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需求缺口的应急物资分配机理及运作模式

2021-01-19 23:25张毅
中国流通经济 2021年9期

摘要:大型灾害事件发生后,应急救援中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而应急物资分配是做好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的关键。合理的应急物资分配模式既有利于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又有利于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然而,灾害发生后,决策者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把应急物资分配到灾区,由此会导致应急物资短缺,形成需求缺口,既给灾区救援工作带来不便,又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实地调研发现,需求视角下影响应急物资分配的主要因素包括灾区需求信息“黑箱”、受灾程度、需求紧迫性、需求缺口等。灾害发生后,为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快速、精准、公平的应急物资分配模式。为更好地扑灭应急物资需求缺口,这种应急物资分配模式应涵盖需求预测、需求等级划分、属地一次分配、外埠二次分配等方面内容。其具体运作流程包括信息收集、分配目标确定、物资分配决策、物资分配评价、物资分配实施等五个步骤。此外,为保障应急物资分配系统顺畅运行,把应急物资快速、精准、公平地送到灾区,最大限度提高救援效率,还要建立应急物资保障机制,搭建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等。

关键词:应急物资;需求缺口;需求等级;属地一次分配;外埠二次分配

中图分类号:F25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21)09-0032-11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关键环节协同运作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研究”(212400410369)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疫情、洪涝、地震、雪灾、干旱等大型灾害时有发生。一旦发生大型灾害,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如果不能及时合理地实施应急物资分配决策,将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给国家经济造成重创[ 1 ]。

大型灾害发生时,受信息、储备、道路等因素影响,应急物资在短时间内往往难以满足灾区需求,进而导致应急物资短缺,形成需求缺口,并由此引发诸多社会影响较大的事件。比如,2021年7月20日河南遭遇暴雨灾害,全国各地救援力量和物资潮水般涌向灾区,导致新乡卫辉等地高速公路堵塞严重,政府不得不呼吁大家非必要不要前往一线,为灾区打开紧急救援通道。当时,被堵在路上的物资大多是饮用水、方便面等,而这些物资在多数灾区已经接近饱和。事实上,自暴雨灾害以来,大量家禽家畜被淹死,极易引发大型瘟疫,急需消毒水、喷洒器等消杀物资,而受水灾影响,部分地区通信中断,导致供需信息严重不对称,外界无法得知当地急需哪些物资[ 2 ]。可见,盲目的应急物资保障会导致应急物资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比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13分钟,全军启动应急机制,距地震发生不到10小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就有1.2万名官兵进入四川灾区展开救援[ 3 ]。尽管应急响应及时,但由于应急物资跟不上,大量官兵在救援物资到位前只能徒手救援。比如,2010年海地震后骚乱频发,闹事者劫掠商店,袭击物资运送人员,危及救援人员安全。为防止骚乱扩大,警方开始逮捕闹事者。因救援物资不到位或担心遭受暴力袭击,许多居民开始“逃离”海地首都太子港[ 4 ]。比如,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后,由于道路中斷,救灾物资无法运入灾区,导致食品、药品、帐篷等生活必需品异常缺乏,灾民情绪激动。随着道路不断修复,救灾物资陆续发放到灾民手中,灾民情绪恢复了平稳[ 5 ]。反思上述事件,如何在救援过程中满足灾民应急需求,扑灭需求缺口,不仅是摆在社会和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值得学术界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应急物资分配实际上是为了满足灾区对应急物资的需求,解决供需平衡问题,因此应急物资分配的主要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精准、公平地实现供需平衡,降低灾害损失及灾情引发的社会影响。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要遵循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地方就近指挥的分配原则;美国国土安全部2004年发布的《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也明确指出,处理灾害事件时应遵循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物资响应原则。尽管国内国外均认同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物资分配原则,但在实际的应急物资分配过程中,依然忽视了属地应急物资直接分配这一问题。应急物资分配中出现的种种被动局面暴露了我国应急物资分配体系存在的诸多不足。

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2次会议提出,我国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对短时间内出现的物资供应短缺要统一组织调度,对应急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和配送,确保灾区应急物资需求。这既体现了国家对应急物资保障问题的重视,也为构建应急物资分配模式指明了方向。

对于灾害发生后的应急物资分配问题,本研究试图从需求缺口出发,充分考虑灾区需求信息“黑箱”、受灾程度、需求紧迫性、需求缺口四个主要因素对物资分配的影响,以应急物资分配拟解决的可预见性、公平性、快速性、精准性问题为导向,按照系统化解决方案,根据应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揭示考虑需求缺口的应急物资分配机理,构建包含需求预测、需求等级划分、属地一次分配、外埠二次分配等内容的应急物资分配模式。该模式的运作流程包括信息收集、分配目标确定、物资分配决策、物资分配评价、物资分配实施五个步骤[ 1 ]。而且,为保障应急物资分配系统顺利运行,把应急物资快速、精准、公平地分配到灾区,最大限度提高救援效率,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还要建立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建设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等。本研究可为应急救援中的应急物资分配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满足受灾点对应急物资的需求是应急物资分配的根本目标,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做了大量研究。其中,有研究从全需求、全满足视角探讨了应急物资分配问题。比如,谢乌(Sheu J B)[ 6 ]以需求为导向的应急物流运作模式旨在实现对救灾服务的分配,以最大限度提高幸存者适应能力;王(Wang H J)等[ 7 ]研究了改善应急物资需求满足状况的应急物资储备点选择分配模式;阮(Ruan)[ 8 ]等考虑决策者偏好,建立了优化运输路径、提高需求满足程度的应急物资分配模式;常春光等[ 9 ]考虑灾区需求总量与需求结构、各应急物资分配中心运输数量与时间等约束,建立了多品种应急物资配送模式;孙昌玖等[ 10 ]考虑不同物流中心库存差异和物资需求紧迫程度,设计了横向转运的应急物资协同调度模式。有研究从需求不确定视角探讨了应急物资分配问题。比如,贾巴尔(Jabal A M S)等[ 11 ]考虑需求不确定性,以最小化设施成本、最大化客户满意度为约束,建立了多目标应急物资分配模式;那颜(Noyan N)[ 12 ]考虑需求不确定性和灾害损害程度,建立了两阶段的平均风险随机规划模型;阿马尔尼茨卡(Amalnicka M S)等[ 13 ]考虑应急物资需求、供给不确定性及应急物资采购动态变化,对应急物资分配进行了研究。然而,随着应急物资不断被运送到受灾点以及灾情的不断变化,对应急物资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此,也有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比如,杨斌等[ 14 ]认为,各受灾点之间应急物资的需求和供给可以相互转化,进而基于需求动态信息制定应急物资分配决策方法以提高分配效率;庞海云[ 15 ]考虑到物资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全部应急需求,提出了不完全扑灭的模式;刘瑾瑜[ 16 ]基于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根据不同需求状况,制定应急物资筹措方法,构建合理、公平的应急物资分配模式;詹沙磊等[ 17 ]考虑应急物资需求不断增长与应急物资供应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研究了应急物资动态分配方法。

由上述研究可以发现,有关应急物资分配的研究大多针对全需求、全满足或者需求不确定的分配,而这样的分配模式并不完全符合应急救援的实际状况。这是因为,在绝大多数救援过程中,应急物资一般会在救援初期出现短缺,灾区需求也会随时发生变化。尽管也有研究考虑了需求的动态变化,但多数建立在不完全扑灭需求的基础上,较少从全局高度考虑需求缺口和分批次、分阶段的分配模式,且并未遵循我国应急救援体系中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先期处置、快速响应的基本原则进行一体化研究。很显然,这样的研究不太符合大型灾害发生后对应急物资分配快速、精准、公平的要求。与现有研究相比,本研究更符合实际情况,应急物资分配的可行性更强。

(一)需求缺口成因

长期来看,几乎每次灾情都会遇到应急物资短缺问题,且这种短缺并非长期和绝对总量上的短缺,而是阶段性、暂时性的短缺。比如,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就出现了医疗物资严重短缺的状况。早在2006年,湖北省就制定了《湖北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物资储备指南》,其中规定了省、市(州)、县(市、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所要储备物资的品种和数量。比如,防护服省级200套,市(州)级50套,县(市、区)级50套;防护口罩省级400只,市(州)级300只,县(市、区)级200只;防护眼镜省级50副,市(州)级30副,县(市、区)级20副。不过,根据2020年2月7日武汉市在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当时武汉市医疗物资供需矛盾突出。2020年2月6日,武汉市医用N95口罩当日需求数量是119 000只,缺口是56 800只;医用防护服当日需求数量是59 900套,当日缺口是41 400套;医用护目镜(包括面罩)当日需求数量是22 500副,缺口是19 200副。地方规定的储备量根本无法满足当地实际需求,差距甚大。此外,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的统计,截至2020年2月3日,全国22个重点省份口罩日产量已经达到1 480.60万只,N95口罩产量11.60万只,其中医用口罩产量998万只,普通口罩产量471万只。根据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的统计,2020年1月24日之后,从进口疫情物资类目看,防护用品占总物资的77.3%,共计3.67亿件,含防护服385.40万套,口罩3.28亿只,护目镜62万副。这些数据说明,从全国范围看,武汉市所需的医用物资并不短缺,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应急物资分配给予满足。随后,在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统筹下,为保障整个湖北特别是武汉市需要,建立了按日供给、精准对接与重点调度机制,实施国家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制度。2020年2月20日数据显示,武汉市实际配送N95口罩173 332只,库存14 671只;防护服99 282套,库存21 839套;面屏、面罩19 359副,库存1 079副。防护物资供应短缺状况得以缓解,甚至还有少量库存。

总量充足情况下的需求缺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灾害发生后较短的时间内,首先,应急救援对各类应急物资需求紧迫,应急物资需求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其次,相对于快速增加的需求,应急物资储备有限,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均可能存在不足,导致供不应求;再次,受信息不透明、分配不公平、道路不通畅、距离远、运输时间长、分配模式运作不当等因素影响,应急物资难以在短时间内运到灾区,导致灾区应急物资短缺,形成需求缺口。

(二)需求缺口界定

在现有考虑需求情况的应急物资分配模式研究中,多数并未明确提出需求缺口的概念,即没有对应急物资需求缺口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但相关研究都曾涉及或提及类似概念。比如,郭瑞鹏[ 18 ]较早提出了物资缺口度的概念,缺口度指所需物资数量与当地已有物资存量的比值,反映物资缺少的相对程度;夏萍[ 19 ]提出了与之类似的物资缺口度概念,认为可通过物资需求量和存量进行定量比较;王婧等[ 20 ]也提出了类似概念,认为应急物资缺口度指灾害发生后灾区对某种应急物资需求的综合缺口程度,可通过物资未满足量和未满足率衡量;李元等[ 21 ]认为,军械物资的缺口度可根据军械物资的需要量和存量通过定量比较计算得到;姚恩婷等[ 22 ]认为,应急物资需求缺口率指未满足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罗尔斯(Rawls C G)等[ 23 ]研究了预备点预先设定最优库存数量与实际需求数量不匹配(即预先设定最优库存数量少于实际需求数量)时的应急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应急物资就存在缺口。

本研究对应急物资需求缺口的定义为,应急物资供应点不能满足灾区需求,即供应点物资数量少于灾区需求数量;对应急物资缺口量的定义为,灾区应急物资实际需求量与供应点供应量的差值。

大型灾害事件具有突發性、异常性、复杂性等特点,给灾害的预防增加了难度。灾害发生后,快速、有效地开展救援活动,短时间内满足灾区应急物资需求,能够稳定灾区民众恐慌情绪。灾害发生初期,受灾民众对物资的需求往往是满足即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灾情了解的加深,恐慌情绪会加速蔓延,后续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对应急物资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应急物资保障没有达到民众预期,加之灾害事件进一步恶化,受灾民众就会失去对救援的信任,甚至产生哄抢物资及其他暴力行为。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政府应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特别是应急物资分配体系。灾害发生后,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各环节工作的顺利进行都要依赖应急物资分配模式,而衡量应急物资分配模式是否最优的关键就是其及时满足需求的能力,即能否从品种、数量、时间等方面满足灾区对物资的需求。应急物资分配结构关系参见图1。由此可见,应急物资分配在为受灾民众协调物资、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影响应急物资分配的主要因素

影响应急物资分配的因素很多,如发生时间、灾害类型、灾害级别、人口密度、储备量、距离、运输工具等,这些直接影响着应急物资分配的结果。应急物资分配解决的实际上是应急物资供需问题,只有需求得到满足,供给才更有效、更有意义。因此,应从需求视角出发,重点研究应急物资分配过程中与扑灭需求缺口相关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

1.需求信息“黑箱”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与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灾害事件突发时,由于灾区道路损毁、设备损坏,与外界通信联系中断,灾区需求信息不能向外传递,更是处于信息“黑箱”状态。根据牛鞭效应理论,信息失真会导致需求变异放大,即信息无法及时有效地从需求方向外传递,使需求信息出现较大误差。在应急物资分配过程中,决策者经常面临决策信息缺失、不相关信息泛滥的情况,而这往往会影响其决策(决策滞后、失误),导致救援资源投放不准确,对救援工作造成负面影响。此时,及时、有效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2.受灾程度

大型灾害波及范围一般较大,会形成多个受灾区域。各区域因地理位置、地质条件、人口密度、物资储备、抵御能力等不同,其受灾面积、受灾人数、需求缺口、死亡人口、受伤人口等受灾指标也存在差异。比如,据中国地震局办公室数据,2013年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截至2013年4月22日22时,共造成雅安市死亡173人,其中芦山县死亡120人,宝兴县死亡26人,雨城区死亡15人,天全县死亡5人,荥经县死亡2人,石棉县死亡2人,名山县死亡2人,汉源县死亡1人。可以发现,在此次地震中,即使同处震中雅安市,各区域受灾程度也并不相同。

3.需求紧迫性

应急物资可为救援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在救援的同时,次生灾害事件可能再次发生,对应急物资的需求相当紧急。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为降低灾区损失,防止灾害范围进一步扩大,应急救援体系需要在短时间内把大量应急物资快速运往灾区,否则不仅会威胁受灾民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会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隐患。

4.需求缺口

灾害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家物资储备的不均衡性往往会导致灾区所需物资短时间内不能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应急物资需求缺口。此外,灾害发生后,大量社会捐助物资密集而来,但因捐助者对灾区需求信息不够了解,捐赠物资可能并非灾区所需,导致救援资源大量浪费,而急需物资却无法运达灾区。

(二)应急物资分配亟须解决的问题

1.需求信息由“黑箱”到“白箱”的可预见性问题

受灾害特性影响,在应急救援的初期,信息一般会表现出不完全、不及时、不准确等不对称现象,即产生需求信息“黑箱”期。在此时期,外界很难了解灾区真实情况,难以判断灾区应急物资需求品种和数量,给应急物资分配决策提出了难题,决策者需要千方百计获取真实的受灾信息。比如,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地震预警系统基础上研发了灾情采集平台。2015年四川乐山5.0级地震发生后几分钟,平台就收到了民众通过手机地震预警软件灾情采集模块上传的灾情信息。平台通过分析处理生成震感、交通破坏、房屋破坏等灾情专题图,并将之提供给地震应急部门,帮助其快速了解灾情,预测灾区需求,进行应急救援决策,实现了需求信息由“黑箱”向“灰箱”甚至“白箱”的转变。由此可见,灾区需求是一个可预见性问题。

2.考虑灾区受灾程度的应急物资分配公平性问题

在救援初期,受道路、信息、储备等因素影响,能够分配的应急物资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应急物资需求激增,决策者需要把有限的物资尽快分配到各灾区。分配过程中需要确保获救机会人人平等,需要考虑应急物资分配的公平性。如果供给物资不能满足需求,受灾民众就会产生焦虑,而主观上的不公平感是引发焦虑的主要原因。因此,面对灾后响应初期不确定的环境,为更好地稳定灾区局势,安抚焦虑情绪,应急物资分配决策不仅要考虑救援效率,而且要考虑对各灾区分配的公平性。

3.考虑需求紧迫性的应急物资分配快速性问题

与普通物资相比,应急物资最大的不同就是把时间作为第一要素。灾害发生后,从筹备到响应再到救助,留给决策者的时间不多,毕竟对受灾民众而言,应急物资早到一点儿希望就大一点儿。比如,面对2019年底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采取快速响应机制,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医疗物资,并加大抗疫物资生产力度,快速组织应急物资并将之分配到抗疫第一线,仅用几个月时间就有效控制了疫情。因此,决策者在进行应急物资分配决策时,必须把时间作为第一要素,追求时间效益的最大化。

4.考虑受灾点需求缺口的应急物资分配精准性问题

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物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灾害类型不同,所需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灾害类型相同,所需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因受灾程度、规模、区位等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应急物资分配的精准程度。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国家分配和社会捐赠的救灾物资堆积如山,远远超过了武汉市抗疫所需的总量。然而,武汉市一位医生提供的消息却显示,武汉协和医院的物资即将全部用尽,并再次发出了求助。调查后发现,分配给武汉市的物资多数不能用于新冠肺炎治療定点医院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比如物资中有一部分是潜水镜,因为有孔洞,不能替代护目镜使用[ 24 ]。由于物资分配不精准,不仅没有为灾情救助工作提供帮助,而且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

(三)应急物资分配机理

由应急物资分配影响因素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可以看出,应急物资分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分配模式都有所不同。比如,在初期,用来挽救受灾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应急物资是主要物资,时效等级最高;在中期,衣、食、住等基本生活物资需求等级提高,应急物资需求与时效等级有所下降;在后期,民众开始考虑进行灾后重建,生活慢慢恢复平静,基本生活物资需求等级升至最高,应急物资需求与时效等级降至最低。做好以上三个阶段的分配工作是解决灾情救助问题的关键。应急物资分配追求的目标是应急物资保障的时效性和精准性,如果不能满足灾区民众需求,会大大削弱救援能力,影响灾后安置工作。因此,本研究从需求视角出发,充分考虑需求信息“黑箱”、受灾程度、需求紧迫性、需求缺口等因素对物资分配的影响,提炼应急物资分配拟解决的可预见性、公平性、快速性和精准性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导向,按照系统化解决方案思路,根据应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方法,提出包含需求预测、需求等级划分、属地一次分配、外埠二次分配等内容的应急物资分配解决方案,从整体上揭示考虑需求缺口的应急物资分配机理(图2)[ 1 ],找出分配规律,为构建应急物资分配模式提供依据。

1.需求预测

灾害发生后,灾情信息、灾区信息处于“黑箱”状态,灾区所需的应急物资种类和数量无法确定,严重影响应急物资分配。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在需求预测中引入这些技术,使原本模糊的需求变得清晰起来。这既是解决需求信息“黑箱”问题比较合理的方法,也是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需求预测尽管不能与需求实际保持完全一致,但与比较盲目地进行分配相比,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比较科学的指引,打破灾区需求信息“黑箱”,为初期的应急物资分配提供指引。随着通信的恢复,需求信息由“黑箱”变为“白箱”,可为需求缺口的确定提供更多数据支持。根据相似灾情案例和现阶段掌握的灾情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预测各受灾点需求信息,可以解决需求信息的可预见性问题,为应急物资分配决策提供依据。

2.需求等级划分

大型灾害波及范围较大,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往往包括多个受灾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因受灾面积、受灾人数、需求缺口、受伤人口等不同,其需求等级也不相同。比如,2020年2月29日,湖北省根据省内各地新增确诊病例数据、累计确诊病例数据、聚集性疫情数据进行综合研判,按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三个等级对全省103个县级行政区进行等级评估,发现高风险区58个,中风险区34个,低风险区11个。从需求缺口的角度考虑应急物资分配,有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分配的公平性,应对各灾区划分需求等级,再根据需求等级实施物资分配。

3.属地一次分配

灾害发生后,应急救援快速响应,力求把应急物资快速送到灾区。与其他供应点相比,属地供应点距离灾区最近,可以节约大量的分配运输时间,而且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也支持属地分配原则。灾害发生后,应当考虑应急物资分配的速度,而在信息不透明和外埠物资未抵达的情况下,调集属地应急物资能够解决快速性问题。

4.外埠二次分配

大型灾害破坏力强,波及范围广,其救援工作对应急物资需求量大。然而,由于属地应急物资储备有限,加之受灾后难以恢复生产,很难长期满足灾区的需求。考虑到应急物资分配的精准性,需要通过外埠供应点对灾区进行二次分配,扑灭一次分配后灾区尚存的需求缺口。此外,由于灾害具有不确定性,需求缺口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外埠供应点可能无法满足灾区长期的需求。为使外埠供应点能够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保障应急物资充足,需要针对外埠供应点二次分配后产生的缺口进行补货,以保障特殊情况下灾区对应急物资的动态需求。

(一)应急物资分配决策过程制定

管理决策过程一般包括六个步骤,分别是辨识问题、收集信息、确定目标、拟定备选方案、选择方案、执行方案。具体参见图3。但由于要考虑应急救援的时效性,决策者不能花费太长时间来拟定应急物资分配备选方案和选择方案,这对决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急物资分配决策与管理决策的过程大致相同,但由于应急物资分配的特殊性和紧迫性,对某些决策步骤的要求更特殊、更高,两者间仍然存在差异。管理决策应该科学、合理地进行,每个步骤都有其特殊意义,且相互串联,形成闭环系统。应急物资分配决策是一个特殊的决策过程,研究应急物资分配决策过程有利于增强应急物资分配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根据该管理决策过程,本研究制定应急物资分配决策过程(图4),为应急物资分配流程的确定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持。

(二)应急物资分配体系构建

對我国多数灾害发生地的调研发现,这些地区都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应急保障体系,特别是在本地应急物资储备方面,均可将储备的应急物资快速送到灾区指定地点。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但是,由于部分灾害对应急物资需求量大,当地应急物资储备往往不能满足灾区长期的物资需求,会产生物资需求缺口。因此,在实际分配过程中,为满足当地的实际需要,往往会动用国家储备库和社会捐助物资。

接下来,本研究结合庞海云[ 15 ]设计的基于我国国情的应急物资分配方法,根据实地调研与文献资料,制定考虑需求缺口的应急物资分配体系(含属地一次分配、外埠二次分配)。具体可参见图5。

1.救灾点

救灾点是灾区存放和发放应急物资的地点,本研究探讨的面向灾区的应急物资分配实际上是面向救灾点的应急物资分配。这些救灾点既可以选择村庄,也可以选择学校、社区等能够接收应急物资的场地。救灾点可以直接向灾区民众发放应急物资。

2.属地供应点

属地供应点指灾区当地的物资储备库、超市、企业等地点。这类供应点并不直接分配物资,而是承担应急物资快速分配以及对上级供应点的中转等工作。此外,属地供应点还是灾区向外界传递供需信息的纽带,可以收集灾区需求满足程度及库存量等相关信息,为应急物资分配决策提供帮助。

3.外埠供应点

外埠供应点指属地供应点以外的国家级应急物资战略储备仓库。这类供应点不直接向灾区分配物资,主要负责把储备库内存放的应急物资以及灾后紧急釆购物资和社会捐赠物资统一汇集起来,向属地供应点实施分配,满足灾区需求。

4.补货供应点

补货供应点由灾区外超市、生产商、批发商的仓库以及未选定的外埠供应点、社会捐赠点组成。这类供应点仅向外埠供应点分配,不向其他点分配。在二次分配过程中,灾区的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之前选定的外埠供应点可能会因之前对灾区进行过分配而无力应对灾区新产生的需求。该点对选定的外埠供应点实施物资补货操作,以满足外埠供应点的二次分配需求。因此,补货供应点按照外埠供应点原有库存水平实施补货。

(三)应急物资分配运作流程设计

可从需求缺口视角分析应急物资分配机理,并根据分配决策过程构建应急物资分配模式。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应急物资分配运作流程(图6)。该流程包括信息收集、分配目标确定、物资分配决策、物资分配评价、物资分配实施五个步骤。

1.信息收集

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所需信息统称为信息收集。应急物资分配的信息收集包括灾情信息收集、灾区信息收集及相似案例信息收集,并基于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得到灾区需求信息,为后续分配奠定坚实基础。灾情信息包括灾害种类、灾害等级、危害程度等,灾区信息包括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受灾面积、受灾人口、道路损毁程度、信息通畅程度等,属地供应点信息包括该点应急物资存量及其到各灾区的距离等,相似案例信息包括与该次灾情类似的灾害的种类、等级、程度等灾区数据信息。以上信息在灾后救援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收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应急物资分配工作的开展,可为整个救援活动提供先期依据。

2.分配目标确定

应急物资分配目标的确定要着眼全局,要明确灾害发生后一定时间内预期达到的目标,要突出救援的关键目标。利用这些信息来确定灾区物资需求的等级和数量,结合属地供应点的物资数量计算各受灾点总的需求缺口,并快速、精准、公平地把应急物资分配到各受灾区域的救灾点。该目标要符合实际,且可行;要具体,且便于评价;要可持续,不可随意变化,但需要随着灾情的变化及时修订。

3.物资分配决策

应急物资分配决策要求决策者综合考虑所收集的灾情信息、灾区信息和供需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对众多相似灾情案例进行筛选处理,并借助决策算法、决策模型等辅助手段最终确定合理的应急物资分配策略,实现科学最优决策。该分配决策需要根据应急物资分配的目标和分配原则实施属地一次分配、外埠二次分配。属地一次分配指根据分配目标和总的需求缺口,结合属地供应点物资种类和数量实施的分配。在属地一次分配后,实施外埠二次分配。二次分配又包括两个阶段,分别是救援阶段和补货阶段。救援阶段主要针对属地供应点进行分配,它需要对各灾区需求进行二次分析,通过测算一次分配后各灾区的需求缺口,对各灾区需求进行二次分级,进而根据外埠供应点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实施救援阶段的分配。补货阶段需要对外埠供应点的需求进行分析,确定外埠供应点的需求缺口,进而根据补货供应点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实施补货阶段的分配。

4.物资分配评价

应急物资分配决策直接影响救援工作的效果。因此,要评价某项物资分配方案,不仅要判断其是否可行,能否实现决策目标,而且要判断其是否可持续。如果均能满足,则进行下一步操作;如果不能满足,则返回各灾区应急物资需求分析环节,重新进行分配目标确定和物资分配决策,然后再次对所形成的应急物资分配方案进行评价,直到评价通过为止。物资分配评价是对应急物资分配方案进行把关的步骤,对分配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

5.物资分配实施

在救援过程中,应急物资分配方案确定后,就要保质保量地实施,直至分配结束。物资分配方案的实施强调时效性,为实现应急物资分配目标,尽最大可能实现快速响应,需要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与相互合作,全力开展救援工作。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发现,有关应急物资分配的研究大多针对全需求、全满足的分配模式,而这样的分配模式与实际救援状况并不完全相符。这是因为,应急物资短缺的状况主要在救援初期出现,加之灾区需求会随时发生变化,全需求、全满足的分配模式在大多数实际救援过程中难以实现。现有关于应急物资分配的研究较少从全局和需求缺口视角考虑分批次、分阶段的分配模式,且并未完全贯彻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先期处置、快速响应的基本原则,显然不太适应大型灾害发生后救援工作的需要。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包含需求预测、需求等级划分、属地一次分配、外埠二次分配等内容的应急物资分配模式。该模式既能满足上述需要,又能符合应急物资分配快速、精准、公平的要求。具体如下:

1.需求预测和需求等级划分阶段能够解决应急物资分配的可预见性和公平性问题

目前,国内外有关需求预测和等级划分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如需求预测使用的专家经验判断法、案例推理法、灰色系统法、回归预测法等,需求等级划分使用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BP神经网络法及其他方法。利用这些方法,根据相似灾情案例和现阶段掌握的灾情信息,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灾区应急物资需求信息和等级,解决应急物资分配的可预见性和公平性问题。

2.属地一次分配阶段能够解决应急物资分配的快速性问题

受距离远、道路损毁、信息“黑箱”等因素影响,应急物资往往不能快速送达灾区。本研究根据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物资分配原则,对灾区优先实施应急物资属地一次分配。属地供应点位于受灾点附近,与其他外埠供应点相比距离灾区更近,能够实现快速响应,及时把应急物资分配给灾区。

3.外埠二次分配阶段能够扑灭灾区需求缺口,解决应急物资分配的精准性问题

灾害发生后,对应急物资需求量较大,且周期较长,属地供应点的储备往往不能完全满足灾区需求,会形成需求缺口,因此需要对灾区实施外埠二次分配。国家在建立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库时,其设计值一般能够在数量上满足应急物资需求。所以,一般情况下,外埠供应点应急物资的数量是能够满足外埠二次分配扑灭灾区需求缺口需要的。外埠供应点向灾区分配物资后,其存储量会下降,甚至有部分外埠供应点存储量清零,基本無法应对新的需求变化或再生灾害。对于这样的问题,可在补货阶段解决,即将补货供应点的应急物资分配到外埠供应点,以满足后续灾害对应急物资的新需求,实现更加精准的分配。

(二)建議

为保障考虑需求缺口的应急物资分配模式的顺利实施,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

我国应建立专门的应急物资保障机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协同相关各方进行一体化联动保障。按照统一调拨、采储结合、集中管理、平时服务、灾时应急、节约高效的原则,组织并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构建国家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与供应体系,对应急物资进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调拨。对于短时间内出现的物资需求缺口,建立集中调度生产机制,统一组织供应,统一安排生产,统一规范标准,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序开展。

2.建设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

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化水平,收集整理应急物资供需信息。掌握重点应急物资生产企业运行态势,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将重点应急物资生产企业纳入调度保障平台并进行统一管理,动态监测范围覆盖全省重点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实施快速调度运行机制,注重运行工作的时效性和敏锐性,掌握重点医疗物资每日调度保供情况,实现对应急物资生产情况与流通去向的动态监测。

3.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推动专业化社会化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构建政府、企业、家庭三位一体的储备体系。结合当地历史灾情数据,统一规划应急物资储备结构与储备规模,建设国家、省、市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属地应急物资储备与产能储备体系建设,设立应急储备专项基金,由政府统一采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把医药企业、工业企业、商超、粮库等的库存纳入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毅.考虑需求缺口的应急物资二次分配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

[2]夏旭田,缴翼飞.全国救灾力量驰援豫北:一场资源紧急分配的效率战[N].21世纪经济报道,2021-07-27(01).

[3]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N].人民日报,2008-05-26(008).

[4]海地震后现场目击:饮用水缺乏引争夺[EB/OL].(2010-01- 18)[2021- 08- 01].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 hddz/2010-01/18/content_9336143.htm.

[5]肖中仁.宝兴县委书记:食品供应将有保障帐篷明或到位[ EB / OL ].(2013 -04 -24)[ 2021 -08 -01 ]. https:// www.12371.cn/2013/04/24/ARTI1366797184723407.shtml? from=groupmessage.

[6]SHEU J B.Post-disaster relief-service centralized logistics distribution with survivor resilience maximization[J].Trans? 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2014,68(10):288-314.

[7]WANG H J,DU LI J,MA S H.Multi-objective open loca? tion-routing model with split delivery for optimized relief distribution in post-earthquake[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2014,69(3):160-179.

[8]RUAN J H,SHI P,LIM C C,et al.Relief supplies allocation and optimization by interval and fuzzy number approaches[J].Information sciences,2015,303(6):15-32.

[9]常春光,陈冬文,宋晓宇,等.一种面向多品种应急物资分配的模型研究[C]//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论文集.武汉: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2009.

[10]孙昌玖,裴虹,刘丹,等.考虑横向转运的震后应急物资协同调度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8,40(4):389-396.

[11]JABAL A M S,BOZORGI A A,HEYDARI M.A Multi-ob? jective possibilistic programming model for relieflogistics probl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11(22):65-75.

[12]NOYAN N.Risk-averse two-stage stochastic programming with an application to disaster management[J].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2012,39(3):541-559.

[13]AMALNICKA M S,DAVOUDI A.A multi-objective relief logistics model under uncertainty with robust optimization method,case study:flood in Mazandaran[J].Applied mathe? matics in engineering,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2016,4(1):88-104.

[14]楊斌,文洪蕊,李峰,等.突发情景下应急物资分配决策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5,22(5):7-12.

[15]庞海云.突发性灾害事件下应急物资分配决策优化过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16]刘瑾瑜.洪涝灾害应急救援物资优化配置方法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7.

[17]詹沙磊,傅培华,李修琳,等.基于马尔可夫决策的应急物资动态分配模型[J].控制与决策,2018(7):1 312-1 318.

[18]郭瑞鹏.应急物资动员决策的方法与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6.

[19]夏萍.灾害应急物流中基于需求分析的应急物资分配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20]王婧,王海军.应急救援中应急物资需求紧迫性分级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49(5):4-7.

[21]李元,谢小秋,谢永亮.应急任务时基于PPSVM的应急军械物资分级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4,34(9):123-125.

[22]姚恩婷,孟燕萍,林国龙.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受灾点的需求紧迫性分级方法[J].灾害学,2016,31(3):211-216.

[23]RAWLS C G,TURNQUIST M A.Pre-positioning planning for emergency response with service quality constraints[J]. OR spectrum,2011,33(3):481-498.

[24]郭静,肖源,左艾甫.捐赠物资流转效率如何?记者探访武汉市红十字会[EB/OL].(2020-02-01)[2021-08-01]. http://china.cnr.cn/yaowen/20200201/t20200201_52495605 4.shtml.

责任编辑:陈诗静

Mechanism and Operation Mode of Emergency Material Distribution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Demand Insufficiency

ZHANG Yi1,2,3

(1.Luoyang NormalUniversity,Luoyang 471934,Henan,China;2.HenanKeyLaboratoryforBigDataProcessing&Analyticsof ElectronicCommerce,Luoyang 471934,Henan,China;3.LuoyangLogisticsResearchInstitute,Luoyang 471934,Henan,China)

Abstract:After large- scale disaster,large amount of emergency material is demanded in emergency rescue;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mergency material is the key for the success of emergency material guarantee. The rational emergency material distribution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the reduction of loss,but also benefici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mergency rescue efficiency. However,after the disaster,decision-makers usually cannot distribute the emergency material to disaster area within a short time,which will lead to the shortage of emergency material and demand insufficiency. And this will not only bring disaster rescue with inconvenience,but also give rise to serious negative social influences. With the help of on-site investigation,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main causes having influences on emergency material distribution include the“black box”of demand information in the disaster area,the degree of loss,the urgency of demand,and demand insufficiency. After the disaster,to reduce the loss as possible as we can,we should establish a rapid,targeted,and fair distribution mode of emergency material. To better cover this insufficiency,this distribution mode should include demand forecast,demand classification,local first distribution,and other place second distribution. The specific operational process includes such five steps as the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the determination of distribution target,the decision-making of material distribution,the evaluation of material distribution,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terial distribution. Besides,to guarantee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emergency material distribution,rapidly,accurately,and fairly deliver the emergency material to disaster areas,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scue as possible as we can,we should also formulate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emergency material,establish the Big Data platform,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material reserve system.

Key words:emergency material;demand insufficiency;level of demand;local first distribution;other place second distri? b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