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生物钟的秘密

2021-01-22 12:35许秀华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2021年8期
关键词:含羞草生物钟迈克尔

作者简介

许秀华,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科技记者、医学记者等职业,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著有少儿科普书《超级农业》(北师大出版社)、孕产期保健科普书《妈妈宝贝爱妻录》(科学出版社)、《卢良恕院士传》(人民出版社),全程执笔《转基因,给世界多一个选择》(农业出版社,获2014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南水奇遇记》(水利出版社),为《科学大众》《生命世界》等多家少儿科普杂志撰稿人。

击壤歌

〔先秦〕佚名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清晨,一轮浅橙色的朝阳在晨曦中从东边的地平线上缓缓升起。人们就像约好的一样,接二连三地告别了舒适的床铺,下田劳作。水从哪里来?开凿一口井,便有水喝。食物从哪里来?耕田劳作,春种秋收。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人们回到自己的家中,酣然入梦。享受着这样美好、自在的生活,谁还会去羡慕帝王拥有的荣耀与权力呢?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们遵循的是地球自转的节律。春华秋实,大自然遵循的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节律。

生物为何要按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节律昼出夜伏,一歲一枯荣呢?这是生物体对太阳光带来的视觉便利以及温暖舒适的适应。

这种适应性是生物体被动地对外部阳光热量的变化进行应答,还是生物体内部已进化出了一套匹配的内在节律,与宇宙星体运动的自然节律相配合?这个问题的答案,关乎着生物钟是否存在。

含羞草的叶子在夜晚关闭,在白天打开。放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24小时,含羞草的叶片还会出现昼开夜合的现象吗?18世纪,法国天文学家德梅朗尝试了一下,发现含羞草的叶片在没有外部光源信号的情况下,仍然自顾自地打开、闭合。这证明了生物体内有一套自己的生物钟。

生物钟到底是什么

1971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在研究果蝇昼夜节律的时候发现,果蝇体内某个特定基因突变后,果蝇的昼夜节律就会被打乱。不同的突变类型,果蝇作息混乱的情况不一样。有的果蝇自身的昼夜节律比24小时长,有的比24小时短。一开始,细微的一两个小时的差别不容易被觉察。可是没过几天,这些差别累积起来,果蝇的作息节奏就和地球的昼夜节律脱节了。还有一种突变类型的果蝇昼夜节律完全消失,彻底晨昏颠倒。

这个基因就是Per基因,即周期(Period)基因的意思。Per基因貌似就是生物钟,但它不能解释果蝇的内在生物钟是怎样和地球的昼夜节律合拍的,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果蝇白天活跃、晚上休息。

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美国遗传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这3位科学家在1984年各自独立地从果蝇体内克隆出了Per基因,并将这个基因的蛋白产物命名为Per蛋白。

他们发现,Per蛋白在昼夜不同时段的浓度不同,这种周期性的浓度变化决定了果蝇的昼夜节律。随着夜晚的到来,Per蛋白的合成逐步增加,浓度逐步升高;随着白昼的到来,Per蛋白逐步被降解,浓度逐渐降低。Per蛋白的浓度正是以一昼夜,即约24小时为一周期。

为何Per蛋白的浓度

会有周期性

杰弗里·霍尔和迈克尔·罗斯巴什认为,Per蛋白和Per基因之间形成了一个反馈抑制回路。当Per蛋白的浓度低时,Per基因的活性增加,于是Per蛋白的合成增加,浓度升高;当Per蛋白的浓度升高后,又反过来抑制Per基因的活性。那么,Per蛋白会不会乱作为,抑制了Per基因,把自己给作死?

1994年,迈克尔·扬发现了第二个节律基因——Tim基因。Tim基因就像Per基因的管家一样,通过合成编码Tim蛋白,并让其与Per蛋白结合,一起进入细胞核中,抑制Per基因的活性。

为什么周期约是24小时?迈克尔·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生物节律基因——DBT基因,其合成的DBT蛋白可以延迟Per蛋白的积累,让Per蛋白增加或减少的周期固定在约24小时,于是形成了一个时长约为24小时的激活—抑制—激活周期。

这是果蝇的昼夜节律,那人类又是如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呢?哺乳动物的生物钟基因是Clock基因。Clock基因和Clock蛋白、Per基因和Per蛋白、Tim基因和Tim蛋白、DBT基因和DBT蛋白这4种基因和蛋白共同作用,形成了哺乳动物,当然也包括人类在内的24小时生物节律。

猜你喜欢
含羞草生物钟迈克尔
周末“补觉”是一个谎言
Open Basic Science Needed for Significant and Fundamental Discoveries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蝴蝶
“登堂入室”闹笑话
从计时钟到生物钟
含羞草
含羞草
细菌装上生物钟