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观看与接受

2021-01-21 08:15史民丰李佳琪
海峡影艺 2020年4期
关键词:视阈拍摄者摄影艺术

史民丰 李佳琪

2020 年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成立20 周年,这个汇聚了国内外众多优秀摄影师和摄影机构的盛会成为了艺术从业者、爱好者不可绕开的一个平台。其多元化、专业化、国际化也使其成为当代摄影艺术发展和各类学术活动的重要交流场所,成为当代摄影艺术新思潮的展示地之一。随着我校影像艺术专业教学的逐步深化,艺术教育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每年的平遥摄影大展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在展览期间的大量观看、思考,成为日常碎片化阅读无法代替的一部分。摄影是观看的艺术,一方面是创作者对世界的观看和展示,另一方面是观看者对摄影作品的观看和解读。因此,从摄影的角度观看世界和对摄影作品的观看与接受,成为摄影艺术学习中不能被忽略的部分。而平遥摄影展正为这一必要的学习过程提供了平台。

此次平遥摄影展中的作品,彭鹿《七小时》,以行为为基础的摄影记录,意在讲述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如何缓解焦虑和压力是其涉及到的问题。

“观看先于语言。”从拉斯科洞穴壁画开始,人们对观看、留下影像就有了不可逆转的兴趣和需求。从洞窟里墙壁上的绘画开始,到希腊罗马艺术,到文艺复兴,再到多种绘画流派的更迭,直到“摄影术发明之后,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的手不再参与图像复制的主要艺术性任务。”这时候摄影像绘画一样,承担起了人们记录生活的重任,而这些记录都源于人的观看行为。摄影术的出现在给绘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人观看方式的变化。从摄影的“绘画式观看”发展到绘画的“摄影式观看”,当代摄影集于大成,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数字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其摆脱了原本的记录功能和技术局限性,突破原有摄影艺术的范畴,而成为艺术家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我们观看世界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如何观看和接受当代摄影作品也成为值得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

北京印刷学院学生毛金强《重构》荣获第20 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院校优秀作品奖”。其作品通过对原始影像本体的破坏和拆解,将主体形态拆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夸张放大某一局部,再重新组合,多角度展示摄影对象。

摄影式观看最早由苏珊·桑塔格提出,她认为摄影式观看超越了我们日常的观看方式,运用摄影的眼光观看世界,能够扩展我们的视阈,而通过摄影扩展了的视阈,即为摄影式观看。这种观看方式首先是注意到了生活中容易被忽视之物,或是寻找到一个新的观看事物的角度(即:使日常事物陌生化)。其次,她认为摄影属于拍摄者主观经验的产物,在对客观拍摄对象的选择和观看中就使原有的信息发生了改变,照片上呈现出的事物与真实事物的本真面貌发生了偏差,人们永远不能从照片中得到真正的自然之物。这些日常物此时就以一种被重新创造的、带有主体意识的形态突破了我们的日常的认知和观看方式。拍摄者对于被拍对象的选择建立在其审美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也建立在个人的知识体系、认知经验中。因此对于拍摄者而言,影像中不可避免的带有了艺术家的主观选择和个人情感倾向。尤其是观念摄影发展以来,拍摄作品更是以关注拍摄者的内心、观念为主要内容。在如今丰富多元的艺术发展背景下,“能够把握住一种新的趣味,能够传达一种新的视觉经验,能够从艺术家个体立场表现他们对于今天的生活态度和艺术思维,才是肯定他们艺术价值的地方。而且这些艺术的表现不单纯以媒介来决定,而是以他们的观察世界的独特性来决定。”

平遥展览中霍克尼式拼贴作品,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观看视角。

摄影作品的第二次生命,即是从观者对作品的观看开始的。对摄影作品的观看过程,即是对作品内涵认识的过程。对于影像作品的观看,首先离不开的是被拍摄的对象。摄影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能够相对“直接的”呈现出所拍摄的对象,无论隐藏在主体下的内涵是什么,都无法摆脱画面内容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首先善于利用过去的社会经验来认识影像,分析其社会生活。因此我们从《火从天降》中看到了越南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也从亚当斯《内华达山脉:约翰·缪尔之踪迹》中看到了推进美国生态环境保护法案诞生的社会意义,从解海龙《大眼睛》看到了我国希望工程的推进。这一类的影像观众主要承担输入这一过程,接收图像带来的信息,认识过去的“真实”存在的社会面貌。而后,对于以观念为导向的作品来说,“真实客观记录”不再作为摄影的标准和意义,观者需要独立观看并进行思考,试图形成以自身为中心的影像意义。个体意识的不断增强,观看也由创作者决定受众观看转变为观众体验为第一位。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提到:“某一张照片永远也不能和所拍摄的对象相区别(和照片所再现之物相区别),或者说,至少不能一下子就和所拍摄的对象区别开来,或者说这种区别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出来的(其他任何一种图像作品都能与其再现之物相区别):领会摄影的意义不是不可能的(专业人士就能领会),但这要求有个再认识或再思考的过程”在这一思考过程中,每个人的社会经验、个人审美和思维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视阈,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方式各不相同。观者在观看影像时,会伴随个人的视阈期望和受限,融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去感受作品。“一个被相机所拍摄下的瞬间,只有在读者赋予照片走出其记录瞬间的时光片刻,才能产生意义。当我们认为一张照片具有意义时,我们通常是赋予了它一段过去与未来”这时作品就产生了除创作者之外的读者叙事,作品文本和读者之间也就形成了无数种再创造的可能。

导演式摄影作品,人们在理解作品内涵时,常常将自身的经验来带入和分析。

这样一来,影像的表达更加自由了,图像本身的内容被观者重视起来,也引导着观看者从自身的内心出发,认识和理解作品。具象画面之外的自由给影像以强大的生命力,也唯有想象使观看者抛弃影像的表象而寻求本质,更接近自己的心理。就像桑塔格所说,摄影在一定程度上物化了人们察看和记忆的方式,很多事件、场景在我们的记忆中都是以静止的、作为切片的照片形式存在的,我们通过摄影式观看寻找到作品的价值和观看的意义。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作为摄影交流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平台,与国内外当代摄影艺术的发展方向同步。其创新性、开放性、多样性吸引着众多摄影师参与和观展。我们能够集中地看到被筛选后的上千组摄影作品,对于视觉的训练和摄影式观看提供了绝佳的教材,对摄影意义的思考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也更加的深刻。

猜你喜欢
视阈拍摄者摄影艺术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双一流”视阈下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方法的兼容性发展
街头被偷拍传上网,未告知就是侵权
核心素养视阈下县域初中学科联盟建设的实践探索
核心素养视阈下县域初中学科联盟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论摄影艺术
无巧不成图
林玲摄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