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疼痛管理对下肢骨折患者遵医行为及VAS评分的影响

2021-01-21 03:59陈春晓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75期
关键词:下肢程度骨折

陈春晓

(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河南 商丘 476000)

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由于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及行走,故需要保持生理结构的稳定性;当发生下肢骨折时,患者的正常行动能力严重受损,对骨折部位的整复要求随之增加,但骨折后疼痛容易给患者预后带来不良影响,故实施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促进下肢骨折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1]。疼痛管理是指通过临床评估、记录及治疗护理以控制疼痛程度的过程;而持续质量改进则是一种新型管理理论,其通过对工作过程管理及环节控制,不断提高管理及工作质量[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持续质量改进疼痛管理对下肢骨折患者遵医行为及疼痛程度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7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70例下肢骨折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4.56±9.17)岁;就诊时间1-10h,平均就诊时间(5.53±3.18)h;骨折部位:左下肢骨折12例,右下肢骨折16例,双下肢骨折7例。观察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5.01±9.24)岁;就诊时间1-11h,平均就诊时间(5.66±3.24)h;骨折部位:左下肢骨折13例,右下肢骨折12例,双下肢骨折10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②无严重外伤及神经损伤;③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下肢骨折。(2)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所用止痛药物具有过敏史者;②合并其他严重慢性疾病或传染病;③自身凝血功能异常,或近期接受过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相关治疗者;④无自主意识或患有严重精神疾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骨科疼痛管理,入院后由护士对患者进行疼痛教育,评估其疼痛状况并将结果告知医师,根据医嘱对患者实施疼痛管理,包括非药物性护理及药物镇痛等。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干预:①选择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工作小组,投票选举产生小组长,所有小组成员均接受质量管理改进知识培训并进行知识能力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学习,待重新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②小组成员共同商讨制定持续质量改进疼痛管理流程及实施效果评价标准,由小组长负责管理及监督;③加强患者入院后的疼痛知识宣教及表述教育,帮助患者准确表达自身痛感;④护理人员按照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结果记录及上报,医师根据反馈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疼痛护理方案:对于痛感较轻的患者给予口服抗炎药物治疗;中等痛感水平患者给予弱阿片类药物肌肉注射及口服抗炎药物治疗;强痛感患者接受强阿片类药物肌肉注射加口服抗炎药物镇痛治疗;⑤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效果进行追踪记录,评估镇痛效果并进行反馈,医师根据结果调整疼痛管理措施。两组均护理至患者出院。

1.4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后遵医行为及疼痛程度:①于患者出院前1d采用自编遵医行为问卷评估患者遵医行为,该问卷重测效度为0.824,共20项,涉及用药管理(7项)、医患交流(4项)及疼痛管理(9项)3个维度,以0-5分计分,患者总评分与其遵医行为成正比;②于干预前及出院前1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取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一条长度为10cm的横线,横线一端标注0,代表无痛感;另外一端标注10,代表剧烈疼痛且难以忍受;横线不同部分表示不同疼痛程度,嘱患者根据对疼痛的自我感知在横线上划记号,代表当前疼痛程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 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遵医行为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用药管理、医患交流及疼痛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对比( ±s,分)

表1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对比( ±s,分)

组别 用药管理 医患交流 疼痛管理对照组(n=35) 24.01±4.37 10.67±3.94 31.36±6.12观察组(n=35) 28.46±3.82 15.03±3.58 37.43±5.77 t 4.536 4.845 4.269 P 0.000 0.000 0.000

2.2 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护理后VAS评分较护理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对比( ±s,分)

表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对比( ±s,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t P对照组(n=35) 7.20±2.38 5.43±2.12 3.285 0.000观察组(n=35) 7.17±2.46 3.26±1.01 8.699 0.000 t 0.052 5.467 - -P 0.959 0.000 - -

3 讨 论

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多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临床常通过手术等方式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固定,促进骨骼愈合,但相关治疗方式可激发患者生理性及心理性应激反应,最为明显的表现即为疼痛。而疼痛是一种机体感觉,同时也包含情感及认知等成分,强烈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及康复效果,还可造成关节僵硬、患肢肌肉萎缩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预后[5]。因此,实施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促进骨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疼痛管理是通过科学性手段控制疼痛水平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以最小的不良反应最大程度缓解疼痛;而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新型现代管理理念,其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及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强调持续性、全程性质量管理;在注重工作终末期质量的同时也关注管理过程及工作环节控制质量,目的在于全面提升护理工作质量[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用药管理、医患交流及疼痛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VAS评分比对照组低,说明持续质量改进疼痛管理在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具有积极干预效果。分析其原因可知,疼痛教育可打破患者对疼痛及镇痛药物的固有错误认知,及时表达自身疼痛,有助于护理人员对其疼痛情况进行客观性评估;接受镇痛治疗后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减轻机体不适感,从而增加患者遵医行为,促进其尽早开始功能锻炼,加速康复进程。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护理知识培训可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保证疼痛管理计划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加强疼痛教育可进一步强化患者对疼痛的理解,调动其原有镇痛机制,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心理防御,并有效阻隔患者疼痛循环系统,从主观角度缓解患者疼痛,进而增加患者遵医行为;根据不同疼痛程度分类应用镇痛药物可在保证患者镇痛效果的同时,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并降低药物对机体造成的损伤;疼痛管理效果跟踪反馈机制则可使医护人员吸取工作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疼痛管理措施,进而有效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综上所述,持续质量改进疼痛管理可有效增加下肢骨折患者的遵医行为,降低其疼痛程度,显著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猜你喜欢
下肢程度骨折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同时伴有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成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