雉在成为皇后以后,知道自己的丈夫刘邦一直在为分封功臣的事情焦虑,她看到了形势的严峻,僧多粥少,分封问题处理不好便会引出很多大问题,而分封结果也会直接影响到自己儿子刘盈以后的地位,那些功高震主的异姓诸侯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及刘邦的权势地位。于是吕雉和她的丈夫一起里应外合杀害功臣——杀韩信于长乐宫、将彭越剁成肉酱。《史记趣读》中讲,公元前196年,高祖刘邦御驾亲征陈豨叛军,留守朝中的吕雉在没有征得刘邦御准的情况下设计斩杀了战功赫赫的战将韩信,显示出她在宫廷斗争中独有的毒辣。其实无论吕雉是否得到了刘邦的示意,我们都无法否认吕雉在这件事上的果断与狠辣,而且她的做法无疑解决了当时刘邦的难题,这是值得肯定的。

这场争功风浪的平静直接显示了吕雉卓越的政治才能。在这件事上,她既帮助刘邦树立了皇帝的威信,处理了刘邦当时的难题,安定了不稳的政治局势,也为自己掌权、太子继位作了铺垫。《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司马迁对吕雉的行为未予评价,但我们能看出,吕后杀功臣是刘邦和吕雉的双簧,不是吕雉一人就能做到的,只是说吕雉出力较多而已。吕雉是出面唱黑脸的主要人物,但是并不能说没有刘邦的首肯,也不能片面地否认吕雉的作用并指责她的行为。

(二)作为母亲的女性形象

糟糠之妻不可弃的道理,刘邦似乎并不明白。刘邦在成为皇帝之后一直冷落吕雉,他当着吕雉的面将戚夫人捧在手心里,戚夫人也曾多次挑衅吕雉。吕雉在尴尬的处境里喘息。在吕雉百般忍耐中,刘邦和戚夫人开始得寸进尺,并且已经准备危及吕雉一双儿女的地位。吕雉作为太子刘盈的母亲,要带给太子刘盈的不仅仅是母親的关爱,正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吕雉必须为儿子的以后做打算。所以,“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时,吕雉便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其实在此之前,在吕雉知道自己一双儿女多次被刘邦丢下马车、靠着夏侯婴才得以存活的真相时,我们不难想象吕雉有多气愤。那时的情形,因为她不在,所以她可以不去计较。如今,刘邦爱屋及乌想要立刘如意为太子。但只要她在,她就不会任凭刘邦和戚夫人去伤害她的孩子。对她而言,儿子就是她的希望。

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吕雉甚至放下姿态,去跪谢周昌。《史记·张丞相列传》中记载,刘邦想要废太子,周昌为太子辩护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因为周昌口吃,刘邦听后大笑并未因此发怒,而且周昌的言论让他暂时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吕雉知道这件事以后,跪谢周昌为太子刘盈说话。这一件事体现了吕雉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放低自己的姿态,能够不顾皇后的尊严去感谢恩人。另外,吕雉为了稳固太子刘盈的地位,又去请求“智囊”张良,当张良说需要请来节义清高的“商山四皓”给太子刘盈撑腰时,吕雉费尽心力为自己的儿子请来了他们。

当“商山四皓”出现在刘邦眼前时刘邦才知道,自己的妻子吕雉并非如同戚夫人一般只是一个能歌善舞、依靠丈夫过此一生的闺阁女子,吕雉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女人。

在当时的情况下,因为有吕雉,刘邦已经不能再撼动太子的地位了。《史记·留侯世家》中刘邦言:“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吕雉也是一位母亲,她为了孩子可以隐忍负重,也可以机关算尽。她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可以为了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忍辱前行,所以刘邦评价她“真而主”,其实这也是司马迁对吕雉的某一方面的认可。

(三)对女性形象的偏见

自古以来,由于父权制的压制,男性作者或多或少对女性有些许偏见。自古“红颜祸水”这一词就已经将女性置于一个阴暗地域,甚至在多个历史事件中,如“烽火戏诸侯”“安史之乱”,很多人将国祸原因归结于褒姒、杨玉环这些女性。司马迁作为男性作者也免不了对女性存在些许偏见。司马迁在对吕雉的描写中很少表达自己的主观看法,但是司马迁在文中经常使用春秋笔法来表达自己对吕后的不满。如《史记·吕太后本纪》:“齐内史士说王曰:‘太后独有孝惠与鲁元公主。今王有七十余城,而公主乃食数城。王诚以一郡上太后,为公主汤沐邑,太后必喜,王必无忧。’于是齐王乃上城阳之郡,尊公主为王太后。吕后喜,许之。乃置酒齐邸,乐饮,罢,归齐王。”

“吕后喜”就是司马迁的春秋笔法,他用吕后的“喜”体现吕后的虚荣无礼,至于吕后到底有没有“喜”这个神情,想必作为作者的司马迁也是不知道的。因此,司马迁用“喜”来讽刺吕雉,鄙夷吕雉的做法。

在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的时候,司马迁借刘盈之口说:“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刘盈说吕雉的行为太过于残忍,他作为儿子都没办法忍受,所以不能够再治理天下了。于是刘盈整日淫乐,不再听政,最后因此病死了。司马迁将刘盈淫乐不听政的行为和生病的原因归结于吕后的残忍做法将刘盈吓到,这种归因其实从客观层面来讲,的确太过于牵强。司马迁将刘盈的过错归结于吕雉,这种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

这样的描写其实就是司马迁作为男性作者将一些主观情绪带到《史记》编写中的体现,他并没有完全客观地描述吕后的形象。

当然,司马迁虽然作为男性作者的确对吕后带有一些偏见,但是他在对吕雉形象的描述中也有客观层面。

(四)对女性形象的客观描述

《史记》中唯一为女性人物立传的就是《吕太后本纪》。之所以专为吕后立传,其实就是因为司马迁明白,吕雉符合他撰写本纪的标准。司马迁设计的入选本纪的标准是人物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吕后作为汉朝的重要人物,在刘盈以及往后的一段时期,她都把握着朝中的权力,在当时历史环境中具有一定影响力。虽然她没有和武则天一样自己登上皇位,但是她的权力和地位以及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司马迁并没有因为吕雉是一个女性而否认她的政绩、忽视她的作为,相反,司马迁客观地将吕雉写入本纪中。这其实表现了司马迁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对吕后,司马迁的态度是严谨的、客观的、灵活的。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他既突出展示了吕雉的狠毒果断,也客观描述了吕雉的功绩,他灵活地处理了吕雉的形象,让吕雉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本纪中。

王立群先生说:“吕后最有贡献,毕竟是她和她的儿子在称制的这15年之间,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为即将到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

衡量一个统治者的影响和作用,政治方法、政治手段其实相比于政绩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作为后人,其实对结果更重视。比如我们都知道“贞观之治”,至于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具体实施,其实很少有人深入关注。对于吕雉的看法也是如此,她的方法手段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人忘记,但是她所留下的政绩是后人一直铭记的。如同司马迁所描述的,汉初的时候,政治斗争血雨腥风,但百姓生活却是安稳的。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吕雉的功劳不容小觑,并且这功劳是无法被历史洪流所泯灭的。吕后掌权期间,薄税赋、废苛政、正民风、举孝悌,尤以停行“三族罪”和“妖言令”为史称道。史书也要赞叹一句:“高后女主,制政不出闺阁,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这俨然是一幅盛世景象。对于吕后的评价,已经足够表明吕后政绩斐然。

根据这些评价可知,在撰写《史记》时,司马迁在尽力保持客观性,将吕雉塑造成了一个圆形人物,接近客体真实。

二、追求权力和地位

吕雉作为妻子,与丈夫里应外合稳固朝堂局势,其实她这样做也是在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夫妻本是一体,她为了自己的未来也要助刘邦稳定朝廷形势。吕雉作为母亲,她为自己儿子刘盈争权固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她其实就是在为自己做打算。当然,这并不能否认她作为母亲对儿子的爱,她对刘盈的未来进行保护和谋划,这是一个母亲的本能。刘邦死后,吕雉稳住刘盈的地位,并且不断将权力揽在自己手里,出现了后面的太后执政。

吕雉在成为太后以后,她将吕家的男丁发展为自己的势力。“欲以王诸吕为渐”“太后欲王吕氏”“太后欲侯诸吕”,这些都是司马迁对吕后追求权力和地位的一个清楚的描述。

吕后发展吕家的势力,让自己的地位越来越稳固,也让权力掌握自己手里,时刻把握着朝政。吕后还将外孙女嫁给儿子刘盈,以此来稳固自己的地位。用尽心思不择手段地为自己揽权、稳固自己地位的行为,让吕后这个女性的形象更加丰富。

三、一反传统的女性形象

吕后和戚夫人不同,比如在废立风波中,戚夫人能做的只是在刘邦面前哭哭啼啼地请求,而吕后则表现得极其成熟老辣,动用了一切力量保住了儿子的地位。戚夫人更接近于传统女性形象,她只靠着自己的容貌去依附男性,将男性作为自己的依靠,所以在刘邦去世以后,她只能面临如花凋零的人生。而吕后是在各种磨难中不断磨炼自己,并且对权力和地位有很大的渴望,所以她的人生在刘邦死后仍然可以风生水起,并且手里的权势更加牢固。

吕后的种种行事,从不是为了成为男性的依附品,她并没有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而是将自己的私欲和渴望放在了第一位。丈夫困苦时,与丈夫互帮互助、互相成就;丈夫疏离她,将她置于尴尬地位时,她理智地保护刘盈的地位以此保住自己的未来;丈夫死后,儿子继位,她开始逐步将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所以,吕后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她不同于傳统的女性形象,她不仅是一位汉朝风云中有着妻子和母亲身份的女性,更是一位统治者。汉初的政治斗争风云巨变,但经济文化却仍旧在发展。吕后掌权,并未危害到民生,甚至还为后面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

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中的吕后形象十分丰满,有和丈夫一起互相成就、稳固朝廷局势的正妻形象,有爱护儿女的慈母形象。当然,司马迁作为男性作者,不乏对吕后女性形象的偏见,但是和其他很多男性作者相比,司马迁对吕后的描写相对客观,不论是在评价上还是在描绘上,都有相对比较客观的层面。

四、结语

吕后作为一个女性,她追求权力、地位,一反传统的女性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朵闪耀的浪花。我们作为后人,应当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去评价前人的事迹。我们生活在新时代,在评论历史人物时应该抛弃性别、种族等方面的偏见,以客观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尽量还原那个时代具体人物的丰满形象。我们要用自己的学识去还他们一个“公道”,重现当时客观环境下的真实人物。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作者简介:尹星(2000-),女,重庆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刘盈戚夫人吕雉
离家7年后,我归顺于单亲妈妈的“魔掌”
杀只鸡而已,把剑收起来
吕雉:被权欲冲昏了头的太后
废储风波
女中枭雄属吕雉
另类突围“校园货”:年轻的痛猝不及防
再论班固对吕雉的态度
人彘
枕边风不敌张良计
我眼中的吕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