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形成因素分析及缓解对策研究

2021-01-21 20:29王艳刘春芳侯昳琨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王艳 刘春芳 侯昳琨

摘要: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和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日渐凸显出来。就业高压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一些大学生感到心理承受能力明显超载,甚至对未来丧失信心。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力军,关注其就业心理,分析其心理压力的形成因素,并给出合理建议,帮助他们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成功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形成因素 缓解对策

一、国内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一)焦虑心理: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为盲从、自负、自卑等原因,求职时遭受拒绝或失败等挫折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

(二)自卑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

(三)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

(四)盲从心理:有些毕业生,缺乏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求职择业时,从不按自身具体条件独自思考、分析,盲目效仿,没有自己的特点和重点。

(五)攀比心理:青年学生大多血气方刚,喜欢爭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起攀比心理,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四处碰壁。

(六)依赖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而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就业主管部门,缺乏择业的主动性,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形成因素

(一)社会因素。我国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社会对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上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使毕业生承受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二)学校因素。学校的名气不大、教学质量不高、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心理指导咨询工作不到位等,导致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家庭因素。一些家长过高的期望使得孩子担心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家庭结构缺失和家庭成员没有良好的背景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由此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

(四)自我因素。一些毕业生在自我认识方面存在偏差,心理不够成熟,心理素质较差,从而影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潜能的发挥。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对策

(一)社会方面。一是国家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建立公开、平等、择优、竞争的择业氛围。二是政府要增加就业容量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弹性,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三是用人单位应当形成正确的人才观,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就业环境。

(二)学校方面。一是通过宣传、学术交流等提高知名度,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信心。二是完善就业咨询体系,多开展就业宣传和就业指导讲座,为学生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三是加强心理辅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四是创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平台,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互补。

传统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更广大同学的身心健康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转变思维,由“消极”走向“积极”、由“解决少数问题”向“注重多数发展”转变。

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一个令学生充分信任的引导者角色,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和情绪体验。

2、心理健康任课教师应通过启发式、感悟式、互动式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助人、自助的机会,为学生营造充分自主探索、与同伴协同探索的“学习空间”。

3、大学生心理健康任课教师应摒弃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灌输、说教等显性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课程环境有机融合。

4、积极心理学专家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积极情绪的有效活动形式。为此,高校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5、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掌握有关就业知识和社会体验,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协助大学生在就业时树立正确的目标。

6、积极心理咨询重点在于发现个体身上的潜力和自助能力,常利用一些故事与求助者沟通,使来访者进一步建立新的积极观念和行为模式。

(三)家庭方面。一是父母应更新就业教育观念,给他们就业营造宽松的氛围。二是尽量消除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其正确认识知识和能力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四)自我方面。一是大学生要正确合理地评价自己的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并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二是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和综合能力,积累就业资本,为自己明确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

四、总结

总之,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不仅源于学生自身,它还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影响,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时,除了学生要不断自我完善、做好规划外,社会、学校、家庭也应多方努力,共同营造平等和谐的就业环境,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刘巍.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2015(11):180-181.

[2]赵杨.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就业政策解读[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6):110-111.

[3]曹蕾.高校关工委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20(19):196-197.

[4]谬友银.走进《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N].吉林日报,2019-12-19(006).

作者简介

1.王艳(1986.11-),女,教育学学位,助教,教育学

2.刘春芳(1979.10-),女,管理学学位,助教,市场营销

3.侯昳琨(1985.6-)女,山西太原人,汉族 ,学历:硕士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