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1-21 03:59谢寿峰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75期
关键词:瓣膜病瓣膜优良率

谢寿峰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心外科,青海 西宁 810012)

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是临床上发生率非常高的一种心脏瓣膜病,该病患者的血流运动会受到障碍,患者心功能的正常发挥会出现异常,以心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特征[1]。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主要的临床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但因患者病情程度严重,手术治疗风险性更高,在术后短期内患者发生死亡的概率也越大,为了提升整体手术治疗效果,为了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选取更适宜的手术方式意义重大[2]。本次实验以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03月~2020年03月收治的75例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75例患者中有男38例,女37例,平均年龄为(47.35±5.74)岁;75例患者中有24例为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有41例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有10例为先天性心脏瓣膜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首先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强心、维持心肺功能、利尿、抗炎、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治疗等,对患者的心脏病理部位进行充分评估,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制定适宜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全麻,确保体外循环处于中低度体温,切口位置选取胸部正中央,建立起体外循环并对症展开处理。手术结束后需密切监测患者体征变化,对患者进行预防治疗等。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指标、左心房内径(LAD)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指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指标进行检测和记录,四者均与临床疗效成反比。应用纽约心脏病协会提出的NYHA分级标准评估两组的心功能恢复情况,其中NYHAⅠ级代表患者存在有心脏病,但一般体力活动和日常生活不会出现相关症状;Ⅱ级代表患者体力活动存在有轻度限制,在进行一般体力活动时会引发气喘、疲劳、心绞痛等相关症状;Ⅲ级代表患者体力活动存在有比较明显的限制,患者在进行轻微体力活动时都有可能出现气喘、疲劳、心绞痛等相关症状;Ⅳ级代表处于休息时患者也处于显著心衰状态中,心功能恢复优良率=(Ⅰ级例数+Ⅱ级例数)/总例数×%[3]。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取SPSS 19.0软件,行t检验,用“±s”描述计量资料;行x^2检验,用%描述计数资料,(P<0.05)时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与治疗前LVESD指标、LAD指标、LVEDD指标和LVEF指标相比,治疗后的均偏低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n( ±s)]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n( ±s)]

组别 n LVESD(mm) LAD(mm) LVEDD(mm) LVEF(%)治疗前 75 48.57±6.57 49.36±7.58 60.46±8.37 54.08±7.68治疗后 75 41.80±5.82 39.87±7.40 54.65±5.25 40.35±4.43 t/6.680 7.758 5.093 13.411 P/0.000 0.000 0.000 0.000

2.2 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

治疗前75例患者中有4例Ⅰ级心功能,有33例Ⅱ级心功能,有37例Ⅲ级心功能,有1例Ⅳ级心功能,心功能恢复优良率为49.33%;治疗后75例患者中有37例Ⅰ级心功能,有37例Ⅱ级心功能,有1例Ⅲ级心功能,有0例Ⅳ级心功能,心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8.67%;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心功能恢复优良率偏高且组间差异明显(x2=4.421,P=0.046)。

3 讨 论

心脏瓣膜病是我国临床上十分多发的一项心脏病,致使该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为风湿热,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老年性瓣膜病,由心肌梗死、冠心病等疾病所引发的瓣膜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另外致使该病发生的其他常见病因还有黏液变性、先天性畸形、退行性改变、感染、缺血性坏死、创伤等,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血栓栓塞等[4]。大左心室的发生主要是在二尖瓣或者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影响之下,左心室舒张末期室壁张力和左心室前负荷会呈现出增加趋势,进而造成左心室心肌表现出代偿性肥大,最终由室壁稍厚和室腔扩大等因素所引发[5]。

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具有病情危及,变化变化迅速等特征,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心功能,具有比较高的死亡率,威胁到了患者的健康安全。手术治疗是心脏瓣膜病患者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但相对比于普通心脏瓣膜病患者来说,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病情更危重,临床治疗更复杂更困难,常规治疗难以取得预期的疗效,治疗后患者短期内发生死亡的概率更高,且患者更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并发症,预后效果不佳,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6]。在对患者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之前,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分析,及时处理存在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在手术展开过程中需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对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进行缩短,以为患者的心肌提供更有利的保护,降低患者心肌出现再灌注损伤、缺氧缺血的概率等,进而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更大程度上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的 LVESD指标、LAD指标、LVEDD指标和LVEF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说明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应用有利于优化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治疗工作。

综上所述,给予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瓣膜病瓣膜优良率
新活素治疗瓣膜病和非瓣膜病心脏病所致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
三维超声联合超声二维斑点示踪技术在心脏瓣膜病评估中的价值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心瓣瓣膜区流场中湍流剪切应力对瓣膜损害的研究进展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烂”在心里
无缘无故出现咳嗽警惕心脏瓣膜病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尿酸与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
CHA2DS2-VASc评分在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